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輔助生殖手術失敗九次,而她隻想要一個孩子

輔助生殖手術失敗九次,而她隻想要一個孩子

文章來源: 澎湃新聞 於 2025-07-23 20:50:3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如果有一個孩子,她會教他說話,認字唱歌,認識這個世界。李雲想象過無數次,也期待過無數次。

2022年被確診為不孕不育後,她在醫院治療了兩年,做了十多次手術,都與輔助生殖有關。包括兩次人工授精和七次胚胎移植手術。但她並沒有等來自己想要的結果。

隻有第五次移植,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胚胎在她子宮紮根,但最終沒有發育起來。她沒有來得及感受胎心的跳動,卻依然感覺到生命在她體內消逝。同樣的喪失,她經曆了九次。

李雲今年33歲,生活在河南南陽農村,婚後十年裏,她和丈夫秦立試過很多方法,但始終沒有孩子。輔助生殖技術一度讓她看到希望,治療的兩年裏,離開土地的日子,她多數時間在醫院度過,花掉積蓄,但多次失敗後,她像泄了氣的皮球。情緒來回拉扯,有時萬念俱灰,有時又想繼續掙紮。

她仍然沒有放棄成為母親的念想。除了對生命的渴望,還有她認為的,作為一名女性,生育的權利和尊嚴。

希望一次次落空

為了成為母親,她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2022年,被確診“不排卵性不孕症”後,李雲在當年做了兩次人工授精,均以失敗告終。

之後,她踏上試管移植之路,在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取卵,然後移植胚胎。

她需要讓身體做精密的準備。取卵之前,為促進卵泡的最終成熟,月經第三天開始,李雲要連續打十天左右的針劑,最多時一天打四針,一支肝素、兩支黃體酮、一支粒細胞刺激因子。

輔助生殖手術失敗九次,而她隻想要一個孩子

移植前,李雲要經曆一係列的注射和吃藥。本文圖片均為 受訪者供圖

家離市裏醫院遠,隻能把針劑拿回家。護士教過,但秦立總是手抖。第一次幫妻子打針,他反複提醒自己要冷靜、小心,要一次成功,不要讓妻子太痛,但他不敢用力推,針頭緩慢刺進,藥劑推不出來,隻能拔出來重新紮。李雲看著他著急的樣子,又痛又好笑。

於是,秦立每天拿著注射器,在冬瓜、土豆或者南瓜上一遍遍紮針練習。

促排這幾天,李雲每隔兩天要到醫院檢查、抽血。2022年12月,她第一次住院。打了夜針後,她不能再劇烈活動,因為肚子裏有卵泡。躺在病床上無聊,她除了玩手機,就是和病房的人聊天。

病房就三個姑娘,年齡差不多。李雲要一胎。隔壁二床的姑娘要二胎。三床的姑娘要三胎。她們都想著一件事,早點取卵,在實驗室和男人的精子配成胚胎。

真正緊張的時刻從取卵那天早上開始。她換好手術服,在等待室,聽到手術室裏的姑娘傳出痛苦的叫聲。

2023年1月第一次取卵,天還很冷。李雲開始有點出汗。在手術室門口,門推開的瞬間,她更加清晰地聽到裏麵“撕心裂肺的慘叫”,心提到了嗓子眼。但是想到自己是全麻,於是假裝淡定,走上手術台。醫生給她衝洗陰道,麻醉,她失去意識。30厘米長的取卵針通過陰道,進到卵巢。蘇醒後,她已經躺在觀察室。

她略微感覺疼痛。

李雲取過兩次卵,第二次是在同年4月,她在本子上記錄著每一顆卵泡的大小。第一次取了八顆,第二次卵泡全長起來了,取了十九顆。第二次取卵之後,腹部像喝了一桶水一樣脹。她又住院五天,輸消炎水,擔心取卵之後的後遺症。

取卵三天後,才知道配成胚胎的情況以及是否可以移植。等待的過程中,她會逐漸焦慮起來。

移植手術也有相應的要求。來月經的第三天開始,她要去醫院檢查,服用七天的藥物,然後返院檢查,服用六天的藥物,再檢查,醫生定移植日期,再服用四天或者五天的藥物,才把胚胎移植到子宮。

在等待室,等待移植的女人們討論起來,李雲看到她們臉上期待的神情。一想到馬上有新生命到自己肚子裏,她無比興奮,忘掉了所有的恐懼與緊張。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生殖科裏的患者。

一根管子進入子宮,幾分鍾後,移植完成了,並不痛苦。最煎熬的是手術之後的十四天。

十四天之後返院抽血,根據HCG(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指標判斷,數值很低,表明沒懷孕。接著停掉促進胚胎發育的藥,再等下次月經來。移植失敗的胚胎在體內分解。

通常過了五六天,大家就開始用試紙測試。李雲也忍不住,測不到懷孕的跡象,她比前一天更焦慮低落。

每次到了第十四天,她和秦立就像開獎一樣,等待命運的宣判。

配成的11個胚胎,她當成11個孩子,分七次移植。醫生告訴她,每一個都有50%的成功率。

稍微接近成功的時刻出現在第四次移植後,第十二天,李雲提前到鎮衛生院抽血,HCG的數值顯示她懷孕了。然而到了第十四天去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指標卻下降了。醫生告訴她,胚胎沒長起來,這在醫學上稱為“生化妊娠”,意思是胚胎剛紮根,但最終沒有繼續發育。

其他幾次,“種子一點沒發芽”。她和丈夫習慣用土地比喻自己的身體,用農作物來比喻胚胎。她說,她擅長種地,但對生育這件事,卻無能為力。

更大的希望出現在第五次。胚胎已經著床,HCG的數值很好。但到第二十八天定期檢查,卻發現沒有了胎心。

不得不流產。這次,李雲記得特別清楚,時間是2023年7月11日。醫生給她開了藥。回家後,她不舍得吃,好不容易看到懷孕的希望,會不會醫院判斷錯誤?過幾天,胚胎會不會再發育?

那時秦立沒在家,過了幾天,婆婆陪她去鎮衛生院檢查,還是沒有胎心。

吃藥過了十幾分鍾,她的手失去知覺,掌心發麻。接著,肚子疼痛。她雙手捂著肚子,跪在床上。

疼痛持續二十分鍾左右,陰道開始流血。她緩慢挪動到廁所,血一直流。她慌了神,出了很多汗,順著臉頰流下來,浸濕了衣服。她把自己反鎖在房間,哭了好幾天。

她到縣醫院做B超,顯示有殘留,又做了清宮手術。身體暫且休息了一年。2024年的7月,她再次鼓起勇氣,去鄭州的河南省人民醫院檢查,發現有宮腔息肉,於是做了一次宮腔鏡手術。

兩個月後,月經來了,她又回到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始新一輪的胚胎移植流程。第六次移植手術。

十四天之後,沒有懷孕的跡象。沒過幾天,月經又來了。趕往南陽,開始下一個周期。第七次移植手術。

她感覺自己像流水線上的某個產品,走完了一套既定的流程。血抽到胳膊青了紫了,傷口還沒長好,又繼續抽取。

李雲在筆記本上記錄著每次打針、用藥、抽血、取卵、移植的時間和次數。兩年多的時間裏,她共做了十四次手術。



李雲記錄的治療過程。

被試管改變的生活

秦立時常忍不住想象,如果有一個孩子,“那就是天倫之夢”。

看鄰居、親戚把孩子抱著、背著滿處跑,他希望有個小孩,聽孩子喊爸爸的聲音。有時候聊天,他對妻子說,以後你輔導孩子功課,我負責賺錢。

婚後第二年,他們計劃要孩子。但婚後三年,肚子始終沒有動靜。李雲也吃過中藥,沒有結果,於是想到輔助生殖。

他們存了幾萬塊錢後,就決定去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這是離家最近的一所三甲醫院,距離一百多公裏。

兩年裏,李雲往返醫院五十多次。早上5點起床,坐6點的大巴準時出發,8點多到醫院。為了省錢,她每次乘坐35元一趟的車,從縣裏到市裏單程兩小時左右。

有時看完病,能趕上下午四點多的那趟火車,她會更開心,因為車費隻要15塊。

如果是做移植手術,她會帶上一根棒糖糖。當地有說法是,小孩子喜歡吃糖,希望借此把孩子留住。

自卑感潛伏在她心裏。她說,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是,女人結了婚就要生兒育女。尤其在小地方,親戚、朋友、鄰居,可能出於關心,也出於嘲笑,問她,你結婚這麽久,咋不生個小孩?“這種時候,總不能跟人家說,我生不了吧。”

她始終有一種感覺,對男人來說,生孩子是最重要的,女性承擔生兒育女的任務,丈夫作為家族裏的長子長孫,身負傳宗接代的重任。

秦立會跟父母解釋,不孕不像感冒,吃藥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公婆也理解,沒有催促過李雲。

當她就是生不了孩子時,也感覺命運似乎有點不公。對於別人看似容易的一件事,到她這裏,卻變得異常艱辛。她身邊30多歲的朋友,都是已婚已育。

一晃幾年過去。鄉村是熟人社會,一個人知道,全村人都知道。有人出於好意,給她介紹醫生。她有一個閨蜜,生了兩個姑娘,一個兒子。每次生完,就把衣服給她。

在當地,這寄寓著早日懷孕的祝福。但這些好意,無形中成為包圍她的壓力。

治療過程中,李雲前後打了100多次針劑。打完促排卵針,她看起來變胖了。村民問她,她說是在家休息,吃得多,身體變好了。她沒有說,這是激素帶來的副作用。

心情格外不好時,晚飯後,她就出去跑步,或者快走。手機裏的數據記載著,她一年走了700多公裏,相當於消耗1822個雞蛋。她在村子裏麵來回繞圈,累了就回家喝點粥,倒床就睡。

有時,她能從村裏走到縣城,這是她發泄的一種方式。她是村裏不多見的年輕人,大家都出去打工了。

做試管加重了她和丈夫的經濟負擔。2024年7月做宮腔鏡手術,當醫生問她是否要全麻時,她心想,2022年割過一次(息肉),這次不會這麽倒黴吧?她決定省下全麻的1500元。

沒想到,隨著冰冷的手術器械進到子宮後,她被告知,裏麵有息肉,還有一點粘連。醫生讓她考慮是否次日全麻後取掉息肉。她想到,一次性的手術器械已經交過一兩千,拖到第二天,又要重新交費。

她咬咬牙,想忍一下算了。在沒有全麻的情況下,醫生為她割了息肉。她至今記得那種讓她喘不過氣的疼痛。

這兩年,李雲馬不停蹄地跑來跑去,身體從未得到休息。一個原因是,胚胎凍在醫院,需要錢。除去一年1000多元的保存費,還有冷凍費,一管2000多元。

風裏來雨裏去,她習慣了。頻繁往來於醫院,她沒法做其他工作,無法不停地請假。農忙時節,她就在家種地。幹完自己的活兒,她再去別人地裏幫忙。秋天摘獼猴桃,或幫其他人采摘、拔草。一天能掙70元錢,最少要幹8個小時。

6月,她忙著種花生。加上親戚家的地,種了十畝,100多斤種子。持續幾天,她把一粒粒花生丟進坑裏,用土埋起來,等待發芽。



李雲在地裏種花生。

反複移植失敗的原因

多次試管移植未果後,這對年輕夫妻開始回想失敗的原因。

李雲的情況通常被稱為“反複種植失敗”。根據《中華醫學雜誌》2023年1月發表、中國醫師協會生殖醫學專業委員會專家組撰寫的《反複種植失敗臨床診治中國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反複種植失敗(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精確定義尚未達成共識,建議定義為,40歲以下成年女性,在3個新鮮或冷凍周期內移植至少3枚優質胚胎後,仍未能實現臨床妊娠。

2024年7月,李雲在河南省人民醫院做的那次宮腔鏡檢查,醫院對息肉進行了化驗,屬於良性的增殖。李雲和秦立表示,在此之前,反複種植失敗後,南陽醫院並沒有對宮腔環境全麵檢查,排除移植失敗可能的原因。

李雲做試管的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是她和秦立在了解後選擇的。根據醫院官網介紹,2001年南陽市首例試管嬰兒在該院誕生。目前試管嬰兒成功率達60%以上,人工授精成功率達10%-15%,年門診量達70000人次。

今年4月11日,李雲向當地衛健委提出:試管手術反複失敗,多次請求醫院希望找到原因。

6月4日,她收到了當地衛健委的書麵回複:根據現代醫學證實,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成功率受多重因素影響,其成功率並非100%。病因複雜,包括母體因素、男性因素和胚胎因素等。《反複移植失敗臨床診治中國專家共識》明確指出,目前對反複種植失敗尚缺乏成熟、統一的認知,一方麵是由於許多反複種植失敗患者難以找到確切病因,另一方麵是因為目前缺乏具備高質量循證醫學證據的篩查及診斷方法。



李雲收到的處理意見書。

李雲對這一回複並不認可。今年4月底,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曾與李雲夫妻二人協商。根據錄音,秦立再次提到宮腔環境未排查的問題,以及質疑這是否影響了李雲的生化和胎停。他強調,2022年那次割息肉也是在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宮腔鏡手術中做的,但取出來的息肉沒有送檢。

《共識》中提到,子宮內膜息肉是最常見的幹擾胚胎著床的子宮病變之一。

《共識》中也提到,目前對RIF,檢查和治療手段繁多,部分治療的效果存在顯著爭議,過度治療、超適應證用藥等現象普遍存在。

醫院的一名醫生在協商中表示,宮腔環境隻是一方麵,胎停的原因很多,比如胚胎和精子質量不好。李雲說,根據檢查報告,胚胎是優質的,精子活力也很好。

秦立翻出《民法典》法條繼續說,他認為醫院有過錯,應該承擔賠償責任。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條,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和醫院的兩次協商後,他們得到的回應是,醫院沒有過錯。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宣傳科的工作人員在6月30日告訴澎湃新聞,此前醫院已經針對李雲夫妻提出的疑問一一給予解答,對於醫院是否存在過錯,建議她走司法程序進行鑒定。

秦立說,他在網上谘詢過醫療糾紛的律師,但因收費太高而放棄。李雲也心疼錢,從2024年9月1日開始,河南省將“取卵術”等部分治療性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範圍,她的最後兩次移植報銷了幾百塊錢。之前,他們在輔助生殖上已經花費了十萬左右。

家裏的收入主要來自獼猴桃。初秋獼猴桃成熟後,批發商會來收貨,一畝地大概四五千斤,一斤掙5毛錢,他們一年的收入最多時為五六萬元。

在一次次等待和失望後,李雲身心疲憊。她曾想過換醫院,但胚胎凍在醫院,她不知道是否可以帶走。

秦立知道,這不是妻子一個人的事情。他吃了一個月的藥,治療男性精子碎片率,但身體上的痛苦,主要是妻子在承受。他發現,過去他開車時,妻子在副駕駛有說有笑,李雲喜歡唱歌、拍小視頻。現在,她不再唱歌。

李雲會去探察治療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醫院可能的過失,比如是否給病曆,藥物的選擇等等。她將自己的疑問一條條寫在紙上。翻看病曆時,她指著一張檢查單說,這張裏的促甲狀腺激素,別人高了就給開藥,我的就沒開藥。

秦立提醒她,這些根本就不是關鍵問題。他查過所有藥物對應的治療目的。“剛好兩個藥物重疊了,你不能說人家沒給你治。”

“你的意見也不一定對,畢竟你不是專家。”李雲說。

秦立沉默了幾秒,指著一張檢查報告單說,我認為宮腔環境的問題沒有排除。

說完,他繼續整理妻子310頁的病曆單,按照頁碼排好順序。“花了那麽多錢,都變成紙回來了。”李雲在一旁嘀咕。



厚厚的病曆資料。

生育的權利與尊嚴

幾次移植失敗後,晚上睡不著覺,李雲開始吃安眠藥。她感覺自己陷在傳統生育觀念的沼澤裏,無法解脫。

秦立回來開導她,不要想太多,身體健康最重要。這件對她來說極其隱私的事情,她隻能跟丈夫訴說。極度無助時,她情緒崩潰大哭,忍不住抱怨:你是個男人,你什麽都不懂。針都打在我身上,做手術的人都是我。

但秦立也有無處訴說的煩惱。剛開始的一年,他每次都陪妻子去醫院,等她做完手術後接她回家。後來需要掙錢,他又去湖北打工,在工地上開大貨車。從此,李雲便習慣自己一個人去醫院。

屢次失敗後,丈夫逐漸接受了現實,他不再顯露出特別的悲喜。李雲把這種平靜的情緒歸結於,他做不到和她感同身受。

他能做的,就是帶她去縣城周邊的山上或河邊看看風景。她不願坐車去更遠的地方。因為之前的三年,她幾乎每天都坐在丈夫的車上,和他一起去工地送貨、幹活。

那時她想,隻要兩個人心心相印,勁兒往一處用,總會過上好日子。

他們通常早上四五點起來,把鋁合金等建築材料裝上貨車,再拉到工地上。這份工作辛苦,也充滿危險。夏天,她要在烈日底下幹幾個小時,有時熱到中暑。有次不注意,手被鋼管撞到骨折。她打著石膏,用另一隻手繼續工作。

剛開始,秦立借錢買了一輛柴油小貨車。有次行駛在路上,車子突發故障,熄不了火,一直往前滑動。車尾冒出濃濃黑煙,發出粗糲的轟鳴聲,秦立隻能把車拐到路邊,讓李雲跳下車,她嚇得哭了。

後來他們掙了些錢,賣了小貨車,換了一輛四米長的廂式貨車。

丈夫有時心疼她,認為她本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大專藥學專業畢業後,她在鄭州的藥店工作了一年。父母希望她回老家,找一個離家近的婆家。結婚之前,她在鎮上的小學當代課老師,同時教一年級的數學和三年級的英語,每月工資一千出頭。

後來,遇到初中學曆的丈夫,兩人自由戀愛。秦立家裏條件不好,父母都是農民。婚後,為了多掙錢,讓生活更好,李雲說,自己做出了“最利於家庭的選擇”。

結婚時,他們在縣城的邊緣買了一套房子。婚房是借錢買的,秦立自己裝修了電視牆和櫃子。父母給她買的冰箱,沙發、床墊沒用過幾次,但已經陳舊泛黃。秦立打工走後,她把所有東西用布包得嚴嚴實實,以免落灰。牆上掛著他們曾經的結婚照。十年過去,丈夫已經從白皙的青年,變成黝黑的中年人。



李雲和秦立婚房裏的喜字。

現在縣城往北邊發展,南邊逐漸冷清。當年的新房變成了老破小。樓下的飯店倒閉,隻剩下一間間積灰的空房子。買了房之後,一直空置著。這些年,丈夫打工回來了,就像酒店一樣,臨時住一下,但沒有燃氣,做不了飯。

李雲說,大城市的女性把自我價值放在第一位,更多考慮工作和成長。農村或者小地方的人,則是把家庭和婚姻放在首位。

辭掉工作後,她也想過找一份更體麵的工作,但都不如跟丈夫在工地上跑掙得多。在她眼裏,什麽工作都一樣,能賺到錢就行。

為了懷孕,她回到老家治療。第七次試管移植結束後,她凍在醫院的胚胎已經用完。她繼續回到村裏種地。

今年幹旱尤其嚴重。她說,幾個月沒下過雨,河流也近乎枯竭,種地要抽水灌溉。她和公婆早上四五點起來,天沒亮就到地裏。彎腰幾個小時,又曬又熱。累的時候,她隻想快點把活幹完,回家能喘口氣。

前幾天種完花生,雨下了三天,她說,有雨水,花生會長得很好。等它發芽了,就不用再管。它很耐旱,靠天吃飯。

而她的生育之路,漫長而艱辛。能夠有一個孩子,“是我作為女性的權利和尊嚴”。

她思考過尊嚴丟失的原因。“整個社會傳遞的觀念是,女人35歲之前是黃金生育年齡,過了這個歲數,卵巢功能、生育之後的恢複,都會力不從心。”所以她急著把“生育這件事情”完成。

李雲加了十幾個和她麵臨相同生育困境的群,群裏的女性來自全國各地,有胎停、流產一兩次的,也有七八次的。她們在群裏傾訴自己的生育故事,講述過程的曲折。“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她說。

在群裏,她得知別人失敗的原因,醫生的處理方法、檢查項目等等,會進行對比。

有時越對比,情緒越激動,秦立提醒她不要再看,有疑問的地方他都梳理過。平日把貨拉到工地上後,他利用卸貨休息的時間查資料,有疑問了就先截屏,晚上回去再深入搜索。

在外地,他總擔心妻子精神狀態不好。現在月經幾個月沒來,有時候打妻子電話,沒人接聽,他情急之下能打十幾個。但一說到生育的事情,妻子就容易發火,控製不住哭起來。

固有觀念像一道枷鎖套在李雲身上。她也能感覺到,公婆現在沒孫子,在村裏抬不起頭。試管嬰兒她是偷偷做的。無論如何,她都沒有勇氣告訴別人自己不能生育這件事。

幾年下來,她也開始懷疑,身體付出這樣的代價去生育,是否值得?她也看到過這樣的說法:先做自己,再做媽媽。

6月,秦立回到老家陪伴妻子。他們繞不開對一個問題的爭執,李雲認為,女人生不了孩子,就沒有價值了。但秦立認為,她不是為了生育而活著,不是一個生育的工具。

李雲說,彩禮和生育是捆在一起的,男方願意給彩禮,是無形中默認女方會給生孩子。

陪妻子下樓吃午飯的路上,天還在下雨,他把雨傘傾斜到妻子那邊。然後,他對她說,你要堅定一個信念,你沒有任何錯。不能生育不是你的錯,它甚至不是一個錯誤。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9)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的maskpark,可能比韓國N號房更惡劣
致命的出差:一起車禍“撞碎”四個家庭
前男友把她賣給了十萬人:起底跨境偷拍群的肮髒交易
世衛組織發警報!一文讀懂這個席卷歐洲的新疫情
有兩家良心媒體已經把“溺亡”改為“遇難”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國海關突發提醒:綠卡持有者未隨身攜帶是犯法!
特朗普稱“要讓藥價降低1500%”,被批數學邏輯混亂
中國創新藥出海爆單:半年已攬下660億美元
特朗普突然拉馬斯克一把:想讓他的公司蓬勃發展
如此生活20年,直到墜入岩漿
中國原計劃趕超SpaceX 如今越來越渺茫 關鍵難題是…
梅根親寫回憶錄揭露凱特 戴安娜的悲劇或將重演
6名大學生選礦廠遇難 高工分析“為何救援時間長”
印度稱將全力申辦2036年奧運會 競爭對手有這幾國
特朗普對奧巴馬:有多少恨,可以胡來
特朗普試圖向馬斯克示好求和?馬斯克不買賬!
美司法部2號人物、特朗普前律師會見愛潑斯坦同夥
馬克龍稱法將承認巴勒斯坦國 美駐以大使公開嘲笑
馬克龍宣布法國將正式承認巴勒斯坦 以國不滿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中歐承諾合作減緩氣候變暖
三年多來首次,烏克蘭為何爆發大規模反政府抗議?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輔助生殖手術失敗九次,而她隻想要一個孩子

澎湃新聞 2025-07-23 20:50:36



如果有一個孩子,她會教他說話,認字唱歌,認識這個世界。李雲想象過無數次,也期待過無數次。

2022年被確診為不孕不育後,她在醫院治療了兩年,做了十多次手術,都與輔助生殖有關。包括兩次人工授精和七次胚胎移植手術。但她並沒有等來自己想要的結果。

隻有第五次移植,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胚胎在她子宮紮根,但最終沒有發育起來。她沒有來得及感受胎心的跳動,卻依然感覺到生命在她體內消逝。同樣的喪失,她經曆了九次。

李雲今年33歲,生活在河南南陽農村,婚後十年裏,她和丈夫秦立試過很多方法,但始終沒有孩子。輔助生殖技術一度讓她看到希望,治療的兩年裏,離開土地的日子,她多數時間在醫院度過,花掉積蓄,但多次失敗後,她像泄了氣的皮球。情緒來回拉扯,有時萬念俱灰,有時又想繼續掙紮。

她仍然沒有放棄成為母親的念想。除了對生命的渴望,還有她認為的,作為一名女性,生育的權利和尊嚴。

希望一次次落空

為了成為母親,她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2022年,被確診“不排卵性不孕症”後,李雲在當年做了兩次人工授精,均以失敗告終。

之後,她踏上試管移植之路,在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取卵,然後移植胚胎。

她需要讓身體做精密的準備。取卵之前,為促進卵泡的最終成熟,月經第三天開始,李雲要連續打十天左右的針劑,最多時一天打四針,一支肝素、兩支黃體酮、一支粒細胞刺激因子。

輔助生殖手術失敗九次,而她隻想要一個孩子

移植前,李雲要經曆一係列的注射和吃藥。本文圖片均為 受訪者供圖

家離市裏醫院遠,隻能把針劑拿回家。護士教過,但秦立總是手抖。第一次幫妻子打針,他反複提醒自己要冷靜、小心,要一次成功,不要讓妻子太痛,但他不敢用力推,針頭緩慢刺進,藥劑推不出來,隻能拔出來重新紮。李雲看著他著急的樣子,又痛又好笑。

於是,秦立每天拿著注射器,在冬瓜、土豆或者南瓜上一遍遍紮針練習。

促排這幾天,李雲每隔兩天要到醫院檢查、抽血。2022年12月,她第一次住院。打了夜針後,她不能再劇烈活動,因為肚子裏有卵泡。躺在病床上無聊,她除了玩手機,就是和病房的人聊天。

病房就三個姑娘,年齡差不多。李雲要一胎。隔壁二床的姑娘要二胎。三床的姑娘要三胎。她們都想著一件事,早點取卵,在實驗室和男人的精子配成胚胎。

真正緊張的時刻從取卵那天早上開始。她換好手術服,在等待室,聽到手術室裏的姑娘傳出痛苦的叫聲。

2023年1月第一次取卵,天還很冷。李雲開始有點出汗。在手術室門口,門推開的瞬間,她更加清晰地聽到裏麵“撕心裂肺的慘叫”,心提到了嗓子眼。但是想到自己是全麻,於是假裝淡定,走上手術台。醫生給她衝洗陰道,麻醉,她失去意識。30厘米長的取卵針通過陰道,進到卵巢。蘇醒後,她已經躺在觀察室。

她略微感覺疼痛。

李雲取過兩次卵,第二次是在同年4月,她在本子上記錄著每一顆卵泡的大小。第一次取了八顆,第二次卵泡全長起來了,取了十九顆。第二次取卵之後,腹部像喝了一桶水一樣脹。她又住院五天,輸消炎水,擔心取卵之後的後遺症。

取卵三天後,才知道配成胚胎的情況以及是否可以移植。等待的過程中,她會逐漸焦慮起來。

移植手術也有相應的要求。來月經的第三天開始,她要去醫院檢查,服用七天的藥物,然後返院檢查,服用六天的藥物,再檢查,醫生定移植日期,再服用四天或者五天的藥物,才把胚胎移植到子宮。

在等待室,等待移植的女人們討論起來,李雲看到她們臉上期待的神情。一想到馬上有新生命到自己肚子裏,她無比興奮,忘掉了所有的恐懼與緊張。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生殖科裏的患者。

一根管子進入子宮,幾分鍾後,移植完成了,並不痛苦。最煎熬的是手術之後的十四天。

十四天之後返院抽血,根據HCG(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指標判斷,數值很低,表明沒懷孕。接著停掉促進胚胎發育的藥,再等下次月經來。移植失敗的胚胎在體內分解。

通常過了五六天,大家就開始用試紙測試。李雲也忍不住,測不到懷孕的跡象,她比前一天更焦慮低落。

每次到了第十四天,她和秦立就像開獎一樣,等待命運的宣判。

配成的11個胚胎,她當成11個孩子,分七次移植。醫生告訴她,每一個都有50%的成功率。

稍微接近成功的時刻出現在第四次移植後,第十二天,李雲提前到鎮衛生院抽血,HCG的數值顯示她懷孕了。然而到了第十四天去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指標卻下降了。醫生告訴她,胚胎沒長起來,這在醫學上稱為“生化妊娠”,意思是胚胎剛紮根,但最終沒有繼續發育。

其他幾次,“種子一點沒發芽”。她和丈夫習慣用土地比喻自己的身體,用農作物來比喻胚胎。她說,她擅長種地,但對生育這件事,卻無能為力。

更大的希望出現在第五次。胚胎已經著床,HCG的數值很好。但到第二十八天定期檢查,卻發現沒有了胎心。

不得不流產。這次,李雲記得特別清楚,時間是2023年7月11日。醫生給她開了藥。回家後,她不舍得吃,好不容易看到懷孕的希望,會不會醫院判斷錯誤?過幾天,胚胎會不會再發育?

那時秦立沒在家,過了幾天,婆婆陪她去鎮衛生院檢查,還是沒有胎心。

吃藥過了十幾分鍾,她的手失去知覺,掌心發麻。接著,肚子疼痛。她雙手捂著肚子,跪在床上。

疼痛持續二十分鍾左右,陰道開始流血。她緩慢挪動到廁所,血一直流。她慌了神,出了很多汗,順著臉頰流下來,浸濕了衣服。她把自己反鎖在房間,哭了好幾天。

她到縣醫院做B超,顯示有殘留,又做了清宮手術。身體暫且休息了一年。2024年的7月,她再次鼓起勇氣,去鄭州的河南省人民醫院檢查,發現有宮腔息肉,於是做了一次宮腔鏡手術。

兩個月後,月經來了,她又回到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始新一輪的胚胎移植流程。第六次移植手術。

十四天之後,沒有懷孕的跡象。沒過幾天,月經又來了。趕往南陽,開始下一個周期。第七次移植手術。

她感覺自己像流水線上的某個產品,走完了一套既定的流程。血抽到胳膊青了紫了,傷口還沒長好,又繼續抽取。

李雲在筆記本上記錄著每次打針、用藥、抽血、取卵、移植的時間和次數。兩年多的時間裏,她共做了十四次手術。



李雲記錄的治療過程。

被試管改變的生活

秦立時常忍不住想象,如果有一個孩子,“那就是天倫之夢”。

看鄰居、親戚把孩子抱著、背著滿處跑,他希望有個小孩,聽孩子喊爸爸的聲音。有時候聊天,他對妻子說,以後你輔導孩子功課,我負責賺錢。

婚後第二年,他們計劃要孩子。但婚後三年,肚子始終沒有動靜。李雲也吃過中藥,沒有結果,於是想到輔助生殖。

他們存了幾萬塊錢後,就決定去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這是離家最近的一所三甲醫院,距離一百多公裏。

兩年裏,李雲往返醫院五十多次。早上5點起床,坐6點的大巴準時出發,8點多到醫院。為了省錢,她每次乘坐35元一趟的車,從縣裏到市裏單程兩小時左右。

有時看完病,能趕上下午四點多的那趟火車,她會更開心,因為車費隻要15塊。

如果是做移植手術,她會帶上一根棒糖糖。當地有說法是,小孩子喜歡吃糖,希望借此把孩子留住。

自卑感潛伏在她心裏。她說,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是,女人結了婚就要生兒育女。尤其在小地方,親戚、朋友、鄰居,可能出於關心,也出於嘲笑,問她,你結婚這麽久,咋不生個小孩?“這種時候,總不能跟人家說,我生不了吧。”

她始終有一種感覺,對男人來說,生孩子是最重要的,女性承擔生兒育女的任務,丈夫作為家族裏的長子長孫,身負傳宗接代的重任。

秦立會跟父母解釋,不孕不像感冒,吃藥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公婆也理解,沒有催促過李雲。

當她就是生不了孩子時,也感覺命運似乎有點不公。對於別人看似容易的一件事,到她這裏,卻變得異常艱辛。她身邊30多歲的朋友,都是已婚已育。

一晃幾年過去。鄉村是熟人社會,一個人知道,全村人都知道。有人出於好意,給她介紹醫生。她有一個閨蜜,生了兩個姑娘,一個兒子。每次生完,就把衣服給她。

在當地,這寄寓著早日懷孕的祝福。但這些好意,無形中成為包圍她的壓力。

治療過程中,李雲前後打了100多次針劑。打完促排卵針,她看起來變胖了。村民問她,她說是在家休息,吃得多,身體變好了。她沒有說,這是激素帶來的副作用。

心情格外不好時,晚飯後,她就出去跑步,或者快走。手機裏的數據記載著,她一年走了700多公裏,相當於消耗1822個雞蛋。她在村子裏麵來回繞圈,累了就回家喝點粥,倒床就睡。

有時,她能從村裏走到縣城,這是她發泄的一種方式。她是村裏不多見的年輕人,大家都出去打工了。

做試管加重了她和丈夫的經濟負擔。2024年7月做宮腔鏡手術,當醫生問她是否要全麻時,她心想,2022年割過一次(息肉),這次不會這麽倒黴吧?她決定省下全麻的1500元。

沒想到,隨著冰冷的手術器械進到子宮後,她被告知,裏麵有息肉,還有一點粘連。醫生讓她考慮是否次日全麻後取掉息肉。她想到,一次性的手術器械已經交過一兩千,拖到第二天,又要重新交費。

她咬咬牙,想忍一下算了。在沒有全麻的情況下,醫生為她割了息肉。她至今記得那種讓她喘不過氣的疼痛。

這兩年,李雲馬不停蹄地跑來跑去,身體從未得到休息。一個原因是,胚胎凍在醫院,需要錢。除去一年1000多元的保存費,還有冷凍費,一管2000多元。

風裏來雨裏去,她習慣了。頻繁往來於醫院,她沒法做其他工作,無法不停地請假。農忙時節,她就在家種地。幹完自己的活兒,她再去別人地裏幫忙。秋天摘獼猴桃,或幫其他人采摘、拔草。一天能掙70元錢,最少要幹8個小時。

6月,她忙著種花生。加上親戚家的地,種了十畝,100多斤種子。持續幾天,她把一粒粒花生丟進坑裏,用土埋起來,等待發芽。



李雲在地裏種花生。

反複移植失敗的原因

多次試管移植未果後,這對年輕夫妻開始回想失敗的原因。

李雲的情況通常被稱為“反複種植失敗”。根據《中華醫學雜誌》2023年1月發表、中國醫師協會生殖醫學專業委員會專家組撰寫的《反複種植失敗臨床診治中國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反複種植失敗(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精確定義尚未達成共識,建議定義為,40歲以下成年女性,在3個新鮮或冷凍周期內移植至少3枚優質胚胎後,仍未能實現臨床妊娠。

2024年7月,李雲在河南省人民醫院做的那次宮腔鏡檢查,醫院對息肉進行了化驗,屬於良性的增殖。李雲和秦立表示,在此之前,反複種植失敗後,南陽醫院並沒有對宮腔環境全麵檢查,排除移植失敗可能的原因。

李雲做試管的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是她和秦立在了解後選擇的。根據醫院官網介紹,2001年南陽市首例試管嬰兒在該院誕生。目前試管嬰兒成功率達60%以上,人工授精成功率達10%-15%,年門診量達70000人次。

今年4月11日,李雲向當地衛健委提出:試管手術反複失敗,多次請求醫院希望找到原因。

6月4日,她收到了當地衛健委的書麵回複:根據現代醫學證實,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成功率受多重因素影響,其成功率並非100%。病因複雜,包括母體因素、男性因素和胚胎因素等。《反複移植失敗臨床診治中國專家共識》明確指出,目前對反複種植失敗尚缺乏成熟、統一的認知,一方麵是由於許多反複種植失敗患者難以找到確切病因,另一方麵是因為目前缺乏具備高質量循證醫學證據的篩查及診斷方法。



李雲收到的處理意見書。

李雲對這一回複並不認可。今年4月底,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曾與李雲夫妻二人協商。根據錄音,秦立再次提到宮腔環境未排查的問題,以及質疑這是否影響了李雲的生化和胎停。他強調,2022年那次割息肉也是在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宮腔鏡手術中做的,但取出來的息肉沒有送檢。

《共識》中提到,子宮內膜息肉是最常見的幹擾胚胎著床的子宮病變之一。

《共識》中也提到,目前對RIF,檢查和治療手段繁多,部分治療的效果存在顯著爭議,過度治療、超適應證用藥等現象普遍存在。

醫院的一名醫生在協商中表示,宮腔環境隻是一方麵,胎停的原因很多,比如胚胎和精子質量不好。李雲說,根據檢查報告,胚胎是優質的,精子活力也很好。

秦立翻出《民法典》法條繼續說,他認為醫院有過錯,應該承擔賠償責任。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條,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和醫院的兩次協商後,他們得到的回應是,醫院沒有過錯。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宣傳科的工作人員在6月30日告訴澎湃新聞,此前醫院已經針對李雲夫妻提出的疑問一一給予解答,對於醫院是否存在過錯,建議她走司法程序進行鑒定。

秦立說,他在網上谘詢過醫療糾紛的律師,但因收費太高而放棄。李雲也心疼錢,從2024年9月1日開始,河南省將“取卵術”等部分治療性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範圍,她的最後兩次移植報銷了幾百塊錢。之前,他們在輔助生殖上已經花費了十萬左右。

家裏的收入主要來自獼猴桃。初秋獼猴桃成熟後,批發商會來收貨,一畝地大概四五千斤,一斤掙5毛錢,他們一年的收入最多時為五六萬元。

在一次次等待和失望後,李雲身心疲憊。她曾想過換醫院,但胚胎凍在醫院,她不知道是否可以帶走。

秦立知道,這不是妻子一個人的事情。他吃了一個月的藥,治療男性精子碎片率,但身體上的痛苦,主要是妻子在承受。他發現,過去他開車時,妻子在副駕駛有說有笑,李雲喜歡唱歌、拍小視頻。現在,她不再唱歌。

李雲會去探察治療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醫院可能的過失,比如是否給病曆,藥物的選擇等等。她將自己的疑問一條條寫在紙上。翻看病曆時,她指著一張檢查單說,這張裏的促甲狀腺激素,別人高了就給開藥,我的就沒開藥。

秦立提醒她,這些根本就不是關鍵問題。他查過所有藥物對應的治療目的。“剛好兩個藥物重疊了,你不能說人家沒給你治。”

“你的意見也不一定對,畢竟你不是專家。”李雲說。

秦立沉默了幾秒,指著一張檢查報告單說,我認為宮腔環境的問題沒有排除。

說完,他繼續整理妻子310頁的病曆單,按照頁碼排好順序。“花了那麽多錢,都變成紙回來了。”李雲在一旁嘀咕。



厚厚的病曆資料。

生育的權利與尊嚴

幾次移植失敗後,晚上睡不著覺,李雲開始吃安眠藥。她感覺自己陷在傳統生育觀念的沼澤裏,無法解脫。

秦立回來開導她,不要想太多,身體健康最重要。這件對她來說極其隱私的事情,她隻能跟丈夫訴說。極度無助時,她情緒崩潰大哭,忍不住抱怨:你是個男人,你什麽都不懂。針都打在我身上,做手術的人都是我。

但秦立也有無處訴說的煩惱。剛開始的一年,他每次都陪妻子去醫院,等她做完手術後接她回家。後來需要掙錢,他又去湖北打工,在工地上開大貨車。從此,李雲便習慣自己一個人去醫院。

屢次失敗後,丈夫逐漸接受了現實,他不再顯露出特別的悲喜。李雲把這種平靜的情緒歸結於,他做不到和她感同身受。

他能做的,就是帶她去縣城周邊的山上或河邊看看風景。她不願坐車去更遠的地方。因為之前的三年,她幾乎每天都坐在丈夫的車上,和他一起去工地送貨、幹活。

那時她想,隻要兩個人心心相印,勁兒往一處用,總會過上好日子。

他們通常早上四五點起來,把鋁合金等建築材料裝上貨車,再拉到工地上。這份工作辛苦,也充滿危險。夏天,她要在烈日底下幹幾個小時,有時熱到中暑。有次不注意,手被鋼管撞到骨折。她打著石膏,用另一隻手繼續工作。

剛開始,秦立借錢買了一輛柴油小貨車。有次行駛在路上,車子突發故障,熄不了火,一直往前滑動。車尾冒出濃濃黑煙,發出粗糲的轟鳴聲,秦立隻能把車拐到路邊,讓李雲跳下車,她嚇得哭了。

後來他們掙了些錢,賣了小貨車,換了一輛四米長的廂式貨車。

丈夫有時心疼她,認為她本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大專藥學專業畢業後,她在鄭州的藥店工作了一年。父母希望她回老家,找一個離家近的婆家。結婚之前,她在鎮上的小學當代課老師,同時教一年級的數學和三年級的英語,每月工資一千出頭。

後來,遇到初中學曆的丈夫,兩人自由戀愛。秦立家裏條件不好,父母都是農民。婚後,為了多掙錢,讓生活更好,李雲說,自己做出了“最利於家庭的選擇”。

結婚時,他們在縣城的邊緣買了一套房子。婚房是借錢買的,秦立自己裝修了電視牆和櫃子。父母給她買的冰箱,沙發、床墊沒用過幾次,但已經陳舊泛黃。秦立打工走後,她把所有東西用布包得嚴嚴實實,以免落灰。牆上掛著他們曾經的結婚照。十年過去,丈夫已經從白皙的青年,變成黝黑的中年人。



李雲和秦立婚房裏的喜字。

現在縣城往北邊發展,南邊逐漸冷清。當年的新房變成了老破小。樓下的飯店倒閉,隻剩下一間間積灰的空房子。買了房之後,一直空置著。這些年,丈夫打工回來了,就像酒店一樣,臨時住一下,但沒有燃氣,做不了飯。

李雲說,大城市的女性把自我價值放在第一位,更多考慮工作和成長。農村或者小地方的人,則是把家庭和婚姻放在首位。

辭掉工作後,她也想過找一份更體麵的工作,但都不如跟丈夫在工地上跑掙得多。在她眼裏,什麽工作都一樣,能賺到錢就行。

為了懷孕,她回到老家治療。第七次試管移植結束後,她凍在醫院的胚胎已經用完。她繼續回到村裏種地。

今年幹旱尤其嚴重。她說,幾個月沒下過雨,河流也近乎枯竭,種地要抽水灌溉。她和公婆早上四五點起來,天沒亮就到地裏。彎腰幾個小時,又曬又熱。累的時候,她隻想快點把活幹完,回家能喘口氣。

前幾天種完花生,雨下了三天,她說,有雨水,花生會長得很好。等它發芽了,就不用再管。它很耐旱,靠天吃飯。

而她的生育之路,漫長而艱辛。能夠有一個孩子,“是我作為女性的權利和尊嚴”。

她思考過尊嚴丟失的原因。“整個社會傳遞的觀念是,女人35歲之前是黃金生育年齡,過了這個歲數,卵巢功能、生育之後的恢複,都會力不從心。”所以她急著把“生育這件事情”完成。

李雲加了十幾個和她麵臨相同生育困境的群,群裏的女性來自全國各地,有胎停、流產一兩次的,也有七八次的。她們在群裏傾訴自己的生育故事,講述過程的曲折。“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她說。

在群裏,她得知別人失敗的原因,醫生的處理方法、檢查項目等等,會進行對比。

有時越對比,情緒越激動,秦立提醒她不要再看,有疑問的地方他都梳理過。平日把貨拉到工地上後,他利用卸貨休息的時間查資料,有疑問了就先截屏,晚上回去再深入搜索。

在外地,他總擔心妻子精神狀態不好。現在月經幾個月沒來,有時候打妻子電話,沒人接聽,他情急之下能打十幾個。但一說到生育的事情,妻子就容易發火,控製不住哭起來。

固有觀念像一道枷鎖套在李雲身上。她也能感覺到,公婆現在沒孫子,在村裏抬不起頭。試管嬰兒她是偷偷做的。無論如何,她都沒有勇氣告訴別人自己不能生育這件事。

幾年下來,她也開始懷疑,身體付出這樣的代價去生育,是否值得?她也看到過這樣的說法:先做自己,再做媽媽。

6月,秦立回到老家陪伴妻子。他們繞不開對一個問題的爭執,李雲認為,女人生不了孩子,就沒有價值了。但秦立認為,她不是為了生育而活著,不是一個生育的工具。

李雲說,彩禮和生育是捆在一起的,男方願意給彩禮,是無形中默認女方會給生孩子。

陪妻子下樓吃午飯的路上,天還在下雨,他把雨傘傾斜到妻子那邊。然後,他對她說,你要堅定一個信念,你沒有任何錯。不能生育不是你的錯,它甚至不是一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