9月12日,在美被捕的330人終於飛抵韓國。此時距離他們4日被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拘留已過去八天。返回的人員中包括一名孕婦。
人回來了,但因此引發的美韓外交摩擦以及全韓“疑美論”遠未結束。
據韓聯社、《朝鮮日報》和路透社報道,12日下午,韓國仁川國際機場航站樓擠滿了記者、公司和政府官員以及獲釋人員家屬。同時,還有抗議者展示了自製橫幅,要求美國總統特朗普道歉。
“我們被戴上手銬和腳鏈”“美方出動裝甲車和直升機進行突襲”“警察拿槍指著我們”“我們70人擠在一個小房間”……踏入韓國領土後,這些工人大吐苦水,講述了他們被逮捕以及拘留時的噩夢。
報道稱,有韓國官員表示,特朗普鼓勵獲釋的韓國工人留在美國培訓美國人。但獲釋工人及家屬仍心有餘悸,堅決拒絕。有家屬稱,經曆這一切後,“我絕對不會讓家人再踏進美國一步”。還有工人直言,他不認為有人還想留在美國,“我不確定我們是否會回去”。
更多細節曝光:就像一場軍事行動
12日下午3點52分,當獲釋人員進入機場入境大廳時,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現場等待的記者、公司代表、政府官員以及家屬歡呼“辛苦了!”“加油!”。
現場圖片顯示,一名抗議者展示了一條橫幅。橫幅上麵描繪著身穿ICE製服、揮舞步槍的特朗普的形象,並寫著“我們是朋友。不是嗎?”
“這就像一場軍事行動,”韓國電池製造商LG新能源一名工人回憶起了被捕時的噩夢。他補充說,當時,美國ICE特工在不到10分鍾的時間內就部署了整個工廠。
LG新能源公司的員工崔英熙(44歲,音譯)麵容憔悴,胡子拉碴。
“直到看到他們給我戴上手銬和鐵鏈,我才意識到情況很嚴重,”崔英熙回憶道,“我感覺ICE一開始態度強硬,把我們當罪犯對待。但現在他們的態度有所轉變,似乎心想‘出事了’。”
崔英熙是持B-1(短期商務)簽證被派往美國工廠擔任設施工程師。他說:“他們甚至派出裝甲車和直升機進行突擊搜查,但我坦然麵對,因為簽證沒有問題。我沒想到自己會被拘留。”
一名家屬透露:“我兒子告訴我,五六名警察從背後用槍指著他,命令他‘躺下’,並沒收了包括手機在內的所有財物,然後才將他逮捕。”
獲釋工人還透露了拘留條件的惡劣。全尚赫(56歲,音譯)稱:“起初,70人擠在一個房間裏,但隻有五六個衛生間,而且衛生間全部開放。”他補充說,他們被戴上手銬和腳鐐,後來才被轉移到兩人間。
“我不知道我什麽時候才能真正離開,這是最困難的部分,”當被問及被關押在拘留所時的生活時,其中一名工人說,那種擔憂害怕“是最糟糕的”。
其他人則抱怨食物的質量,並說飲用水有漂白劑的味道。
獲釋工人家屬們也難掩既憤怒又欣慰的情緒。一名女士稱:“我甚至都沒法問我丈夫,他們是不是真的被鐵鏈和紮帶綁起來帶走了,這才是最讓我心痛和憤怒的地方。”她表示,希望政府能夠妥善處理此事。
據路透社報道,韓國官員12日表示,特朗普鼓勵獲釋的韓國工人留在美國培訓美國人。
“如果發生這種事,哪個家庭會允許自己的孩子再去美國?”一名承包商員工的妻子向記者表示,“我絕對不會再讓他們去美國了。”
崔英熙對此表示:“我認為沒有人想留下來……經曆了這一切後,我不確定我們是否會回去。”

獲釋的韓國工人與家屬相擁而泣 韓聯社
“美國大使館曾承諾,這樣開廠沒問題”
日媒《日經亞洲》12日報道指出,在美被捕的330人返回韓國,為長達一周的故事畫上了句號。不過,這場鬧劇使韓國政府和民眾對“特朗普夢寐以求的高科技投資”的承諾產生了質疑。
當地時間9月5日,美國國土安全部表示,ICE特工在美國佐治亞州一家現代汽車工廠逮捕了475名工人。美方稱,這些人為“非法移民”。韓方稱,被捕者中約有300人是韓國公民。
美國《紐約時報》指出,此次行動是特朗普打擊非法移民的一部分,引發了外交警報。就在一周多前,特朗普在白宮接待了韓國總統李在明,後者承諾在美國額外投資1500億美元,包括電池製造。
據報道,涉事工廠是電池製造商LG新能源與現代汽車集團的合資工廠,預計將於明年開始運營。現代汽車方麵表示:“受此影響,(工廠建設)將至少推遲兩三個月。”
LG新能源表示,將為全體歸國員工提供帶薪假期,並安排體檢和心理谘詢服務。
據路透社報道,在啟程回國之前,韓國外交部長趙顯在華盛頓會見了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魯比奧表示,他理解韓國對這個問題的敏感性。報道稱,美韓雙方同意討論韓國工人的簽證規則。在此之前,韓企一直抱怨美國提供的商業工作許可配額小。
根據韓國外交部提交國會的數據,此次被美國逮捕並拘留的316名韓國公民中,大多數是B-1簽證或ESTA(電子旅行許可證)持有者,比例約為1:1。
在機場迎接獲釋工人的LG新能源公司負責人表示:“美國駐韓國大使館一直說,即使持有B-1簽證也可以在美國開工廠。我在美國創業已經三年多了,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遇到。我以為不會有問題,因為獲得B-1簽證比ESTA許可要難得多。”
當天迎接獲釋人員的韓國總統室秘書室長薑勳植也承認,韓美兩國在B-1簽證的解讀上存在分歧。他補充道:“從長遠來看,我們需要在工作組內部(與美方)迅速展開討論,消除根本性的不信任根源。”
薑勳植向記者表示,現在,韓國與美國打交道正處於“新常態”。他抱怨稱:“標準每次都會發生變化,而且必須不斷達成協議,不僅是關稅問題,還有安全問題。”
《日經亞洲》認為,此事件凸顯了特朗普政府兩項關鍵政策之間的明顯衝突:一是移民政策,目前ICE特工嚴抓移民問題,將非法移民驅逐出境;二是投資問題,此前特朗普一直向擁有先進技術的外國公司施壓,要求其在美國開設工廠或擴大業務,為美國工人提供就業機會並加強美國供應鏈。
事件發生後,李在明對韓國與美國的商業關係表示擔憂。
12日,李在明在上任百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坦承:“從公司的角度來看,在美國建立當地工廠可能會帶來各種不利或困難……這可能會對(韓國)未來對美國的直接投資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