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開設什麽專業、砍掉什麽專業都是由高校說了算,政府不會插手,也沒有必要插手。
但現在印第安納、俄亥俄、猶他、德克薩斯等幾個州,直接通過法律把“砍專業”這事兒給管起來了。
一場由州政府主導的“專業淘汰潮”就這麽開始了。
對中國留學生來說,這不隻是選專業的範圍變窄,還會影響申請策略、未來就業機會,甚至要重新考慮去美國讀什麽、值不值。

美國多州立法砍文科專業,州政府成了專業殺手
去年,一次大規模的文科專業裁撤潮已經開始,2012年到2020年,塔夫茨大學和波士頓大學分別砍掉了50%和42%的人文學科。
2023年秋季,哈佛大學也取消了30多門課程,曆史、文學、藝術史和宗教學等課程受影響最大。
如果說這些大學是在自我調整,那麽現在就是州政府的手已經把學術自治扼殺了。
根據美國媒體報道,這些新法律的目標是取消那些畢業生太少、招生太少的專業,把有限的教育經費集中用在那些有高需求、回報大的專業上。

圖源:Inside Higher Ed
因此每個州都有自己的砍專業標準,而且每個都挺硬核:
01
印第安納州:
副學士項目三年內平均每年畢業生得有10人以上,學士項目15人以上,碩士項目7人以上,博士項目3人以上。人數達不到的專業就得被撤銷、暫停或合並。
結果導致普渡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等六所公立大學,要砍掉或合並超過400個專業,占了總數的五分之一。
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一家就調整了249個,包括法語、德語、俄語等外語專業;普渡大學則砍掉了84個招生率低的碩博項目,像文學、微生物學、數學等。

圖源:Indiana Capital Chronicle
02
俄亥俄州
根據參議院第1號法案規定,如果一個本科專業連續三年平均畢業生人數不到5個,那就必須關掉。
學校可以申請“豁免”,但就算通過了,也要接受政府的附加條件。
這項法案還沒正式生效,托萊多大學就先行動了,提前宣布取消了包括非洲研究、亞洲研究、哲學、性別研究和數據分析等在內的多個本科專業。
俄亥俄州一位參議員直言,立法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大學裏那種共同治理的傳統,逼著大學像商學院教的那樣,用供需邏輯來管理自己。

圖源:Inside Higher Ed
03
猶他州:
通過的HB 265法案直接削減了10%的公立大學教學撥款,足足6000萬美元。
大學要想拿回這筆錢,就得根據招生人數、畢業率和勞動力需求來重新分配資金。
於是,猶他大學宣布裁撤了81個課程項目,像中東研究、現代舞等,然後把錢轉投到生物技術、工程、人工智能和護理等高需求領域。

圖源:Higher ed Dive
04
德克薩斯州:
該州發布的第37號法案不強製砍主修專業,但要求大學每五年審查一次輔修和證書項目,把那些注冊人數太少的項目合並或淘汰。
總的來看,這些州取消冷門專業是希望把有限的錢花在刀刃上,讓學生畢業後能更快找到好工作,獲得高收入。
砍掉那些低回報的冷門專業,被看作是一種提高投資回報率的方法,而STEM就是最直接滿足州內經濟發展對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
性別研究、文化研究這類人文學科,不僅“沒用”,而且在美國目前的政治氛圍裏常常被看作是有爭議的,所以優先被砍掉。
更重要的是,一些州希望借此削弱校方的管理權,把更多權力集中在政府手裏,二者可能隻是第一步。

圖源:Inside Higher Ed

美國大學專業大清洗,美國高校變職業學校
這場由州政府主導的專業大清洗,不隻是砍掉幾個冷門專業那麽簡單,而是動搖了整個高等教育的根基,背後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01
專業結構變得不平衡
大量冷門專業被砍掉,導致理工科和應用學科的勢力越來越大,而文科這類學科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大學的學術多樣性降低,以後學生能選擇的專業也越來越少。
為了保住專業不被砍,大學在招生和專業設置上也會變得更加保守,這會擠壓對那些本來學生就不多的小眾專業的投入,讓這些專業更難生存。
現代語言協會執行主任Paula Krebs悲哀地表示,如果隻看畢業生人數,語言類專業肯定第一個被淘汰。

圖源:Houston Chronicle
02
大學自己說了不算了
過去,大學自己決定開什麽課、設什麽專業。但現在,州政府直接用法律定下硬指標,還通過給錢等方式插手,這讓學術界非常擔心學術自由還能不能保住。
比如,俄亥俄州那個法案的製定者就公開承認,目的就是繞開大學內部的共同治理模式,讓大學像公司一樣隻看重收益。
這意味著,大學以後想開一些小眾但有價值的專業,會同時麵臨資金和政治上的雙重壓力。

圖源:Indiana Capital Chronicle
03
老師和研究都跟著遭殃
專業被砍,老師的飯碗就保不住了,這不僅影響他們的工作穩定,還會讓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減少。
哲學、宗教學、語言學這些專業的教授,可能會被迫轉崗甚至失業。
長期來看,研究資金也會向應用型項目傾斜,人文和基礎科學領域的長期研究支持會越來越少,這就更沒有人願意研究了。

圖源:Hechinger Report
04
大學成了職業培訓所
這些法律強化了一個觀念:上大學就是為了找工作。
以前,人們覺得大學是培養全麵發展、有批判性思維的公民的地方;現在,州政府更強調畢業生的就業率和經濟回報。
這種導向雖然可能短期內提高一些領域的就業率,但大學在文化和思想上的引領作用可能越來越弱。
簡單來說,這場專業大裁撤,讓大學更像就業工廠,卻在消解多元與自由。未來,美國高等教育是更高效,還是失去靈魂,沒有人能保證。

圖源:New York Time

留學生警惕,美國冷門專業成高危區
從學生的視角看,這波“砍專業潮”直接動搖了他們的學業與未來規劃。
文化研究、哲學、性別研究、語言學等本就不算熱門的人文學科,在政策壓力下首當其衝,而對這些領域感興趣的學生,將麵臨更少的選擇。
對於人文學科的申請人來說,這不僅增加了擇校難度,還可能導致學費與生活成本上升。
即使目前某些專業仍然存在,但在低注冊率趨勢下,未來被裁撤的風險同樣很高。

圖源:Houston Chronicle
已經就讀這些專業的學生,可能在學業中途就接到專業被撤的通知,被迫轉專業或轉校,增加了學習的不穩定性與經濟成本。
當州政府將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定義為培養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技術人才時,大學的通識教育功能就會被邊緣化。
學生的學習路徑將更多圍繞職業技能,而不是學術探索。這種轉變有助於短期就業,但往往會忽略跨學科能力、批判性思維、文化理解等軟實力的培養。
長遠來看,大幅削減人文學科也會導致社會文化素養下降,人文學科培養的批判性思維、跨文化理解和道德判斷力,是社會健康運轉的重要基石。

圖源:Google
尤其在AI時代,人文社科人才培養不足,人才結構單一,未來將更不利於應對複雜多變的全球性挑戰。
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需要多元背景的人才共同推動,單一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肯定會對社會創新能力帶來負麵影響。
對於想來美國留學的國際學生,尤其是那些看重投資回報的家庭,這既是風險也是機會。
一方麵,申請冷門的文科專業風險更高,需要避開那些已經出台相關法案的州;另一方麵,STEM等高就業率專業的地位更穩固,對對想學這些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個好消息。
總的來說,這場州政府主導的砍專業潮不隻是簡單的學科調整,未來可能引領一場教育價值觀的轉變。
大學的理念正從傳承知識和文化逐漸轉向追求經濟回報,可以說比雞娃爸媽還會計算。
但長期忽視人文學科,將削弱社會的多元性、創新力與文化深度,也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