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陽具、閹割、權力關係和它的隱喻》中提到:
就像被閹割的得勢太監隻能通過性虐待女性得到所謂的征服感以補強其男性自尊一樣-
“比如當一個人沒有正常渠道訴諸對權力(即使是正當的、本應得的權力)的渴求,他就可能走向誣陷、舉報,或者訴諸其他歪門邪道的方式。”
對官方媒體的深入“學習”和解讀,是我們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讓我們先來看這樣一篇文章:

本文章據稱,首次發表在人民日報上。
雖然我沒有訂閱過本報紙,也沒有在人民日報APP尋找這篇文章(沒內存了),但是鑒於轉引本文章的紅星雲是一個官方媒體,那我們推定本文確實刊登在人民日報上。

好,那我們看文章本身。
這篇文章是一種標準的一捧一踩論證方式,即不僅要否定A還要推薦B。這種論證方式經常在商場裏看到,有的導購會說“我家電腦比xx品牌同價位要好,我家的xxx內存,他家的才xxx”,也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推薦顧客選擇自己家電腦。
本文有兩個核心觀點:
1.先生、小姐、老板、美女不行,同誌、師傅行;
2.同誌稱呼應該重歸主流,這是社會淳樸的表現。
我們進一步看他的論證邏輯:
在觀點1中,作者認為“同誌”這個稱呼優於其他幾個稱呼,在本文開篇(第二段)進行的第一次捧一踩一中就單純的歸於情感原因,作者沒能解釋同誌好在哪,其他稱呼有多壞,他的核心論據是“我覺得同誌叫著舒坦,那幾個稱呼聽膩了”,僅此而已。
在接下來的三至七段,作者分別講了:
3.稱呼的時代性,其中用小篇幅介紹了“同誌”,大篇幅介紹了“師傅”;
4.“老師”這個稱呼被泛濫使用;
5.稱呼多種多樣,得體才合適;
6.體製內的稱呼講究;
7.“陳秘書”的例子。
在最後一段,作者表示:
近來有不少聲音呼籲“同誌”稱呼重歸主流,作者很讚同。
在開頭說了一句“叫同誌好”之後,作者從中國出發,先坐輪渡到北冰洋,然後換乘波音737到達日內瓦,然後搭乘地鐵到裏約熱內盧,再乘火箭到火星,再坐哆啦A夢任意門回到自己的最後一段,終於扣題“叫同誌好!”
在第8段,作者說“不少聲音”,然而,由於缺乏任何有效力的實證研究,我們沒有任何人知道,究竟有“多少聲音”認為“同誌稱呼應該回歸主流”。
“不少聲音”可能是真的有,也可能是作者身邊朋友的反映,那麽這種文章希望以個人境遇獲得普世經驗,這無非是一種缺乏任何說服力的論證方式。
感情色彩在本文中非常強烈,前文的論證也因此自相矛盾。作者一方麵承認“稱呼有時代性”,另一方麵認為隨著時代發展而產生的“先生小姐女士”等稱呼“聽膩了”,進而支持其觀點——“應該叫同誌”。既承認時代性,又否認時代發展中產生的新稱呼的適用性,然後就是一個主觀的、意氣用事的思維跳躍。
但僅僅是論證邏輯還不是本文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本文作者、本文的刊發、轉載背後對社會話語權進行的規訓嚐試。
1
我們先看文本本身。
首先是本文構建的懷舊偏見。本文並沒有拿出任何語言學或者傳播學上的依據證明稱呼之間的三六九等,隻是通過一再地訴諸感情,訴諸對舊時代的懷念,在這種語言結構中,將“同誌”與“過去社會的淳樸”聯係起來,暗示現代社會的“輕浮”的;
其次是精英視角。這裏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爹味”,作者以知識分子身份比如提到曾經寫雜文、插隊經曆等,本身就暗含所謂精英階層對社會的規訓意圖,這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他自己覺得自己爹味夠濃說話就有理,進而不需要充實的論證和邏輯合理;
最後是通過對論證素材的特別裁剪構建的語義歧視。在現代社會中,LGBTQ+有一部分人也被成為“同誌”,作者選擇忽視掉了(或者根本不知道這種歧義),然後通過經曆敘事構建“師傅”這種稱呼因為具有“淳樸風氣”二產生的正當性;緊接著,他援引官場的不正之氣例子,認為“頭兒”“老大”“老板”等稱呼是不佳的。為什麽這裏也是一個被裁剪的論證方式呢?
我們仔細看一下作者的思路:作者核心是認為叫同誌好,緊接著就要認為其他稱呼不好。在這個目的下,作者嚐試對“老板”這個稱呼進行汙名化。首先,我們正常人肯定是痛恨官僚作風的,作者以官場內稱呼“老板”的例子,將老板這個稱呼與官僚作風捆綁,引導人們將對官僚作風的厭惡延伸到這個稱呼上。但是不要忘了,“老板”這個稱呼本就不是該出現在官場裏的,作者選用這種極端的、片麵的、不合理的語言情景,來為自己的偏見提供論據。
不過遺憾的是,作者可能並沒有太多辦法構建“同誌”這個稱呼的正當性,所以寫了太多和同誌這個稱呼無關的事情。
還有就是一個經典的邏輯謬誤,作者始終沒解釋同誌好在哪,通篇在嚐試訴諸傳統,也即,他是傳統的,所以他是好的。這回避了根本的詢問,為什麽他是好的?為什麽傳統的就應該是好的?
2
進一步需要考慮的是這篇文章的刊發和轉載。
任何一個報紙、期刊或者出版物刊發某種文章都有其目的在。
於是,盡管本文的論述方式頗具不講邏輯的“傳統美學”,還是可以在人民日報上刊發。
在刊發後,諸地方官媒進行轉載——
湖南微政務公眾號標題為:有不少聲音呼籲同誌稱呼重歸主流
四川觀察抖音號標題為:人民日報發文:呼籲同誌稱呼重歸主流,這是風氣重歸淳樸的表現。
在這兩個標題中,我們可以觀察到:
首先,“不少聲音”被默認為正確的、無需考證的了,在日後的公文裏,或者落實某種政策裏,因為人民日報屬於官媒,所以其他情景就可以直接表示“不少聲音都認為……”這樣,一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的“不少”就真不少,並且可以被應用了。下一步就是訴諸“不少”背後的“民意”,來為進一步的政策落實和論證構建正當性;
其次,作者個人觀點已經成為了“官媒”的觀點,當然,日報願意刊發之,自然也是表示了對這種觀點的默示的支持,但是如果本新聞是“陳其浩發文:……”恐怕無人問津。這也是我對本文大加批判的原因,如果本文隻是一個老頭寫的雜記,那怎麽論證怎麽說理當然不重要,但是本文是刊發在大媒體上的,呼籲若幹人做這樣一件事的文章,如果沒有詳實的論證,恐怕實在是難以說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