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魯豫在熒幕上越發活躍了。
在作為嘉賓參與《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2》之外,她還邀請一眾脫口秀女演員參與談話節目《豫見她們》,廣受好評。
四位女性圍坐圓桌前談天說地,嬉笑怒罵,高興時笑得前仰後合,美好如烏托邦。
(圖/《豫見她們》)
魯豫等這張圓桌等了很多年,她說:
在我們成長的環境中,像這樣的一個圓桌,四個女性談話的場子是沒有的。
(圖/《豫見她們》)
誠然如此。
從香江清談、三人成行,再到《圓桌派》,此類談話節目裏少有女性身影。
而現在,魯豫出場的時間到了。
這關乎時代觀念浪潮的起伏,也關乎一個女性正視自己價值而產生的引力。
總之,圓桌生態變了。
“想做這樣的節目很久了”
《豫見她們》和以往談話節目的氣質太不一樣,它溫柔又鋒利,歡樂又有些傷感。
每期四位女性,一起談論年齡的意義、痛苦的過往、失敗的體驗......
而這些鮮活的女性樣本,沒有落於世俗的想象、假定之中。
她們談年齡,不說焦慮,而說所得。
步驚雲對年紀漸增的三字感歎:挺爽的!
她越來越有主見和掌控感,說的話越來越有分量,於是意識到“年齡能讓我有這麽大的話語權啊”。
(圖/《豫見她們》)
她們聊孤獨,但沒有陷入“如何擺脫”或“找個伴”的常規套路。
王小利和魯豫走向感受的深處,說那是一種“像穿過身體一樣”的靜,“內心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悲憫”。
原本私密而模糊的體驗,通過彼此的共鳴與印證,突然變得具體起來。
王小利與魯豫共鳴。(圖/《豫見她們》)
她們也談起各自被如何被家庭塑造,那是一些頗為傷痛的經曆。
小帕的故事,很多人已經聽過。
她父親結過六七次婚,終日喝酒,無所事事,最擅長搞砸家裏的一切。
不穩定的家庭中長大的小帕,到現在還是無法適應平靜的生活。
一旦生活有一點起色,工作有一點成就,她就會做一些奇怪的事,然後讓生活變成她曾經熟悉的一團糟爛。
小帕的感受與創傷後的“強迫性重複”非常相似。(圖/《豫見她們》)
山河和大國手,則說出了成長中的一種相似性:隱藏。
和很多孩子一樣,她們從小就學會了隱藏真實想法。
心裏想要,嘴上說“不要”。心裏喜歡,口中說“不喜歡”。
在大人麵前扮演不添麻煩的乖小孩。
(圖/《豫見她們》)
火鍋,坦誠地直麵自己前半生的“失敗”。
為了逃離父母爭執不斷的原生家庭,她倉促結婚,又迅速懷孕生子,接著離婚。
人生像按下了加速鍵。
但建立一段新關係,也無法轉移舊關係的傷痛。
她說,有一天突然想通了:“如果在世界上我沒有朋友,那我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圖/《豫見她們》)
小雪談起自己從小被父親打壓貶低的細節時,魯豫握緊拳頭,努力忍住髒話。
父親對她的評價。(圖 /《豫見她們》)
無論外界如何誇獎,小雪始終不相信自己是優秀的、值得被喜歡的。
三四十年的情感暴力留下深刻烙印。
小雪說,如果能早點遇到魯豫這樣的姐姐,被肯定、被鼓勵,或許自己的自我認同不會這麽低。
(圖/《豫見她們》)
《豫見她們》的嘉賓多為脫口秀演員,但少有人將它視為脫口秀衍生節目。
它幹淨、清爽又溫情。
豆瓣有網友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電視節目”“沒有任何人在試圖吹牛展示自己的博識”。
很少能在一檔節目裏看到這麽多深刻又私人的瞬間。
20+、30+、40+、50+的女性們坐在桌前,分享自己千奇百怪又莫名熟悉的生命經驗,彼此間真誠碰撞,將成長中粗糲的顆粒感細細描摹出來。
借由她們的講述,曾經被視作“個人的”“不足為外人道的”生命曆程,不再是散落的、孤立的碎片。
(圖/《豫見她們》)
《豫見她們》像一麵鏡子,映照出行業生態中一個長期被忽略的缺口正在被填補。
魯豫很多次講到發起這次圓桌談話的不易。
她想做這樣一個節目,想了很久。
才子們的時代
《豫見她們》的節目性質,更接近直譯的talk show——脫口秀,指的是主持人和嘉賓一起討論某一話題的談話節目。
而現在正熱門的為人所熟知的“脫口秀”,實質上是舶來品“單口喜劇”。
一直以來,熒幕上類似的多人談話節目並不少見。
早年香港的《今夜不設防》,由四才子之三的倪匡、黃霑、蔡瀾擔綱主持,就是“三個男人一台戲”的代表作。
(圖《今夜不設防》)
當年,倪匡迷上了某夜總會的媽媽桑,時常約黃霑、蔡瀾前去捧場。
眾人喝酒、談天、逗美人,著實享受,隻是買單時會貴到肉痛。
於是三人決定把私人聊天搬上電視,喝最好的酒,調戲最好的俊男美女,還能賺鈔票,就有了亞視的紅極一時的《今夜不設防》。
(圖/《魯豫有約》)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火的是《鏘鏘三人行》。
竇文濤攜梁文道、許子東、馬家輝、陳丹青……眾多文化名人於桌前,講時政民生,談風花雪月,在近20年的時間裏,給幾代人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
節目2017年停播,“多少天下事,盡付笑談中”的情懷,至今依然有人懷念。
(圖/《鏘鏘三人行》)
到了網絡時代,《圓桌派》延續了《鏘鏘三人行》的長紅。
依舊是那些老熟人談天說地,講國際的大話題,也有“出軌”之類的小切口,雅痞文化和節目金句一起流傳開來。
更時髦且具網感的,是他們聊網紅、男色消費、MBTI和全職兒女……
(圖/《圓桌派》)
而《非正式會談》,一檔翻拍自韓國、以國際友人為主的談話節目,從2015年至今已經播到第九季。
不同民族、膚色、地域之間的文化碰撞,總有人好奇。
可見,脫口秀節目始終被需要、有市場。
《非正式會談》節目海報。(圖/《非正式會談》)
但這些談論人類經驗的房間裏,一直缺少女性表達的聲音。
即使有女性嘉賓,也是作為主賓們調侃的配菜,甚至消費的對象。
這種趨勢,貫穿了多人談話節目發展史。
《今夜不設防》作為一檔成人向深夜清談節目,自是有灑脫性情之處,惹得不少觀眾懷念。
但今日來看,更多是展現了香港黃金時代的氣勢,所聊話題並無新意。
三個“不正經”的風流才子與眾多風頭正盛的港娛大美女交鋒,圍繞著婚姻、愛戀、美貌所展開。
他們聊張曼玉的美腿。
(圖/《今夜不設防》)
調侃林青霞的比基尼照片,開下三路的黃腔。
黃霑摸了林青霞的下巴,驚呼“哇,膚如凝脂”。(圖/《今夜不設防》)
王祖賢的初吻,令才子們十分好奇。
美人說向往家庭想要結婚,蔡瀾言語間都是可惜,教導她要開放,“不可以把結婚和生孩子混在一起”。
(圖/《今夜不設防》)
《鏘鏘三人行》作為一檔偏人文氣質的節目,也有被詬病之處。
曾有學者抽調了24期節目,發現《鏘鏘三人行》的男女嘉賓比例嚴重失衡,24期節目中,10期是全男陣容,14期是二男一女。
粉絲也對此有相應的認知,戲稱該節目展現了梁文道的淵博,許子東的刻薄,和竇文濤的輕薄,因為竇文濤經常調侃女嘉賓。
他曾這樣評價竹幼婷:
“幼婷的腿在我們節目是出了名了……她真是我們節目的一道風景線。”
也有熱衷於此的觀眾留言:“男人世界中又增加了一位又一位靚女、才女,使本已精彩的節目又增色不少。”
(圖/《鏘鏘三人行》)
到了《圓桌派》,女性嘉賓同樣經常被當作陪襯。
蔣方舟在魯豫的播客《岩中花述》中就講述過自己的感受,她作為圓桌上那個年紀最小且唯一的女性,很多時候都在做一個點頭微笑、表示讚同的人。
“不要反駁、挑釁、冒犯,要讚許,說一些他們想聽到的”,她是在很多年之後才後知後覺,自己不喜歡那種虛偽附和的感覺。
同時,女嘉賓們也更容易被挑剔,包括長相、笑聲、說話的時機和態度……相比於表達的觀點,觀眾更在意她們是否合乎女性的身份。
(圖/《角落的夜晚》)
而《非正式會談》這種談論不同人群經驗的節目,鮮少看到女性。
但它可以在全男陣容的前提下,無痛開啟他們並沒有一手經驗的話題——“不願意母乳喂養算不算自私”。
多數男性認為不願意母乳喂養是自私。(圖/《非正式會談》)
在圓桌被獨占的同時,眾多女主持人散落在其他類型的聊天節目裏,比如小S的《康熙來了》,魯豫的《魯豫有約》,李靜的《非常靜距離》……
很多訪談節目的主持人都是女性,因為她們符合“傾聽者”溫順、內斂的刻板印象。
荒謬的是,女性作為“傾聽者”,仍會被挑刺。
最近,易立競在和魯豫的一次視頻播客對談中,就聊到自己在很長時間裏都被質疑:“你為什麽不笑?”
(圖/《陳魯豫慢談》)
請正視自己的才華
終於,時間來到了21世紀20年代。
越來越多的女性觀眾,渴望在公共領域看到、聽到——真實、多元、複雜的女性故事,而非經過偏見過濾,或刻板印象塑造的形象。
魯豫深刻地感受到時代不同了,另一位媒體人也和她接連發力。
她就是周軼君。
之前,周軼君是《鏘鏘三人行》和《圓桌派》的常駐嘉賓,而她近兩年自己走到了台前,所製作的《第一人稱複數》,很好地接過了大眾的期待。
(圖/《第一人稱複數》)
周軼君曾經是戰地記者,後來製作係列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大獲成功之後,她開啟《第一人稱複數》,邀請多位女性,表達對世界大事小事的關心。
由女性知識分子主導的人文談話是什麽樣的?
毫無疑問,它是新的。
她們關心女性,探討影視劇中的女性形象,更討論性騷擾的界定和其中的權力運作邏輯。
(圖/《第一人稱複數》)
接著,她們邁向了更闊大的世界。
看到植物的自然節律和人生的高低起伏,本質共通;動物的求偶行為,和人類兩性的相處,大有不同。
(圖/《第一人稱複數》)
她們還談人工智能、上海的城市氣質、中東的日常生活和殘酷的戰爭……從細膩的內心,展望到人類的浩瀚未來。
如果你看了,會感受到由她們控場的圓桌確實不一樣。話題的拋接不在於炫耀學識、引領說教,而是平等地分享感受,輕鬆漫談。
《第一人稱複數》的製作團隊,也以女性為主。
主持人是周軼君,導演任長箴拍過《舌尖上的中國》,策劃張越之前則是老牌女性節目《半邊天》的主持人。
她們都對創作和表達有充分的認知和經驗:
“誰說女性隻關注女性話題,我們不能聊社會嗎?不能聊人工智能嗎?我們女人本來就可以聊所有的話題。”
《第一人稱複數》兩季,大獲成功。
豆瓣評分超過9分。(圖/網頁截圖)
其實一開始,當平台找到周軼君,她並沒有很多信心能做好。
周軼君不想表達太多,之前她在《鏘鏘三人行》之類的節目做嘉賓,也經常被觀眾說,“說得太少了”。
女性對自己的能力和才華,總有誤判。
周軼君對自己的不確信,魯豫這幾年也意識到了。
在受到賈玲的啟發之後,魯豫才知道一個被忽視多年的事實:我有才華,我要正視自己的才華。
(圖《豫見她們》)
她從《岩中花述》開始,堅定地坐在桌前,大量地表達自我,與世界碰撞。
在五十多歲的年紀,她終於意識到自己有底氣可以說點什麽,自己的聲音是值得被聽到的。
她也不止一次感歎時代的變化。
從前她翹腿坐都會被觀眾挑刺,現在她岔開腿坐卻會有人為她鼓掌。
(圖/《陳魯豫慢談》)
遺憾的是,魯豫和周軼君現在才意識到自己的才華。
同時,萬幸的是,她們終於一起被時代接住。
周軼君借由《第一人稱複數》說:
“我想展現的是,女性可以關心所有的事兒。”
而魯豫在《豫見她們》中表態:
“她們是人類,所以她們想說的,就是人類想說的。”
她們在用行動重新定義:誰可以說話,什麽話題值得被鄭重討論,以及何種經驗足以構成公共對話的基石。
(圖/《第一人稱複數》)
縱觀談話節目的發展曆程,一個清晰的圖景是:女性視角的長久缺席,並未使這個舞台更顯高級,反而讓它失去了一半的世界。
《豫見她們》和《第一人稱複數》的成功,不僅僅在於提供了另一種談話的“風格”,更在於它們完成了一種話語的“回歸”——將人類經驗中長期被忽視的一半,重新嵌入我們對公共討論的想象。
(圖/《豫見她們》)
它正在重塑一種文化認知,即女性的私密經驗,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公共價值;女性的真實聲音,理應在時代的“圓桌”上,占據一個響亮而清晰的席位。
所有人都能安心坐下,分享各自生命中那些細微而重要的顆粒時,我們對於人本身的理解,才會變得更加完整和立體。
而現在,魯豫出場的時間到了。
這關乎時代觀念浪潮的起伏,也關乎一個女性正視自己價值而產生的引力。
總之,圓桌生態變了。
“想做這樣的節目很久了”
《豫見她們》和以往談話節目的氣質太不一樣,它溫柔又鋒利,歡樂又有些傷感。
每期四位女性,一起談論年齡的意義、痛苦的過往、失敗的體驗......
而這些鮮活的女性樣本,沒有落於世俗的想象、假定之中。
她們談年齡,不說焦慮,而說所得。
步驚雲對年紀漸增的三字感歎:挺爽的!
她越來越有主見和掌控感,說的話越來越有分量,於是意識到“年齡能讓我有這麽大的話語權啊”。
(圖/《豫見她們》)
她們聊孤獨,但沒有陷入“如何擺脫”或“找個伴”的常規套路。
王小利和魯豫走向感受的深處,說那是一種“像穿過身體一樣”的靜,“內心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悲憫”。
原本私密而模糊的體驗,通過彼此的共鳴與印證,突然變得具體起來。
王小利與魯豫共鳴。(圖/《豫見她們》)
她們也談起各自被如何被家庭塑造,那是一些頗為傷痛的經曆。
小帕的故事,很多人已經聽過。
她父親結過六七次婚,終日喝酒,無所事事,最擅長搞砸家裏的一切。
不穩定的家庭中長大的小帕,到現在還是無法適應平靜的生活。
一旦生活有一點起色,工作有一點成就,她就會做一些奇怪的事,然後讓生活變成她曾經熟悉的一團糟爛。
小帕的感受與創傷後的“強迫性重複”非常相似。(圖/《豫見她們》)
山河和大國手,則說出了成長中的一種相似性:隱藏。
和很多孩子一樣,她們從小就學會了隱藏真實想法。
心裏想要,嘴上說“不要”。心裏喜歡,口中說“不喜歡”。
在大人麵前扮演不添麻煩的乖小孩。
(圖/《豫見她們》)
火鍋,坦誠地直麵自己前半生的“失敗”。
為了逃離父母爭執不斷的原生家庭,她倉促結婚,又迅速懷孕生子,接著離婚。
人生像按下了加速鍵。
但建立一段新關係,也無法轉移舊關係的傷痛。
她說,有一天突然想通了:“如果在世界上我沒有朋友,那我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圖/《豫見她們》)
小雪談起自己從小被父親打壓貶低的細節時,魯豫握緊拳頭,努力忍住髒話。
父親對她的評價。(圖 /《豫見她們》)
無論外界如何誇獎,小雪始終不相信自己是優秀的、值得被喜歡的。
三四十年的情感暴力留下深刻烙印。
小雪說,如果能早點遇到魯豫這樣的姐姐,被肯定、被鼓勵,或許自己的自我認同不會這麽低。
(圖/《豫見她們》)
《豫見她們》的嘉賓多為脫口秀演員,但少有人將它視為脫口秀衍生節目。
它幹淨、清爽又溫情。
豆瓣有網友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電視節目”“沒有任何人在試圖吹牛展示自己的博識”。
很少能在一檔節目裏看到這麽多深刻又私人的瞬間。
20+、30+、40+、50+的女性們坐在桌前,分享自己千奇百怪又莫名熟悉的生命經驗,彼此間真誠碰撞,將成長中粗糲的顆粒感細細描摹出來。
借由她們的講述,曾經被視作“個人的”“不足為外人道的”生命曆程,不再是散落的、孤立的碎片。
(圖/《豫見她們》)
《豫見她們》像一麵鏡子,映照出行業生態中一個長期被忽略的缺口正在被填補。
魯豫很多次講到發起這次圓桌談話的不易。
她想做這樣一個節目,想了很久。
才子們的時代
《豫見她們》的節目性質,更接近直譯的talk show——脫口秀,指的是主持人和嘉賓一起討論某一話題的談話節目。
而現在正熱門的為人所熟知的“脫口秀”,實質上是舶來品“單口喜劇”。
一直以來,熒幕上類似的多人談話節目並不少見。
早年香港的《今夜不設防》,由四才子之三的倪匡、黃霑、蔡瀾擔綱主持,就是“三個男人一台戲”的代表作。
(圖《今夜不設防》)
當年,倪匡迷上了某夜總會的媽媽桑,時常約黃霑、蔡瀾前去捧場。
眾人喝酒、談天、逗美人,著實享受,隻是買單時會貴到肉痛。
於是三人決定把私人聊天搬上電視,喝最好的酒,調戲最好的俊男美女,還能賺鈔票,就有了亞視的紅極一時的《今夜不設防》。
(圖/《魯豫有約》)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火的是《鏘鏘三人行》。
竇文濤攜梁文道、許子東、馬家輝、陳丹青……眾多文化名人於桌前,講時政民生,談風花雪月,在近20年的時間裏,給幾代人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
節目2017年停播,“多少天下事,盡付笑談中”的情懷,至今依然有人懷念。
(圖/《鏘鏘三人行》)
到了網絡時代,《圓桌派》延續了《鏘鏘三人行》的長紅。
依舊是那些老熟人談天說地,講國際的大話題,也有“出軌”之類的小切口,雅痞文化和節目金句一起流傳開來。
更時髦且具網感的,是他們聊網紅、男色消費、MBTI和全職兒女……
(圖/《圓桌派》)
而《非正式會談》,一檔翻拍自韓國、以國際友人為主的談話節目,從2015年至今已經播到第九季。
不同民族、膚色、地域之間的文化碰撞,總有人好奇。
可見,脫口秀節目始終被需要、有市場。
《非正式會談》節目海報。(圖/《非正式會談》)
但這些談論人類經驗的房間裏,一直缺少女性表達的聲音。
即使有女性嘉賓,也是作為主賓們調侃的配菜,甚至消費的對象。
這種趨勢,貫穿了多人談話節目發展史。
《今夜不設防》作為一檔成人向深夜清談節目,自是有灑脫性情之處,惹得不少觀眾懷念。
但今日來看,更多是展現了香港黃金時代的氣勢,所聊話題並無新意。
三個“不正經”的風流才子與眾多風頭正盛的港娛大美女交鋒,圍繞著婚姻、愛戀、美貌所展開。
他們聊張曼玉的美腿。
(圖/《今夜不設防》)
調侃林青霞的比基尼照片,開下三路的黃腔。
黃霑摸了林青霞的下巴,驚呼“哇,膚如凝脂”。(圖/《今夜不設防》)
王祖賢的初吻,令才子們十分好奇。
美人說向往家庭想要結婚,蔡瀾言語間都是可惜,教導她要開放,“不可以把結婚和生孩子混在一起”。
(圖/《今夜不設防》)
《鏘鏘三人行》作為一檔偏人文氣質的節目,也有被詬病之處。
曾有學者抽調了24期節目,發現《鏘鏘三人行》的男女嘉賓比例嚴重失衡,24期節目中,10期是全男陣容,14期是二男一女。
粉絲也對此有相應的認知,戲稱該節目展現了梁文道的淵博,許子東的刻薄,和竇文濤的輕薄,因為竇文濤經常調侃女嘉賓。
他曾這樣評價竹幼婷:
“幼婷的腿在我們節目是出了名了……她真是我們節目的一道風景線。”
也有熱衷於此的觀眾留言:“男人世界中又增加了一位又一位靚女、才女,使本已精彩的節目又增色不少。”
(圖/《鏘鏘三人行》)
到了《圓桌派》,女性嘉賓同樣經常被當作陪襯。
蔣方舟在魯豫的播客《岩中花述》中就講述過自己的感受,她作為圓桌上那個年紀最小且唯一的女性,很多時候都在做一個點頭微笑、表示讚同的人。
“不要反駁、挑釁、冒犯,要讚許,說一些他們想聽到的”,她是在很多年之後才後知後覺,自己不喜歡那種虛偽附和的感覺。
同時,女嘉賓們也更容易被挑剔,包括長相、笑聲、說話的時機和態度……相比於表達的觀點,觀眾更在意她們是否合乎女性的身份。
(圖/《角落的夜晚》)
而《非正式會談》這種談論不同人群經驗的節目,鮮少看到女性。
但它可以在全男陣容的前提下,無痛開啟他們並沒有一手經驗的話題——“不願意母乳喂養算不算自私”。
多數男性認為不願意母乳喂養是自私。(圖/《非正式會談》)
在圓桌被獨占的同時,眾多女主持人散落在其他類型的聊天節目裏,比如小S的《康熙來了》,魯豫的《魯豫有約》,李靜的《非常靜距離》……
很多訪談節目的主持人都是女性,因為她們符合“傾聽者”溫順、內斂的刻板印象。
荒謬的是,女性作為“傾聽者”,仍會被挑刺。
最近,易立競在和魯豫的一次視頻播客對談中,就聊到自己在很長時間裏都被質疑:“你為什麽不笑?”
(圖/《陳魯豫慢談》)
請正視自己的才華
終於,時間來到了21世紀20年代。
越來越多的女性觀眾,渴望在公共領域看到、聽到——真實、多元、複雜的女性故事,而非經過偏見過濾,或刻板印象塑造的形象。
魯豫深刻地感受到時代不同了,另一位媒體人也和她接連發力。
她就是周軼君。
之前,周軼君是《鏘鏘三人行》和《圓桌派》的常駐嘉賓,而她近兩年自己走到了台前,所製作的《第一人稱複數》,很好地接過了大眾的期待。
(圖/《第一人稱複數》)
周軼君曾經是戰地記者,後來製作係列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大獲成功之後,她開啟《第一人稱複數》,邀請多位女性,表達對世界大事小事的關心。
由女性知識分子主導的人文談話是什麽樣的?
毫無疑問,它是新的。
她們關心女性,探討影視劇中的女性形象,更討論性騷擾的界定和其中的權力運作邏輯。
(圖/《第一人稱複數》)
接著,她們邁向了更闊大的世界。
看到植物的自然節律和人生的高低起伏,本質共通;動物的求偶行為,和人類兩性的相處,大有不同。
(圖/《第一人稱複數》)
她們還談人工智能、上海的城市氣質、中東的日常生活和殘酷的戰爭……從細膩的內心,展望到人類的浩瀚未來。
如果你看了,會感受到由她們控場的圓桌確實不一樣。話題的拋接不在於炫耀學識、引領說教,而是平等地分享感受,輕鬆漫談。
《第一人稱複數》的製作團隊,也以女性為主。
主持人是周軼君,導演任長箴拍過《舌尖上的中國》,策劃張越之前則是老牌女性節目《半邊天》的主持人。
她們都對創作和表達有充分的認知和經驗:
“誰說女性隻關注女性話題,我們不能聊社會嗎?不能聊人工智能嗎?我們女人本來就可以聊所有的話題。”
《第一人稱複數》兩季,大獲成功。
豆瓣評分超過9分。(圖/網頁截圖)
其實一開始,當平台找到周軼君,她並沒有很多信心能做好。
周軼君不想表達太多,之前她在《鏘鏘三人行》之類的節目做嘉賓,也經常被觀眾說,“說得太少了”。
女性對自己的能力和才華,總有誤判。
周軼君對自己的不確信,魯豫這幾年也意識到了。
在受到賈玲的啟發之後,魯豫才知道一個被忽視多年的事實:我有才華,我要正視自己的才華。
(圖《豫見她們》)
她從《岩中花述》開始,堅定地坐在桌前,大量地表達自我,與世界碰撞。
在五十多歲的年紀,她終於意識到自己有底氣可以說點什麽,自己的聲音是值得被聽到的。
她也不止一次感歎時代的變化。
從前她翹腿坐都會被觀眾挑刺,現在她岔開腿坐卻會有人為她鼓掌。
(圖/《陳魯豫慢談》)
遺憾的是,魯豫和周軼君現在才意識到自己的才華。
同時,萬幸的是,她們終於一起被時代接住。
周軼君借由《第一人稱複數》說:
“我想展現的是,女性可以關心所有的事兒。”
而魯豫在《豫見她們》中表態:
“她們是人類,所以她們想說的,就是人類想說的。”
她們在用行動重新定義:誰可以說話,什麽話題值得被鄭重討論,以及何種經驗足以構成公共對話的基石。
(圖/《第一人稱複數》)
縱觀談話節目的發展曆程,一個清晰的圖景是:女性視角的長久缺席,並未使這個舞台更顯高級,反而讓它失去了一半的世界。
《豫見她們》和《第一人稱複數》的成功,不僅僅在於提供了另一種談話的“風格”,更在於它們完成了一種話語的“回歸”——將人類經驗中長期被忽視的一半,重新嵌入我們對公共討論的想象。
(圖/《豫見她們》)
它正在重塑一種文化認知,即女性的私密經驗,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公共價值;女性的真實聲音,理應在時代的“圓桌”上,占據一個響亮而清晰的席位。
所有人都能安心坐下,分享各自生命中那些細微而重要的顆粒時,我們對於人本身的理解,才會變得更加完整和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