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千萬老漂族,困在養孩子的義務中

千萬老漂族,困在養孩子的義務中

文章來源: 經濟觀察報 於 2025-09-13 00:06:2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千萬老漂族,困在養孩子的義務中

 

在一次因瑣事和兒媳婦爭吵幾句後,50多歲的商英負氣回了老家,留下一句“我下次來,如果你還甩臉子,不知道感恩,我就沒有義務帶孩子。”

2021年暑假,為了幫兒子兒媳照顧剛上學的孫子,商英從陝西農村趕赴西安,開啟了老漂生活。三代人共同生活,矛盾逐漸凸顯。除了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外,商英還得適應兒媳婦的生活消費習慣。比如,“忍受”兒媳婦把衣服四處亂丟或者購買一萬多元的化妝品等。

除了每天都忙得心裏發慌,商英也感覺失去了自我,渾身不舒適。

回到家後,鄰居問她為何突然回來,她隻能以“住不慣”來搪塞。但隻在老家待了幾天,她又開始操心孫子的生活起居,計劃著要重返“漂著”的生活。

“老漂族”是指從外地來到子女所在城市,幫子女看孩子、做家務的老人。2015年,國家衛計委(現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流動老人健康服務專題調查顯示,流動老人占流動人口總量的7.2%。其中,照顧晚輩生活的老漂族比例達43%。2020年,中國流動人口總量為3.76億,如果依舊按照2015年比例計算,中國老漂族超過1100萬人。

他們是子女所在城市的陌生人。其中一部分老人擁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和社交能力,能夠用比子女更短的時間,熟悉一個社區、一個街道。但對大部分老人,老漂生活隻是在退休的年齡,突然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中,以一個“尷尬”的身份,深度參與年輕家庭的勞動分工中。

在網絡世界中,情況更糟,他們可能是陳舊生活習慣的維護者,是被吐槽的對象,是不得不“利用”起來,但又帶來種種衝突矛盾、需要“對付”的家庭角色。《銀發擺渡人》中寫道:因為是陌生的城市,老漂族漂浮在“城市”,多數沒有紮根感。他們是城市的外來者,有的老漂也感覺自己是家庭的外來者。

過去10年來,為研究老漂族現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陳輝在全國多地陸續入戶深度訪談了100多名老漂族或者老漂族的家人,而商英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個案例。2025年6月,他也根據自己對老漂族的研究寫成了《銀發擺渡人》一書。

陳輝說,老漂的命運具有時代屬性。一方麵,在城市生活中,大量異地定居的夫妻無法獨立撫育孩子,老人出於代際責任,就需要站出來鼎力支持,在這個角度,老漂族是推動子女城鎮化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麵,因為老漂族的介入,家庭關係被重塑,許多家庭矛盾就此產生。調研中,有的兒媳婦因婆婆對自己私生活幹涉,倍感委屈而短暫離家出走。

這種衝突來源於多方麵,其中最顯著的還是在育兒觀念上的衝突。陳輝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年輕父母遵循精細化的育兒理念,但因為年輕人沒時間,於是將這種高要求“轉嫁”給老漂族“執行”,但老漂族從個人意願或能力的角度,無法“執行”這些要求,衝突就此產生。

陳輝說,當下精細化撫育和教育內卷極大增加了家庭運行成本,大量家庭撫育教育需求超載、能力不足,而老漂族成為解決“孩子有人帶,下班回家有飯吃”的最佳選擇。但很多老漂族也不知不覺被困在嬰幼兒撫育中,他們周而複始地為家庭辛勤付出,在和子女相處中委曲求全且缺少關愛,甚至憋出病來,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調研中,一位耗費10年時間為3個子女帶孩子的老漂族感慨,給子女照顧孩子,是每個老人都要走的“長征路”。

融入

在調研中,陳輝發現,老漂族的一天具有高度重複性。小孩沒上幼兒園時,老人需要兼顧帶孩子、做飯、做家務,撫育強度非常大;小孩上學後,老漂族忙閑不均,早晚時間段,老漂族需要在早晚兩個時段完成做飯、接送孩子上學、購買食材等高強度家務工作,其他時間則獨留在家。

他說,因為忙於工作,當代年輕人很難獨立完成上述“一日三餐、養育子女”的基本家庭任務。老漂族不僅讓年輕人從家務活中得到解放,還變相為年輕家庭提供了經濟支持,讓年輕夫妻能再次成為“雙職工”。可以說,老漂族是現代家庭秩序持續運轉的保障者。

2016年,廣東一項針對1.2萬個全國二孩家庭的調查發現,86.5%的家庭“沒人照管”列為生育二孩的最大困難。

因為被子女需要,千萬老漂選擇前赴後繼,從熟悉的老家奔赴陌生的城市。在這個過程中,大量老漂族的首要感受就是在子女家受拘束、不自在,甚至要謹小慎微。

其一,因為是家庭的外來者,老漂族通常需要主動去適應新的家庭生活。比如商英每晚一般都會在收拾完碗筷後外出跳廣場舞。但每次兒媳婦下班回家後,會先洗漱、敷麵膜,然後才開始吃飯,導致商英隻能在一旁幹等以至於錯過廣場舞時間。

調研中,老漂族也反映了多種多樣的家庭矛盾。比如老人抱怨子女飲食不健康、不規律,經常出門吃火鍋、燒烤;在養寵物上花費巨大;子女要求頓頓都有肉且不能貪圖便宜買打折菜,當天吃剩下的飯菜基本就直接倒掉。

在陝西合陽農村調研時,一位老人用“坐牢”一詞向陳輝形容自己的老漂生活。比如抽煙要去樓下抽、看電視需要調低音量避免影響孩子學習和休息;每天早上醒來時,為了不吵醒兒子兒媳,隻能憋在臥室等待子女醒來再出臥室門。

陳輝說,不少老人都很苦惱於和子女作息時間不匹配帶來麻煩。比如子女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老人做好早餐後,不敢叫醒子女,隻能在臥室門口和廚房門口來回走,欲敲又止,等著怕涼,左右為難。

其二,農村老人還需要適應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如何搭乘地鐵、使用地圖導航,甚至如何取快遞。調研中,多位老漂族也提及城市擁擠的住房條件,沒有熟人和“牌搭子”生活環境,很難讓人適應。

當然,在融入小家庭過程中,大量老漂族也感受到了天倫之樂。

陳輝說,在流動社會中,青年在異地上學、就業、安家的現象十分普遍,可能多年來都與原生家庭處於分離狀態。許多老人因為長期的“空巢老人”生活,十分憧憬與兒孫過朝夕相處的生活。成為老漂族剛好可以滿足老人的這一願望。

調研中,許多老漂族也提及,自己很享受當前的團聚狀態,擁有了日常被子女關心的機會。一些年輕人也感慨,因為父母的到來,能吃上熟悉的家鄉飯菜。與父母拉家常、聊小時候的事,也讓忙碌疲憊的自己有了諸多心理慰藉。

衝突

作為老漂族,段晴每一次帶孩子下樓溜達半天回家後,都會糾結是否給孩子換一身衣服。因為這是兒媳婦的要求,但她本人並不認同。

如果兒媳婦在家,段晴就會按照兒媳婦的要求,給孩子換一身衣服並把髒衣服丟進洗衣機裏洗。但如果兒媳婦不在家,她就不會嚴格執行此“家規”,甚至多次趁兒媳婦不注意,把剛丟進洗衣機裏的衣服再拿出來給小孩換上。

段晴抱怨:“兒媳婦洗衣服特別勤。有時孫子衣服隻穿了一會兒,也要重新換一件。這樣頻繁洗,費水、費洗衣液,有的衣服沒穿壞卻被洗壞了。”

從內蒙古老家奔赴成都幫兒子兒媳帶孩子後,像這樣的瑣碎的育兒理念衝突,段晴記不清發生了多少次。

陳輝說:“老漂族和下一代人的衝突是多樣的,但主要集中在育兒方麵。兩代人對於育兒通常有不同的目標和定位。其中,老人的育兒理念是讓孩子吃飽穿暖、不哭不鬧,而年輕人追求精細化育兒。但因為年輕人沒時間,於是將育兒的高要求轉嫁給老漂族‘執行’,衝突就此產生。”

調研中,老人也講述了許多育兒觀念衝突的案例。例如,在孩子哭泣時,一位老漂族經常用“再哭,等會兒警察就來抓你了”或“再哭,奶奶就不要你了”來製止孩子的哭泣,兒媳婦對此十分反感。此外,兒媳婦還要求給奶瓶消毒、勤洗屁股、塗護理霜等,老人則認為沒太大必要,同時這些煩瑣的流程多數時間需要自己去執行。

一位年輕夫妻吐槽,盡管自己數次強調不能給小孩看手機,否則會影響孩子的視力,但婆婆總是嘴上答應,現實中則不做任何改變。

陳輝說:“中年夫妻的金錢、人力和時間並不能承載精細化撫育的要求。這種撫育理想,變相地增加了老漂族在撫育勞動上的投入。”

一位老漂抱怨道:“一些年輕人存在一種奇怪的‘巨嬰’心態,對生活要求很高,但是自己時間或能力不足,精力投入不夠,對老人提出很多要求,求全責備。”

因為達不到子女的精細化撫育要求,許多老漂族選擇忍受子女的批評。調研中,許多老漂族也吐槽自己是免費的保姆——隻幹活沒工資,沒有話語權還受氣。

為了維護家庭團結,麵對衝突,老漂族往往選擇忍受。陳輝說,委曲求全是大多數老人的心理狀態。很多時候老人不怕苦累,就怕受委屈。如果出發點是為下一代好,但結果卻是不被理解甚至受到了不應有的指責,老人的委屈感就會更強烈。

盡管衝突往往集中發生在婆婆和兒媳或者母親和女兒之間,因為作為女性,兩者同樣承擔著更多家庭勞動的責任。但在帶來衝突的同時,這種共同的責任偶爾也會帶來彼此的理解和某種“同盟”。由於有老漂族的存在,年輕的女性也可以維持自己的職業角色。

2017年,蘇雨與丈夫定居佛山後,三代同堂的生活讓出租屋內的家庭關係變得更加不穩定。當時蘇雨的想法是,自己的家庭就要以自己為中心,這也導致了她和婆婆經常在家中發生“話語權”的爭奪。

隻是半年後,輕微的中風讓蘇雨的婆婆從老漂族的生活中退了下來,回到老家靜養。此後,蘇雨更加意識到婆婆在家中其實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她說:“如果沒有婆婆的幫忙,此前家庭生活不可能運轉得如此順利。”調研中,許多兒媳婦會向陳輝抱怨自己的婆婆存在許多不足,但依舊對婆婆的付出很感激,婆媳之間在磕磕絆絆中磨合,許多產生了感情,在情感上彼此依賴。

一種製度性角色

陳輝說,在絕大多數普通家庭中,請家政工照顧孩子是無奈之舉。2020年11月,北京市衛健委的調查發現,北京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率不足3%。這意味著超97%的0—3歲孩子在家庭中被照料。

陳輝說,絕大多數城市青年生育孩子後,優先考慮的方案是調動家庭資源來實現嬰幼兒在家照料。可以說,老漂是整個家庭成本最低、最可靠的支持力量。

在現行的政策、社會環境中,家庭是子女撫育的主體,而從經濟成本考量,“雙職工”又是大部分“新市民”在一座城市生活發展的必要條件,在這種結構中,老漂族幾乎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撫育成本上,北京地區普通月嫂的平均月薪約1萬元,普通育兒嫂的平均月薪在7000元以上。在二、三線城市,普通育兒嫂的月薪也通常在5000元以上。以此計算,一個普通家庭如果在嬰兒0—3歲時均雇傭普通育兒嫂,整體需要花費約18萬元。

在西安訪談時,一位已有2個孩子的關先生給陳輝算了一筆賬:夫妻兩人分別月入1萬元和9000元,每年租房、老家縣城的房貸、大兒子幼兒園學費、家庭日常生活開支總共約13萬元/年,因此小家庭每年能存下10萬元。但如果不依賴老漂族照顧兩個孩子,而是讓妻子辭職在家照看,自己一個人的收入甚至沒辦法支撐家庭開支,更不用說在西安買房。

另一方麵,在可靠性方麵,育兒往往會涉及家庭隱私,需要夫妻對家政工有很強的信任。陳輝說,雇主可以購買家政工服務,但無法購買家政工在勞動過程中的情感投入。但老人可以無條件地進行情緒投入,家政工未必能夠實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些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不斷提高,2024年達67.00%。按照《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設定的目標,2030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提升至接近70%。

陳輝預言,在個人經濟壓力、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未來老漂族仍將長久存在。“未來,如何緩解老漂族的撫育壓力、保障老漂族的養老生活,都需要政策的更多探索。”

陳輝在調研中發現,許多老漂族的父母依舊健在,他們同樣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結構性壓力中,有的老漂族夫妻兩人被迫分居兩地。為了緩解分居狀態下的孤獨感,一些老漂會在做家務時,和另一半視頻通話或語音通話,即使雙方沒有聊天,通話依舊會如現場直播般地持續進行。

因為麵臨長期的家庭關係緊張、心理失衡和精神壓力,個別老漂還患上了抑鬱症。而他們的子女往往不知緣由,隻是感覺父母記性越來越差,脾氣越來越大。

陳輝說,在大部分三代家庭結構中,老漂族得到的關愛往往最少。很多子女下班回家後很少和老人聊天,不能理解和響應老人的情感期待,一些老人整天都會處於“失語”狀態,這進一步增加了老人的孤獨感。

2021年,大潤發發布的《老漂族逛超市報告》提及,60%的老年顧客一周會去逛大潤發3次以上,近70%的老年顧客則會和相熟的店員嘮家常。上述報告發布後,大潤發相關負責人就提及,這份報告是為了呼籲對老人的更多關注,和店員嘮嗑、聊家常背後體現的是社交需求和歸屬感。

陳輝說:“老漂族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具有隱匿性,如果子女長期忽視,將不利於老漂心理精神問題的及時診斷和治療。”

|對話|

經濟觀察報:老漂族在一個家庭中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

陳輝:概括來看,老漂族是現代家庭秩序持續運轉的保障者。第一,因為忙於工作,當代年輕人很難獨立完成“一日三餐、養育子女”的家庭生活,老漂族讓年輕人可以從帶孩子、做家務中解放出來。可以說,老漂是否在,年輕人的家庭生活狀態截然不同。

第二,工業社會為女性走出家庭、獲得獨立的職業角色創造了條件,但是並沒有真正帶來女性的解放,因為他們在獲得經濟獨立的同時,還麵臨家務勞動和職業勞動之間的矛盾。家務勞動和子女撫育活動一定程度上限製著女性的職業發展。老漂族可以讓女性走出家庭去工作,追求個人價值,因此許多家庭中的年輕女性都非常感謝老漂。

第三,老漂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生活的煙火氣。很多年輕人很難擠出時間在家做飯、做家務,家庭生活缺乏煙火氣。

經濟觀察報:不同於父輩,當代年輕夫妻為何難以獨立應對撫育?

陳輝:許多老漂家庭中,一對夫妻和兩個老人聯合起來圍著一個孩子轉。大多數父母處於一種有目的的盲目性之中,他們按照社會上流行的套路去培養孩子,上興趣班、補課,積極或被動地參與教育內卷。

近幾年調研,我也在不同的老漂家庭生活中深切感受到了中年人的迷茫與疲憊、青少年的高壓與內卷、老年人的辛苦和委屈。之所以每一代人都過得不輕鬆,除了源於社會發展壓力增大,還與我們的代際倫理過於厚重有關。父母無限責任意識所推動的精細撫育和教育內卷,伴隨著對孩子的過度管教和幹涉,增加了孩子的成長壓力,也增加了父母的經濟負擔和思想負擔,老漂父母也被卷入其中。

經濟觀察報:調研中,老漂族對於開啟漂泊的意願如何?

陳輝:老人們的心理活動比較複雜,許多老漂處於一種“心甘情不願”的狀態。一方麵,心甘是出於自己作為父母的責任,這種義務感根植於中國傳統家庭倫理;一些老人不情願是因為確實不想離開老家,不願意到陌生城市生活。如果是多子女家庭,還需要考慮如何把一碗水端平。有的老人上麵還有高齡父母需要贍養照料。即便有如此多的困難,大部分老人還是以子女當下的緊迫需求為中心。

經濟觀察報:你在書中提及一些家庭會為老漂族在同小區單獨租一個房子,哪些因素促成了這樣的現象?

陳輝:此現象非常有趣。在三代人相處過程中,除了老漂族會感到委屈外,年輕人其實也會感覺自己的生活邊界被侵占。年輕人既希望老人幫忙照顧孩子,又不希望老人打擾、影響小家庭生活。

相比於農村家庭空間,城市家庭空間也更加狹小。特別是在一些高房價城市,三代人住在狹小的房子裏,關係變得更加敏感,氣氛壓抑,負麵情緒也容易傳染。

在許多老漂家庭中,為緩解婆媳關係的緊張狀態,隻要經濟條件允許,都可能嚐試在同小區專門租一套房子給老漂單獨居住。這種模式非常受老人歡迎,可以讓老漂族擁有獨立的生活空間和情緒空間,有利於老人的身心健康。當然,這考驗著家庭經濟實力。

經濟觀察報:研究了這麽多老漂族後,你會給老漂族和他們的子女什麽建議?

陳輝: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辛苦和委屈,給他們提建議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舉動。隻能說,為了增加家庭和諧度,讓家庭運轉有效,可以注意以下兩方麵。

一方麵,中年人要學會做兒女。中年人往往在做父母方麵比較認真,繼承了父輩在做父母方麵的全情投入意識,但在做兒女方麵還不足。因此,中年人需要反思自己的角色扮演和責任擔當,多關心、理解老漂,比如下班後抽時間和老漂聊聊天,老漂的心理狀態都會完全不同。

另一方麵,老漂族要自我調節。老人需要盡可能多與子女溝通,將自己內心的情緒表達出來,進而增加家人間的溝通。老人還需要勇敢走出家門,多與外界打交道,比如跳廣場舞、溜達、打球等。

經濟觀察報:大量老漂族在完成帶孩子任務後又將回到農村,未來他們養老問題如何解決?

陳輝:農村老漂因為生活習慣和經濟條件的限製,在完成任務後,更大比例會選擇返鄉養老,特別是在有自理能力的情況下,自我養老意願強烈。隨著年齡增長,未來他們的養老將是一個非常現實且重大的問題。因此,要積極發展農村互助養老,讓那些無法在城市養老的農村老漂有一個兜底性的養老支持和保障。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羅永浩的直播回應結束了,西貝的夜靜悄悄
一泡尿判賠海底撈220萬,警告父母管好自家熊孩子
貝索斯新妻和C羅未婚妻罕見同框,比拚30克拉鑽戒
馬斯克xAI被曝裁員至少500人,Grok 團隊是重災區
在中國火葬的是是非非:被殯儀館勒住脖子的人




24小時討論排行

柯克案槍手竟是出自傳統共和黨家庭 說明了什麽?
“有些人被槍殺”正常?說完,他被槍殺
柯克槍擊案嫌犯:從四年總統獎學金優等生到槍手
美商務部長爆料:特朗普想讓哈佛大學投建職業學校
川普擬對俄重大製裁,王毅:製裁隻會使問題更複雜
中對美晶片展開"歧視,反傾銷"調查,警告:維護國家利益
柯克遇刺案嫌犯父為警官 雙親象黨 曾扮川普過萬聖
法德英發表聯合聲明 歐盟醞釀製裁以色列 停止售武
“小黑妮”宣布結婚:從小被河南夫婦收養的巴基斯坦人
尼泊爾誕生史上首位女總理 曾留學印度 打貪“零容忍”
被美拘留的韓國工人:不認為有人還想留在美國
全網都在吵預製菜,吵的到底是什麽?
美國擬對俄實施新一輪能源製裁,前提是北約停購俄石油
“蘋果官網進不去”iPhone17在陸開賣 果粉熱情搶購
哈裏王子和查爾斯國王會麵,父子有望修複關係
專訪西貝賈國龍:我現在陷入自證清白循環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千萬老漂族,困在養孩子的義務中

經濟觀察報 2025-09-13 00:06:27
千萬老漂族,困在養孩子的義務中

 

在一次因瑣事和兒媳婦爭吵幾句後,50多歲的商英負氣回了老家,留下一句“我下次來,如果你還甩臉子,不知道感恩,我就沒有義務帶孩子。”

2021年暑假,為了幫兒子兒媳照顧剛上學的孫子,商英從陝西農村趕赴西安,開啟了老漂生活。三代人共同生活,矛盾逐漸凸顯。除了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外,商英還得適應兒媳婦的生活消費習慣。比如,“忍受”兒媳婦把衣服四處亂丟或者購買一萬多元的化妝品等。

除了每天都忙得心裏發慌,商英也感覺失去了自我,渾身不舒適。

回到家後,鄰居問她為何突然回來,她隻能以“住不慣”來搪塞。但隻在老家待了幾天,她又開始操心孫子的生活起居,計劃著要重返“漂著”的生活。

“老漂族”是指從外地來到子女所在城市,幫子女看孩子、做家務的老人。2015年,國家衛計委(現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流動老人健康服務專題調查顯示,流動老人占流動人口總量的7.2%。其中,照顧晚輩生活的老漂族比例達43%。2020年,中國流動人口總量為3.76億,如果依舊按照2015年比例計算,中國老漂族超過1100萬人。

他們是子女所在城市的陌生人。其中一部分老人擁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和社交能力,能夠用比子女更短的時間,熟悉一個社區、一個街道。但對大部分老人,老漂生活隻是在退休的年齡,突然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中,以一個“尷尬”的身份,深度參與年輕家庭的勞動分工中。

在網絡世界中,情況更糟,他們可能是陳舊生活習慣的維護者,是被吐槽的對象,是不得不“利用”起來,但又帶來種種衝突矛盾、需要“對付”的家庭角色。《銀發擺渡人》中寫道:因為是陌生的城市,老漂族漂浮在“城市”,多數沒有紮根感。他們是城市的外來者,有的老漂也感覺自己是家庭的外來者。

過去10年來,為研究老漂族現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陳輝在全國多地陸續入戶深度訪談了100多名老漂族或者老漂族的家人,而商英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個案例。2025年6月,他也根據自己對老漂族的研究寫成了《銀發擺渡人》一書。

陳輝說,老漂的命運具有時代屬性。一方麵,在城市生活中,大量異地定居的夫妻無法獨立撫育孩子,老人出於代際責任,就需要站出來鼎力支持,在這個角度,老漂族是推動子女城鎮化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麵,因為老漂族的介入,家庭關係被重塑,許多家庭矛盾就此產生。調研中,有的兒媳婦因婆婆對自己私生活幹涉,倍感委屈而短暫離家出走。

這種衝突來源於多方麵,其中最顯著的還是在育兒觀念上的衝突。陳輝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年輕父母遵循精細化的育兒理念,但因為年輕人沒時間,於是將這種高要求“轉嫁”給老漂族“執行”,但老漂族從個人意願或能力的角度,無法“執行”這些要求,衝突就此產生。

陳輝說,當下精細化撫育和教育內卷極大增加了家庭運行成本,大量家庭撫育教育需求超載、能力不足,而老漂族成為解決“孩子有人帶,下班回家有飯吃”的最佳選擇。但很多老漂族也不知不覺被困在嬰幼兒撫育中,他們周而複始地為家庭辛勤付出,在和子女相處中委曲求全且缺少關愛,甚至憋出病來,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調研中,一位耗費10年時間為3個子女帶孩子的老漂族感慨,給子女照顧孩子,是每個老人都要走的“長征路”。

融入

在調研中,陳輝發現,老漂族的一天具有高度重複性。小孩沒上幼兒園時,老人需要兼顧帶孩子、做飯、做家務,撫育強度非常大;小孩上學後,老漂族忙閑不均,早晚時間段,老漂族需要在早晚兩個時段完成做飯、接送孩子上學、購買食材等高強度家務工作,其他時間則獨留在家。

他說,因為忙於工作,當代年輕人很難獨立完成上述“一日三餐、養育子女”的基本家庭任務。老漂族不僅讓年輕人從家務活中得到解放,還變相為年輕家庭提供了經濟支持,讓年輕夫妻能再次成為“雙職工”。可以說,老漂族是現代家庭秩序持續運轉的保障者。

2016年,廣東一項針對1.2萬個全國二孩家庭的調查發現,86.5%的家庭“沒人照管”列為生育二孩的最大困難。

因為被子女需要,千萬老漂選擇前赴後繼,從熟悉的老家奔赴陌生的城市。在這個過程中,大量老漂族的首要感受就是在子女家受拘束、不自在,甚至要謹小慎微。

其一,因為是家庭的外來者,老漂族通常需要主動去適應新的家庭生活。比如商英每晚一般都會在收拾完碗筷後外出跳廣場舞。但每次兒媳婦下班回家後,會先洗漱、敷麵膜,然後才開始吃飯,導致商英隻能在一旁幹等以至於錯過廣場舞時間。

調研中,老漂族也反映了多種多樣的家庭矛盾。比如老人抱怨子女飲食不健康、不規律,經常出門吃火鍋、燒烤;在養寵物上花費巨大;子女要求頓頓都有肉且不能貪圖便宜買打折菜,當天吃剩下的飯菜基本就直接倒掉。

在陝西合陽農村調研時,一位老人用“坐牢”一詞向陳輝形容自己的老漂生活。比如抽煙要去樓下抽、看電視需要調低音量避免影響孩子學習和休息;每天早上醒來時,為了不吵醒兒子兒媳,隻能憋在臥室等待子女醒來再出臥室門。

陳輝說,不少老人都很苦惱於和子女作息時間不匹配帶來麻煩。比如子女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老人做好早餐後,不敢叫醒子女,隻能在臥室門口和廚房門口來回走,欲敲又止,等著怕涼,左右為難。

其二,農村老人還需要適應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如何搭乘地鐵、使用地圖導航,甚至如何取快遞。調研中,多位老漂族也提及城市擁擠的住房條件,沒有熟人和“牌搭子”生活環境,很難讓人適應。

當然,在融入小家庭過程中,大量老漂族也感受到了天倫之樂。

陳輝說,在流動社會中,青年在異地上學、就業、安家的現象十分普遍,可能多年來都與原生家庭處於分離狀態。許多老人因為長期的“空巢老人”生活,十分憧憬與兒孫過朝夕相處的生活。成為老漂族剛好可以滿足老人的這一願望。

調研中,許多老漂族也提及,自己很享受當前的團聚狀態,擁有了日常被子女關心的機會。一些年輕人也感慨,因為父母的到來,能吃上熟悉的家鄉飯菜。與父母拉家常、聊小時候的事,也讓忙碌疲憊的自己有了諸多心理慰藉。

衝突

作為老漂族,段晴每一次帶孩子下樓溜達半天回家後,都會糾結是否給孩子換一身衣服。因為這是兒媳婦的要求,但她本人並不認同。

如果兒媳婦在家,段晴就會按照兒媳婦的要求,給孩子換一身衣服並把髒衣服丟進洗衣機裏洗。但如果兒媳婦不在家,她就不會嚴格執行此“家規”,甚至多次趁兒媳婦不注意,把剛丟進洗衣機裏的衣服再拿出來給小孩換上。

段晴抱怨:“兒媳婦洗衣服特別勤。有時孫子衣服隻穿了一會兒,也要重新換一件。這樣頻繁洗,費水、費洗衣液,有的衣服沒穿壞卻被洗壞了。”

從內蒙古老家奔赴成都幫兒子兒媳帶孩子後,像這樣的瑣碎的育兒理念衝突,段晴記不清發生了多少次。

陳輝說:“老漂族和下一代人的衝突是多樣的,但主要集中在育兒方麵。兩代人對於育兒通常有不同的目標和定位。其中,老人的育兒理念是讓孩子吃飽穿暖、不哭不鬧,而年輕人追求精細化育兒。但因為年輕人沒時間,於是將育兒的高要求轉嫁給老漂族‘執行’,衝突就此產生。”

調研中,老人也講述了許多育兒觀念衝突的案例。例如,在孩子哭泣時,一位老漂族經常用“再哭,等會兒警察就來抓你了”或“再哭,奶奶就不要你了”來製止孩子的哭泣,兒媳婦對此十分反感。此外,兒媳婦還要求給奶瓶消毒、勤洗屁股、塗護理霜等,老人則認為沒太大必要,同時這些煩瑣的流程多數時間需要自己去執行。

一位年輕夫妻吐槽,盡管自己數次強調不能給小孩看手機,否則會影響孩子的視力,但婆婆總是嘴上答應,現實中則不做任何改變。

陳輝說:“中年夫妻的金錢、人力和時間並不能承載精細化撫育的要求。這種撫育理想,變相地增加了老漂族在撫育勞動上的投入。”

一位老漂抱怨道:“一些年輕人存在一種奇怪的‘巨嬰’心態,對生活要求很高,但是自己時間或能力不足,精力投入不夠,對老人提出很多要求,求全責備。”

因為達不到子女的精細化撫育要求,許多老漂族選擇忍受子女的批評。調研中,許多老漂族也吐槽自己是免費的保姆——隻幹活沒工資,沒有話語權還受氣。

為了維護家庭團結,麵對衝突,老漂族往往選擇忍受。陳輝說,委曲求全是大多數老人的心理狀態。很多時候老人不怕苦累,就怕受委屈。如果出發點是為下一代好,但結果卻是不被理解甚至受到了不應有的指責,老人的委屈感就會更強烈。

盡管衝突往往集中發生在婆婆和兒媳或者母親和女兒之間,因為作為女性,兩者同樣承擔著更多家庭勞動的責任。但在帶來衝突的同時,這種共同的責任偶爾也會帶來彼此的理解和某種“同盟”。由於有老漂族的存在,年輕的女性也可以維持自己的職業角色。

2017年,蘇雨與丈夫定居佛山後,三代同堂的生活讓出租屋內的家庭關係變得更加不穩定。當時蘇雨的想法是,自己的家庭就要以自己為中心,這也導致了她和婆婆經常在家中發生“話語權”的爭奪。

隻是半年後,輕微的中風讓蘇雨的婆婆從老漂族的生活中退了下來,回到老家靜養。此後,蘇雨更加意識到婆婆在家中其實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她說:“如果沒有婆婆的幫忙,此前家庭生活不可能運轉得如此順利。”調研中,許多兒媳婦會向陳輝抱怨自己的婆婆存在許多不足,但依舊對婆婆的付出很感激,婆媳之間在磕磕絆絆中磨合,許多產生了感情,在情感上彼此依賴。

一種製度性角色

陳輝說,在絕大多數普通家庭中,請家政工照顧孩子是無奈之舉。2020年11月,北京市衛健委的調查發現,北京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率不足3%。這意味著超97%的0—3歲孩子在家庭中被照料。

陳輝說,絕大多數城市青年生育孩子後,優先考慮的方案是調動家庭資源來實現嬰幼兒在家照料。可以說,老漂是整個家庭成本最低、最可靠的支持力量。

在現行的政策、社會環境中,家庭是子女撫育的主體,而從經濟成本考量,“雙職工”又是大部分“新市民”在一座城市生活發展的必要條件,在這種結構中,老漂族幾乎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撫育成本上,北京地區普通月嫂的平均月薪約1萬元,普通育兒嫂的平均月薪在7000元以上。在二、三線城市,普通育兒嫂的月薪也通常在5000元以上。以此計算,一個普通家庭如果在嬰兒0—3歲時均雇傭普通育兒嫂,整體需要花費約18萬元。

在西安訪談時,一位已有2個孩子的關先生給陳輝算了一筆賬:夫妻兩人分別月入1萬元和9000元,每年租房、老家縣城的房貸、大兒子幼兒園學費、家庭日常生活開支總共約13萬元/年,因此小家庭每年能存下10萬元。但如果不依賴老漂族照顧兩個孩子,而是讓妻子辭職在家照看,自己一個人的收入甚至沒辦法支撐家庭開支,更不用說在西安買房。

另一方麵,在可靠性方麵,育兒往往會涉及家庭隱私,需要夫妻對家政工有很強的信任。陳輝說,雇主可以購買家政工服務,但無法購買家政工在勞動過程中的情感投入。但老人可以無條件地進行情緒投入,家政工未必能夠實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些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不斷提高,2024年達67.00%。按照《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設定的目標,2030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提升至接近70%。

陳輝預言,在個人經濟壓力、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未來老漂族仍將長久存在。“未來,如何緩解老漂族的撫育壓力、保障老漂族的養老生活,都需要政策的更多探索。”

陳輝在調研中發現,許多老漂族的父母依舊健在,他們同樣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結構性壓力中,有的老漂族夫妻兩人被迫分居兩地。為了緩解分居狀態下的孤獨感,一些老漂會在做家務時,和另一半視頻通話或語音通話,即使雙方沒有聊天,通話依舊會如現場直播般地持續進行。

因為麵臨長期的家庭關係緊張、心理失衡和精神壓力,個別老漂還患上了抑鬱症。而他們的子女往往不知緣由,隻是感覺父母記性越來越差,脾氣越來越大。

陳輝說,在大部分三代家庭結構中,老漂族得到的關愛往往最少。很多子女下班回家後很少和老人聊天,不能理解和響應老人的情感期待,一些老人整天都會處於“失語”狀態,這進一步增加了老人的孤獨感。

2021年,大潤發發布的《老漂族逛超市報告》提及,60%的老年顧客一周會去逛大潤發3次以上,近70%的老年顧客則會和相熟的店員嘮家常。上述報告發布後,大潤發相關負責人就提及,這份報告是為了呼籲對老人的更多關注,和店員嘮嗑、聊家常背後體現的是社交需求和歸屬感。

陳輝說:“老漂族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具有隱匿性,如果子女長期忽視,將不利於老漂心理精神問題的及時診斷和治療。”

|對話|

經濟觀察報:老漂族在一個家庭中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

陳輝:概括來看,老漂族是現代家庭秩序持續運轉的保障者。第一,因為忙於工作,當代年輕人很難獨立完成“一日三餐、養育子女”的家庭生活,老漂族讓年輕人可以從帶孩子、做家務中解放出來。可以說,老漂是否在,年輕人的家庭生活狀態截然不同。

第二,工業社會為女性走出家庭、獲得獨立的職業角色創造了條件,但是並沒有真正帶來女性的解放,因為他們在獲得經濟獨立的同時,還麵臨家務勞動和職業勞動之間的矛盾。家務勞動和子女撫育活動一定程度上限製著女性的職業發展。老漂族可以讓女性走出家庭去工作,追求個人價值,因此許多家庭中的年輕女性都非常感謝老漂。

第三,老漂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生活的煙火氣。很多年輕人很難擠出時間在家做飯、做家務,家庭生活缺乏煙火氣。

經濟觀察報:不同於父輩,當代年輕夫妻為何難以獨立應對撫育?

陳輝:許多老漂家庭中,一對夫妻和兩個老人聯合起來圍著一個孩子轉。大多數父母處於一種有目的的盲目性之中,他們按照社會上流行的套路去培養孩子,上興趣班、補課,積極或被動地參與教育內卷。

近幾年調研,我也在不同的老漂家庭生活中深切感受到了中年人的迷茫與疲憊、青少年的高壓與內卷、老年人的辛苦和委屈。之所以每一代人都過得不輕鬆,除了源於社會發展壓力增大,還與我們的代際倫理過於厚重有關。父母無限責任意識所推動的精細撫育和教育內卷,伴隨著對孩子的過度管教和幹涉,增加了孩子的成長壓力,也增加了父母的經濟負擔和思想負擔,老漂父母也被卷入其中。

經濟觀察報:調研中,老漂族對於開啟漂泊的意願如何?

陳輝:老人們的心理活動比較複雜,許多老漂處於一種“心甘情不願”的狀態。一方麵,心甘是出於自己作為父母的責任,這種義務感根植於中國傳統家庭倫理;一些老人不情願是因為確實不想離開老家,不願意到陌生城市生活。如果是多子女家庭,還需要考慮如何把一碗水端平。有的老人上麵還有高齡父母需要贍養照料。即便有如此多的困難,大部分老人還是以子女當下的緊迫需求為中心。

經濟觀察報:你在書中提及一些家庭會為老漂族在同小區單獨租一個房子,哪些因素促成了這樣的現象?

陳輝:此現象非常有趣。在三代人相處過程中,除了老漂族會感到委屈外,年輕人其實也會感覺自己的生活邊界被侵占。年輕人既希望老人幫忙照顧孩子,又不希望老人打擾、影響小家庭生活。

相比於農村家庭空間,城市家庭空間也更加狹小。特別是在一些高房價城市,三代人住在狹小的房子裏,關係變得更加敏感,氣氛壓抑,負麵情緒也容易傳染。

在許多老漂家庭中,為緩解婆媳關係的緊張狀態,隻要經濟條件允許,都可能嚐試在同小區專門租一套房子給老漂單獨居住。這種模式非常受老人歡迎,可以讓老漂族擁有獨立的生活空間和情緒空間,有利於老人的身心健康。當然,這考驗著家庭經濟實力。

經濟觀察報:研究了這麽多老漂族後,你會給老漂族和他們的子女什麽建議?

陳輝: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辛苦和委屈,給他們提建議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舉動。隻能說,為了增加家庭和諧度,讓家庭運轉有效,可以注意以下兩方麵。

一方麵,中年人要學會做兒女。中年人往往在做父母方麵比較認真,繼承了父輩在做父母方麵的全情投入意識,但在做兒女方麵還不足。因此,中年人需要反思自己的角色扮演和責任擔當,多關心、理解老漂,比如下班後抽時間和老漂聊聊天,老漂的心理狀態都會完全不同。

另一方麵,老漂族要自我調節。老人需要盡可能多與子女溝通,將自己內心的情緒表達出來,進而增加家人間的溝通。老人還需要勇敢走出家門,多與外界打交道,比如跳廣場舞、溜達、打球等。

經濟觀察報:大量老漂族在完成帶孩子任務後又將回到農村,未來他們養老問題如何解決?

陳輝:農村老漂因為生活習慣和經濟條件的限製,在完成任務後,更大比例會選擇返鄉養老,特別是在有自理能力的情況下,自我養老意願強烈。隨著年齡增長,未來他們的養老將是一個非常現實且重大的問題。因此,要積極發展農村互助養老,讓那些無法在城市養老的農村老漂有一個兜底性的養老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