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教師轉崗分流潮,來了
城鄉人口結構差異疊加少子化帶來的生源減少,讓教師轉崗分流浪潮撲麵而來。
近日,財新網發布了一篇《中小學生源銳減,中部省份區縣教師轉崗分流|教育觀察》的報道,文章指出這一浪潮正在中部盛行:
今年8月,江西省共有5個市縣明確發布了教師選調公告,總共選調教師658人。湖南4個縣區發布類似公告,涉及教師崗位調整總計689人。湖北、安徽等省區縣8月也發布了教師分流及選調計劃。
首先解釋一下,什麽叫教師轉崗。顧名思義,就是教師需要轉到別的崗位去。
轉崗分流方向大致有三類:
一是轉學科、轉學段。例如富餘的語文、數學、英語教師,經培訓後轉教音樂、美術、心理健康等師資緊缺的學科,小學教師轉到幼兒園、初中;
二是鄉村教師轉去教師緊缺的市區學校;
三是通過公開選聘、內部選聘等方式轉崗分流至教育係統之外的事業單位。
導致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另一個,則是少子化帶來的生源減少。
這兩個現象疊加之下,鄉村教師的飯碗首當其衝。
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發布公告:麵向全縣在編在崗中小學校教師公開選調230人進入縣直和鄉鎮所屬事業單位工作。
江西省瑞昌市發布公告,為解決城區學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問題,江西縣級市瑞昌市從農村學校選調在編在崗教師到城區中小學任教,語文、數學、英語選調名額較多。選調進城區小學名額50人,其中語文14人、數學14人、英語9人。同時,此次還將選調體育、美術、音樂、心理健康等教師共計13人,教齡5年以上可在參評時獲得加分。
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江西省豐城市等地也發布了類似公告。
02教師飯碗也不穩了
盡管上訴隻是轉崗,意味著仍有工作,但這隻是事情的一部分。
在少子化導致生源減少的當下,教師就業麵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一方麵,招聘人數大幅減少。
今年3月25日,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官網披露:
2025年江西省中小學教師招聘人數計劃2146名。
▲來源: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官網
這一數據,相比於去年下降了45.8%。相比於2020年的14158人,下降了84.8%。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官網
教師招聘人數下滑背後,是學生荒造成的教師隊伍嚴重過剩。
我在江西省的官網查詢了一下,江西省教師招聘人數2020年見頂,之後一路下滑,過去三年下滑速度在加快。
湖北鄂州今年發布公告:
麵對即將到來的生源下跌潮,在充分保障教學需求、確保編製配置達標基礎上,鄂州科學設置教育編製限額,明確中小學教師編製總量不超過8850名,提前鎖死總量,防止因生源階段性變化引發編製無序增長。
鎖死教師編製總量,封頂8850名。
意思很明確,就是往後不會再增加,而是要縮編。但這種“提前鎖死總量”的表述非常罕見,足見其迫切性。
除了鎖死編製內教師外,對編外人員也進行了控製。
鄂州市編委辦指出:
2022年,全市有編外教師2367人,與編內教師人數比為1:3,存在群體數量大、進口不規範、薪酬待遇低、人員不穩定、支出保障難等問題。為逐步控製編外人員規模,在招聘編內教師時要求各區執行“進一退一”原則,即招聘1名編內教師必須減聘1名編外教師。截至目前,共減聘編外教師1074人,編外教師規模減少45.4%。
全國層麵上,根據國家教育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計劃招聘特崗教師3.7萬名。
對比來看,2020年,特崗教師招聘人數達到了10.5萬的頂峰,之後招聘人數逐年下降。
2021年,這一數字減少至8.433萬人;2022年,全國招聘特崗教師6.7萬人;2023年,全國僅招聘特崗教師5.23萬人。2024年更是減少至3.7萬名。
2025年繼續減少至2.1萬人。
另一方麵,退出機製在完善。
2022年11月,寧波市教育局推出《寧波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退出機製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引發輿論關注。根據該辦法,教師的退出渠道包括待崗、轉崗、離崗退養、解聘。此外,意見稿還為上述渠道列舉了多種情形。
2024年1月7日,北京豐台教育發展理事會通過《關於推進豐台區中小學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若幹措施》,提出加強對教師的年度考核和考核結果運用,探索建立教師退出機製。
天津西青區更是發布文件,提出:
全麵實行中小學教師聘用製度和崗位管理製度,打破“一聘定終身”,對中小學教師職稱聘任實施動態管理,構建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靈活用人機製;
該政策適用範圍為(西青區)公辦中小學校、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中在編從事教育教學的教師(含雙肩挑人員和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師)。
中國新聞周刊對此發布的評論文章標題為“打破在編教師‘鐵飯碗’”。
據中國教育在線披露: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10個省市探索建立“教師退出機製”,轉崗、待崗、解聘等舉措不再停留於紙麵,成為高懸在教師頭頂的
“達摩克利斯之劍”。
從國家教育部公布的數據來看,幼兒園專任教師2022年見頂,連續減少了兩年,2023年減少了17.05萬人,2024年減少了24.18萬人。
小學專任教師也從去年開始下跌,去年小學專任教師減少了6.62萬人。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教育部
初中、高中、大學專任教師仍在增長。
不過,按照少子化帶來的影響時間推算,他們也快了。
03少子化帶來的生源荒
我們的新生兒人口見頂於2016年,2017年開始減少。
按照3歲開始上幼兒園、6歲開始上小學來計算,2020年便是幼兒園人數開始減少之年,2023年便是小學生人數開始減少之年。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幼兒園人數減少從2021年開始,小學生人數減少從2024年開始,往後推遲了一年,大體不差。
2024年出生人口954萬,出生人口在龍年迎來了逆轉,相較於2023年增加了52萬人。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國家統計局
少子化影響的第一站,就是幼兒園。
從曆史數據來看,幼兒園在園人數在2020年就已經見頂,2021年幼兒園在園人數較之前減少了13.06萬人,是多年來幼兒園在園人數首次減少。
2022年,在園人數加速減少,減少了177.66萬人。2023年幼兒園在園人數減少了534.55萬人,2024年減少了509萬人。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國家統計局
從數據可以看到,過往每年的增幅基本都是200萬人左右,而如今減少幅度明顯在加快,2023年和2024年幼兒園在園人數每年都減少了超500萬人。
這與出生人口快速下滑,線性相關。
少子化影響的第二站,是小學。
過去幾十年,雖然小學數量在城市化過程中不斷減少,主要是農村小學生進入城鎮學習,城市學校擴建,農村學校關閉帶來的動態變化,但小學在校生數量一直增長。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教育部
這種轉變,終於發生在了2024年。
去年小學在校生人數較2023年減少了251.6萬人,小學招生人數減少了261.3萬人。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國家統計局
事實上,小學在校生人數2022年也出現過收縮,但那一年情況和現在不同。
當時處在疫情期間,有很多跨境學童流失疊加部分家長為了子女安全采取了延遲入學策略。
到2023年疫情結束後,2023年小學在校生、招生、畢業生全麵實現增長。
2024年小學在校生、招生人數同時減少,則是新生兒人口帶來的影響,已經從幼兒園延伸到了小學。
按照時間推算,到2030年出生人口減少帶來的影響將延伸到初中,2033年將延伸到高中,2036年將延伸到大學。
04東北、中部最嚴重
當下學生荒最嚴重的地區,正是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東北與中部。
七普時期(2010年至2020年),東北是全國人口減少最嚴重的地區,十年減少了1099萬人。
而過去四年,中部接棒東北,有逐漸取代之勢。
過去四年,中部六省合計減少了264.18萬人,東北三省合計減少了324.17萬人。
但2024年,中部六省合計減少94.03萬人,東北三省合計減少了82.1萬人。中部減少規模超過了東北。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
人口最早通縮的東北地區,最早出現了學生荒。
數據顯示,黑龍江省小學在校生人口2012年有186.8萬,2023年跌至106萬人,十二年減少了80.8萬
遼寧小學在校生人數從2012年的213萬減少至2023年的199.4萬,十二年減少13.6萬。
吉林過去十二年小學生人數減少了32.87萬。
東北三省過去十二年小學生合計減少了127.27萬人。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遼寧、吉林、黑龍江省統計局
這種局麵之下,東北過去十多年小學關閉了一半。
2013年至2022年十年間,黑龍江消失了近六成、合計1900餘所小學;吉林消失了近五成、合計2600餘所小學;遼寧也消失了2200餘所小學,降幅近一半。
逐漸開始東北化的中部,也陷入了其中。
以中部人口減少最猛的湖南來說,小學在校生人數從2022年開始減少,2024年跌破500萬人。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湖南省統計局
湖北省去年小學在校生人數382.01萬,較前一年減少了7.49萬人。安徽省小學人數也在去年開始減少,去年小學在校生人數規模為460.3萬人,較前一年減少了11.93萬人。
河南省小學在校生人數2022年開始減少,並快速下滑,去年河南小學生人數減少了46.92萬人。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河南省統計局
而且,去年河南的初中生人數也開始減少了。去年河南省初中在校生人數507.73萬人,較前一年減少了0.4萬人。
山西省小學人數從上世紀就開始減少。
山西省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1980年該省普通小學在校生人數384.16萬人,之後不斷減少,中間也有偶爾增長的年份,但下降是大趨勢。
2023年該省小學在校生人數231.84萬人。
2024年跌至226.4萬人。
而且,山西的高中人數十多年前就開始減少。2012年山西高中在校生人數85.5萬人,2023年隻有67.77萬人,2024年微增至69.8萬人。
最後看江西省。
江西省統計局數據顯示,幼兒園在園人數於2020年見頂,當年為170萬人,去年降至114.4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