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葉德豪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川普(Donald Trump)再向兩個美國重要貿易夥伴發出關稅威脅,一是整體而言對美貿易額最高的歐盟,二是單一國家而言對貿易額最高的墨西哥,新關稅稅率都定於30%,同樣在川普的新關稅限期8月1日生效。對於朝令夕改的川普,我們當然難以確定這些接近“中國級數”的關稅威脅到底隻是談判籌碼,還是官方政策,但此等威脅的公開本身已足夠川普在貿易談判上的專橫跋扈。
川普憑什麽?
在這場川普2.0關稅戰中,各國的反應可以分為三大類:除了政府資源/對美貿易依存度低到沒有能力或不值得跟美國展開貿易對話的國家之外,其他國家若非各走極端或採“綏靖政策”(英國、越南等)、或強硬反製(中國),就是認認真真的跟美國啟動了貿易協議談判(日本、印度、歐盟等絕大部份國家/地區)。
過去幾個月,分析人士都在爭論到底哪一種策略最為高明。
然而,無論是在英國、越南同川普的所謂“貿易協議”,又或者是7月9月原對等關稅豁免限期前後川普向全球20多個國家發出的新關稅威脅來看,三種策略對川普幾乎一點作用也沒有。
綏靖政策,換來的是屈辱和得寸進尺。例如第一個同美國達到貿易協議的英國,幾乎所有商品也還是要麵對10%的基本關稅,遠高於原來的大約3.4%。而根據川普說法讓美國商品零關稅進口,甚至接受40%雙倍關稅打擊中國以轉運“洗產地”的越南,也還是要麵對20%的所謂對等關稅,遠高於原來的大約2.2%。
根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的報道,越南在川普7月2日在Truth Social上單方麵宣布美越貿易協議之前,還以為大家的共識是11%的關稅稅率,豈料川普回過頭來就公開把關稅稅率提高至20%。越南對此似乎是敢怒卻不敢言,因此至今也未有公開確定川普對於美越貿易協議的描述,隻稱雙方達成了公平的對等貿易協議框架。

川普在Truth Social上的美越貿易協議帖文,至今還是這個所謂“協議”的最詳細說明。(網站截圖)
強硬反製,隻有一個案例,就是中國。經過5月日內瓦談判、6月倫敦談判之後,中國確實逼得美國同意把100%以上的超高關稅減回到30至50%左右的較低水平。但實際上,單從貿易範團來說,中國也沒有得到什麽好處。中國確實以稀土出口管製換回了美國放寬芯片設計軟件、乙烷、飛機引擎對華出口的管製,但後麵這些全都是川普無中生有創造出來施壓中國放寬稀土出口的措施,其收回最多隻能說是回到原點。
但過去半年以來,美國對中國實施的關稅稅率增加了30%(20%“芬太尼”關稅和10%基本關稅),中國則以10%報複性關稅回應。且不論關稅最終是由誰支付,中國的強硬反製並沒有迫得川普在關稅問題上作出根本性的讓步。
認真跟美國展開談判的國家/地區,暫時也沒有取得任何成果。日本以為自己有籌碼(最大對美直接投資國、最大美債持有國),是美國印太地區的關鍵盟友,以為能夠說服美國收回10%的基本關稅,從針對汽車、鋼鋁等類別商品的全球關稅中得到一些豁免,並同時保護國內的農業市場,但事與願違,日本的最新對等關稅還比4月2日解放日時高了1個百分點,到25%。
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7月19日將會到日本出席大阪世界博覽會活動。但如果日本改行“綏靖政策”,協議大概是難以達成的。而從英國、越南的例子可見,綏靖其實也滿足不了川普,還是要硬吃他憑空創造的高關稅--最多隻能以“其他不妥協的國家的關稅更高”來自我安慰。
歐盟在德國迅速達成協議的壓力之下幾乎已經走上英國道路,接受10%基本關稅,隻希望能換得美國放寬一些類別關稅。此前路透社就報道歐盟希望美國能給予歐洲特定車廠一定的免關稅或低關稅配額,配額取決於這些車廠在美國生產用來出口到其他國家的價值。然而,川普似乎立心要歐洲作出比英國更重大的讓步。
30%對歐關稅威脅公布後,歐盟一方麵宣布同印尼達成左自貿協議的政治共識,另一方麵則把原訂在7月15日生效、針對210億美元商品的報複性關稅押後到8月初再落實。在綏請的轉向上,歐盟似乎轉身轉得比日本更快。
即使歐盟和日本也都改行“綏請政策”,它們的貿易談判前景也許不會像英國那麽順利。川普的關稅威脅不隻是一個金錢利益的問題,還是一個政治的問題--他上周對巴西公布50%的超高關稅就印證了這一點。
巴西是罕有有對美貿易逆差的國家,本來隻需麵對4月2日公布的10%全球基本關稅。然而,川普卻不滿盧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政府和被視為親左翼的最高法院追究“熱帶川普”巴西前總統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2022年敗選後試圖推翻選舉結果的罪責,因而突然不顧任何貿易考慮而威脅把巴西的關稅增加到50%。
日本和歐盟一直以來也是川普不滿的對象。川普上世紀80年代已指責日本在佔美國便宜。歐盟的成立目標,在川普口中,也是為了佔美國便宜。這是一種政治判斷。
如今,川普關稅戰的唯一籌碼就是美國市場。可是,今天美國市場的重要性已經愈來愈不及往日。21世紀初,美國進口佔全球總進口額大約19%,如今已跌至稍高於13%。隨著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已移往新興國家,這個佔比未來隻會愈來愈低。
但對於川普關稅戰,全球各國都麵對著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集體行動困局”--如果全球各國都能聯合起來對美國強硬,所有國家都會受益,但各國之間卻彼此存在利害衝突,因而無法順利合作。
像中國這些有極高工業生產力的國家,麵對美國關稅,希望透過其他國家繞過關稅,也希望為國內產品開拓其他市場,導致其他國家擔心麵對美國懲罰、國內產業會受到中國更有效率的產能衝擊。
不同的國家都希望為自己的產品爭取到針對美國市場的相對優勢,因此大家追求的是比其他國家更低的關稅,而不是絕對的低關稅--例如英國取得每年10萬架對美出口汽車的10%關稅配額之後(低於25%的全球汽車關稅),歐洲的汽車大國就隻求得到同類的待遇;而越南接受11%(或20%)關稅的背後考量也就是這個數字至少比區內其他國家要麵對的關稅為低。
在這場川普2.0關稅戰當中,美國確實成功地將關稅爭議變成了不同國家同美國之間的雙邊貿易問題,營造出“X國vs美國”格局,而不是“全世界vs美國”的格局。這就形成了一種天然的分而治之格局,無疑對美國有利。
要解決這個“集體行動困局”,必需有一個有力的大國意放下自己的一些自利考慮來團結其他國家聯合行動。很可惜,這一個國家至今還未有出現,也很可能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