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導演們的起落史,這規律越明顯。馮小剛早年間懟影評人、嗆觀眾,說“拍電影不用看票房臉色”。後來作品票房接連撲街,如今鮮少再出現在大眾視野。陳凱歌曾直言“中國電影離了我不行”。近年幾部作品口碑滑坡,連帶著“第五代導演”的光環都淡了不少。
薑文的“狂”更出名。拍《讓子彈飛》時放話“觀眾看不懂是他們水平不夠”。去年那部《你行,你上》偏偏栽了——劇情懸浮、台詞刻意,上映三天票房不足千萬。網友調侃“這次真應了片名,觀眾用票房說‘我們不上’”。管虎也一樣。拍《東極島》前說“要打破國產片套路”。結果影片邏輯混亂,連合作多年的製片人都坦言“太想證明自己,反而失了分寸”。
最讓人唏噓的是吳京。從《戰狼》係列爆紅後,他多次在采訪中說“我的電影就是標杆”。去年拍《再見,壞蛋》時拒絕試映,放話“我的作品不用提前看”。上映後卻因劇情老套、演技生硬被罵上熱搜,最終票房連成本都沒收回。曾經的“票房錦鯉”成了“票房預警”。
張藝謀把“謙虛”刻進了骨子裏。拍《滿江紅》時,他拉著編劇改了18版劇本,還特意請普通觀眾試看提意見。接受采訪時總說“我還在學怎麽拍電影”。如今73歲的他,去年一部《第二十條》票房破30億,今年又有新片開機。網友說“張導不是沒脾氣,是把傲氣藏在了對作品的較真裏”。
電影圈哪有什麽“鐵律”。不過是觀眾心裏有杆秤:你狂,是覺得自己比觀眾聰明;你謙,是知道作品終究要交給觀眾檢驗。
就像張藝謀說的“拍電影就像走鋼絲,得時刻想著腳下,不能抬頭望天”。這話,或許值得所有想在行業裏走遠的人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