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姑娘在巴西,教中文、做網紅,圈粉250萬

中國姑娘在巴西,教中文、做網紅,圈粉250萬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中國姑娘在巴西,教中文、做網紅,圈粉250萬

·王伊立主持裏約熱內盧迎中國新春活動。

如果用一個意象來形容中巴友誼,

王伊立覺得是一條河。

6月底,生活在巴西的中國“90後”姑娘王伊立忙著為文明對話係列活動(金磚專場)做同聲傳譯。

彩排時,一名巴西女孩登台唱了一首中文歌——《如願》。聽到歌詞裏那句“這盛世每一天”,王伊立忍不住有些哽咽。

這場活動在王伊立的母校巴西裏約熱內盧州立大學舉行。10多年前,她在巴西求學時,校園裏幾乎沒人談論中國,大家對中國很陌生。如今,情況已大不相同,現場一名負責人感慨道:“這次報名活動的人太多了,演播廳隻能容納300人,其他人隻能下次再找機會了。”

越來越多的巴西人開始了解、喜歡中國。作為見證者,王伊立對環球人物記者說,如果用一個意象來形容中巴友誼,她覺得是一條河。

“河水自上往下流,匯聚在一起,水量越來越大。這條‘河’跨越了遠距離,將兩國人民緊緊連接在一起。”



你“代表的是中國”

王伊立1990年出生於河北石家莊,母親劉曉娟因工作原因常年居住在巴西。

16歲那年,父母將王伊立送到巴西學習。落地後,她不得不麵對異國生活的第一道難關:她不會說葡萄牙語(下簡稱葡語)。

王伊立忐忑地進了當地的高中。上學第一天,母親隻給了她一句囑托:“記住,你在學校的言談舉止,代表的不是你一個人,代表的是中國。”

王伊立很快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她是學校裏唯一的中國人,巴西的老師、同學後來都是通過她認識中國的。

有一回,王伊立物理考了年級第一。老師特別激動,拿著她的試卷在全年級巡展:“看看,中國人,不會說葡語,3個月就拿了滿分!”

巴西師生驚歎於中國人的聰明,但王伊立知道,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更多是因為中國人骨子裏的勤奮。

“我住在裏約熱內盧,當地有非常有名的基督山,但我高中三年都沒去過,每天就是家和學校兩點一線。巴西大部分學校是半天製,下午不到1點就放學。別的同學都回家了,我就自己留在學校,捧著我的詞典背。”

在和巴西同學的相處中,王伊立發現,盡管當時中國已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巴西同學對中國的印象卻還停留在遙遠的過去,甚至問她“中國人家裏有沒有電視”“喝不喝得到牛奶和可樂”。

王伊立想,要讓別人了解真實的中國,就必須主動溝通、展示。她開始每天看巴西報紙,如果上麵有關於中國的報道,就剪下來帶到學校,請老師給同學們傳閱。

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開幕式那天,她所在的學校停課,師生一起看直播。“中國讓世界眼前一亮,我走在校園,背都挺得更直了。我就想,這下你們看到我身後的祖國了嗎?這麽強大!”



給“金磚峰會”當同聲傳譯

在巴西學習3年,王伊立突破了語言關,考上了裏約熱內盧州立大學,並獲得全額獎學金。

大學期間,她開始接觸翻譯工作。因表現出色,2014年,她走上“金磚峰會”舞台,參與在巴西舉辦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同聲傳譯工作,是當時會上最年輕的同聲傳譯員。

如此亮眼的履曆,使王伊立在畢業時獲得了不少工作機會。但最終,她決定留在巴西,入職母親2006年創辦的中文學校。

“我們的學校位於裏約熱內盧市中心,名字直譯過來是‘你好中國’,學生很多是巴西各行精英。我媽媽一直跟學校裏的中文老師說,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教中文,還要傳播中國文化,讓兩國人民互相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我覺得這件事很了不起,要傳承下去。”

通過這所中文學校,王伊立與許多巴西人成了朋友。“比如巴西的中國問題專家高文勇,他是我媽媽當年的學生,這個中文名也是我媽媽給他取的。我們倆關係很好,他叫我妹妹,我叫他高大哥。去年,他獲得了中國政府友誼獎。”王伊立自豪地說。

在課堂上,王伊立會教學生們唱《大中國》這首歌。唱之前,她先講中國曆史,講中華民族經曆過的戰爭與苦難。很多學生在了解這首歌的背景後,唱著唱著便流下了眼淚。

“我見到的第一個邊唱邊流淚的學生是一個巴西小夥,中文名叫馬龍。因為他了解中國經曆過多少風吹雨打,唱到那句‘中國祝福你’時就很動情。”



·王伊立帶巴西學生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本刊記者 宋亦然 / 攝)

馬龍在中文學校裏認識了巴西姑娘麗娜,兩人相戀。麗娜在華為巴西分公司工作。去年,這對巴西情侶去中國旅遊,從香港到上海,再到張家界、西安、北京,玩了一個月。

有一天晚上,他們在張家界的街上看到有人在唱卡拉OK,便過去唱了一首《大中國》。路人將這一幕拍了下來,結果兩人成了“名人”——麗娜第二天去小賣店買飲料,老板認出了她,激動地說:“你不就是昨天唱《大中國》的女孩嗎?!”

馬龍和麗娜回到巴西後,將這些趣事分享給王伊立,對她說:“下次出國玩,我還要去中國,中國太有意思!中國人太熱情了!”



向250萬粉絲介紹中國

如今,王伊立不僅是中文老師、同聲翻譯,還是個網紅,在TikTok等社交媒體上共有約250萬粉絲。

視頻中,她總是笑意盈盈,用一口輕快又富有節奏的地道葡語,向巴西人介紹中國。

5年多來,王伊立錄製並發布了500多條短視頻,最近的一條“爆款”是祝賀巴西乒乓球名將雨果獲得世界杯男子單打冠軍。

“當時,巴西對這件事報道不多,我做了一條視頻,跟巴西網友解釋為什麽雨果奪冠對巴西而言是一個曆史性時刻。沒想到視頻一下就火了,有600多萬人次的瀏覽量。巴西網友覺得,中國選手拿了亞軍,但中國網友還能來祝賀他們的冠軍,很有大國風範。”

在王伊立的所有視頻中,流量最高的一條發布於2021年,標題是“你討厭中國,但是……”。

視頻中,她長發飄飄、語氣溫柔,卻言辭犀利:“中國電商阿裏巴巴已向世界發送了10年的貨,巴西14個州的電能是通過中國企業國家電網傳輸的,如果你把上麵我說的這些都從你的生活中拿掉,那你最好別看這個視頻了,因為TikTok也是從中國來的。還有,你最好把你的手機扔掉,因為它不管是什麽牌子,其零件大概率也都是中國生產或組裝的。”

王伊立認為,要讓巴西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一方麵要用他們的語言去表達,另一方麵要深入了解他們的文化,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和比喻來解釋我們的文化,找到其中的共鳴點,才能消除距離感。

這些短視頻逐漸影響著巴西人對中國的認知。有巴西粉絲告訴王伊立,自己在看了她的視頻後,對跟中國企業合作產生了興趣。前不久在活動現場,還有一個巴西粉絲專門跑過去跟王伊立說,自己因為看了她的視頻喜歡上了中國。



·王伊立接受巴西媒體采訪。

這些年,王伊立也切實感受到了很多變化。“以前提起中國製造,巴西人首先想到的是義烏小商品,但現在他們想到的是高科技產品。巴西人非常青睞小米手機和比亞迪汽車。多年前我剛到巴西時,很多人會用日語向我問好,但現在多數人第一次見到我會用中文說‘你好’。中國的電視劇、音樂在巴西也很火,肖戰、王一博、王嘉爾、沈月等中國明星的名氣都挺大。”

在王伊立看來,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渺小,但當千千萬萬的人彼此聯結、彼此傾聽,就能匯聚成強大持久的力量。

“現在我已經從媽媽手中接過了中巴文化交流這份事業,我希望自己不僅是她事業的傳承者,更是中華文化偉大複興的踐行者,用心傳播中國文化,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看到一個不斷發展、包容多元的中國,讓中國文化在這片異國的土地上更好的傳播、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