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比較諷刺的事情,沒有任何宣傳的意義:村幹部吃飯“打欠條”,經年累月欠下小飯館高達28萬元的賬,欠得飯館老板隻能借錢開店,直到“撐不下去了”。
是不是感覺這一幕似曾現實?但是請先別多想,這是9月1日也就是今天的一篇新報道,另一件事隻是“另一件”,與此無關。
但我覺得,這篇裏的“畫麵”,更有水準。

套路情節還是老招數,幹部們去飯館吃飯,隻打欠條不付錢。少的都不肯付,多了更不用說。欠著欠著越來越多,累計到驚人的28萬,更沒人願意付了。
地方政府自然也不願意出這筆錢,一方麵又不是自己吃的,憑什麽讓自己付錢;另一方麵,“新官懶理舊賬”,反正不付錢你也沒辦法。
但無論如何,欠債還錢,你不還,總得有個說法。
這個說法,便是“沒錢”。
有點諷刺,在網上經常能看到發不出工資的報道,其中一些欠下的甚至是農民工的工資,理由同樣是“沒錢”。於是被網民調侃欠債的有理,討薪的惡意。
但幹部們吃飯欠的債,也可以用“沒錢”當做理由嗎?這根本不符合正常邏輯,因為沒錢,就別吃唄?吃完不付,那不就是霸王餐。和"搶"的性質有些類似,隻不過沒那麽直接罷了。
搶是直接動手,而這種嘛,無非是借了一個“幹部”的身份,給老百姓一種“我有錢”的感受。說難聽點,這就是騙與搶的結合體。
用身份唬住你,用權力嚇住你。普通人看你的身份,以為你有錢;又怕被你用權力惡意刁難,隻好給你賒賬。
這是第一點:幹部能不能去跟老百姓“賒賬”?
我個人認為是不該允許的,想象一下古代的畫麵,一個縣令吃了東西不付錢,說掛賬,普通人能有啥辦法,去縣衙裏告他嗎?
至於第二點,更是諷刺異常:本來是沒錢,媒體一報道,就有錢了,就在一天不到的時間裏,把賬付清了。
這次事情之所以上新聞,主要還是那個被欠賬的村民,給民生周刊寫了封求助的信,民生周刊記者跑去暗訪了一下,給他發了出來。事情解決了,村民給記者送錦旗,於是引發關注。

那麽我就想問了,到底是沒錢所以不還錢,還是因為對方隻是個普通村民,所以不還錢?
這兩個答案,區別可大著呢。如果是有錢故意不還,那和違法犯罪有什麽區別。可笑報道裏用詞精彩,看得我簡直流連忘返。
“連夜召開”、“研究清欠事宜”、“推動問題整改”、“僅用18小時49分鍾”……好家夥,我覺得這麵錦旗應該送給當地政府,實在太不容易了。
就是從我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看,也實在想不通,還個錢而已,這裏麵究竟有什麽玩意兒可研究。
而且,20年的頑疾,又何故隻需要十幾個小時,輕而易舉的解決了?

村宴多年賬未清,錦旗一麵換分明。若非紙上風雷動,哪得頑疾半日平。
這讓我想起《水滸傳》裏的一個場景:晁蓋一夥人劫取生辰綱,甭管別人的錢是怎麽來的,你本質上就是強取豪奪。有趣的是,晁蓋這夥人嘴上說的最痛恨的,正是倚仗權勢、武力橫征暴斂之輩。結果他們自己,儼然也在做著相同的事。
不同點在於,生辰綱的錢財,是另一群人打著身份的幌子,披上合理的外衣,把“賒賬”玩出了藝術,用比晁蓋一夥人稍微文雅一點的方式弄來的。本質上,前前後後兩方人,不都是吃拿卡要嗎?
所以要說這條新聞帶來了一些什麽,兩點最為關鍵。
一是“曝光”,把那些醜惡放在陽光下曬一曬,讓它們的麵貌給全世界的人看一看,比一切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慷慨激昂的陳詞都更有效。
二是“縮影”,這次飯館賬目的鬧劇折射的最簡單道理:當權力缺乏約束和曝光的條件,哪怕隻是一頓飯錢,也能被玩成欺壓的工具。
真正值得警惕的,並不隻是那28萬的賬單,而是他們那份隨意對待民生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