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末,國家育兒補貼製度實施方案公布,從2025年1月1日起,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家庭,每年均可領取3600元補貼,直至孩子年滿3周歲。事實上,早在國家政策之前,就已經陸續有城市開始用現金補貼的方式鼓勵生育。四川省攀枝花市是首個推出育兒補貼金的城市;在內蒙古呼和浩特,三孩家庭最高累計能拿到16萬元;湖北天門在生育獎勵之外,再疊加購房和職業補貼,最高能享受28.5萬元的綜合補貼。
隨著3600元生育補貼一同發酵的,是人們對於養娃成本的疑問——養一個孩子究竟要花多少錢,3600元又意味著什麽?對於一線城市的中產家庭來說,養娃一年就要花掉十幾萬元,3600元隻夠請一個星期的月嫂,但對於低收入群體來說,3600元甚至占到了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
本期數據欄目,我們一起來翻翻養娃和育兒補貼背後的賬單。
在哪個城市,生孩子補貼發最多?
還有一個月,孩子就要滿一歲了,住在山東某三線城市的趙婉婉開始計算這一年養娃的花銷。社交媒體上,孩子一直被稱為“吞金獸”,哪怕是嬰幼兒時期,動輒一年也要花上十幾萬元。但趙婉婉每月的家庭收入隻有幾千塊,養娃主打“能省則省”。
衣服、玩具、代步車一律用親戚淘汰的“二手貨”,全都“零元購”,紙尿褲等消耗品就選擇性價比高的小眾品牌,一年花了2000多元,林林總總算下來,趙婉婉養娃快一年,隻花了將近一萬塊,“該省省該花花,精簡養娃”。
在這個精簡的賬單裏,奶粉錢占最大頭,也最難省下,花了將近5000元,“吃進肚子裏的肯定要健康”。但很快,這筆錢也能省下來了。
7月末,國家育兒補貼製度實施方案公布,從2025年1月1日起,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家庭,每年均可領取3600元補貼,直至孩子年滿3周歲。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不滿3周歲的嬰幼兒,也可按月數折算領取相應補貼。這是國家首次大範圍、普惠式、直接性發放現金育兒補貼。趙婉婉刷到新聞,第一時間算了一下,她能領到將近一萬元。
事實上,早在4年前,就已經陸續有城市開始用現金補貼的方式鼓勵生育。四川省攀枝花市是首個推出育兒補貼金的城市,針對按政策生育的二孩及以上的家庭,每月每孩補貼500元,直至孩子滿3周歲。隨後,陝西、山西等省份的部分城市也跟上腳步。每日人物根據官方信息,統計了不同地區的育兒補貼,發現補貼數額較多的地方,大多是二線及以下的城市。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和甘肅酒泉肅北縣,生育3個小孩,累計到手的直接補貼都超過了10萬元。

其中,湖北天門在直接的生育獎勵之外,還疊加了買房優惠。對生育二孩、三孩家庭分別給予6萬元、12萬元的購房認購券,再疊加教師、醫務工作者等職業補貼,一個三孩家庭最高可享受到28.5萬元的綜合補貼。2025年,天門的房價大約在每平方米5000元,也就是說,一個三孩家庭領完補貼後,隻要再出10萬元左右就能拿下一套80平方米的新房。
相比於二、三線城市的“瘋狂撒錢”,一線城市的生育激勵政策大多集中在育兒的係統性支持上。比如,兩年前北京啟動普惠托育的試點項目,向愛心托育機構發放現金補貼,到如今,北京托位總數達到6.7萬餘個,其中47%都是普惠托育,價格在每月1500元至3800元不等,較之前的7000元均價,下降了一半多。
不過,在一線城市職工能拿到的生育津貼要更多。參加生育保險的女性職工,社保繳費基數越高,到手的生育津貼也就越多。
根據各城市社保最低繳費基數,每日人物計算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的女性職工能拿到的最低生育補貼金額。其中,深圳能拿到的最高,一個在深圳工作順產第一胎的女性,至少能拿到4.5萬元的生育補貼。

當然,這筆錢的多少很大程度取決於前期繳納保險的數額。在社交媒體上,很多人分享自己領到的生育津貼。在外企工作多年的員工,雖然每月到手工資隻有一萬元左右,但是公司繳納的社保基數高,“(生育津貼)到手將近19萬”。
除了各地政府,不少企業也有自己的“催生”政策——員工生子,公司拿錢。早在2019年4月,江蘇遠東控股集團就率先發文,為多胎員工提供額外產假和陪產假,實施雙倍獎勵製度,子女多的員工晉升機會也更多。到了2023年,遠東集團更是直接推出了最高達28萬元的現金獎勵。攜程集團也在2023年推出了現金生育補貼,無論性別,工作滿3年的員工生育的每一胎,每年都能拿到一萬元的現金補貼,一直發到年滿5周歲。攜程創始人梁建章曾表示,“為應對人口挑戰,準備了10億資金”。
養一個娃,到底要花多少錢?
隨著3600元生育補貼一同發酵的,是人們對於養娃成本的疑問——養一個孩子究竟要花多少錢,3600元又意味著什麽?
對於高收入群體來說,每年3600元的誘惑力相對有限。上海人李欣蕊感受到,自從生了孩子,錢就變成了紙,幾乎每一項支出都以萬為單位。奶粉要兩萬多元;“不能讓小孩輸在起跑線上”的早教,一年也要兩萬多元,甚至連寶寶的寫真都花了五萬多元。算下來,養娃一年多,花掉了將近16萬,“都夠買一輛新能源車了”。
小孩剛出生時,李欣蕊專門請了金牌月嫂,工資一萬五千多元,換算下來,3600元的補貼可能剛夠月嫂一周的工資。社交媒體上,也有人調侃,一年365天,算下來一天還不到9.9元。
不過,這3600元在不同的家庭,起到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在三線城市生孩子的趙婉婉,成為全職主婦後,為了省錢,每天三餐都是自己做飯。3600元,折到每個月是300元,“(300元)相當於一個月的肉錢”。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3》的數據,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883元,如果按照收入水平五等份分組,則大致可以得到從高到低不同檔位的收入群體。最高收入組家庭每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9萬多元,3600元的生育補貼不到年可支配收入的4%。而對於最低收入組家庭來說,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8601元,一年3600元的生育補貼直接占到了41%,將近一半。
僅從收入占比來看,顯然,這3600元的補貼,對低收入群體的誘惑力更大。

根據《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一個孩子0-17歲的平均養育成本將近54萬元,社交媒體上,也有人一邊曬出密密麻麻的賬單,一邊感慨:孩子才是消費主力軍,“從衣服到保險、教育,一個孩子撐起了各行各業”。
即便拿滿3年的育兒補貼,共計1.08萬元,也僅僅占平均養育成本的2%。在中國,不同的省份,養育成本的差距巨大,生育補貼所占的比例也跟著不同。上海的平均育兒成本最高,超過了100萬元,3年生育補貼僅占育兒成本的1%。而在西藏,養育成本一下降低了大半,隻有34萬元,這意味著,在上海養一個小孩的錢,在西藏能養三個。

還有一個發現是,養育成本更低的地方,生育率更高。每日人物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各地區統計局的數據,統計了各地2014年到2023年10年間的生育率情況。養育成本最低的西藏,生育率最高,2022年以來,西藏的生育率達到全國平均生育率的兩倍多。如果將各地人口走勢與養育成本進行對比,西藏、貴州、寧夏等五個生育率較高的地區,其養育成本都要更少。

為了全國順利發放生育補貼,中央財政預計拿出900億元預算。
這筆錢更像是一個信號,補貼的背後,是連年下降的生育率。即便是生育率最高的西藏,這個數字也在不斷走低。2014年,全國生育率12.37‰,10年後,這個數字僅為6.39‰,減少了將近一半。
生育率持續走低的直接後果是出生人口的銳減。從2022年開始,每年的新生兒數量跌到1000萬以下,2025年預計將進一步下降到800萬左右,育媧人口智庫預測,中國的人口紅利可能將在2035年結束。
人口紅利是一個經濟術語,越多的年輕人贍養越少的老年人,意味著人口紅利越大。在社交媒體上,年輕人對於人口紅利消失的擔憂要更具體和實在,有人開始自覺加入催生陣營,“建議都生小孩,不然我老了誰來交社保”。
生育補貼像是人口紅利漸次消失的警報,還有人把這次方案當成是未來持久補貼的起始點。光大證券研究所測算,千億的育兒補貼很可能變成常態化的財政支出,未來每年的育兒補貼可能都會在1000億到1200億元之間。
低生育陷阱
生育補貼發放後,伴隨而來的問題是,發錢真的能救回逐漸走低的生育率嗎?
世界範圍內,很多國家都正在通過補貼來刺激生育。在日本,隻要生育就能拿到50萬日元(約2.4萬元人民幣)的一次性生育補貼,0-3歲的兒童,每年享受12-18萬日元的持續性補貼,相當於最多能拿到5萬左右人民幣的生育補貼。韓國的力度還要更強,1歲以下嬰兒每個月都能獲得100萬韓元(約合5200元人民幣)的現金;撫育1至2歲幼兒的父母,每月還能得到50萬韓元補貼,算下來,一共能拿到超過9萬元人民幣。
普遍來說,生育獎勵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效果。韓國在推出一係列鼓勵生育政策的第二年,總和生育率從1.10小幅上升到了1.13,2012年最高達到了1.26。日本的起效時間則要更長,從1994年就開始鼓勵生育,直到政策實施的12年後,總和生育率才開始逐漸回升。

國內一些已經發了生育補貼的二、三線城市,也看到了成果。湖北天門在發放補貼的當年,生育率就實現了猛增。據統計,2024年天門市出生人口8年來第一次實現“由降轉增”,增幅達到了17%。今年,這個數字依然在刷新,2025上半年新生兒數量同比增長了5.6%。天門市委書記紀道清算了一筆賬,“據測算,預計天門市2024年至2026年投入3億多元用於鼓勵生育,全市有望多出生3000多個孩子”。
在人口學中,普遍認為總和生育率達到2.1時,人口才能實現世代更替,維持穩定水平,當下降到1.5以下時,就會掉進低生育率陷阱。換句話說,低生育率會產生“自我強化機製”,這種機製會使生育率進一步降低並且難以回升。1.5就像一條警戒線,一旦過線,便再難挽救。
數據上也能證明這一點,即使是政策起效的國家,也很難從低生育率陷阱裏爬出來。從2018年開始,韓國的總和生育率就跌破了1,在2023年低至0.72,那一年,韓國的新生兒人數不足23萬人,創下統計以來的最低紀錄。想要真正改變低生育率的情況,還需要漫長的時間,法國就用了將近60年才將總和生育率恢複至接近更替水平。
不止低生育率陷阱難以逃出,補貼的金額還時刻受到商品漲價的挑戰。7月中旬時,賣191元的奶粉,短短半個月,同品牌同款同規格的價格漲到了269元,漲幅高達40%。隨後,商家回應“漲價為促銷調整,全線產品並未漲價”。價格之外,還有細心的人發現了產品規格上的貓膩。此前900克一罐的奶粉,新版變成了800多克,價格確實沒變,但算下來也是變相漲價,“補貼還沒領到,花得還更多了”。
有人算過一筆賬:嬰兒每個月要喝4-5罐奶粉、用100多片紙尿褲、吃若幹輔食,如果每罐奶粉漲價幾十元、每片紙尿褲漲價六七毛,那每月的養娃支出就會多出250-300元。而育兒補貼折算到每個月,剛好是300元。
事實上,對於養娃家庭來說,嬰幼兒時期的花費是孩子成長中很小的一筆錢。麵對還不到一歲的孩子,趙婉婉已經開始焦慮以後的花銷,她姐姐家的孩子剛念小學,每個月光是興趣班的錢就要花掉快一萬元,“花錢就像流水一樣”。社交媒體上,也有人發出感慨,稍微多想一步,就會發現“和真正大頭的教育支出相比,生育補貼隻占很小的一部分”。
不知道最終有多少人會因為育兒補貼改變生育想法,但對於那些本就有生育計劃的家庭來說,至少每年多了一筆實實在在進賬的收入,“兩個月的奶粉錢和紙尿褲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