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發於金融時報,作者約翰·伯恩-默多克是《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兼首席數據記者。他每周撰寫“數據點”專欄,運用統計數據和圖表深入探討當今最緊迫的問題,涵蓋經濟、氣候變化、社會問題和醫療保健等方方麵麵。
過去一年,近期大學畢業生失業率的顯著上升,成為討論最為熱烈的經濟趨勢之一。從美國到英國乃至其他國家,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失業率首次超過整體失業率。這一現象引發了關於大學教育價值和人工智能角色等諸多問題的討論。
但這一總體趨勢掩蓋了更深層的細節。一旦深入分析,就能看出這些敘事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實際情況。
從美國每月的詳細就業數據來看,第一個引人注目的事實是,畢業生失業率的上升幾乎完全集中在年輕男性中。
過去12個月裏,美國男性應屆畢業生的失業率從不到5%急劇上升到7%。而同期,美國女性應屆畢業生的失業率保持不變,甚至略有下降。
最令人震驚的是,剛畢業的年輕男性目前的失業率,已與沒有大學學曆的同齡男性持平,大學學曆帶來的就業優勢完全消失。
這是怎麽回事?
乍一看,這似乎與“人工智能引發失業浪潮”的理論不謀而合。科技行業迅速、積極地采用生成式AI,讓大量年輕男性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特別容易受到衝擊。
因此我們可能會預期,AI衝擊首先會體現在男性應屆畢業生中。
但進一步分析各行業的具體就業情況後,發現數據並不支持這種說法。此前廣為關注的美國初級程序員和軟件開發人員招聘縮減,在最近幾個月已出現明顯反彈。
事實上,與生成式AI時代之前相比,初級編程崗位的就業情況目前已領先於整體經濟。
這表明,2023至2024年科技行業初級崗位的招聘縮減,並不完全是AI取代就業的結果,更可能是疫情後招聘潮退去後的調整。
如今,初級軟件開發崗位的招聘正從低穀中回升。需要明確的是,這並不意味著AI沒有替代編程工作,而是可能正創造了與淘汰相當數量的新崗位。
如果說生成式AI引發的“就業末日”無法解釋男性畢業生的困境,那原因可能出在哪裏?
從所有行業來看,一個關鍵的因素是老生常談的現象:女性更傾向於從事醫療行業工作,而這個行業的就業人數持續大幅增長,似乎並未受到那些普遍困擾男性主導行業的周期性衝擊,即便是在畢業生層麵。
過去一年,美國女性畢業生新增的13.5萬個工作崗位中,近5萬個來自醫療行業——這一數字是男性畢業生同期新增就業總數的兩倍多。老齡化人口帶來的需求增長,以及對自動化的相對抗壓能力,使得醫療行業在動蕩中依舊穩定。
或許,“學會看護”將取代“學會編程”,成為新一代擇業建議。
不過,盡管年輕女性目前似乎更善於應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動蕩,但沒有理由認為這種優勢會一直持續下去。
美國近期的研究發現,在職業被生成式AI取代的風險上,女性甚至略高於男性。如果AI真的開始大規模取代初級白領職位,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高度參與,反而可能讓她們受到更大衝擊。
盡管律所和谘詢公司的合夥人職位多為男性,但初級員工卻大多是女性。而即使醫療領域的直接照護崗位短期內安全,但後台崗位是否同樣穩固還難以確定。
如今,大學學曆就業優勢的流失,對男性來說似乎是更加緊迫的問題。但政策製定者不應將其視作性別問題,而應認真考慮這一趨勢可能在更廣泛人群中擴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