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中國垃圾不夠燒,企業出海搶垃圾?

中國垃圾不夠燒,企業出海搶垃圾?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於 2025-07-12 19:56:1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中國的垃圾不夠燒了”,在近期成為熱議話題。話題背後有幾組新現象引發關注: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的垃圾焚燒廠僅67座,而到2024年10月,數量為1010家;國內的垃圾焚燒廠開啟了“花式搶垃圾”,甚至把存量垃圾填埋場再開挖利用。

真相究竟如何?生活垃圾總量真的不夠嗎?2020年1月,生態環境部上線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公開平台(下稱“數據公開平台”),每座垃圾焚燒廠在地圖上以一個圓點代表。從這張地圖不難看出,國內垃圾焚燒廠的分布基本以胡煥庸線為界,胡煥庸線東南區域圓點密布。其中多數垃圾焚燒廠在過去十餘年間建設、投產,這些垃圾焚燒廠被認為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垃圾圍城的問題,但是如今卻帶來新的苦惱。

隨著一些地區開挖垃圾填埋場,再將垃圾送往焚燒廠焚燒的新聞曝出,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現象進入公眾視野,其正導致一些垃圾焚燒廠頻繁出現“計劃內停運”,成為困擾行業的問題。

中國垃圾不夠燒,企業出海搶垃圾?

2024年6月29日,江西南昌市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生活垃圾清潔焚燒發電廠,工作人員利用抓機搬運垃圾。圖/IC

“吃不飽”背後的產能不均

垃圾焚燒廠“吃不飽”並非新現象。

2021年7月,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便向河南反饋:部分新建垃圾焚燒發電廠“吃不飽”,其中河南省鶴壁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實際運行負荷僅50%。

此後,鶴壁市采取的措施包括把治下鄉鎮、縣區的生活垃圾全部轉運過來集中焚燒,從隔壁安陽市協調了9萬噸生活垃圾,以及開挖存量垃圾,把9.1萬噸陳腐垃圾挖出來彌補缺口。

垃圾焚燒廠“吃不飽”最直觀的體現便是垃圾焚燒爐停運。對數據公開平台之上2138座垃圾焚燒爐2024年運轉情況的統計顯示,有107座焚燒爐停運時間超過50%,也就是一年有至少一半時間閑置,占比5%。

“粗略估算,當前垃圾焚燒廠整體負荷率約為60%。”E20研究院固廢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首席行業分析師潘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負荷率並不高的原因是此前大量垃圾焚燒廠投產,導致單廠垃圾處理量下降。

與其說垃圾不夠燒,不如說是垃圾焚燒廠建多了。潘功表示,2018年左右,國內垃圾焚燒廠迎來建設高峰期,從建設到投產之間有時間差,2022年左右,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問題逐漸顯現。

垃圾焚燒廠數量增長究竟有多快?

數據公開平台公布的數據顯示,從在運營垃圾焚燒廠垃圾焚燒爐設計處理能力來看,單日處理能力從2016年的23.8萬噸增長至2024年的116.6萬噸。這也使得2020年焚燒反超衛生填埋,成為國內城鎮生活垃圾的第一大處理方式,而到2023年,城鎮生活垃圾中有78.3%經由焚燒處理,衛生填埋量占比降至13.2%。

住房城鄉建設部在《“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65%左右。這一目標顯然已經超額完成。

不過,在當前垃圾焚燒廠整體負荷率並不高的情況下,並非所有垃圾焚燒廠都“吃不飽”。

蕪湖市生態環境保護誌願者協會焚燒項目負責人張靜寧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整體數據來看,國內垃圾焚燒產能整體過剩,但是區域之間的差異較大,一些大城市垃圾焚燒廠的負荷比較飽和,而一些小城市存在‘開一個爐子停一個爐子’的情況。”

張靜寧以陝西渭南為例介紹,這座城市共有6座垃圾焚燒廠,已經導致互相之間“搶”垃圾,加之垃圾收運體係不完善,垃圾從中轉站運送至焚燒廠沒有問題,但是缺少將垃圾從村運送至中轉站的能力,村中垃圾依然采用填埋方式,“一個村一個坑”,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問題比較嚴重。

但是對於一些縣域而言,垃圾焚燒產能甚至還可能不足。張靜寧介紹,此前一些企業在試點日處理能力300噸的小垃圾焚燒爐,但是縣域垃圾焚燒可能存在山區麵積較大,垃圾清運困難的問題,企業參與並不積極。對於這些地區而言,目前確實有建設小規模垃圾焚燒爐的需求,一些地區甚至建設熱解爐等簡易焚燒爐,遊走在環保政策邊緣。受訪者普遍認為,垃圾焚燒產能過剩並無規律可循,其往往取決於地方政府的決策。

供需錯配何來?

哪些因素推動國內垃圾焚燒產能短期內激增?

E20執行合夥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認為,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垃圾焚燒廠與特許經營製度完美匹配,也就是政府可以通過公開競爭的方式,選擇一家企業來投資、建設和運營垃圾焚燒項目,並允許其在一定期限內通過提供垃圾處理服務來獲得收益。國內特許經營製度與垃圾焚燒廠均起步於21世紀初期。

2008年前後,垃圾焚燒廠投建數量開始爬坡,新建數量從每年的個位數,增長至十幾座。“各方逐漸意識到采用特許經營模式建設垃圾焚燒廠的優勢,一方麵無須政府出資,另一方麵項目通過發電,疊加國補,能夠保障收益。垃圾焚燒廠成為政府與企業都樂於推動的項目。”

2006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垃圾焚燒發電納入可再生能源中的生物質發電之列,規定補貼電價標準為每千瓦時0.25元,發電項目自投產之日起15年內享受補貼電價,運行滿15年後取消補貼電價。

在薛濤看來,特許經營製度,也是垃圾焚燒廠過度建設的誘因。“區縣一級政府就可以推進本級政府事權範圍內的特許經營項目。因此,區縣一級政府擁有上馬垃圾焚燒廠項目的權限,導致一些區縣政府盲目上馬垃圾焚燒項目。”

特別是在2023年11月,《關於規範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製的指導意見》,即“PPP新規”發布前,參與垃圾焚燒項目的“社會資本”並非單指民營企業,眾多地方國企也參與其中。薛濤表示:“2010年前,地方國企很少參與垃圾焚燒廠項目,因為‘看不懂’,但是此後隨著垃圾焚燒技術與商業模式成熟,在一些地區存在民營企業先投建項目、地方國企再跟進的情況,如重慶、成都、福州、南昌、南寧等城市均存在類似現象,利用地方平台公司投建垃圾焚燒項目,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垃圾焚燒廠產能過剩。”

除去特許經營製度,鄰避問題也在約十年前得到解決。2014年5月,杭州九峰垃圾焚燒廠建設曾引發當地民眾聚集抗議,以這起事件為節點,此後公眾對於垃圾焚燒廠的認知逐漸改變,認識到其在減少土壤汙染、發電等方麵的優勢,政、企、民三方關係理順,鄰避問題不再突出。

這些因素都驅使垃圾焚燒廠投資建設數量從2018年開始激增,直到 2020年國補退坡。2020年是轉折之年,國家出台一係列有關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補貼政策,補貼退坡明確。針對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采取“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 自2021年1月1日起,規劃內已核準未開工、新核準的項目不再享受國補。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也驅使一批項目“大幹快上”,搶在國補“關門”前上馬。

不過在潘功看來,相比於單獨看上馬項目數量,一些垃圾焚燒項目設計產能過大,以及分布不合理可能是更重要的問題。“這源於對未來人口增長,以及人均垃圾產生量升高的樂觀估計。但是目前來看,一些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也在變弱。加之社會文明程度提升,人均垃圾產生量同樣減少。另外,項目分布也缺乏統籌,比如一些城市在最初設廠時沒有考慮運距問題,一座焚燒廠產能已經足夠,為減少運輸環節成本與汙染,可能會再建一座。”

垃圾分類導致進廠垃圾減少也被認為是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原因之一。

以國內最早實行垃圾分類的上海為例,2025年前5個月,上海日均分出可回收物7927噸、有害垃圾2噸、濕垃圾8690噸,比2019年上半年分別增加1.96倍、13.6倍、0.59倍,其中濕垃圾分出量占幹濕垃圾總量的35%左右,這部分濕垃圾的歸宿並非垃圾焚燒廠,而是進入厭氧車間轉化為沼氣,再用沼氣發電。

潘功表示,盡管並非所有城市推進垃圾分類的速度都像上海一樣,但是已經配套建設一批處理濕垃圾的工廠。而且,並非隻有廚餘垃圾才會進廚餘廠,一些混合垃圾也進入其中,包括園林垃圾、菜場廢棄物等,因此必然分流一些原本進入垃圾焚燒廠的垃圾。“不過,從全國來看,垃圾分類對於進入垃圾焚燒廠垃圾量的影響有限。”

張靜寧認為,垃圾分類對於進廠垃圾量的影響微乎其微。“垃圾分類主要分揀可回收垃圾與濕垃圾,一方麵,廚餘垃圾並未被普遍分揀,當前每天廚餘垃圾處理量約為30萬噸,對比垃圾焚燒量而言很少。另一方麵,對於可回收垃圾中可回收利用價值較高的部分,分揀一直做得比較好,對於價值較低部分正在進行試點,規模有限,每天僅能分揀出幾噸。”

可見,供需錯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垃圾焚燒廠過度建設。

運營困境何解?

麵對“吃不飽”的現狀,垃圾焚燒行業正在采取一些自救措施,摻燒工業垃圾、開挖存量垃圾都是常見舉措。

不過,薛濤向記者表示,填埋場中的垃圾經過陳化,大量熱值轉化為沼氣散逸,這部分垃圾熱值較低,意味著其發電性較差,而且已經與土混合到一起,焚燒前還要將其與土拆分。如果將填埋場中的陳化垃圾挖出再去焚燒,並修複填埋場,其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是垃圾焚燒廠的三倍左右。

但必須看到,垃圾焚燒廠的經營正受到進廠垃圾量下滑的衝擊。垃圾焚燒廠收益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地方政府支付的垃圾處理費,地方國企的項目收費多在150元—250元/噸區間,市場化主體的項目收費多在50元—150元/噸區間,餘下兩部分收入分別是售電收入和電價國補。三部分收入顯然都會受到進廠垃圾量減少的影響。

“在三部分收益中,與電相關的後兩部分收益占比較高,甚至與垃圾處理費一度形成蹺蹺板的態勢,垃圾焚燒廠發電享受國補,卻在應由地方政府支付的垃圾處理費上展開低價競爭。2014年之後,企業開始低價競標,每噸垃圾處理費一路走低至40元、30元、20元。”薛濤告訴記者。

如何對衝“吃不飽”的影響,除去尋找更多進廠焚燒的垃圾,潘功認為,隨著技術升級、運營能力提升,垃圾焚燒廠發電收益仍會擴大。“比如5年前,單噸垃圾焚燒發電量約為300度,目前部分焚燒廠可以達到五六百度,這與技術、規模,以及垃圾熱值等方麵因素都有關係。”

另外,隨著國補退坡,垃圾焚燒廠垃圾處理費中標單價也有所增長,從“十三五”期間的69元/噸,提升到“十四五”期間的99元/噸。

“垃圾焚燒廠可以在虧本時選擇關閉,但如此一來就會給城市運轉帶來問題,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不會任由垃圾焚燒廠倒閉,一些奄奄一息的垃圾焚燒廠會獲得政府輸血。”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相比於垃圾進廠量下滑,更讓垃圾焚燒企業憂慮的可能是欠款問題。

他表示:“即使產能利用率隻有六成,企業同樣能實現盈虧平衡,幾乎沒有哪個項目因進廠垃圾不足導致虧損。但是政府拖欠補貼、垃圾處理費帶來的問題更為嚴峻,直接影響企業現金流,特別是近兩三年,地方政府開始拖欠垃圾處理費。目前中大型垃圾焚燒廠依靠發電可以覆蓋人工、耗材等日常運營的變動成本,但難以收回投資。”

對於垃圾焚燒行業而言,已經從前幾年的狂熱恢複到理性。薛濤表示,垃圾焚燒項目基本不再新增,特別是日處理能力超過500噸的項目,目前正在運營的項目隻有少部分在國補“關門”後上馬。

張靜寧認為,未來隨著垃圾分類推進,垃圾焚燒廠需要變革,要在整個城市廢棄物管理係統中尋找新的機會,而非單純依靠焚燒生活垃圾。“垃圾焚燒廠未來仍在幾個層麵具備機會:首先是隨著進廠垃圾熱值提高,配合運營水平提高,可以實現更好的發電效率。其次是可以布局其他廢棄物處理產業,與焚燒廠形成協同效應,也就是布局城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再次是可以向上布局收運環節,焚燒廠布局收運環節也可以優化進廠垃圾質量。另外還可以進行多元化經營,不僅發電,也可以將電轉化為其他產品出售。”

盡管垃圾焚燒廠短期內並未受到垃圾分類衝擊,但是垃圾分類是必然趨勢,垃圾焚燒廠也麵臨轉型,而當前的行業“吃不飽”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7)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因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 大連工業大學開除學生學籍
印度空難 飛行員詢問同僚“為何切斷發動機燃油供應”
小紮開2億讓他跳槽 庫克連挽留的嚐試都沒有做
夫妻千萬房產被獨生女抵押貸款換取加拿大永居卡
法國外長拒絕和王毅握手?這一幕引發中說紛紜




24小時討論排行

劉曉波去世八周年:重溫他留給中國人的精神遺產
選民已放棄民主黨?民主黨自家民調數據敲響警鍾
加薩平民領物資"當場遭以軍爆頭"!醫院淚訴:24人被擊斃
聯合國:加薩近800人取物資時遇害 多命喪糧援站
印度航空墜機事件:為何駕駛艙錄音讓事情更加撲朔迷離
幼兒園鉛中毒案,我能回答所有疑點
川普關稅一波波,為何美股不跌反漲?專家揭背後"心理戰"
中美外長會晤約1小時 美媒:為特朗普訪華做準備
簡評人民日報呼籲“同誌”稱呼重歸主流
石破茂硬剛特朗普,日本究竟有什麽籌碼
民工大爺寫高考作文《我的母親》爆火 千字感動全網
越來越多企業這樣做:在中國加工成稀土零部件再出口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對墨西哥、歐盟收30%關稅
川普重課30%關稅!歐盟警告反製,馮德萊恩:仍盼8/1前達協議
歐洲熱死人了,但還是開不起空調
沒想到吧?農村還有800萬億財富在沉默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中國垃圾不夠燒,企業出海搶垃圾?

中國新聞周刊 2025-07-12 19:56:19

“中國的垃圾不夠燒了”,在近期成為熱議話題。話題背後有幾組新現象引發關注: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的垃圾焚燒廠僅67座,而到2024年10月,數量為1010家;國內的垃圾焚燒廠開啟了“花式搶垃圾”,甚至把存量垃圾填埋場再開挖利用。

真相究竟如何?生活垃圾總量真的不夠嗎?2020年1月,生態環境部上線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公開平台(下稱“數據公開平台”),每座垃圾焚燒廠在地圖上以一個圓點代表。從這張地圖不難看出,國內垃圾焚燒廠的分布基本以胡煥庸線為界,胡煥庸線東南區域圓點密布。其中多數垃圾焚燒廠在過去十餘年間建設、投產,這些垃圾焚燒廠被認為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垃圾圍城的問題,但是如今卻帶來新的苦惱。

隨著一些地區開挖垃圾填埋場,再將垃圾送往焚燒廠焚燒的新聞曝出,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現象進入公眾視野,其正導致一些垃圾焚燒廠頻繁出現“計劃內停運”,成為困擾行業的問題。

中國垃圾不夠燒,企業出海搶垃圾?

2024年6月29日,江西南昌市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生活垃圾清潔焚燒發電廠,工作人員利用抓機搬運垃圾。圖/IC

“吃不飽”背後的產能不均

垃圾焚燒廠“吃不飽”並非新現象。

2021年7月,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便向河南反饋:部分新建垃圾焚燒發電廠“吃不飽”,其中河南省鶴壁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實際運行負荷僅50%。

此後,鶴壁市采取的措施包括把治下鄉鎮、縣區的生活垃圾全部轉運過來集中焚燒,從隔壁安陽市協調了9萬噸生活垃圾,以及開挖存量垃圾,把9.1萬噸陳腐垃圾挖出來彌補缺口。

垃圾焚燒廠“吃不飽”最直觀的體現便是垃圾焚燒爐停運。對數據公開平台之上2138座垃圾焚燒爐2024年運轉情況的統計顯示,有107座焚燒爐停運時間超過50%,也就是一年有至少一半時間閑置,占比5%。

“粗略估算,當前垃圾焚燒廠整體負荷率約為60%。”E20研究院固廢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首席行業分析師潘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負荷率並不高的原因是此前大量垃圾焚燒廠投產,導致單廠垃圾處理量下降。

與其說垃圾不夠燒,不如說是垃圾焚燒廠建多了。潘功表示,2018年左右,國內垃圾焚燒廠迎來建設高峰期,從建設到投產之間有時間差,2022年左右,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問題逐漸顯現。

垃圾焚燒廠數量增長究竟有多快?

數據公開平台公布的數據顯示,從在運營垃圾焚燒廠垃圾焚燒爐設計處理能力來看,單日處理能力從2016年的23.8萬噸增長至2024年的116.6萬噸。這也使得2020年焚燒反超衛生填埋,成為國內城鎮生活垃圾的第一大處理方式,而到2023年,城鎮生活垃圾中有78.3%經由焚燒處理,衛生填埋量占比降至13.2%。

住房城鄉建設部在《“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65%左右。這一目標顯然已經超額完成。

不過,在當前垃圾焚燒廠整體負荷率並不高的情況下,並非所有垃圾焚燒廠都“吃不飽”。

蕪湖市生態環境保護誌願者協會焚燒項目負責人張靜寧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整體數據來看,國內垃圾焚燒產能整體過剩,但是區域之間的差異較大,一些大城市垃圾焚燒廠的負荷比較飽和,而一些小城市存在‘開一個爐子停一個爐子’的情況。”

張靜寧以陝西渭南為例介紹,這座城市共有6座垃圾焚燒廠,已經導致互相之間“搶”垃圾,加之垃圾收運體係不完善,垃圾從中轉站運送至焚燒廠沒有問題,但是缺少將垃圾從村運送至中轉站的能力,村中垃圾依然采用填埋方式,“一個村一個坑”,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問題比較嚴重。

但是對於一些縣域而言,垃圾焚燒產能甚至還可能不足。張靜寧介紹,此前一些企業在試點日處理能力300噸的小垃圾焚燒爐,但是縣域垃圾焚燒可能存在山區麵積較大,垃圾清運困難的問題,企業參與並不積極。對於這些地區而言,目前確實有建設小規模垃圾焚燒爐的需求,一些地區甚至建設熱解爐等簡易焚燒爐,遊走在環保政策邊緣。受訪者普遍認為,垃圾焚燒產能過剩並無規律可循,其往往取決於地方政府的決策。

供需錯配何來?

哪些因素推動國內垃圾焚燒產能短期內激增?

E20執行合夥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認為,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垃圾焚燒廠與特許經營製度完美匹配,也就是政府可以通過公開競爭的方式,選擇一家企業來投資、建設和運營垃圾焚燒項目,並允許其在一定期限內通過提供垃圾處理服務來獲得收益。國內特許經營製度與垃圾焚燒廠均起步於21世紀初期。

2008年前後,垃圾焚燒廠投建數量開始爬坡,新建數量從每年的個位數,增長至十幾座。“各方逐漸意識到采用特許經營模式建設垃圾焚燒廠的優勢,一方麵無須政府出資,另一方麵項目通過發電,疊加國補,能夠保障收益。垃圾焚燒廠成為政府與企業都樂於推動的項目。”

2006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垃圾焚燒發電納入可再生能源中的生物質發電之列,規定補貼電價標準為每千瓦時0.25元,發電項目自投產之日起15年內享受補貼電價,運行滿15年後取消補貼電價。

在薛濤看來,特許經營製度,也是垃圾焚燒廠過度建設的誘因。“區縣一級政府就可以推進本級政府事權範圍內的特許經營項目。因此,區縣一級政府擁有上馬垃圾焚燒廠項目的權限,導致一些區縣政府盲目上馬垃圾焚燒項目。”

特別是在2023年11月,《關於規範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製的指導意見》,即“PPP新規”發布前,參與垃圾焚燒項目的“社會資本”並非單指民營企業,眾多地方國企也參與其中。薛濤表示:“2010年前,地方國企很少參與垃圾焚燒廠項目,因為‘看不懂’,但是此後隨著垃圾焚燒技術與商業模式成熟,在一些地區存在民營企業先投建項目、地方國企再跟進的情況,如重慶、成都、福州、南昌、南寧等城市均存在類似現象,利用地方平台公司投建垃圾焚燒項目,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垃圾焚燒廠產能過剩。”

除去特許經營製度,鄰避問題也在約十年前得到解決。2014年5月,杭州九峰垃圾焚燒廠建設曾引發當地民眾聚集抗議,以這起事件為節點,此後公眾對於垃圾焚燒廠的認知逐漸改變,認識到其在減少土壤汙染、發電等方麵的優勢,政、企、民三方關係理順,鄰避問題不再突出。

這些因素都驅使垃圾焚燒廠投資建設數量從2018年開始激增,直到 2020年國補退坡。2020年是轉折之年,國家出台一係列有關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補貼政策,補貼退坡明確。針對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采取“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 自2021年1月1日起,規劃內已核準未開工、新核準的項目不再享受國補。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也驅使一批項目“大幹快上”,搶在國補“關門”前上馬。

不過在潘功看來,相比於單獨看上馬項目數量,一些垃圾焚燒項目設計產能過大,以及分布不合理可能是更重要的問題。“這源於對未來人口增長,以及人均垃圾產生量升高的樂觀估計。但是目前來看,一些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也在變弱。加之社會文明程度提升,人均垃圾產生量同樣減少。另外,項目分布也缺乏統籌,比如一些城市在最初設廠時沒有考慮運距問題,一座焚燒廠產能已經足夠,為減少運輸環節成本與汙染,可能會再建一座。”

垃圾分類導致進廠垃圾減少也被認為是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原因之一。

以國內最早實行垃圾分類的上海為例,2025年前5個月,上海日均分出可回收物7927噸、有害垃圾2噸、濕垃圾8690噸,比2019年上半年分別增加1.96倍、13.6倍、0.59倍,其中濕垃圾分出量占幹濕垃圾總量的35%左右,這部分濕垃圾的歸宿並非垃圾焚燒廠,而是進入厭氧車間轉化為沼氣,再用沼氣發電。

潘功表示,盡管並非所有城市推進垃圾分類的速度都像上海一樣,但是已經配套建設一批處理濕垃圾的工廠。而且,並非隻有廚餘垃圾才會進廚餘廠,一些混合垃圾也進入其中,包括園林垃圾、菜場廢棄物等,因此必然分流一些原本進入垃圾焚燒廠的垃圾。“不過,從全國來看,垃圾分類對於進入垃圾焚燒廠垃圾量的影響有限。”

張靜寧認為,垃圾分類對於進廠垃圾量的影響微乎其微。“垃圾分類主要分揀可回收垃圾與濕垃圾,一方麵,廚餘垃圾並未被普遍分揀,當前每天廚餘垃圾處理量約為30萬噸,對比垃圾焚燒量而言很少。另一方麵,對於可回收垃圾中可回收利用價值較高的部分,分揀一直做得比較好,對於價值較低部分正在進行試點,規模有限,每天僅能分揀出幾噸。”

可見,供需錯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垃圾焚燒廠過度建設。

運營困境何解?

麵對“吃不飽”的現狀,垃圾焚燒行業正在采取一些自救措施,摻燒工業垃圾、開挖存量垃圾都是常見舉措。

不過,薛濤向記者表示,填埋場中的垃圾經過陳化,大量熱值轉化為沼氣散逸,這部分垃圾熱值較低,意味著其發電性較差,而且已經與土混合到一起,焚燒前還要將其與土拆分。如果將填埋場中的陳化垃圾挖出再去焚燒,並修複填埋場,其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是垃圾焚燒廠的三倍左右。

但必須看到,垃圾焚燒廠的經營正受到進廠垃圾量下滑的衝擊。垃圾焚燒廠收益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地方政府支付的垃圾處理費,地方國企的項目收費多在150元—250元/噸區間,市場化主體的項目收費多在50元—150元/噸區間,餘下兩部分收入分別是售電收入和電價國補。三部分收入顯然都會受到進廠垃圾量減少的影響。

“在三部分收益中,與電相關的後兩部分收益占比較高,甚至與垃圾處理費一度形成蹺蹺板的態勢,垃圾焚燒廠發電享受國補,卻在應由地方政府支付的垃圾處理費上展開低價競爭。2014年之後,企業開始低價競標,每噸垃圾處理費一路走低至40元、30元、20元。”薛濤告訴記者。

如何對衝“吃不飽”的影響,除去尋找更多進廠焚燒的垃圾,潘功認為,隨著技術升級、運營能力提升,垃圾焚燒廠發電收益仍會擴大。“比如5年前,單噸垃圾焚燒發電量約為300度,目前部分焚燒廠可以達到五六百度,這與技術、規模,以及垃圾熱值等方麵因素都有關係。”

另外,隨著國補退坡,垃圾焚燒廠垃圾處理費中標單價也有所增長,從“十三五”期間的69元/噸,提升到“十四五”期間的99元/噸。

“垃圾焚燒廠可以在虧本時選擇關閉,但如此一來就會給城市運轉帶來問題,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不會任由垃圾焚燒廠倒閉,一些奄奄一息的垃圾焚燒廠會獲得政府輸血。”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相比於垃圾進廠量下滑,更讓垃圾焚燒企業憂慮的可能是欠款問題。

他表示:“即使產能利用率隻有六成,企業同樣能實現盈虧平衡,幾乎沒有哪個項目因進廠垃圾不足導致虧損。但是政府拖欠補貼、垃圾處理費帶來的問題更為嚴峻,直接影響企業現金流,特別是近兩三年,地方政府開始拖欠垃圾處理費。目前中大型垃圾焚燒廠依靠發電可以覆蓋人工、耗材等日常運營的變動成本,但難以收回投資。”

對於垃圾焚燒行業而言,已經從前幾年的狂熱恢複到理性。薛濤表示,垃圾焚燒項目基本不再新增,特別是日處理能力超過500噸的項目,目前正在運營的項目隻有少部分在國補“關門”後上馬。

張靜寧認為,未來隨著垃圾分類推進,垃圾焚燒廠需要變革,要在整個城市廢棄物管理係統中尋找新的機會,而非單純依靠焚燒生活垃圾。“垃圾焚燒廠未來仍在幾個層麵具備機會:首先是隨著進廠垃圾熱值提高,配合運營水平提高,可以實現更好的發電效率。其次是可以布局其他廢棄物處理產業,與焚燒廠形成協同效應,也就是布局城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再次是可以向上布局收運環節,焚燒廠布局收運環節也可以優化進廠垃圾質量。另外還可以進行多元化經營,不僅發電,也可以將電轉化為其他產品出售。”

盡管垃圾焚燒廠短期內並未受到垃圾分類衝擊,但是垃圾分類是必然趨勢,垃圾焚燒廠也麵臨轉型,而當前的行業“吃不飽”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