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社區食堂,既沒有辦成老年人的福利,也沒有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反而是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可以“搭便車”吃飯,且還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我家附近的街道上,有好幾家小飯館,偶爾可以去吃碗麵條和水餃餛飩什麽的。後來街區改造升級,店麵統統拆除,工期還不短。恰好馬路對麵新開了一家社區食堂,覺得可以應付一下,於是一天晚上過去見識見識。
單論菜的色香味,不比學生食堂差,一葷兩素20多塊錢,簡單對付一下沒啥問題。來吃飯的有十多位,退休老年人大概三分之一不到。後來不鹹不淡,又去了幾次。家裏人躍躍欲試,也打算什麽時候去開開眼界。
但最後一次,在吃完飯喝湯的時候,居然喝出一片衛生紙。這把我惡心壞了。轉念想想辦食堂的人也不容易,於是沒聲張就走了。但從此告別社區食堂,寧願多走好幾百米,去吃一家蘭州拉麵。
我跟社區食堂,緣分告盡。
社區食堂是個新生事物,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因此一方麵,如《半月談》今年在“社區食堂,想說‘愛你’不容易”的標題之下,用居民之口,對社區食堂多有讚譽,“期待社區食堂能夠長久運營下去”。
但另一方麵,社區食堂虧損嚴重,倒閉潮來臨的消息屢屢不絕。
同樣是《半月談》,其記者去年報道稱,在中部某省一街道走訪看到,當地建成的9家食堂,有6家因虧損停業。進一步了解得知,該省老年食堂虧損麵達到61.77%。江蘇蘇州共建成助餐點2059個,但實際運營隻有913家,其中有一半助餐點處於虧損運營狀態。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曾對40家老年餐桌機構開展典型調研,結果顯示,有55%的食堂經營機構表示,餐費價格很難與成本同步,虧損缺口有加大趨勢。
社區食堂還有前景嗎?未來,還能繼續薅社區食堂的“羊毛”嗎?
01
社區食堂的出現,源自民政部2019年9月份的文件《關於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
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文件提到一句“大力發展老年人急需的助餐、助浴、助急、助醫、助行、助潔等服務”。
2023年,民政部等11部委聯合出台《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內容相當詳細,其中重點包括:
——“到2026年底,全國城鄉社區老年助餐服務覆蓋率進一步提升,服務網絡更加完善,多元供給格局基本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鞏固,老年人就餐便利度、滿意度明顯提升。”
——“將老年助餐服務設施納入城市一刻鍾居家養老服務圈、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促進服務便利可及。支持在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中增設老年食堂等老年助餐服務設施,拓展服務功能。”
——“可按規定履行相關國有資產管理程序後,通過調劑、出租、轉讓等方式將機關和事業單位閑置房產用於開展老年助餐服務。”
——“對符合條件的老年助餐服務機構,按規定落實稅費優惠政策,用水、用電、用氣、用熱按規定執行居民生活類價格。”
——“有條件的地方可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根據老年人經濟困難程度、失能等級等情況,對享受助餐服務的老年人給予差異化補貼,”
涉及到設施建造、政策補貼、土地房屋、稅費減免、商務活動等等,各個部門都分配了具體任務。
政策支持力度這麽大,所以從2019年開始出現,到2023年,社區養老食堂就在很多地方轟轟烈烈地鋪開了。上述《半月談》的報道,可以視為階段性總結。
02
那麽,社區食堂到底遇上了哪些問題?
最近,《解放日報》所屬的“市民直通車”微信公號刊登了華東政法大學暑期實踐小組調查25家社區食堂的報告,內稱:“盡管區域分布廣泛、運營主體多元,但其普遍麵臨租金、人工與食材三大剛性成本的持續壓力。”
具體來講,就是在租金成本方麵,除了少數社區食堂能夠享受政府提供場地和租金減免的政策支持,多數社區食堂不得不承擔市場化租金。
在人工成本方麵,“多數食堂維持在3至8人的用工規模,且全部依賴他們自行完成進貨、洗切配菜、烹飪、保潔等全流程工作。”
社區食堂的員工沒有“編製”,完全市場化用工,“開出什麽工資招到什麽員工”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常識,所以,社區食堂能夠提供什麽服務,也是一望而知。
食材跟員工一樣,也是高度市場化供給,購買量大,有些打折優惠,不可能有非市場化的“特供”,結果就是,“政府主導型食堂多采用統一配送機製,雖然供應穩定、價格透明,但靈活性較低,難以根據實際消費情況匹配飯菜品類與數量,常導致剩菜或斷供現象。”
從大量信息可以看到,對社區食堂比較滿意的,多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原因並不複雜,因為這些地方的政府財力還可以支撐,還可以發放相應的補貼。
但餐飲業不是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社區食堂的稅費減免,納入“社區養老”項下,根據財政部等六部委的文件,稅收減免到2025年12月31日就到期了。會不會延期?可能要看社區食堂在實際開辦中,履行“社區養老”職責效果如何。如果履職效果不好,恐怕稅收減免就沒有了。
03
政策初衷很清楚,社區食堂是政府給老年人發的一種福利。但是在具體執行上,卻沒有按照政策指明的路徑貫徹下去,原因何在?
首先,社區食堂與市場化餐飲有高度的重合性。也就是說,社區食堂所能提供的服務,已經被市場化餐飲完全覆蓋,很大程度上甚至做得更好。老年人是其服務對象,但它不具有唯一性,老年人普遍並不買賬。
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原則,有需求的地方,一定會有人提供產品和服務。老年人有吃飯的需求,自然會有人來提供餐飲服務,隻不過有時候它需要更加個性化的服務,比如送餐之類而已。但這個需求跟腿腳靈便的年輕人的需求並無區別,而且也已經被外賣大軍包辦了。
其次,社區食堂實際上陷於汪洋大海般的飯館中,不是獨家買賣,必須按照市場規則運營,哪怕是從多樣性這一點來說,它對老年人的吸引力是很有限的。為了生存,它不得不對一切年齡段的顧客開放,成為人人都可以薅一下的“羊毛”。
這就出現了一種古怪的現象,明明應該賣易於消化且口味清淡的軟爛飲食,不得不擺滿硬脆而重口味的青年餐飲。社區食堂與街麵上的普通餐飲,到底還有多大差別?針對老年人的福利,就這樣變成了“全民福利”。
這首先造成一種不公平競爭。社區食堂有政策優惠,譬如房租和稅費減免、食材有可能價格更低,而提供同樣服務的一般餐飲卻沒有這些好處。這種不公平競爭,導致一些小餐館倒閉關門,小業主蒙受不小的損失。
此外,由於統一配送,運營僵化,花色品種難於滿足千差萬別的需求,對顧客來說,也是一種損失。
實踐來看,舉辦社區食堂,既沒有辦成老年人的福利,也沒有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反而是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可以“搭便車”吃飯,且還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最終出現很多的社區食堂關門倒閉,在所難免。
要解決老年人的吃飯難題,其實很簡單,基層組織可以統計哪些老人真需要送餐服務,把需要服務的數據交給外賣公司定點送餐,政府為快遞費買單即可。為什麽要勞神費力,動員如此多的部門去辦社區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