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旱從7月持續到8月初,農民張華等了一個多月的雨終於下下來了,他家住在河南駐馬店泌陽縣銅山鄉。
8月6日,河南省氣象台發布了暴雨藍色預警。“河南氣象”公眾號提示,本輪降水過程對流性特征較明顯,局地雨強大,需關注部分地區旱澇急轉。
此前的7月,河南省的周口、漯河、駐馬店、商丘等地35℃以上高溫持續了15~30天,突破曆史極值。全省降水較同期偏少49%,局部長期無雨。其中豫東、豫南地區高溫幹旱特征尤為突出,周口市氣象台和商丘市氣象台分別於7月25日和7月29日發布幹旱橙色預警信號。
正值玉米等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期,整個7月,駐馬店、周口等地的一些農戶幾乎從早到晚待在地裏,用井水或河水澆地。一位受訪農民告訴澎湃新聞,“如果不澆真的會血本無歸。”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科在《經濟觀察報》的采訪中表示,高溫對農作物的生長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玉米在高溫期間葉子會卷起來,從而影響正常的光合作用。同時,高溫會增加植物所需的水資源,進而增加農戶的灌溉成本。
隨著8月6日開始陸續到來的降雨,河南的旱情有所緩解,但幹旱已經對莊稼造成傷害,農戶們還沒到能“鬆口氣”的時候。
增多的打井需求
8月4日,駐馬店市上蔡縣朱裏鎮某村的村民徐穎告訴澎湃新聞,自己家裏的井已經十多天抽不上來水了。
徐穎家裏的井深60多米,在村裏已經算深的,理應有更多水,可是抽水機怎麽都抽不出水來。她隻能買礦泉水,或者從村裏的淨水機上接水再掂回家用,“不敢洗衣服,不敢洗澡,水(隻)是用來吃喝”。
徐穎家有兩口井,已經沒地方再打井,她說村裏有條件的會再打一口。
徐穎家裏有接近70畝地,種的是玉米和花生。家裏的種地主力是徐穎的丈夫周建和公公。7月份幹旱的這段時間,周建和父親每天早上八點起來就去地裏,下午兩點和晚上九點回家吃個飯又返回,直到淩晨三四點鍾才回家。
地裏澆水的井是村裏公用的,誰先排到誰先用,用完再換下一家。還有維修人員給井抽淤泥,淤泥抽出來才會保持有水。周建說,到最後抽出來都是泥,也不剩多少水了。
8月1日駐馬店上蔡縣幹裂的土地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河南省氣象局數據顯示,7月以來,全省平均氣溫30.5℃,較常年同期異常偏高3.2℃,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值,局部高溫幹旱特征明顯。
李明和父親在駐馬店上蔡縣一帶打井。李明說,今年天旱,打井需求多,缺人手,父親十來天前將他叫回家幫忙,他們還定了一台新鑽機。每天從早上五六點忙到晚上七八點,一天能打一到兩個井。打多深的井一般看個人需求,想當作生活用水就打深點,水質更好,否則打淺點也能用。
河南南陽市的孫平臨做打井這行十多年了,幹旱的這段時間在市裏和縣域來回跑,方城縣、鎮平縣、西峽縣,哪裏都去。他說,打井的需求集中在一起了。
有的村民是看哪個地方不礙事就在哪打井,有的會找專業測水源的,測一下哪裏有水。他會根據不同的地層情況更換不同的機器,水鑽打土層比較快,氣鑽打岩石比較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華北地區的農業灌溉設施需要進一步完善,以應對可能的高溫幹旱。
這邊澆完那邊又旱
幹旱期間,澆地成了農戶最緊要的事。
林涵說,家裏170畝的玉米地估計要旱死一部分。玉米地附近一共三個井能用,都是水流較小的老式井,其中一個井水還抽幹了。但就算井水沒抽幹,170畝地也澆不過來。
林涵和丈夫在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包了300多畝地,今年整個7月他們都在地裏澆水。
溫高雨少,周口市出現嚴重氣象幹旱。據周口市氣象台數據,2025年7月,周口市平均氣溫31.6℃,為建站以來曆史同期極大值;累計平均降水量17.2毫米,為建站以來曆史同期極小值。
林涵夫婦倆早晨四點半就去地裏,到晚上十點半左右才回家,有時候直接睡在地裏。“因為晚上實在是太涼快了,你根本不舍得走,想想明天白天那麽熱,還不如晚上多幹會兒。”林涵說。
她說,往年農作物剛種上去的時候澆一次地,作物快出苗的時候再澆一次,兩次就搞定了。“今年6月澆了一次,7月就沒停,8月初還在澆,根本就不能停。一個星期左右就要澆一次。”
“(老式井)水流跟不上,就是你沒日沒夜地幹也頂不住。”林涵說。如果抽河水澆地,水流能同時帶動14個或15個用於澆玉米的地插。老式井的水則隻能帶動7個地插,那澆水的速度就更慢了。
和老式井相比,機電井的水流更大。但林涵家包的地塊多,有的地塊附近隻有老式井,有的機電井壞了無法使用。
她家其中一個地塊附近的機電井因為大旱重新維修了,裝了一個刷卡用水的小房子。她充了卡,使用過程中發現電機壞了,聯係維修人員,對方說井還沒驗收,“維修的話就要等信兒”。
據林涵觀察,隔兩三天會有人用機電井,但成本較高,村裏人用得比較少,大部分農戶都還在使用老式井。
周建和父親連續澆了兩個星期的地,光家裏兩個人還忙不過來,需要請人來澆地,一個人一天150塊錢。三畝地澆一遍都得用上一天或一天半,一共近70畝地,這邊澆完那邊又旱。
有一次,周建下午兩點多在地裏收管子,差點曬中暑,站起來頭都暈了,坐在椅子上緩也緩不過來。
駐馬店市泌陽縣人張華所在的村子一般抽河水澆地。村子附近有兩條小河道,其中有一條還沒抽水就幹了,隻剩一條從山上流下來的活水,但水流比較小。現在,村裏十來家人都從裏麵抽水澆地。
為了從河裏抽水澆地,張華家花2000塊錢買了抽水機,還買了300米的管子引水,把水從河邊一直接到地裏。
張華告訴澎湃新聞,之前一般不需要抽河水澆地,她記得隻有大前年抽河水澆過一次,以前“年年都是要下幾場雨的”。
她回憶,莊稼剛種下地裏的那兩天下雨了,當時的莊稼都長得很旺盛。種下去大半個月之後其實就需要一場雨了,但今年快兩個月都沒有有效降雨,加之高溫,莊稼就扛不住了。
林涵還告訴澎湃新聞,澆地需要人在旁邊一直看著,否則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狀況:有時是抽水機的下水管壞了,需要花上三四百元更換新的;如果用河水澆地,水裏的塑料袋有時會堵住下水口,如果不及時發現,柴油機會一直空轉耗油;而用柴油機抽水需要4個小時左右加一次油,自己要算著時間去加油,否則就停擺了;澆地的噴槍本該360度旋轉,壞了沒有發現的話,就會一直澆一個地方;還有經過的車可能會把路上的管子壓爆了,要是人不在那,就會一直漏水,流得哪都是。
下了雨,卻還沒到“鬆口氣”的時候
8月2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在頂端新聞的采訪中表示,河南省旱情主要分布在豫東和豫南地區的駐馬店、周口、南陽、漯河等地,特別是駐馬店旱情還是比較嚴重的,農作物受旱麵積達到了163萬畝,其中嚴重受旱麵積39.8萬畝。從氣象監測情況看,已經有41%的站點存在重度以上氣象幹旱,駐馬店、周口和漯河局部站點達特旱。
周建家地裏的玉米,離水井近一些的長得比較好,但離水井比較遠的長得矮,葉子都是枯卷著的,掰開一看玉米穗都沒結幾個籽。
8月1日,周建家的玉米地
張華告訴澎湃新聞,7月底到8月初花生正處於“下針期”。花生從開花下針到果實膨大這個時期,水分需求量大,也是反應最為敏感的時期。“下針下得多,它的果子結得就多,結得就大。”沒有雨,土地幹旱,果針下紮入土困難,下針後如果土壤過硬,果實膨大也會受到影響。
張華家的200多畝地,有一半的莊稼葉子都幹了。8月初,她看天氣預報說一星期後有雨,想著隻能等下雨看能不能救活一部分莊稼。
8月6日下雨過後,葉子還沒幹的莊稼被救過來了。張華說,現在最起碼不會絕收了。盡管下了雨,但對農戶們來說,還沒到能“鬆口氣”的時候。
張華說,往年都是9月份才開始收花生,今年有部分幹死在地裏的花生需要提前收,擔心後麵下雨後爛在地裏。
張華家有一畝多地出了三包花生果,產量還不及去年一半多。她算了算一畝地成本500塊,因為幹旱今年花生品質不好,三包花生不一定能賣得了600塊,隻能勉強保住本。
去年幹旱之後又來了一場澇災,林涵家80多畝玉米,淹了有30畝。她說,去年玉米的價格特別便宜,今年還不知道價格會怎麽樣。
原本她家想著靠種地賺點錢,今年玉米種得更多了,“要是種玉米,一畝地賺100塊錢,我多種點不就多賺點,沒想到今年又碰上這”。
林涵之前是做化妝師的,因為結婚生子,兩年前回周口種地。她說,那時候覺得現在農業都機械化了,應該很輕鬆,但今年太不容易了。
據8月10日報道,氣象部門提醒,前期,河南、安徽等地出現高溫幹旱情況,本次降水將有利於緩解農業旱情。但由於長期幹旱,土壤結構鬆散,地表幹裂,突降暴雨很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地質災害,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