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全球經曆了曆史上最熱的冬天。北京某冰場因冰層太薄遲遲無法開業,冷極西伯利亞氣溫升高了10℃。全球變暖讓“暖冬”成了新常態。
到了6月,西歐刷新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天,西班牙、葡萄牙多地氣溫高達46°C。日本經曆自1898年以來最熱的夏天,中國同樣度過了六十多年來最熱的6月。
7月,高溫持續侵擾人類。全國多個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曆史極值,衝上40℃。7月5日最高氣溫排行榜前十,有8座山東城市。
在山東泰安,一輛運載190多頭豬的貨車,不得不求助消防,緊急為中暑暈厥的豬進行高壓水槍降溫,挽回財產。
高溫還引發一係列問題:中暑、熱射病、電力短缺、農作物減產、森林火災……
更加不幸的是,有些人被熱浪擊倒,永遠留在了這個夏天。
但磨難可能剛剛開始,人們正在因極端氣候問題變得焦慮不安。這不是靠玩笑就能消解的困境。
95後女孩「壹個袋子」,過去多年持續在社交平台更新自己「無痕生活」的日常:減少使用塑料、不使用紙類、改造舊衣服、不使用衛生巾、養300隻蚯蚓堆肥……
她並非極端「環保主義者」,但環保與追求高質量生活並不衝突。她想要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生活的最小痕跡和盡可能多的故事。
2022年,我們和她有過一次交流,也希望借她的故事,再次向大家展示一個環保的、可持續的生活是什麽模樣,從而看到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以下內容經由作者采訪及「壹個袋子」部分視頻整理而成。


無論走到哪,我會習慣性背一個環保袋,代替傳統的一次性塑料袋。
從2017年至今,我踐行可持續·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我並不是一個環保主義的人,不鼓勵犧牲式環保。隻是很多時候在我看來最省錢、最好用的物品恰好也有環保屬性。
我分享的大多內容屬於“不費力的環保",是可以在追求高質量生活的時候“順便環保一下”的行動。我最想表達的是:
環保其實可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並非很遙遠和困難。
我的網名叫「壹個袋子」,取這個名字是因為環保袋——可能是大多數人開啟環保生活的第一步。我希望在視頻裏,可以分享如何從一個袋子開始,嚐試更多的生活方式。

她把自己比作環保袋上麵那隻小浣熊,因為二者都有“掏垃圾”的癖好。
為了避免使用塑料包裝,我會自帶布袋、網兜、玻璃罐等容器,去集市購買散裝的食物。當攤主要給我塑料袋時,我會選擇拒絕。他們也會因為省了兩個袋子,而樂嗬著送我一把花生或者抹個零頭。
出門在外,我會隨身攜帶一個保溫杯,杯子已經使用七八年了。我基本不會購買瓶裝水,如果想喝奶茶、飲料時,就用自帶杯去買奶茶,商家時常會優惠五元,還可能用中杯的價格,買到大杯的奶茶。

可持續使用吸管
記得去年的一個大雨天,我跑到商場裏麵躲雨。工作人員擔心雨傘上的水,滴到地板上會產生危險,就提供了一次性塑料傘套。
為了不使用一次性塑料,我把身上的衝鋒衣脫了下來,包裹住雨傘後就走了。當時工作人員看我的眼神很奇怪,或許我應該向他解釋一下原因。(笑)
這幾年裏,我堅持不點外賣。盡量自己買菜做飯,想吃飯店的食物時,就帶上自己的餐具去店裏打包。
日常生活產生的廚餘垃圾,會被我家裏養的300隻蚯蚓吃掉。利用蚯蚓堆肥,把普通的土壤變成更富營養的黑金土,從而繼續當作植物的肥料。
環保,是一種技能滿滿的生活方式,也是充滿創造力的生活方式。
很多生活用品是可以自製的。
比如,隻要用柑橘和白醋混合放兩個星期,就可以擁有一瓶清潔劑。除了不能清理大理石表麵之外,可以清潔家中的絕大部分角落。
用布、蜂蠟、鬆樹脂等,製作可重複使用的蜂蠟保鮮布,代替一次性保鮮膜。這樣不僅用途更廣,還因為所有的原材料都是純天然的,丟棄後可以埋到土裏進行自然降解,釋放出很多營養物質。
同時,它的外表也更美觀,可以當作禮物送給親戚朋友。
對於一些無法自製的物品,我會盡量替換成可持續產品或是將一次性物品重複利用,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

蜂蠟保鮮布DIY,可重複使用
到目前為止,我完全戒紙,已經有兩年的時間。
我會用手帕來代替紙巾,用衝洗器替代衛生紙,盡量在電腦上完成事情,代替辦公所需要的紙類。如果需要給室友留言,就用超市給的小票紙背麵。
印象中有一回,和朋友在外麵吃飯時,我衣服上沾了汙漬,在翻找手帕的時候,朋友遞給我一張她用過的餐巾紙,讓我擦拭衣服。
旁邊的服務員被驚到了,當時桌上就有一盒新的餐巾紙,但我居然要用別人用過的紙,而我的朋友還遞得那麽順手。
像是女孩子每個月都需要的衛生巾,從18歲開始我就不用了,而是用月經杯來替代,它可以在體內放置12個小時,也不用總跑去廁所更換。更方便,也更環保。
因為月經杯是矽膠材質,在清洗後,可以重複使用,往往能用5到10年左右。
洗護產品等,我會用零包裝的皂來代替,皂盒可以是一個小小的瓶蓋。而我的卸妝油,就是普通的食用油,比如橄欖油、牛油果油、葡萄籽油。
當然,可持續的生活,有時也離不開網購。
需要在網上購物時,我會選擇更容易被回收、利用或容易降解的產品,並在下單前備注:
環保人士,謝絕贈品,不要塑料包裝、過度包裝,破損會自負。

向商家提出環保的包裝建議

我把自己這種生活方式,稱做「無痕生活」。
這個概念來源於“無痕山林”,是一種戶外運動理念,旨在提醒戶外運動愛好者,在享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時,要維護自然的生態環境,盡量不留痕跡。
比如說,那些戶外愛好者在野炊時,點火之前會把草皮小心移下來,點完火之後再把草皮移植回去,盡量不留下有人來過的痕跡。
我很喜歡這個概念,因為它沒有訓誡大家不要去自然裏待著,而是教大家如何在自然中活動的同時,尊重環境並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這是一種非常溫和有愛的理念,環保的生活方式也是一樣的,我不會追求苦行僧式的環保。比如,我不會放棄我對美的追求,而去徹底戒掉化妝品。

「壹個袋子」創建的豆瓣小組:無痕生活|可持續•極簡主義
我希望自己可以盡量無痕生活,不做不必要的傷害和浪費;努力成為一個地球資源的使用者,而不是掠奪者。
生活中,我的大多數物品,都是通過二手的方式購買。
拿二手家具來講,不僅更便宜和環保,也是獨一無二的,看起來非常複古和精致。

淘來的二手家具
近些年,我也幾乎不再買新衣服。除了貼身的衣物外,其他服裝、配飾等,我更傾向於買二手的。
服裝業是一個汙染很嚴重的行業,我不太希望因為我的消費行為,而有更多的衣服被製造出來。
很多人用二手的東西可能會很介意。但隻要經過消毒,二手物品是完全可以安全使用的。當我穿著二手衣服時,沒有人會覺得,我的衣服很廉價,同時,也可以滿足我正常愛美的需求。
我有一條從高一穿到大四的褲子,洗標都已經爛掉了,它現在應該已經變成了絕版。衣服上的每一道磨損,都記錄了我自己的過往。
我喜歡和物品一起生活,度過漫長時光的感覺。
當物品壞掉的時候,我會先尋找途徑去修複它。
這會讓我更愛惜自己的物品,尊重它背後工人的勞作,以及資源的使用,盡量避免進入一次性的消費文化。
踐行可持續的生活,讓我變得更理性,也更有覺察。
我意識到,無意識的消費,是對我自己勞動的不尊重。物品應該是為我所用,而不是我用打工去供養它們。
以前,我在了解一個產品的時候,隻在意它的價格、流行趨勢等浮於表麵的因素。現在,我會思考這個產品是我需要,還是想要?它是能真正解決需求,還是會先製造一個問題?
如今很多產品都是這樣,比如,商家會先告訴你,黑眼圈是不對的,再讓你去用一個去黑眼圈的產品。
當我更有意識地生活和消費之後,除了愛地球以外,同時也豐富了自己。

在疫情之下,我也更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
在家的那段時間,很多人買不到衛生巾、衛生紙,或者是沒有礦泉水喝等,會變得非常焦慮。
但由於很多一次性的日常用品,我都沒有在用,所以少了很多壓力,反倒過得比較平和。
事實上,便利的生活,有時是沒有辦法攥在自己手裏的,依靠很多外界的東西,其實說沒有就沒有。

這樣的生活方式,和我的家庭有關,也和後天環保意識的培養有關。
我出生於一個節儉的家庭。
我媽媽衣櫃裏的衣服,大多都有10年以上的衣齡。家裏的吹風機也有將近20年的曆史,現在很多家庭可能都已經換上了負離子吹風機。
在我家,吃飯時如需要用到醬料,用完要立馬放回冰箱。不能等到吃完飯,才放回去,因為食物回溫後再冷藏,會比較費電。
上小學時,每當新學期來臨,同學們都會有新的塑料書皮去包課本。但是我爸不會每年都給我買新書皮,除非上一年的書皮已經用壞掉。
每一年,我都會把書皮剝下來,用肥皂水仔細清洗幹淨,隱藏它是一個舊書皮的事實。

一格家裏,用了二十多年的吹風機
一直以來,父母都很珍惜物品和資源,不僅僅是為了省錢。
北方人冬天經常會去澡堂洗澡。小時候,父母帶我去澡堂時,用水也很節製。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去澡堂要洗個爽,所以會瘋狂用水。
我的父母不懂碳中和,也不從事跟環保公益相關的工作,他們隻是把節儉養成了習慣。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成長起來,多少也會被影響到。
正因如此,從小每當我看到有浪費的現象出現時,心裏就會有些難受。
初中時,宿舍的水龍頭特別不好關,要非常小心地關到一個特定角度,才能完全不漏水。我會趁大家睡著之後,出去溜達一圈,把所有的水龍頭,都檢查一遍,擰到最合適的位置,才會安心睡覺。
小時候,這樣做更多是出於習慣。當時並沒有真正的環保意識,更沒有去想這背後有什麽深意。


如何自製洗衣粉及其好處
高中去加拿大留學後,我開始接觸到垃圾分類。
認真地研究垃圾回收規則,學習哪種塑料可以回收,哪種不可以,這些知識讓我在消費前,會多思考一步。比如說,薯片袋子不能回收,但是薯片盒可以回收,因此我就會買盒裝的薯片。
環保,於當時的我而言,就是做垃圾分類時很認真。酸奶瓶喝完會洗一下,紙殼箱上的膠帶會去掉,因為這樣回收效率會更好。
但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丟到回收箱裏的垃圾最終去了哪裏,以為塑料可以被無限回收。
事實上,一個塑料瓶,隻能回收兩到三次,而要完全降解它們,平均需要500年以上的時間。
真正讓我開始關注環保議題,是看了王久良導演的《塑料王國》,這部紀錄片拍攝了我國施行洋垃圾禁令前,山東村莊的一個洋垃圾處理廠,揭露了跨國的垃圾流動和塑料垃圾對人的侵蝕。

《塑料王國》截圖

《塑料王國》截圖
在那裏,孩子們在很小時,就會通過聞燃燒塑料產生的氣味,來辨別塑料的種類;女孩子會在汙水池子裏梳洗頭發;小孩子們則拿著垃圾山裏撿來的醫療器械玩耍。

《塑料王國》截圖
出生於山東的我,從未想過在家鄉的土地上,有人過著這樣的生活。
我開始思考,經濟全球化,它到底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那些富有的地區製造了更多的環境問題和垃圾,然而,承擔環境代價的卻是一些比較貧窮的人。
從那以後,我有意識地去了解環境問題,並把環保意識,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麵麵。

在踐行環保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困擾是會有的。
大概是在讀大二的期間,我希望身邊的人都可以很環保的生活。經常會和他們講一些關於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好處,回頭想,自己確實挺煩人的,有點像父母跟小孩嘮叨的感覺。
有一段時間,我害怕去交新朋友。
當時朋友們喜歡開party(聚會),會點很多外賣,通常都吃不完,非常浪費,而且會使用很多一次性餐具和杯子等。
我常常暗自擔心,如果自帶杯子和餐盒去,他們會不會認為我很“作”?或者覺得,我表現得很關心環境,假裝很高尚的樣子。
此外,看到製造大量垃圾很浪費的場景,我心裏也會感到很難受,後來索性就不去參加聚會了。
那時候年紀比較小,害怕表現出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
這幾年,我越來越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我知道自己是在做一件很酷、很有責任感的事情。

更多時候,我會切實地感受到自己行動的力量。
之前有一個剛認識的朋友,他聽說我是一個很環保的人,初次到我家做客,就開始和我打辯論。我說有些物品可以重複利用,他說浪費水;我說可降解產品,他說環保營銷。
但是當聚餐結束後,他看到我一個人默默地把所有的垃圾,開始分類、清洗、回收,並且是很自然、很開心地做這樣一件事情時,他走過來,開始和我一起做垃圾的分類。
我逐漸意識到,環保這件事,重點不是在改變別人。當你做好自己的事情時,自然會有人被你的執著所打動。

垃圾分類的意義
宣傳環保,並不是鼓吹大家活成地球的奴隸。
大家想保護和在意的事物,往往都是跟自己有關係的。那麽到底如何推廣環保呢?
對於這個問題的結論,或許乍一看覺得很荒謬,和環保本身並不搭邊。因為它無關減塑和節能,也不需要作出任何減碳承諾。
我給出的推薦是——多做一個“自然人”,少一些我們作為“社會人”和“經濟人”的這兩種屬性。
一個簡單而具體的實踐是,多逛一逛集市和菜市場,摸一摸沾有泥士的蔬菜,與具體的人打交道,感受一下市場和大超市的不同——它所包含的人情味和季節氣。
也可以是種一株植物,或者淋一場雨,然後聞聞衣服上除了汗味、香水味、幹淨的洗衣液味之外的自然微生物軍團氣味。
當我們和自然建立更多聯係的時候,大家才會更積極地保護它。
如果我們都活在城市的水泥盒子裏,野生動物在電視裏,美好的自然環境在電腦壁紙上,食物來自外賣或冰箱,環保就是陌生而遙遠的。
再嚴重的環境問題,看起來都像是個故事。
環境紀錄片剛看完覺得很嚇人,久而久之,真實上演的故事,馬上就會和某個虛構性災難電影的畫麵混淆,消失在記憶裏。
總會有其他更緊迫的事情,需要我們的關注。

共處一片海灘,上麵是動物留下的痕跡,下麵是人類留下的痕跡。
當然,過度的環保焦慮,也不值得提倡。
老一輩的人沒有麵臨空氣汙染、氣候危機等問題,但是也曾遭遇戰爭、饑餓等問題。
我們這一代人,遞到我們手裏的試卷,有一道很大分值的題,就是氣候問題。
與其討論這道題有多難,不如把注意力放到,我們要怎麽解決這個問題,怎麽闖這個關。
我是不是可以做出我生活中小小的改變,來一點一點的抵消,抗衡呢?
也許是節約一個礦泉水瓶,又或者是少用一根吸管。
我願意相信每一根吸管都可能對應上遠處的一隻海龜。雖然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救一隻動物也是有意義的,所以一塊小小的塑料我也願意節約。

散步時,順手撿拾戶外垃圾。
我時常會幻想一個畫麵——在我的葬禮上,那些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些與我鏈接最深的人,他們會談論一個怎樣的我?
我想他們口中的我,永遠不會是我穿什麽品牌的衣服,開多好的車,用多貴的化妝品。
而是關於——我做了什麽,有著怎樣的個性,幫助過誰。
人活一生,這才是最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