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一條評論,把我氣得夠嗆:“康輝不生孩子,就是自私,老了沒人照顧,活該!”
好家夥,就因為選擇丁克,央視名嘴康輝又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可他一句話,直接戳中要害:“從貓身上體會到為人父母的滋味,我的人生已經足夠。”這不禁讓我深思,什麽時候起,生不生孩子,成了衡量一個人對錯的標準了?
以前,結婚生子那就是人生必經之路,可現在呢,時代變啦!我家小區裏,那些遛狗的年輕夫妻,十個裏麵有三個都直言 “不打算要孩子”
。丁克這個概念,上世紀60年代從歐美傳過來,以前聽著多離經叛道,現在卻越來越普遍。
為啥現在的年輕人不愛生孩子了?先摸摸錢包,心裏就有數了。我閨蜜算過一筆賬,在二線城市養大一個孩子,從奶粉、尿布,到上大學,沒100萬根本下不來。她月薪8千,老公一萬二,每個月還完房貸車貸,所剩無幾,她說:“自己都還在生活裏掙紮,哪敢帶個小生命來受苦?”
這不是矯情,是被現實逼得清醒。
再講講內心的想法。我表姐和姐夫選擇丁克,每年都要出國旅遊兩次,周末不是在畫室畫畫,就是在健身房揮灑汗水。表姐說:“不是不喜歡孩子,隻是更想先好好愛自己。”
老一輩總覺得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但現在的年輕人更信奉 “人生不是填空題,沒必要按標準答案來” 。
不過,丁克也不是沒有煩惱。樓下的張阿姨和大爺丁克了一輩子,前段時間大爺住院,護工換了三個,張阿姨都不滿意,她偷偷抹眼淚:“要是有個孩子在身邊搭把手就好了。”
可轉頭又說:“不後悔,年輕時沒被輔導作業折磨得雞飛狗跳,值了!” 不得不說,有得必有失,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
網上關於 “丁克算不算逃避責任” 吵得不可開交。有人喊:“都不生孩子,人類不得滅絕了?”
馬上就有人懟回去:“養孩子就像養個碎鈔機,自己都養不活,還硬要生,那才是不負責任。”
說白了,有人把傳宗接代當作使命,有人把活出自我當作信仰。
有一回在公園,我聽到倆大媽聊天。一個說:“不生孩子,老了可太可憐。”
另一個歎口氣:“現在養孩子和咱們那會兒可不一樣,以前養五六個都輕輕鬆鬆,現在養一個就脫層皮。” 確實,時代變了,養孩子不再是
“多雙筷子” 那麽簡單。
總之,生不生孩子,是個人的選擇,沒有對錯。就像康輝說的:“人生哪有標準答案?”
尊重他人的選擇,是基本的體麵。你身邊有丁克的朋友嗎?他們過得怎麽樣?評論區聊聊,讓大家看到更多真實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