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盂縣已第三次發布“盂雁歸巢”計劃,圖為盂縣鄉村一瞥。
這已是盂縣第三次發布“盂雁歸巢”計劃。
2025年5月30日,山西省盂縣縣委人才工作領導組辦公室發布了一份針對“體製內人才”的回流公告。按照公告,盂縣籍在盂縣以外機關事業單位工作,通過參加公務員及事業單位公開招考被正式錄(聘)用的人員,符合條件的,可以申請調回盂縣工作。
此前,盂縣在2023年、2024年也發布過兩次體製內人才回流公告,共有21人通過“盂雁歸巢”計劃回到盂縣工作。
不隻盂縣,近年來,已有多地推出鼓勵在外工作的公務員和事業編人員回原籍工作的計劃。
助推“人才回引”政策實施的是2018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該文件強調,要“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
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過90個地區推出了類似政策。其中,縣域是主力,超過80個。
這些地方,一般都給政策冠以形象的名稱:“人才回引”“人才回鄉”“人才回原籍”“異地還鄉”或“歸雁工程”等。
3年蓬勃發展期
公開信息顯示,在前述鄉村振興的文件發布前,國內部分地區已有體製內人員人才回引的嚐試。
四川中江縣是較早施行體製內人員人才回引政策的地區。2012年3月,四川中江縣出台了“人才回引”相關規定,公開信息中並未有規定的全文。2017年6月,中江縣公開的數據顯示,其回引了一百二十餘名教育、科技、衛生等領域的人才。
同處四川省的廣元市,在2017年6月推出了市級層麵的“人才回引”計劃。廣元也是全國較早推出“人才回引”政策的地級市。同樣在2017年首次實施“人才回引”政策的,還有吉林省集安市、山東省五蓮縣。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發布。此後3年,“人才回引”政策進入蓬勃發展期。
作為山東省首個推出“回原籍”政策的地級市,淄博在2019年12月發布的《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幹措施》(淄博人才金政 37 條)中提出,設立人才專項事業編。提出畢業五年內全日製學士本科及以上學曆的淄博籍事業單位職工返淄的,按照“同級對口”的原則安置,可使用專項事業編,不受接收單位編製限製。
為回引人才設置專項事業編的並不常見。山東省平陰縣強調要在全縣事業編製總量內調劑專門編製;湖北省石首市則表示,人員商調必須在編製部門核定的編製數和年度用編進人計劃內進行,嚴禁超編進人。
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四川、湖北、甘肅等省份至少有91個地區推出了類似“人才回引”政策,其中,有84個縣(區、縣級市)。
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吳江看來,縣域能成為“人才回引”的主流,一方麵和其引才難度比城市大有關,另一方麵,也在於縣域擁有可更靈活調劑的事業編製。

非發達地區的創新手段
在多地發布的“人才回引”公告中,關於戶籍的限製,是必要的前提條件。概括來說,本人或直係親屬中有人為當地戶籍即可——“回原籍”打的是“感情牌”,這既能讓縣域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突出重圍,也有助於回引人才的穩定。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張緊跟掌握的信息顯示,“人才回引”政策主要流行於非發達地區的縣區,人才來源主要也是非發達地區的公務員。在他看來,非發達地區很難像北上廣深一樣,可以通過優質條件吸引外地籍公務員,“人才回引”就成為了一種創新手段。
五蓮縣地處山東日照,是山東最早實施“人才回引”政策的地區。作為山區縣,五蓮縣人才引進難、留不住的問題比較突出。
《大眾日報》曾在2021年的一篇報道中指出,2010年以來,五蓮縣機關事業單位共招錄1770人(含政策性安置),其中流失到縣外201人,占總數的11.36%。人才流失嚴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才斷層和緊缺程度。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山東省鄄城縣和四川省劍閣縣。
菏澤市委組織部主辦的菏澤黨建網202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顯示,鄄城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對人才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016年之後,鄄城縣工作人員辭職調出394人,其中教育係統167人、衛生係統82人,辭職調出的大部分為非鄄城籍工作人員。
曾擔任劍閣縣委組織部部長的王勇(化名)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劍閣縣經濟發展較差,“招人總是很困難”。“一些特殊的專業,我們為了招人,還要向上級爭取政策,降低學曆(標準),專科都在引進了。”王勇說,即便如此,最低服務期限一到,有些人又考走了。
不過,有人想要離開的同時,也有人想要回到故鄉。2019年11月,鄄城縣政府官網發布《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員回鄄工作的意見》後,廣東、浙江、安徽、河南等省市89人報名回鄄。
2022年1月底,五蓮縣委縣政府在《致全縣廣大人才和五蓮籍在外人才的一封信 》中提到,五蓮縣“大力實施‘蓮才回流’計劃,累計安置71名在外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回蓮工作”。經過幾年“回原籍”政策的實施,五蓮縣人才斷層和緊缺等問題已獲得有效解決,現在已經不存在“空崗”問題。
此外,從地域上來說,各地推行的“人才回引”計劃對在周邊地區或偏遠地區的本地籍工作人員更有吸引力。
河南省淇縣2023年公布的“人才歸巢計劃”擬回引人員名單顯示,17名擬回引人員中,有16人此前在河南省內任職,還有一人在新疆某市街道辦工作。
山西省柳林縣在2024年公布的擬回引人員名單有32人,其中26人在山西省內任職,其餘6人分別在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工作。同屬山西管轄的盂縣,其2024年公布的“盂雁歸巢”擬回流人員名單共有10人,僅一人此前在省外工作。
暫停
張緊跟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人才回引”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用人單位和公務員的雙贏。但“人才回引”的主要影響是在鄰近縣市區之間,也會出現一些公務員在異地工作時“身在曹營心在漢”、挖走其他地方培養出來的幹部等不良現象,不利於保持一個地方公務員隊伍的穩定和積極性。
事實上,經曆3年蓬勃發展期後,2021年,“人才回引”政策發生轉向,多地暫停了麵向公務員的人才回引。
2021年8月,黑龍江省委組織部在答複網友關於“黑籍在外公務員回黑工作問題”時提到,當年3月31日,中央有關部門下發文件明確,省級以下機關集中開展公務員異地交流,原則上在本省(區、市)範圍內進行,開展公開遴選的,原則上應當在本轄區範圍內進行。
文件還指出,省級以下機關一般不得以“異鄉公務員歸巢”“黨政人才回引”等名義,麵向原為本地戶籍現在本省(區、市)以外工作的公務員集中開展異地交流。
黑龍江省委組織部表示,“因此,外省(含原為我省戶籍)的公務員無法參加我省各級機關公務員公開遴選。”
河南省淇縣曾在2023年通過“人才歸巢計劃”成功回引了2名公務員和15名事業編人員。公開信息顯示,淇縣此後未再開展類似活動。2025年7月,淇縣縣委組織部人才辦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河南省委有關部門“對這種以人才歸巢為名義的引才活動,專門下了一個通知,不能再大量搞了”。
在吳江看來,人才的流動本質上是市場資源配置的問題,同時也有政策鼓勵的作用。配置過程是個人成長需求和社會需要的雙向選擇,是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過程,政府的作用就是有效解決市場配置失靈現象。公務員也需要交流,但因為他們承擔著履行國家公務的職責,交流需要更加組織化、規範化、製度化。
鄄城縣委組織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員回鄄工作的意見》發布到政府官網後,“回來了一批人後就被上級給叫停了”。
張偉(化名)曾在鄄城縣人社局事業單位人員管理辦公室工作,他解釋稱,不同類型的人才管理部門不同,人社部門管理不同的專業技術人員,公務員歸組織部管理。

2020年3月,劍閣環境衛生管理局回引人才唐昊熙到小區宣講防疫知識,教小區物業正確佩戴口罩。(南方周末資料圖)
繼續和轉向
長期以來,在各地回引的人才中,科研、教師和醫療衛生崗位的數量相對較多。吳江表示,這和科研、教師、醫療崗位編製數量相對較多有關,“它的需求量也更大”。
據《中國青年報》此前報道,據鄄城縣人社局統計,在2019年人才政策出台前,當地中小學教師編製7715人,空缺453人,實行編製備案製的縣直公立醫院備案編製1702人,空缺527人,鄉鎮衛生院編製1702人,空缺205人。
安徽省蕭縣人才發展中心在2020年12月發布的《2020年“雁歸蕭縣”人才回引工程擬回引人員公示》顯示,40名擬回引人員中,有公務員9人,教師26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人;山西省柳林縣在2024年公布的擬回引人員名單中,有公務員14人,參公管理人員4人,教師4人,醫療衛生人員1人。
麵向公務員的人才回引暫停後,在部分地區,麵向教師、醫療衛生人員、事業編人員等的回引還在繼續。
曾在2020年回引了9名公務員的蕭縣,2021年施行的“人才回引”政策轉變為“麵向縣外在編在崗教師”。蕭縣政府官網沒有2022年“雁歸蕭縣”人才回引政策的相關內容。此後,2023年、2024年,蕭縣的“人才回引”對象聚焦於縣級公立醫院、鄉鎮衛生院財政補助事業在編在職人員和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在編在職人員。
鄄城目前也還有針對教師、醫療衛生人員和事業編人員的回引計劃。2025年7月,鄄城縣人社局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2025年鄄城縣的“人才回引”計劃隻針對教師群體。
作為一種“變通”,亦有部分地區選擇在回引公告中表示,公務員或參公管理人員需要放棄參公身份以事業編製人員身份回調。
但在東北某推行“人才回引”計劃的縣級市,市委組織部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放棄公務員身份也不能參加當地麵向事業編的“人才回引”:“工資差太多了,我們沒這麽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