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斯加和普京會晤的前夕,美國總統特朗普內心的目標似乎不隻是地緣政治突破,而是那夢寐以求的諾貝爾和平獎。
法國世界報 RFI
不過,歐洲政界卻心懷戒心,擔心特朗普會成為21世紀的新“張伯倫”。在1938年慕尼黑會議上,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將捷克斯洛伐克拱手讓給了希特勒。
特朗普則夢想成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特朗普自稱自第一任期以來就是“和平締造者”。他反複強調,自己是自卡特以來唯一一位沒有在任內將美軍投入海外戰爭的總統,並堅稱如果他當時在任的話,烏克蘭戰爭和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以色列的事件都不會發生。如今,重返白宮的他,直接將第二任期搞成為“和平獎”而戰的一個任期。
可是,特朗普在高調宣稱自己在斡旋世界和平的同時,卻在其第二任期一開始就揚言要吞並格陵蘭、控製巴拿馬運河,甚至不排除動用武力;特朗普還削減對非洲援助並解散美國國際開發署,比爾·蓋茨指責這會“導致世界最貧困兒童的死亡”;特朗普還無視法院的裁決驅逐移民,還在國內削弱法治體係。
6月20日,特朗普在自家社交平台上(Truth Social)宣布促成剛果(金)與盧旺達結束數十年戰爭,他說,“這是非洲的大日子,也是世界的大日子!”話鋒一轉,特朗普又列出一長串“被忽視了的(他的)和平壯舉”:阻止印巴戰爭、維持埃及與埃塞俄比亞之間的和平、推動可能讓中東統一的《亞伯拉罕協議》。可惜,這一切都沒換來獎章。特朗普抱怨說,“不管是俄烏、還是以色列與伊朗,我都不會得獎,但大家知道我值得,這就夠了。”
就特朗普上述的這一長串自我表功,法國世界報寫道,問題在於,並非所有功勞都能坐實。例如,印度總理莫迪在議會中說:“沒有任何外國領導人要求我們停止行動”,這完全否認了特朗普的調停。剛果與盧旺達的停火協議簽署五十天後,反叛武裝依然活躍;埃塞俄比亞則對特朗普有關尼羅河的評論頗為惱火;至於以色列宣布暫停對伊朗的攻擊,更多是出於美國國內選票的考量,而非國際和平的使命。
好幾個國家領導人迎合特朗普
盡管如此,還是有好幾個國家的領導人在迎合特朗普。
巴基斯坦於6月21日提交提名書,稱特朗普是“真正的和平工匠”;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在白宮表態“推動並支持”特朗普獲獎;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更建議向諾獎委員會發出聯合呼籲;柬埔寨首相洪瑪奈則在8月7日宣布提名特朗普,理由是他推動柬泰邊境衝突停火。美國媒體《今日美國》感歎說:至少有五位國家領導人公開為特朗普背書。
“如果我叫奧巴馬,十秒鍾就能拿獎。”
法國世界報表示,曆史上,美國總統中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多為民主黨人或進步派人士,而特朗普對此非常不高興。2024年10月,他在底特律經濟俱樂部吐槽說:“如果我叫奧巴馬,十秒鍾就能拿獎。”近期,他更轉發了裏根和老布什時期的演講撰稿人麥金農的評論:“特朗普配得上和平獎,隻是左派永遠不會承認”。
確實,對這一係列的圍著“諾貝爾和平獎”的動作,左派在保持沉默,也許左派是被震驚到無話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