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8月1日關稅大限迫近,美國總統川普隻剩一周時間斟酌三大貿易決定,最後結果可能形塑美國乃至於全球經濟的未來。路透
CNN報導,隨著8月1日關稅大限迫近,美國總統川普隻剩一周時間斟酌三大貿易決定,最後結果可能形塑美國乃至於全球經濟的未來。
重大決定一:對等關稅上路或再延
川普4月2日宣布實施極其嚴苛的“對等關稅”,引發美國股市大跌,到4月9日已數度瀕臨熊市領域(從近期高點回跌20%),債市也亮起紅燈,迫使川普宣布緩課90天,預定8月1日再恢複徵收。
之後,川普和幾個貿易夥伴敲定協議,其中以中國和日本最受矚目,讓投資人鬆了一口氣。華爾街普遍認定,市場必要時會施壓川普撤銷最嚴厲的貿易政策,這正是近來支持“川普總是畏縮”(TACO)交易的論點。
然而,如今美股又迭創新高,美債殖利率也回穩,川普這回可能缺乏再度“畏縮”的理由。
話說回來,從22日宣布的美日貿易協議優於預期推斷,白宮也許不願把重要貿易夥伴逼得太緊,以免高關稅造成的經濟痛苦和可能招致報複,會讓企業、投資人和社會大眾無法接受。換言之,川普最嚴厲的威脅,包括對巴西重課50%的關稅,可能終會下調稅率或是暫緩。
重大決定二:普及關稅
川普4月2日宣布的另一項關稅,是對幾乎所有進口產品一律徵收10%的“普及關稅”。近幾周來,川普透露他可能提高普及關稅,甚至把稅率加倍。川普10日對NBC新聞台說:“我們將要宣布其餘國家要支付的稅率,不論是20%或15%。我們正在評估。”後來他又頻頻拋出以15%作為新關稅底線的想法,23日在人工智能(AI)峰會上又覆述一遍。
近幾周來,川普已致函十餘國,告知預定8月1日生效的新關稅稅率;接下來還必須逐一決定對其餘國家徵收的關稅。
觀察家預期,新的普及關稅可能訂在15%,因為美國最近與日本、印尼、菲律賓和越南敲定的貿易協議,都把關稅訂在15%或高一些。金融時報日前報導,美國即將與歐盟敲定協議,也把對歐盟進口產品課徵的關稅訂在15%。
根據耶魯預算實驗室(Yale Budget Lab)最近的報告,已實施的川普2.0關稅已推升美國有效關稅稅率,從大約2%提高到18%,是1934年來最高水準。那將導致美國每個家庭每年平均增加2,400美元的成本。倘若川普最後果真決定提高普及稅率,此數還會更高。
以美國每年進口3.3兆美元貨物計算,扣除豁免於新關稅的4,000億美元加拿大和墨西哥品項,那意味每年約2.9兆美元進口貨將被課15%的關稅,這4,350億美元的稅金將由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埋單。這是極大的數字,相形之下,企業每年在美國繳的所得稅統統加起來也不過900億美元。
重大決定三:藥品關稅
川普一再表示,準備自8月1日起,對美國境外製造的藥品重課關稅,意味美國市售藥品絕大多數都會受影響。
川普將拍板的重大決定是:新關稅稅率怎麽訂、如何執行,以及涵蓋哪些藥品?
川普7月8日曾揚言,“很快”就會對製藥產業開徵200%的關稅,但也表示在全麵落實前會給一段緩衝期,讓業者訂出計劃把藥廠遷往美國。之前,川普也曾暫緩實施針對特定產業的關稅,包括汽車及零件產業。
川普究竟會給多長的緩衝期,不得而知;就連藥品關稅具體計劃為何,也尚未明朗化。
病患維權人士和藥物供應鏈專家警告,大幅加徵關稅可能導致藥價高漲,並加劇藥品短缺。
川普希望促使更多藥品在國內生產,降低對進口藥的依賴。但提高美國藥品自製率需費時數年。一些藥廠已宣布在美擴大生產,例如阿斯特捷利康,但有些設廠計劃早在川普1月上台前就已著手進行;況且,縱有這些工廠,也無法完全取代外國進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