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設立“移民上限”?德國教育部長建議引爭議

學校設立“移民上限”?德國教育部長建議引爭議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德國新的教育部長普裏恩不久前提出建議,限製學校裏來自移民家庭的學生的比例,以提高教學質量。這一建議引起了巨大爭議。

當沙賓納·施瓦茨(化名)第一次聽說德國教育部長的這個想法時,覺得這是一個蹩腳的玩笑。教育部長普裏恩(Karin Prien)表示,在德國的學校裏設立移民(非德語為母語)學生的比例上限時一個“可以考慮” 的選項。她說,必須看看其他國家是怎麽做的,是不是可以定在“30%或40%”。

對此,施瓦茨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她是北威州一所小學的校長。她的學校有350名學生,其中80%來自移民家庭。她對德國之聲表示,教育部長的提議在實際中根本不存在操作的可能性。“我想,她根本沒有考慮住房政策和人們的想法,也不了解某些社區的情況。(如果按她說的)人們就必須搬家,否則就無法做到就近入學。我們甚至無法統計出所謂說德語的或德國學生的比例。”

移民生比例成擇校標準

施瓦茨工作的小學校所在社區的移民比例大約有60%。而居住在學校近旁的獨棟住宅裏的德國家庭,寧願把孩子送到更遠的其他學校上學。施瓦茨說,這讓她感到傷心。

談到學校教育,德國人還是願意跟自己人在一起。北威州在20年前取消了要求就近入學的規定,包括小學。結果是,教育上有前瞻意識的家庭對施瓦茨任職的這類學校避而遠之,擔心較高的移民家庭學生比例可能會對自己孩子的學業前途產生不利影響。

“從人們的話裏能聽得出這樣的看法:移民的教育水平比較低,他們的孩子學習也吃力。但這種印象是不對的。比如2015年的難民潮讓我們學校獲益,因為我們接收了很多有學習積極性的孩子。”

歧視和誤解

但也有不少人對教育部長普裏恩的提議表示理解。他們的一個理由是,作為難民來到德國的烏克蘭兒童也是被盡量平均地分攤到各個學校。德國著名的教育學者胡爾曼(Klaus Hurrelmann)對德國之聲表示,教育部長的提議有她的道理,“在學生來源上有較好混合的班級構成無疑是有利於學習的。”

但他也指出,在實際操作中這是難以實現的。因為其前提條件是,對每個學生的族群出身進行認定,而這在許多家長、學生看來是帶有歧視性的。“這所帶來的誤解和人們感受到的歧視,是得不償失的。更好的方法是,對那些有語言問題的學生比例較高的學校提供特殊的支持。”

德國教師協會的主席迪爾(Stefan Düll)也持類似看法,他認為那些移民學生比例高的學校需要得到“130%的師資配置”,以便能提供額外的輔導。他認為聯邦和各州推出的“機會均等”項目是有益之舉:在未來20年為全德4000所“問題學校”提供200億歐元資助。他對德國之聲表示,如果班級裏德語不夠好的學生集中,確實會影響教學,因此歡迎教育部長推動這一議題的討論,但設立“上限”的建議在實踐中難以實施,還可能加劇另一個問題——更多德國家長可能會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

教育起跑線上的均等機會

德國聯邦學生聯席會對教育部長的建議提出了尖銳批評,認為這釋放了一個危險信號,即並非所有學生都同樣受到歡迎。該組織認為,上限或名額推動的不是公平教育,而是給人貼負麵標簽;族群出身永遠不應該成為分配教育機會的標準;學校不能是設限排斥、而必須是開放參與的場所。

不過學生代表對普裏恩部長的另一個建議表示歡迎:對4歲的學齡前兒童進行德語水平測試。但必須讓全德國所有孩子都參加測試,如發現德語水平不足的孩童,應提供有針對性和全麵的提高輔導。“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每個孩子在教育起跑線上獲得均等的機會。”

德國學校的現實,從施瓦茨校長所執教的小學可見一斑:60%的孩子在入學時有這樣或那樣的學習基礎短板。施瓦茨說,德國學校麵對的這些問題,根源其實在幼兒園就存在。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德國幼兒園共缺乏12.5萬名幼教老師,平均每所幼兒園至少短缺兩名老師。

施瓦茨說:“我們與幼兒園有緊密的合作,但我們的人手也有限,無法彌補所有漏洞。必須在幼兒園就拿出相應的資源,由專業教職員進行輔導。遺憾的是目前沒有這樣作,從幼兒園到小學有一個斷層。”這位校長強調:“其實幼兒園是小學教育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