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在蒼山尋找自閉症孩子的五天,搜救者透露關鍵

在蒼山尋找自閉症孩子的五天,搜救者透露關鍵

文章來源: 新京報 於 2025-08-15 23:15:2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凱凱快出來,叔叔這裏有奧利奧和可樂。”喊話聲回蕩在山林之間。

這是一個特殊的密碼,人們寄希望於孩子聽到他喜歡的零食,可以對呼喚有所回應。

8月9日中午,8歲的凱凱在大理蒼山走失。他患有自閉症,語言交流存在困難,叫他名字時表情會停頓,說可樂、冰淇淋、奧利奧會有反應。

尋找難上加難。超5000人次的專業搜救人員及誌願者,在山上把孩子可能出現的地方,分成一個個小區域,排查了一遍又一遍。

失蹤101小時後,在山澗的一條小溪旁,凱凱被發現。沒有人想到,孩子會在那裏。從搜索的山上下來,需要沿著近90度的陡坡索降。

半人高的草叢裏,他躺在那,臉朝著山壁的方向。“由於疑似失溫,衣服已經全部脫光,散落在旁邊。”搜救誌願者範海銘說。反常脫衣,是失溫嚴重的瀕死階段,一種生理機製失控的表現。

自責的情緒籠罩在每個搜救人員身上,最近時,他們離孩子不過一二百米。

在蒼山尋找自閉症孩子的五天,搜救者透露關鍵

8月14日,在孩子被找到的地方,誌願者、老師帶給孩子的麵包、可樂和奧利奧等。 受訪者供圖

不知在何處走失

走失時,凱凱穿著深藍色外套、牛仔褲,背著橙色書包。他原本是跟著夏令營的老師在蒼山徒步。

夏令營由明日之光學堂舉辦,凱凱在姥姥姥爺的陪伴下,特意從北京到大理參加。孩子在營時間大約是早上七點到晚上八點,晚上被租住在附近的家人接走。

介紹裏,夏令營招收4-11歲的自閉症兒童,開設的也是針對自閉症兒童的幹預課程,包括戶外活動,徒步、溯溪、采菌子、趕集等,還有音樂、美術、生活自理等室內課程。

8月9日上午,是爬蒼山的徒步活動。在這家機構建立的會員群裏,福建一位自閉症孩子的媽媽注意到,9點50分到10點半的時間裏,群裏更新了多張照片。孩子和老師走在林間小路上,一些地方的灌木叢跟孩子差不多高,遠處是藍天白雲。

但10點半之後,群裏沒有再更新消息。

後來,從網上的尋人啟事和當地的官方通報中大家得知:11點40分,孩子走失,13時43分,大理市公安局接到報警求助,隨後派出多支搜救隊伍。

消息迅速傳播出去,馬幫商人、民宿老板、旅居人士、戶外愛好者、本地居民……得知消息的他們從不同地方趕去蒼山,加入尋找孩子的隊伍。

但孩子具體在哪丟的,沒人能說得清楚。隻知道,走到茶廠附近,孩子不見了。

誌願者徐萬利參與了四天四夜的救援,據他介紹,當天帶孩子上山的老師手繪了一張此次徒步的路線圖:他們從起點上山,經過一處鐵塔,繼續往上,轉彎,到達一處休息地點;休整後下山,途經有鬆果的地方,到達菌子坡采菌子、休息,繼續下山,等到再次休息時,他們發現,孩子不見了。

這張圖畫得倉促,臨時畫在了一張硬紙殼的背麵。後來,它成為所有救援人員上山搜尋的參考。



學堂老師手繪的路線圖。 受訪者供圖

特殊的孩子和複雜的環境

植被茂密的蒼山,除了有高大的喬木,還有叢生的蕨類植物和灌木,溝壑、深穀甚至懸崖,被掩在植物叢中,行走時,要拿登山杖撥開草叢,或用鐮刀和棍子開路。

起初,徐萬利想用無人機找孩子,他的無人機飛上去發現,樹太密了,看不清林子裏的情況,隻能依靠藍天救援隊的熱成像無人機。

救援人員10人一小隊,幾十支隊伍在山上搜尋,重點集中在從采菌子的休息地到發現孩子失蹤的一段路。

在大理經營民宿的張興瑞是此次搜救的誌願者統籌。分工時,他根據指南針,每20度布置一個小隊。無人機嗡嗡地在低空飛行,搜救人員不斷呼喚著凱凱的名字。

孩子母親趕到大理,她提供了更多關於孩子的信息:他會躲人,喜歡在水邊玩,喜歡從高處往下跳,喜歡吃奧利奧、喝可樂。

根據這些,救援人員重點搜索溪流、懸崖和山洞,用擴音器錄下母親呼喊孩子的聲音,沿途播放。

沒有擴音器的隊伍,就大喊“凱凱快出來,叔叔這裏有奧利奧和可樂”。每喊一聲,或者播放一段錄音,他們都會安靜下來,站在原地等一會兒,聽有沒有孩子的回音。

搜救進行到第三天。11日,搜救細化為網格化搜尋:把孩子可能在的黑龍溪和清碧溪中間區域,劃分成網格,哪裏沒有去過人,就派誌願者直接穿插到那裏。

靠近清碧溪的山林隻有零星幾條小道,大部分還是原始狀態,有人碰到了山螞蝗和蛇。



搜救人員進山搜尋。 受訪者供圖

四位本地的阿姐告訴遇到的誌願者隊伍,她們聽到了孩童的叫聲。信息傳到指揮部,他們派出救援隊伍,用紅外設備進行探測,一處可疑點一閃而過。

之後,15名搜救人員拿著鐮刀,割平了那塊地的草木,也沒有發現孩子的蹤跡。

12日,雨下了起來。搭載紅外熱成像儀的無人機無法起飛,而下過雨的山林也增添了救援難度,夜間氣溫更是下降到了10℃左右。

霧氣彌漫在林間,容易讓人辨不清方向;接連幾天下雨,山裏濕度高,人從裏麵穿過,衣服會被打得濕透;山路泥濘滑膩,行進困難,耗費了誌願者更多體力。

雖然搜救隊伍配備了對講機,也用戶外軟件分享位置,但還是有人因為體力不支掉隊,自己迷迷糊糊翻過了另一座山,領隊花了兩個小時才把他找到。

讓所有人更擔心的是,接連的暴雨會讓孩子的生存環境更加糟糕。

大本營

距離發現孩子走失地方最近的一處防火護林站成為了臨時大本營,所有救援人員都在這裏集合。

徐萬利和其他四名“摩托佬”負責載人從大本營往山裏送,直到摩托車不能上的地方。懂急救知識、從事過醫護行業的人則組成急救小組,幫誌願者處理傷口。

物資也湧到護林站不大的院子裏。馬幫的老張把自己的員工叫過來,搭了一頂帳篷,作為物資登記和發放點;白天日頭曬,忽然出現了遮陽篷,有個遮陽篷上寫了“楊先生”和他的電話,再需要帳篷,打他的電話就行。

下雨時,院子裏搭起了快100頂帳篷。



大本營的物資領取點。 受訪者供圖

大到帳篷、遮陽篷,小到毛巾、暖寶寶、手電筒、鐮刀、手持熱成像儀……現場誌願者需要的東西,都有人能在最快時間內搞到送來。

需要充電寶,有人聯係協調來了一批共享充電寶;還有人守在那裏,給手電筒、頭燈和喇叭充電。有人買了一車水,送到現場就往下卸;有人請當地阿姐給大家煮米線;一位騎三輪車賣炸土豆的小哥,給進山的誌願者一碗一碗地炸土豆條。

孩子的家屬就住在護林站的一個房間裏,偶爾會到營地走一走。誌願者宛玲看到,他們也不說話,就默默看著大家做事,“臉上是故作堅強的表情,應該是不想讓誌願者們有太多負擔。”

他們隨時等待著,辨認隊員們撿到的東西,看是否屬於孩子。

張興瑞注意到了孩子的母親,“眼見著她的白頭發越來越多。”

溪邊草叢裏的孩子

救援的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

12日下午,各個救援群在擴散一條消息:希望在大理的市民和遊客打開蘋果手機的藍牙,以期可以激活凱凱背包裏攜帶的AirTag(藍牙追蹤器)定位設備。

在這之前,總指揮部聯係到中國移動,他們派來了通訊車,希望能通過定位設備,找到孩子的位置,幫助搜救人員更精準地搜索。

孩子走失前的最後定位,在元陽書院附近,有人在24小時不停刷新後台的數據,但一直沒有看到變化。

13日,雨還在下。其中一隊的搜救範圍定在清碧溪附近,那是一片救援隊此前沒有到達的區域。

醫學生範海銘是其中一位隊員,下午2點左右,他加入這支13人的隊伍。從大本營上山,走到沒有道路可行進後,隊伍分成兩兩一組,根據領隊的指示,往南方尋找。

他推測,孩子生還希望渺茫,“但是萬一呢?”他還是帶上了自己的針灸工具。

一位隊員不小心滑下來,在半山坡的灌木叢發現了孩子的書包,他們接著向下尋找。

下午5點左右,範海銘聽到離自己50米左右,一處懸崖下的隊友在呼喊。他趕到那裏,看到兩座山之間,一條約60厘米寬的小溪在流動,水邊的一處草叢裏,孩子躺在那。

消息傳到大本營,熙熙攘攘中,誌願者宛玲覺得世界好像突然安靜下來,“之前繃著的那根弦啪地斷了,連呼吸都覺得沉。”

一位阿姨曾特意拿來兩罐旺仔牛奶,塞到她手裏叮囑,等孩子回來要讓他嚐嚐。她把牛奶小心地收在物資箱最上麵,但最終沒有等來孩子。

之後,專業的救援隊伍通過繩降,從懸崖下去,帶出了孩子的遺體。

範海銘下山後,幾位大姐得知他看到了孩子,紅著眼眶走過來,抱了抱他,給了他一些水。

14日,在孩子被發現的地方,張興瑞一行人遇到了機構的五六位老師,其中一位年紀較大的老師一直在哭,情緒幾近崩潰,“他一直在上山找孩子,體力不支被拽住後,又偷偷跟著隊伍上去。”他們都放不下孩子。

麵包、可樂、奧利奧被整齊碼在地上,張興瑞說,搜救時,他們喊的是“凱凱快出來,叔叔給你買奧利奧吃”。

“做大人的答應孩子了,不能食言。”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被指涉種族歧視,這家瑞士手表品牌翻車了
把老百姓當傻子的操作,開始行不通了!
上市一個月後,中國芯片公司向美國巨頭“宣戰”
這次“雙普會”阿拉斯加會晤,10個意味深長的細節
普京:若當年是特朗普做總統,俄烏衝突或可避免




24小時討論排行

87歲書畫家範曾被曝遭嬌妻卷走20億 女兒稱父親失聯
特朗普:普京不想停火而想達成全麵協議 我認為更好
普京被讚英語流利,與特朗普同車無需翻譯
穀愛淩發文稱在新西蘭訓練時因人為事故受傷
希拉裏稱將提名特朗普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但有個條件
雷蒙多談AI競爭:阻止中國是件蠢事
“楊蘭蘭”視頻出庭,未繳納“天價保釋金”
在蒼山尋找自閉症孩子的五天,搜救者透露關鍵
“雙普會”握手藏玄機:開場熱情似火,閉幕暗藏冷意
我問AI “受夠我老公了怎麽辦”,它回答:“殺了他”
網友偶見張紀中兩個兒子發生爭執 妻子與保姆勸架
美國“恐怖數據”平穩增長 美聯儲50基點降息成泡影?
被問中國海警船與海軍軍艦發生衝撞?國防部回應
男子在楊靖宇將軍雕像前“搬家式”拿供品,網友評價...
與普京會晤後,特朗普回答了一個涉及中國的問題
“邪修”火了,為什麽年輕人越搞抽象越快樂?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在蒼山尋找自閉症孩子的五天,搜救者透露關鍵

新京報 2025-08-15 23:15:26

“凱凱快出來,叔叔這裏有奧利奧和可樂。”喊話聲回蕩在山林之間。

這是一個特殊的密碼,人們寄希望於孩子聽到他喜歡的零食,可以對呼喚有所回應。

8月9日中午,8歲的凱凱在大理蒼山走失。他患有自閉症,語言交流存在困難,叫他名字時表情會停頓,說可樂、冰淇淋、奧利奧會有反應。

尋找難上加難。超5000人次的專業搜救人員及誌願者,在山上把孩子可能出現的地方,分成一個個小區域,排查了一遍又一遍。

失蹤101小時後,在山澗的一條小溪旁,凱凱被發現。沒有人想到,孩子會在那裏。從搜索的山上下來,需要沿著近90度的陡坡索降。

半人高的草叢裏,他躺在那,臉朝著山壁的方向。“由於疑似失溫,衣服已經全部脫光,散落在旁邊。”搜救誌願者範海銘說。反常脫衣,是失溫嚴重的瀕死階段,一種生理機製失控的表現。

自責的情緒籠罩在每個搜救人員身上,最近時,他們離孩子不過一二百米。

在蒼山尋找自閉症孩子的五天,搜救者透露關鍵

8月14日,在孩子被找到的地方,誌願者、老師帶給孩子的麵包、可樂和奧利奧等。 受訪者供圖

不知在何處走失

走失時,凱凱穿著深藍色外套、牛仔褲,背著橙色書包。他原本是跟著夏令營的老師在蒼山徒步。

夏令營由明日之光學堂舉辦,凱凱在姥姥姥爺的陪伴下,特意從北京到大理參加。孩子在營時間大約是早上七點到晚上八點,晚上被租住在附近的家人接走。

介紹裏,夏令營招收4-11歲的自閉症兒童,開設的也是針對自閉症兒童的幹預課程,包括戶外活動,徒步、溯溪、采菌子、趕集等,還有音樂、美術、生活自理等室內課程。

8月9日上午,是爬蒼山的徒步活動。在這家機構建立的會員群裏,福建一位自閉症孩子的媽媽注意到,9點50分到10點半的時間裏,群裏更新了多張照片。孩子和老師走在林間小路上,一些地方的灌木叢跟孩子差不多高,遠處是藍天白雲。

但10點半之後,群裏沒有再更新消息。

後來,從網上的尋人啟事和當地的官方通報中大家得知:11點40分,孩子走失,13時43分,大理市公安局接到報警求助,隨後派出多支搜救隊伍。

消息迅速傳播出去,馬幫商人、民宿老板、旅居人士、戶外愛好者、本地居民……得知消息的他們從不同地方趕去蒼山,加入尋找孩子的隊伍。

但孩子具體在哪丟的,沒人能說得清楚。隻知道,走到茶廠附近,孩子不見了。

誌願者徐萬利參與了四天四夜的救援,據他介紹,當天帶孩子上山的老師手繪了一張此次徒步的路線圖:他們從起點上山,經過一處鐵塔,繼續往上,轉彎,到達一處休息地點;休整後下山,途經有鬆果的地方,到達菌子坡采菌子、休息,繼續下山,等到再次休息時,他們發現,孩子不見了。

這張圖畫得倉促,臨時畫在了一張硬紙殼的背麵。後來,它成為所有救援人員上山搜尋的參考。



學堂老師手繪的路線圖。 受訪者供圖

特殊的孩子和複雜的環境

植被茂密的蒼山,除了有高大的喬木,還有叢生的蕨類植物和灌木,溝壑、深穀甚至懸崖,被掩在植物叢中,行走時,要拿登山杖撥開草叢,或用鐮刀和棍子開路。

起初,徐萬利想用無人機找孩子,他的無人機飛上去發現,樹太密了,看不清林子裏的情況,隻能依靠藍天救援隊的熱成像無人機。

救援人員10人一小隊,幾十支隊伍在山上搜尋,重點集中在從采菌子的休息地到發現孩子失蹤的一段路。

在大理經營民宿的張興瑞是此次搜救的誌願者統籌。分工時,他根據指南針,每20度布置一個小隊。無人機嗡嗡地在低空飛行,搜救人員不斷呼喚著凱凱的名字。

孩子母親趕到大理,她提供了更多關於孩子的信息:他會躲人,喜歡在水邊玩,喜歡從高處往下跳,喜歡吃奧利奧、喝可樂。

根據這些,救援人員重點搜索溪流、懸崖和山洞,用擴音器錄下母親呼喊孩子的聲音,沿途播放。

沒有擴音器的隊伍,就大喊“凱凱快出來,叔叔這裏有奧利奧和可樂”。每喊一聲,或者播放一段錄音,他們都會安靜下來,站在原地等一會兒,聽有沒有孩子的回音。

搜救進行到第三天。11日,搜救細化為網格化搜尋:把孩子可能在的黑龍溪和清碧溪中間區域,劃分成網格,哪裏沒有去過人,就派誌願者直接穿插到那裏。

靠近清碧溪的山林隻有零星幾條小道,大部分還是原始狀態,有人碰到了山螞蝗和蛇。



搜救人員進山搜尋。 受訪者供圖

四位本地的阿姐告訴遇到的誌願者隊伍,她們聽到了孩童的叫聲。信息傳到指揮部,他們派出救援隊伍,用紅外設備進行探測,一處可疑點一閃而過。

之後,15名搜救人員拿著鐮刀,割平了那塊地的草木,也沒有發現孩子的蹤跡。

12日,雨下了起來。搭載紅外熱成像儀的無人機無法起飛,而下過雨的山林也增添了救援難度,夜間氣溫更是下降到了10℃左右。

霧氣彌漫在林間,容易讓人辨不清方向;接連幾天下雨,山裏濕度高,人從裏麵穿過,衣服會被打得濕透;山路泥濘滑膩,行進困難,耗費了誌願者更多體力。

雖然搜救隊伍配備了對講機,也用戶外軟件分享位置,但還是有人因為體力不支掉隊,自己迷迷糊糊翻過了另一座山,領隊花了兩個小時才把他找到。

讓所有人更擔心的是,接連的暴雨會讓孩子的生存環境更加糟糕。

大本營

距離發現孩子走失地方最近的一處防火護林站成為了臨時大本營,所有救援人員都在這裏集合。

徐萬利和其他四名“摩托佬”負責載人從大本營往山裏送,直到摩托車不能上的地方。懂急救知識、從事過醫護行業的人則組成急救小組,幫誌願者處理傷口。

物資也湧到護林站不大的院子裏。馬幫的老張把自己的員工叫過來,搭了一頂帳篷,作為物資登記和發放點;白天日頭曬,忽然出現了遮陽篷,有個遮陽篷上寫了“楊先生”和他的電話,再需要帳篷,打他的電話就行。

下雨時,院子裏搭起了快100頂帳篷。



大本營的物資領取點。 受訪者供圖

大到帳篷、遮陽篷,小到毛巾、暖寶寶、手電筒、鐮刀、手持熱成像儀……現場誌願者需要的東西,都有人能在最快時間內搞到送來。

需要充電寶,有人聯係協調來了一批共享充電寶;還有人守在那裏,給手電筒、頭燈和喇叭充電。有人買了一車水,送到現場就往下卸;有人請當地阿姐給大家煮米線;一位騎三輪車賣炸土豆的小哥,給進山的誌願者一碗一碗地炸土豆條。

孩子的家屬就住在護林站的一個房間裏,偶爾會到營地走一走。誌願者宛玲看到,他們也不說話,就默默看著大家做事,“臉上是故作堅強的表情,應該是不想讓誌願者們有太多負擔。”

他們隨時等待著,辨認隊員們撿到的東西,看是否屬於孩子。

張興瑞注意到了孩子的母親,“眼見著她的白頭發越來越多。”

溪邊草叢裏的孩子

救援的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

12日下午,各個救援群在擴散一條消息:希望在大理的市民和遊客打開蘋果手機的藍牙,以期可以激活凱凱背包裏攜帶的AirTag(藍牙追蹤器)定位設備。

在這之前,總指揮部聯係到中國移動,他們派來了通訊車,希望能通過定位設備,找到孩子的位置,幫助搜救人員更精準地搜索。

孩子走失前的最後定位,在元陽書院附近,有人在24小時不停刷新後台的數據,但一直沒有看到變化。

13日,雨還在下。其中一隊的搜救範圍定在清碧溪附近,那是一片救援隊此前沒有到達的區域。

醫學生範海銘是其中一位隊員,下午2點左右,他加入這支13人的隊伍。從大本營上山,走到沒有道路可行進後,隊伍分成兩兩一組,根據領隊的指示,往南方尋找。

他推測,孩子生還希望渺茫,“但是萬一呢?”他還是帶上了自己的針灸工具。

一位隊員不小心滑下來,在半山坡的灌木叢發現了孩子的書包,他們接著向下尋找。

下午5點左右,範海銘聽到離自己50米左右,一處懸崖下的隊友在呼喊。他趕到那裏,看到兩座山之間,一條約60厘米寬的小溪在流動,水邊的一處草叢裏,孩子躺在那。

消息傳到大本營,熙熙攘攘中,誌願者宛玲覺得世界好像突然安靜下來,“之前繃著的那根弦啪地斷了,連呼吸都覺得沉。”

一位阿姨曾特意拿來兩罐旺仔牛奶,塞到她手裏叮囑,等孩子回來要讓他嚐嚐。她把牛奶小心地收在物資箱最上麵,但最終沒有等來孩子。

之後,專業的救援隊伍通過繩降,從懸崖下去,帶出了孩子的遺體。

範海銘下山後,幾位大姐得知他看到了孩子,紅著眼眶走過來,抱了抱他,給了他一些水。

14日,在孩子被發現的地方,張興瑞一行人遇到了機構的五六位老師,其中一位年紀較大的老師一直在哭,情緒幾近崩潰,“他一直在上山找孩子,體力不支被拽住後,又偷偷跟著隊伍上去。”他們都放不下孩子。

麵包、可樂、奧利奧被整齊碼在地上,張興瑞說,搜救時,他們喊的是“凱凱快出來,叔叔給你買奧利奧吃”。

“做大人的答應孩子了,不能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