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矽穀“影子AI經濟”:90%員工自費購買ChatGPT上班

矽穀“影子AI經濟”:90%員工自費購買ChatGPT上班

文章來源: 新智元 於 2025-08-22 00:52:2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矽穀“影子AI經濟”:90%員工自費購買ChatGPT上班

新智元報道

【新智元導讀】全球95%企業AI慘遭滑鐵盧?MIT 26頁爆火報告揭開真相:90%員工悄悄用ChatGPT高效辦公,在科技、媒體行業掀起了效率革命。

全球95%搞AI項目的公司,基本都涼了!

這一驚人的觀點,出自MIT的一份重磅研究報告——「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





報告地址:https://mlq.ai/media/quarterly_decks/v0.1_State_of_AI_in_Business_2025_Report.pdf

誰曾想,這份令人咋舌的報告,一夜之間刷屏全網。



難道AI這麽快就進入寒冬了嗎?事實上,真相遠比各大媒體的標題精彩。

在這份26頁報告中,隱藏了一個爆炸性的事實:企業史上最快、最成功的技術應用普及,正在高管們的眼皮底下悄然發生。



雖然40%的公司都訂閱了大模型服務,但90%的員工依然會選擇用「個人AI工具」悄悄幹活!

一位VC投資人Kasra Khalili一句話道出了真理,「AI並沒有失敗,而是公司內部構建係統的失敗」。



報告的核心看點如下:

· 普遍的誤解:新聞頭條緊抓「95%的企業AI試點項目失敗」,但這僅指昂貴、僵化的定製係統。而真相是:90%的員工正積極使用個人AI工具(如ChatGPT)辦公,掀起了一場史上最快的技術普及浪潮。

·消費級工具完勝企業級:昂貴的企業AI工具因為「死板、無法學習、脫離實際工作流」而被員工拋棄。相反,消費級AI應用則憑借著靈活性、適應性和即時性大獲全勝。

·隱藏的生產力爆發:這場自下而上的「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未被傳統企業指標計量的生產力提升。最高的回報並非來自光鮮的營銷應用,而是來自無人關注的後台自動化(如客服、文檔處理),每年可為企業節省數百萬美元的開支。

· 革命始於員工:報告的結論並非AI失敗,而是企業采購和管理策略的失敗。AI技術本身是成功的,但成功路徑是「從員工到企業」,而非「從企業到員工」。企業應當停止「自建」,轉向「購買」並與供應商深度合作,更重要的是,要向那90%已經找到正確使用方法的員工學習。

這背後,究竟揭示了什麽現象?



90%員工偷用ChatGPT,自費上班

各大科技巨頭AI項目,在內部推行雖然步履維艱,但大多數員工早就在私下「開掛」了。

MIT報告指出,「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在以某種形式將LLM用於工作中」。

其中,90%的員工頻繁地使用個人AI工具,比如ChatGPT、Claude等,哪怕是40%公司訂閱了官方服務。

換句話說,員工使用AI頻率,是企業采納率的2倍多,這種現象被稱為「影子AI經濟」。

最關鍵的是,這些員工並非淺嚐輒止,而是他們在每周的工作中,每天都會多次使用AI。



這種普及速度,直接吊打當年電子郵件、智能手機、雲計算的采用頻率。

報告中,有個案例太真實了:

一家法務公司斥資5萬美元采購了一款專業的AI合同分析工具,但一位律師本人在起草文件時卻堅持使用ChatGPT。

本質原因,就在於AI生成的質量差,顯而易見。

這名律師表示,「ChatGPT總能生成更優質的內容,即便我們的供應商聲稱他們用的是同樣的基礎技術」。

如今,這一現象,在各行各業普遍存在。

就連微軟這樣的巨頭,辦公室員工在家用的都是ChatGPT。

一直以來,微軟不論是在公司內部,還是客戶中,大力推行自家的Copilot AI,效果不如人意。



去年春天,製藥巨頭Amgen高調官宣引入微軟Copilot後,不過1年,全員紛紛轉向了ChatGPT

企業級AI係統脆弱、設計過度,與實際工作流脫節,而消費級AI工具則因靈活性、易用性、即時性,廣受好評。

正如一位首席信息官對研究人員表示,「我們今年看了幾十個產品演示,可能隻有一兩個真正有用,其餘的不是華而不實的包裝,就是紙上談兵的科學項目」。

當企業高管們還在摸索內部普及AI的門道時,員工們早已破解了「AI的密碼」。



斥資5萬美元,自研AI卻敗給了ChatGPT

那些登上新聞頭版「95%失敗率」,特指的是,企業委托供應商或內部開發的、昂貴且定製化的企業級AI解決方案。

這些工具,之所以推行失敗,核心在於缺乏「學習能力」。

報告一針見血,企業級AI無法保存反饋、適應上下文情境,無法隨著時間而改進。

直白講,就是太難用了。



像ChatGPT這樣的通用AI工具投入生產的成功率為40%,而針對特定任務的企業級工具成功率僅為5%

員工們紛紛抱怨,每次都要手動輸入一堆背景信息,還不會從反饋中學習進步。

相較之下,ChatGPT之所以成功,就因為靈活且響應迅速,即便每一次對話都是一次全新的開始。



而企業級工具則顯得僵化呆板,每次使用前,都需要進行繁瑣的設置。

這種學習能力的差距,在員工使用AI的偏好中,又映射出另一種現象——

70%員工在處理郵件、基礎分析等快速任務時,直接找AI而非同事;但對於複雜的、高風險的工作,90%員工更信任人類。



這裏的關鍵分界線並非關乎智能的本身,而是AI與人類在記憶與適應能力上的差異。

別再自研了,合作成功率翻倍

從更深層次看,「影子經濟」並不是AI失敗的證據,反而揭示了,傳統企業指標無法衡量的巨大生產力提升。

員工們自行搞定了官方項目的集成難題,恰恰證明了隱藏的生產力。

MIT報告稱,「影子經濟」表明,隻要能用上靈活、響應迅速的工具,個人完全有能力跨越GenAI應用的鴻溝。

一些具備前瞻性思維的公司,已經嗅到了機會。

他們努力彌合這一差距,從員工的自發使用中學習,在采購企業級方案前,先分析哪些個人工具能真正創造價值。

不僅如此,報告還甩出了一個挑戰了傳統的技術觀念:企業應停止嚐試在內部自建AI。

數據統計顯示,那些與AI供應商合作的項目,67%能成功部署,而內部自建的隻有33%。

一個最成功的案例是,那些把AI初創公司當做「業務夥伴」的企業,更注重實際業務成果,需要深度定製和持續改進,而非花哨的產品演示。



科技媒體狂飆AI

七大行業未被顛覆

放眼整個行業,也僅有科技、媒體,因AI發生了顛覆性的結構變革。

而醫療、金融、製造在內的七大主要行業,在AI應用實際上「慢半拍」。

整體表現為,AI試點頻繁,但內部結構性變化微乎其微。



在醫療和能源領域,大多數高管表示,未來5年內沒有裁員計劃,也未預見會裁員。

這種審慎的態度並非失敗,而是一種智慧。

這些暫未被顛覆的行業,正對AI的實施進行深思熟慮,而不是盲目衝入混亂的變革。

科技和媒體行業之所以發展更快,是因為它們能承受更高的風險。超80%高管預計,公司將在24個月內縮減招聘規模。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點是,企業AI預算中,有一半都砸在了銷售和營銷上。



然而,真正賺錢的其實是,那些不起眼的後台自動化項目。

比如,通過AI取代外包合同,企業每年能省下200萬-1000萬美元的客服和文檔處理成本,還能砍掉30%外包創意費用。

更牛的是,這些收益沒靠裁員實現。AI工具提升了工作效率,但並未改變團隊結構、預算。

AI革命正在成功,一次由一名員工推動

MIT這份報告,並未證明AI的失敗,恰恰揭示了——

AI的成功甚至已超出了企業的預期,員工早已走在了雇主的前麵。

技術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企業的采購和管理方式上。

那些能跨越GenAI鴻溝的公司,共同點是,加以利用能深度融合、不斷優化的工具。



至於那95%沒搞成的企業AI試點,其實報告已經指出了一條明路:跟著90%已摸透AI門道的員工學習。



Contextual AI創始人認為,GenAI項目失敗根本原因不在模型,而是上下文重要性被忽視

一位製造業高管表示,「我們處理某些合同的速度是變快了,但僅此而已」。

顯然,他未能看到全局。

處理合同的速度加快,當這一改進乘以數百萬員工和成千上萬的日常任務時,不就是最後大爆發的生產力?

總言之,AI革命沒有失敗,它正在每一次的ChatGPT對話中,悄然取得成功。



上市公司暴省萬億美元

另一份來自摩根士丹利報告,也從側麵印證了AI革命並未失敗的觀點。

其中的一項分析稱,由AI帶來的顛覆性變革,或能為標普500公司每年節省9200億美元的成本——相當於總薪酬的41%,或2026年稅前利潤的28%。

而這個過程,將通過削減薪酬開支(裁員、自然流失、自動化)來實現。

報告的核心觀點如下:

預計90%的工作崗位會受到AI自動化或功能增強的影響。

AI智能體將重塑工作任務,而人形機器人將在物流、零售等領域直接替代人工。

每年近萬億的效益,最終有望轉化為13萬億至16萬億美元的市值增長,相當於其當前總市值的近1/4。

AI已不再是一個投機概念,而是驅動未來十年企業盈利增長的核心引擎。



首先,在AI的衝擊下,不同行業受到的影響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日常消費品的分銷與零售、房地產管理以及交通運輸業是受衝擊最大的幾個行業。其中,由AI驅動的潛在生產力提升,預計將超過2026年預測收益的100%。

但對於半導體和硬件行業等,人力成本相對於其盈利而言占比較低的行業,可挖掘的AI價值潛力則相對較低。



其次,「完全自動化」與「任務級增強」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簡單來說就是,軟件應用中的AI智能體的作用,更傾向於重新分配任務,而非徹底取消崗位。

相比之下,以人形機器人形態出現的具身智能,則在物流和實體零售等行業構成了更直接的替代風險。

報告同時預測,在崗位替代的趨勢下,全新的職位類別也將應運而生——從首席AI官(Chief AI Officer)到AI治理專家不一而足。

這與早期技術顛覆浪潮中,市場對程序員、IT專家和數字營銷人員的需求激增如出一轍。



最後,分析師還指出,AI的全麵普及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

企業初期的重點將是依賴人員的自然流失和提升流程效率,而非立即進行大規模裁員,尤其是在那些由麵向客戶的崗位驅動收入的行業。

AI革命的浪潮已至,

總的來說,無論是從麻省理工學院深入一線的微觀洞察,還是來自摩根士丹利高瞻遠矚的宏觀分析,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結論——

AI革命的浪潮已至,學習並擁抱那些靈活、高效的AI工具,將會幫助你抓住這價值數萬億美元的時代機遇。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3)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演員黃渤自曝心裏多年的恐懼:我大概率將患病
知名主持人陳銘公開傷痛:哥哥因父親遭報複成弱智
特朗普發布與普京合影對比曆史照 展現強硬姿態
美國防長和國務卿都感覺自己被手下的人“坑”了
強化舞台效果 政治表演?特朗普被金發女助手包圍




24小時討論排行

加拿大宣布取消多項針對美國商品的報複性關稅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喊話:農民不應為貿易戰埋單
川普關稅可望在未來十年減少4兆美元的國家赤字
“秦始皇講的可能是潮汕話”,知名學者再次回應
中國各航司分配500架空巴大單 傳三大航各取百架
是誰在企圖掩蓋武大圖書館事件的真相?
金正恩親自迎靈!朝鮮公開出兵庫爾斯克詳情
黃仁勳:想對華銷售新型特供芯片,正與美國磋商
美駐華使館稱中國"敵對國家",批輸出"非法電子煙"
九三閱兵典禮在即 總指揮卻沒公布 傳這些上將“出事”
長江全麵禁漁將延續?拯救瀕臨滅絕的中國長江江豚
歐爾班曬特朗普回信:他對烏襲擊輸油管道“憤怒”
“北溪”管道被毀細節曝光 遭至少4枚定時炸彈引爆
逃離歧視、壓迫和無解的民族矛盾,少數族裔突破重圍出國
李在明首次外訪選擇日本,為何不是中國?
山東臨沂有小學老師轉崗教高中,老師:放平心態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矽穀“影子AI經濟”:90%員工自費購買ChatGPT上班

新智元 2025-08-22 00:52:29
矽穀“影子AI經濟”:90%員工自費購買ChatGPT上班

新智元報道

【新智元導讀】全球95%企業AI慘遭滑鐵盧?MIT 26頁爆火報告揭開真相:90%員工悄悄用ChatGPT高效辦公,在科技、媒體行業掀起了效率革命。

全球95%搞AI項目的公司,基本都涼了!

這一驚人的觀點,出自MIT的一份重磅研究報告——「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





報告地址:https://mlq.ai/media/quarterly_decks/v0.1_State_of_AI_in_Business_2025_Report.pdf

誰曾想,這份令人咋舌的報告,一夜之間刷屏全網。



難道AI這麽快就進入寒冬了嗎?事實上,真相遠比各大媒體的標題精彩。

在這份26頁報告中,隱藏了一個爆炸性的事實:企業史上最快、最成功的技術應用普及,正在高管們的眼皮底下悄然發生。



雖然40%的公司都訂閱了大模型服務,但90%的員工依然會選擇用「個人AI工具」悄悄幹活!

一位VC投資人Kasra Khalili一句話道出了真理,「AI並沒有失敗,而是公司內部構建係統的失敗」。



報告的核心看點如下:

· 普遍的誤解:新聞頭條緊抓「95%的企業AI試點項目失敗」,但這僅指昂貴、僵化的定製係統。而真相是:90%的員工正積極使用個人AI工具(如ChatGPT)辦公,掀起了一場史上最快的技術普及浪潮。

·消費級工具完勝企業級:昂貴的企業AI工具因為「死板、無法學習、脫離實際工作流」而被員工拋棄。相反,消費級AI應用則憑借著靈活性、適應性和即時性大獲全勝。

·隱藏的生產力爆發:這場自下而上的「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未被傳統企業指標計量的生產力提升。最高的回報並非來自光鮮的營銷應用,而是來自無人關注的後台自動化(如客服、文檔處理),每年可為企業節省數百萬美元的開支。

· 革命始於員工:報告的結論並非AI失敗,而是企業采購和管理策略的失敗。AI技術本身是成功的,但成功路徑是「從員工到企業」,而非「從企業到員工」。企業應當停止「自建」,轉向「購買」並與供應商深度合作,更重要的是,要向那90%已經找到正確使用方法的員工學習。

這背後,究竟揭示了什麽現象?



90%員工偷用ChatGPT,自費上班

各大科技巨頭AI項目,在內部推行雖然步履維艱,但大多數員工早就在私下「開掛」了。

MIT報告指出,「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在以某種形式將LLM用於工作中」。

其中,90%的員工頻繁地使用個人AI工具,比如ChatGPT、Claude等,哪怕是40%公司訂閱了官方服務。

換句話說,員工使用AI頻率,是企業采納率的2倍多,這種現象被稱為「影子AI經濟」。

最關鍵的是,這些員工並非淺嚐輒止,而是他們在每周的工作中,每天都會多次使用AI。



這種普及速度,直接吊打當年電子郵件、智能手機、雲計算的采用頻率。

報告中,有個案例太真實了:

一家法務公司斥資5萬美元采購了一款專業的AI合同分析工具,但一位律師本人在起草文件時卻堅持使用ChatGPT。

本質原因,就在於AI生成的質量差,顯而易見。

這名律師表示,「ChatGPT總能生成更優質的內容,即便我們的供應商聲稱他們用的是同樣的基礎技術」。

如今,這一現象,在各行各業普遍存在。

就連微軟這樣的巨頭,辦公室員工在家用的都是ChatGPT。

一直以來,微軟不論是在公司內部,還是客戶中,大力推行自家的Copilot AI,效果不如人意。



去年春天,製藥巨頭Amgen高調官宣引入微軟Copilot後,不過1年,全員紛紛轉向了ChatGPT

企業級AI係統脆弱、設計過度,與實際工作流脫節,而消費級AI工具則因靈活性、易用性、即時性,廣受好評。

正如一位首席信息官對研究人員表示,「我們今年看了幾十個產品演示,可能隻有一兩個真正有用,其餘的不是華而不實的包裝,就是紙上談兵的科學項目」。

當企業高管們還在摸索內部普及AI的門道時,員工們早已破解了「AI的密碼」。



斥資5萬美元,自研AI卻敗給了ChatGPT

那些登上新聞頭版「95%失敗率」,特指的是,企業委托供應商或內部開發的、昂貴且定製化的企業級AI解決方案。

這些工具,之所以推行失敗,核心在於缺乏「學習能力」。

報告一針見血,企業級AI無法保存反饋、適應上下文情境,無法隨著時間而改進。

直白講,就是太難用了。



像ChatGPT這樣的通用AI工具投入生產的成功率為40%,而針對特定任務的企業級工具成功率僅為5%

員工們紛紛抱怨,每次都要手動輸入一堆背景信息,還不會從反饋中學習進步。

相較之下,ChatGPT之所以成功,就因為靈活且響應迅速,即便每一次對話都是一次全新的開始。



而企業級工具則顯得僵化呆板,每次使用前,都需要進行繁瑣的設置。

這種學習能力的差距,在員工使用AI的偏好中,又映射出另一種現象——

70%員工在處理郵件、基礎分析等快速任務時,直接找AI而非同事;但對於複雜的、高風險的工作,90%員工更信任人類。



這裏的關鍵分界線並非關乎智能的本身,而是AI與人類在記憶與適應能力上的差異。

別再自研了,合作成功率翻倍

從更深層次看,「影子經濟」並不是AI失敗的證據,反而揭示了,傳統企業指標無法衡量的巨大生產力提升。

員工們自行搞定了官方項目的集成難題,恰恰證明了隱藏的生產力。

MIT報告稱,「影子經濟」表明,隻要能用上靈活、響應迅速的工具,個人完全有能力跨越GenAI應用的鴻溝。

一些具備前瞻性思維的公司,已經嗅到了機會。

他們努力彌合這一差距,從員工的自發使用中學習,在采購企業級方案前,先分析哪些個人工具能真正創造價值。

不僅如此,報告還甩出了一個挑戰了傳統的技術觀念:企業應停止嚐試在內部自建AI。

數據統計顯示,那些與AI供應商合作的項目,67%能成功部署,而內部自建的隻有33%。

一個最成功的案例是,那些把AI初創公司當做「業務夥伴」的企業,更注重實際業務成果,需要深度定製和持續改進,而非花哨的產品演示。



科技媒體狂飆AI

七大行業未被顛覆

放眼整個行業,也僅有科技、媒體,因AI發生了顛覆性的結構變革。

而醫療、金融、製造在內的七大主要行業,在AI應用實際上「慢半拍」。

整體表現為,AI試點頻繁,但內部結構性變化微乎其微。



在醫療和能源領域,大多數高管表示,未來5年內沒有裁員計劃,也未預見會裁員。

這種審慎的態度並非失敗,而是一種智慧。

這些暫未被顛覆的行業,正對AI的實施進行深思熟慮,而不是盲目衝入混亂的變革。

科技和媒體行業之所以發展更快,是因為它們能承受更高的風險。超80%高管預計,公司將在24個月內縮減招聘規模。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點是,企業AI預算中,有一半都砸在了銷售和營銷上。



然而,真正賺錢的其實是,那些不起眼的後台自動化項目。

比如,通過AI取代外包合同,企業每年能省下200萬-1000萬美元的客服和文檔處理成本,還能砍掉30%外包創意費用。

更牛的是,這些收益沒靠裁員實現。AI工具提升了工作效率,但並未改變團隊結構、預算。

AI革命正在成功,一次由一名員工推動

MIT這份報告,並未證明AI的失敗,恰恰揭示了——

AI的成功甚至已超出了企業的預期,員工早已走在了雇主的前麵。

技術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企業的采購和管理方式上。

那些能跨越GenAI鴻溝的公司,共同點是,加以利用能深度融合、不斷優化的工具。



至於那95%沒搞成的企業AI試點,其實報告已經指出了一條明路:跟著90%已摸透AI門道的員工學習。



Contextual AI創始人認為,GenAI項目失敗根本原因不在模型,而是上下文重要性被忽視

一位製造業高管表示,「我們處理某些合同的速度是變快了,但僅此而已」。

顯然,他未能看到全局。

處理合同的速度加快,當這一改進乘以數百萬員工和成千上萬的日常任務時,不就是最後大爆發的生產力?

總言之,AI革命沒有失敗,它正在每一次的ChatGPT對話中,悄然取得成功。



上市公司暴省萬億美元

另一份來自摩根士丹利報告,也從側麵印證了AI革命並未失敗的觀點。

其中的一項分析稱,由AI帶來的顛覆性變革,或能為標普500公司每年節省9200億美元的成本——相當於總薪酬的41%,或2026年稅前利潤的28%。

而這個過程,將通過削減薪酬開支(裁員、自然流失、自動化)來實現。

報告的核心觀點如下:

預計90%的工作崗位會受到AI自動化或功能增強的影響。

AI智能體將重塑工作任務,而人形機器人將在物流、零售等領域直接替代人工。

每年近萬億的效益,最終有望轉化為13萬億至16萬億美元的市值增長,相當於其當前總市值的近1/4。

AI已不再是一個投機概念,而是驅動未來十年企業盈利增長的核心引擎。



首先,在AI的衝擊下,不同行業受到的影響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日常消費品的分銷與零售、房地產管理以及交通運輸業是受衝擊最大的幾個行業。其中,由AI驅動的潛在生產力提升,預計將超過2026年預測收益的100%。

但對於半導體和硬件行業等,人力成本相對於其盈利而言占比較低的行業,可挖掘的AI價值潛力則相對較低。



其次,「完全自動化」與「任務級增強」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簡單來說就是,軟件應用中的AI智能體的作用,更傾向於重新分配任務,而非徹底取消崗位。

相比之下,以人形機器人形態出現的具身智能,則在物流和實體零售等行業構成了更直接的替代風險。

報告同時預測,在崗位替代的趨勢下,全新的職位類別也將應運而生——從首席AI官(Chief AI Officer)到AI治理專家不一而足。

這與早期技術顛覆浪潮中,市場對程序員、IT專家和數字營銷人員的需求激增如出一轍。



最後,分析師還指出,AI的全麵普及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

企業初期的重點將是依賴人員的自然流失和提升流程效率,而非立即進行大規模裁員,尤其是在那些由麵向客戶的崗位驅動收入的行業。

AI革命的浪潮已至,

總的來說,無論是從麻省理工學院深入一線的微觀洞察,還是來自摩根士丹利高瞻遠矚的宏觀分析,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結論——

AI革命的浪潮已至,學習並擁抱那些靈活、高效的AI工具,將會幫助你抓住這價值數萬億美元的時代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