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不像合格的妻子”:18歲嫁到中國的緬甸新娘

“不像合格的妻子”:18歲嫁到中國的緬甸新娘

文章來源: 極晝story 於 2025-07-02 21:52:1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不像合格的妻子”:18歲嫁到中國的緬甸新娘




































在西南邊境的德昂族村落,許多緬甸女孩跨越邊界嫁到雲南。紀錄片《小新》呈現了這樣一位“緬甸新娘”的生活樣本:2017年,18歲的張玉新嫁給大她十幾歲的丈夫,突如其來的生育,身份困境,洗衣做飯,收割種植,再次懷孕——如養蠶吐絲般包裹起她的生活。《小新》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碩士郭玥涵的畢業作品,她跟拍多年,目前仍在記錄這群離鄉生存的緬甸女孩們。

文丨薑婉茹

編輯丨陶若穀



2017年,偶然聽說一所大學在雲南邊境有人類學田野點,需要少數民族影像記錄,就這樣開始拍攝緬甸新娘的故事。

我拍的寨子叫冷水溝,在德昂話裏是“女人的起源”。德昂族的祖先選擇了這裏,曾是個很大的寨子,人丁興旺。後來村民陸續搬去了山腳下的新寨,老寨隻剩23戶人家,不到100人。

我比小新還早10天到寨子,她家就在三十多公裏遠的地方,中間隔著國界線。

寨子裏的大齡青年誌強,32歲了還討不到媳婦,去緬甸那邊找。按德昂族傳統,早些年,男人看上一個姑娘,夜裏會開著船過河,到緬甸寨子裏去“闖姑娘”——到姑娘家門口聊天。更早的時候,爺爺奶奶那輩人,邊在山上幹活,邊對山歌。

誌強找了小新三回,打動了她。但小新身上背著婚約——她兒時就沒了媽媽,爸爸吸毒,大伯撫養她長大。寄人籬下的日子,小新要幫忙帶娃、幹農活,到了適婚年齡,被許配給一戶緬甸漢族,家裏收了很少的彩禮。

誌強對小新說,不要哭了,我幫你把錢還了,跟我去中國。在小新看來,“好日子終於來了”。她到誌強家待嫁,等待“出窪”(德昂族節日,象征著雨季結束,青年恢複婚戀自由)。

那時她天真爛漫,漢語不好,對拿攝像機的我很好奇。沒事就拉著我,一起用她碎了屏的手機看歌舞MV,有泰國的、印度的、緬甸的。我們一起去山上的菜園裏摘東西吃,小新很靈活,能爬到樹上去。

婚禮前,誌強一家熱火朝天地準備飯菜,宴請全村,小新自己跑出去哭。親人一個都沒來,年輕的緬甸媳婦,沒有娘家撐腰,在寨子裏算是最底層。

寨子裏的男性普遍想找個中國媳婦——家境更好,有合法身份,一起打工、孩子上學辦手續都方便些。他們年輕時外出打工,青春沒了,也沒攢下錢,有的還酗酒。當地女孩不會嫁給他們,到三十多還沒結婚的,基本就找不到了,會去緬甸找媳婦。一般年齡差蠻大的,誌強比小新大了十幾歲。



●德昂族的出窪節。



●寨子裏的人家。

寨子裏有一戶娶了本村的媳婦,娘家離著隻有30米,丈夫在外打工,媳婦有好吃的都拿回娘家,婆家不滿意,也拿她沒辦法。

我當時在一個奶奶家借住,她原本在芒市帶孫子,城裏“晚上也好亮”,她睡不著,還是獨自住山裏。木質結構的幹闌式老房子,沒有自來水,夏天就接房梁流下來的雨水喝。屋子後麵是森林,一個大坑,用樹枝搭一塊破簾子擋一下,就是廁所了。

初到時有很多新奇體驗。進窪節和出窪節之間的三個月,暫停農事和婚嫁,每5天念一次經,附近的村民互相串門、逛寨子。有次來了一個緬甸的佛爺,長老們在木質奘房(廟)裏圍著火爐聊天,感覺是某種神秘古老的儀式。後來看拍的素材,翻譯過來才知道聊的是:“昨天我看了個電視劇,那家的兒子不孝。”

我帶老人們下山看病,教他們網購,寨子慢慢接納了我。他們經常考我,指著雞蛋、碗、茶、酒,問我用德昂話怎麽講。也會喊我去家裏吃飯。叫了幾次不去,就很直接地表達:是不是看不起我家?

但每天拍攝,會陷入一種焦慮——拍的素材都是重複的,小新的生活也是重複的,圍著家打轉。一會兒喂雞,一會兒煮飯,一會兒打掃,刷刷手機聽聽歌,沒有跟人的互動,時間長了拍到麻木。

在小新看來,寨子裏的生活,比在緬甸老家強。她們村沒有網絡信號,打電話要去鎮上,不時還有戰亂,得躲到山洞裏。讓她不習慣的,更多是夫家的管束。小新跟我關係好,想跟我去鄰居家睡,最多100米的距離,但她婆婆非常生氣,愣是把小新叫走了,怕被講閑話。

短短兩年,小新生下了兩個兒子。生一胎時,她宮縮了一晚上,又疼又餓,在走廊裏轉悠。我守著她拍攝,她生氣了:我這麽疼你能不能不要拍了?我才意識到,丈夫不理她,我又在拍她,她難受。我關了機,幫她叫醫生、叫護士,照顧一日三餐。



●小新隨著音樂起舞。



●小新的婆婆在山中找菌子。

少女時期的小新,從緬甸帶來跳舞的習慣,跟我拉著手玩一會,就跳起來了。每生一胎,都感覺她一下子變老了一點。一次節日,我給自己做了一套德昂服,她試著穿上,在房間裏跳了兩下,就不跳了,說自己太胖。那是她結婚後,我唯一一次見她自發跳舞。

生二胎時,誌強習慣了把小新丟給我,去陪表妹伊楠找工作了。

誌強從小喜歡伊楠,但是血緣關係太近,親戚強烈反對。有一次當著小新的麵,伊楠問誌強:你到底喜歡我哪裏?誌強說:你從頭到腳我都愛。這件事對小新傷害很大,吵架說離婚,誌強懟她:“你想離婚,想得美啊,現在你回家(緬甸)也是空白的。”



最初,看得出誌強對小新有愛意,聊到小新會害羞。後來他覺得小新像個小孩一樣,不像合格的妻子。小新連德昂筒裙都不會穿,別人笑她,她也笑。收玉米的時候,天快要下雨,她還唱歌,玩手機,誌強嫌她不幹活,吵了起來:“死老緬,我不要你了”。

誌強從小因為眼睛長得往外邊撇,被人看不起,一直自卑。我幫他問到一家醫院,免費做了眼睛外斜矯正手術,後來他憋在心裏的話,會跟我講一些。

誌強養家的擔子重,80歲的父親,60歲的母親,還有智力殘障的舅舅和弟弟。他不停歇地幹活,早上帶著午飯出發,往返於山上的玉米地、堅果地、甘蔗地,打藥施肥。不同的地塊之間隔著好幾裏,到養蠶的季節,又去找桑葉,天黑了帶著一身泥回家。

小新成為媳婦後,全家的目標,就是把這個家維係好,彼此之間不會表露太多情感。

公公幹不了重活,負責打理菜園。婆婆負責“逛山”,找野生菌、筍子、野生石斛等,運氣好時能挖到靈芝,拿到鎮上去賣。

小新要求跟誌強去幹農活,被嫌幹得慢,不帶她。隻有兩種情況她能去——砍甘蔗和收玉米,趕時間,全村都要出動,集中幹活。

小新的婆婆,也是緬甸媳婦,曾在緬甸有一段婚姻。懷著二胎時,前夫要討小老婆,她堅決離婚,改嫁到中國,嫁給比她大20歲的老公。她唯一一次表露喜好,是讓我下載了《你不來我不老》這首土味情歌,逛山一路走一路聽。其他時候,她好像沒有自己的興趣和欲望,覺得作為女人就該做好家務,不能懶散,也用這樣的標準要求小新。下山回家,發現小新串門去了,就會生氣媳婦沒守著家,不得體。

他們家在山上充話費不方便,要去鎮上充值,會讓我幫忙交話費。等我上山,誌強第一件事就是回屋裏拿出現金給我。其他村民也有讓我充話費的,有些人會假裝不記得。

農閑時男男女女常去喝酒跳舞,別人叫誌強去唱歌,但他不敢休息,去了家裏就沒人幹活了。在誌強看來,重體力勞動很累,比較起來,小新隻是做做家務、喂豬喂雞、帶帶娃。生了孩子,大家還是習慣性地叫她“小新”,按德昂族的習俗,生了第一個孩子,就不再叫孩子爸媽本名了。

比如亞楠媽媽,算是冷水溝緬甸媳婦裏最勤勞隱忍的,勤勞的緬甸媳婦,會在家裏多一點話語權。老公和她在芒市打工認識,娶她一分彩禮沒花,也沒辦婚禮。

亞楠媽媽是逛山的一把好手,我跟她逛了幾次,她爬到半山腰,我還在山底下。逛山要穿那種二十塊一雙的電工鞋防滑,拿一把長長的刀劈開雜草,背上筐,帶上幾塊自製的鹹豆豉配米飯,或者帶黃瓜,既能補水又占肚子。



●逛山時,樹葉“發卡”落到了亞楠媽媽頭發上。 右:逛山用的竹簍。



●春季才能采到的白花,亞楠媽媽煮好拿到集市上賣。

逛山的女人知道什麽季節,去哪裏找竹筍、白花、菌子。植物上有刺,一天下來,我腿上手上都會劃出傷,雨季山路濕滑難走,逛山的老手也會摔跤。

山貨要處理成半成品,比如長在樹尖尖上的白花,摘下來很快會爛掉,隻能當天煮幾遍,然後泡在清水裏;菌子摘下來兩三天,也就蔫了。她們要算好保鮮的日子,去趕街子賣掉。最近的集市要走七八公裏,背著山貨走一兩個小時,賣不出去又背回家自己吃。有時候忙一上午掙不到100塊,但亞楠媽媽每次去集市,平均都能掙到200塊。

誌強會感慨,要是小新能像亞楠媽媽那麽勤快就好了。亞楠媽媽懷孕9個月的時候還去逛山,她生三胎的時候我在,出現了一個可以照顧妻子的人,她丈夫就跟平日一樣,找人喝酒去了。

七八歲的緬甸侄女過來幫忙,背嬰兒、喂奶、做家務已經非常熟練。

她平日隻是笑,不愛講什麽。隻有一次她生病了,我帶她去鎮上,逛超市問她喜歡什麽,才看到她身上屬於小女孩的天性,選了口紅形狀的糖,後來她回到緬甸,14歲就結婚了。



●侄女幫亞楠媽媽帶小孩。

德昂族老人一般跟小兒子住,誌強在家好像是一家之主,麵對小新他很強勢,在外麵的社會,他還是一個無措的人。為了多賺錢,他幫人家蓋房子,從二樓摔下來,大腿骨折,做手術花了不少錢。弟弟開摩托逆行出了車禍,又要誌強賠錢。

山腳下的新寨,流行比買車,哪怕是貸款、買二手的,也要買車,過年開回來風風光光。山頂的老寨,買輛三輪,為了避雨加個棚子,再升級成能拉貨、坐人的二手麵包車,買車主要為生產生活。家裏窮的人,要麽天沒亮就開始走七八公裏山路,要麽給有車的五塊十塊,讓人把要賣的山貨拉去集市。

我要上山的話,誌強會騎摩托、開三輪來接我。在路上聊他的感情故事,或者賺錢的新想法,準備買蠶苗了,問我這點子怎麽樣?他總想著多賺點錢,養豬、養蠶、蓋棚子、種鬆茸,這個不行再試試那個。我要離開,他會很精心地為我準備禮物,茶葉、筍子、涼拌菜,把禮盒包裝的紙殼撕成小塊,一筆筆寫下山貨的名字。



●誌強騎摩托。



●小新。

2022年,小新23歲的時候,誌強也買了車,跟我報喜。他說小郭,你不要把我們忘了,有時間一定回來看看我們。那是我跟他的最後一通電話,後來才知道他買車的錢,和毒品有關。進去前,母親問他幹嘛去,他說找錢。

沒人再束縛小新了,但她的日子也沒有變好。

之前有一次小孩發燒,她去鎮上的醫院,不敢跟醫生講話,帶著小孩又回家了。那次她領悟到,漢語很重要。做剖腹產的時候也是,她不會寫自己的名字,醫生問“老公來了沒”。買衣服問價格,也得靠誌強。

出來打過三次工,隻能做餐館打掃的服務生,點菜都聽不懂。結果她不是嫌累,就是晚上吃燒烤喝酒,早上起不來,被老板辭退。第三次找我借錢,還是同樣的理由——打工要錢買被褥,我就沒借給她。小新隻上過幾天學,會唱字母歌,後來老師打她手板,她就不讀了。我教她寫自己的名字,她學兩筆就沒耐心,去年她兒子讀小學,老師讓家長簽字,她的名字還是由我來簽,七八年過去了,毫無長進。

在我接觸的緬甸女孩裏,誌強的表妹伊楠,屬於腦子很靈活的。她受過教育,會說緬語。我收留過她一起住,那時她有一個騎電動車的男朋友,後來又換成了一個開汽車的男朋友。

我是一起教她倆寫字的,表妹伊楠讓我教了五個字——“老公我愛你”。她曾和一個男人生了孩子,後來又離開了那個家。這五個字,無論說給之前的男人,還是未來調情,都能派上用場。但她最終還是被遣返回緬甸。

“緬甸新娘”在中國有事實婚姻,可以辦身份識別卡,合法居留不被遣返。但大多沒有身份證,小孩出生幾天之內,要去做親子鑒定,確認是中國丈夫的小孩才能落戶。想要上環、避孕,同樣需要中國丈夫的許可。



●表妹伊楠與小新。



●得知誌強喜歡表妹,小新很傷心。



●亞楠媽媽做親子鑒定。

誌強出事後,小新離開了婆婆家,又和其他男人在一起了,吃了虧就認,再去認識新的男人。她好像認為,必須找一個新的男人作為依靠。

我曾經試圖作為姐姐把她罵醒,不要男人一說好話就相信,要做自己的依靠,踏實工作。可能我介入太深,後來再遇到困難,她不敢再向我求助。記錄她其實挺難受的,想把她拔出泥潭,又看著她陷進去,會發現這些努力都是徒勞的。

小新對我的稱呼,從一開始的小郭,到姐姐,小孩出生時,小新稀裏糊塗指著我說,這是幹媽。她的小兒子被寵著長大,原本很調皮,我拍他玩石頭,他突然衝我一笑,拿石頭砸鏡頭。

後來寨子裏的人問小孩:你媽媽呢?他就回,“媽媽不要我了”,變得怯生生的。感覺很心疼,寧願他還是之前很“混”的樣子。

現在我留在了芒市生活,在學校當老師,教影視創作。選擇了一個小縣城,想活得真實一點,保持創作的狀態,跟拍攝對象共同度過一段時光。我還在拍攝冷水溝,年輕人離開打工,老人老去,人一年比一年少。8年前拍過寨子裏一對緬甸小姐妹,隨母親改嫁來到中國。那時她們渴望上學,背著新書包,滿寨子亂跑,有次冷不丁地問我:姐姐,你說我將來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嗎?

現在妹妹激烈地厭學,想去打工;姐姐18歲了,她過了一段跟各種男人喝酒的日子,後來好好工作,嫁給了一個外賣員,鏡頭可能會轉向她多一些,關注個體的生命。

我有半年沒再拍小新了,她跟一個男人走了,說不清地址,我不知道她住在哪裏。





●寨子裏的緬甸兩姐妹。



●導演郭玥涵和小新。

(為保護隱私,文中均為昵稱或化名。圖片和視頻均由講述者提供。)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電子垃圾三件套,撈了中國男人幾百億?
看不懂,為什麽日本女性寧願負債也要找牛郎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讓14億中國人笑話我們”
什麽才是加州矽穀清華學霸殺妻案的真相?
“以為自己不可能被騙” 反詐大使演員朱時茂遭詐騙




24小時討論排行

會見梅爾茨 王毅提起中國曾無條件支持德國統一
“大而美”法案通過了,特朗普大勝,美國大敗
印度花巨資建90度死亡直角高架橋 7工程師遭解雇
承認當年赴美簽證有問題,但馬斯克永遠是馬斯克
金正恩看在俄作戰士兵影片時落淚 俄朝合作換回什麽?
特朗普希望孤立中國,與越南的貿易協議很重要
美國最高法院:允許將非法移民遣送至南蘇丹
美解禁大飛機發動機對華出口 能換來中方稀土讓步?
一個自由主義的烏托邦:“它”或許是民主黨最後的希望
俄海軍副總司令在指揮所陣亡,烏方襲擊細節披露
日本前首相談美加征關稅:哭鬧的小孩兒
各國8月1日開始交關稅,川普:稅率最高70%
“反詐大使”朱時茂自曝一天兩遇騙局 被騙走2000元
美國邁向250 七月四日如相問,你是哪種MAGA人?
英國F-35B戰機因故障滯留印度 被當地旅遊局“征用”
墜樓機長妻子:丈夫出事無人通知 最後一眼都沒見到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不像合格的妻子”:18歲嫁到中國的緬甸新娘

極晝story 2025-07-02 21:52:11
“不像合格的妻子”:18歲嫁到中國的緬甸新娘




































在西南邊境的德昂族村落,許多緬甸女孩跨越邊界嫁到雲南。紀錄片《小新》呈現了這樣一位“緬甸新娘”的生活樣本:2017年,18歲的張玉新嫁給大她十幾歲的丈夫,突如其來的生育,身份困境,洗衣做飯,收割種植,再次懷孕——如養蠶吐絲般包裹起她的生活。《小新》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碩士郭玥涵的畢業作品,她跟拍多年,目前仍在記錄這群離鄉生存的緬甸女孩們。

文丨薑婉茹

編輯丨陶若穀



2017年,偶然聽說一所大學在雲南邊境有人類學田野點,需要少數民族影像記錄,就這樣開始拍攝緬甸新娘的故事。

我拍的寨子叫冷水溝,在德昂話裏是“女人的起源”。德昂族的祖先選擇了這裏,曾是個很大的寨子,人丁興旺。後來村民陸續搬去了山腳下的新寨,老寨隻剩23戶人家,不到100人。

我比小新還早10天到寨子,她家就在三十多公裏遠的地方,中間隔著國界線。

寨子裏的大齡青年誌強,32歲了還討不到媳婦,去緬甸那邊找。按德昂族傳統,早些年,男人看上一個姑娘,夜裏會開著船過河,到緬甸寨子裏去“闖姑娘”——到姑娘家門口聊天。更早的時候,爺爺奶奶那輩人,邊在山上幹活,邊對山歌。

誌強找了小新三回,打動了她。但小新身上背著婚約——她兒時就沒了媽媽,爸爸吸毒,大伯撫養她長大。寄人籬下的日子,小新要幫忙帶娃、幹農活,到了適婚年齡,被許配給一戶緬甸漢族,家裏收了很少的彩禮。

誌強對小新說,不要哭了,我幫你把錢還了,跟我去中國。在小新看來,“好日子終於來了”。她到誌強家待嫁,等待“出窪”(德昂族節日,象征著雨季結束,青年恢複婚戀自由)。

那時她天真爛漫,漢語不好,對拿攝像機的我很好奇。沒事就拉著我,一起用她碎了屏的手機看歌舞MV,有泰國的、印度的、緬甸的。我們一起去山上的菜園裏摘東西吃,小新很靈活,能爬到樹上去。

婚禮前,誌強一家熱火朝天地準備飯菜,宴請全村,小新自己跑出去哭。親人一個都沒來,年輕的緬甸媳婦,沒有娘家撐腰,在寨子裏算是最底層。

寨子裏的男性普遍想找個中國媳婦——家境更好,有合法身份,一起打工、孩子上學辦手續都方便些。他們年輕時外出打工,青春沒了,也沒攢下錢,有的還酗酒。當地女孩不會嫁給他們,到三十多還沒結婚的,基本就找不到了,會去緬甸找媳婦。一般年齡差蠻大的,誌強比小新大了十幾歲。



●德昂族的出窪節。



●寨子裏的人家。

寨子裏有一戶娶了本村的媳婦,娘家離著隻有30米,丈夫在外打工,媳婦有好吃的都拿回娘家,婆家不滿意,也拿她沒辦法。

我當時在一個奶奶家借住,她原本在芒市帶孫子,城裏“晚上也好亮”,她睡不著,還是獨自住山裏。木質結構的幹闌式老房子,沒有自來水,夏天就接房梁流下來的雨水喝。屋子後麵是森林,一個大坑,用樹枝搭一塊破簾子擋一下,就是廁所了。

初到時有很多新奇體驗。進窪節和出窪節之間的三個月,暫停農事和婚嫁,每5天念一次經,附近的村民互相串門、逛寨子。有次來了一個緬甸的佛爺,長老們在木質奘房(廟)裏圍著火爐聊天,感覺是某種神秘古老的儀式。後來看拍的素材,翻譯過來才知道聊的是:“昨天我看了個電視劇,那家的兒子不孝。”

我帶老人們下山看病,教他們網購,寨子慢慢接納了我。他們經常考我,指著雞蛋、碗、茶、酒,問我用德昂話怎麽講。也會喊我去家裏吃飯。叫了幾次不去,就很直接地表達:是不是看不起我家?

但每天拍攝,會陷入一種焦慮——拍的素材都是重複的,小新的生活也是重複的,圍著家打轉。一會兒喂雞,一會兒煮飯,一會兒打掃,刷刷手機聽聽歌,沒有跟人的互動,時間長了拍到麻木。

在小新看來,寨子裏的生活,比在緬甸老家強。她們村沒有網絡信號,打電話要去鎮上,不時還有戰亂,得躲到山洞裏。讓她不習慣的,更多是夫家的管束。小新跟我關係好,想跟我去鄰居家睡,最多100米的距離,但她婆婆非常生氣,愣是把小新叫走了,怕被講閑話。

短短兩年,小新生下了兩個兒子。生一胎時,她宮縮了一晚上,又疼又餓,在走廊裏轉悠。我守著她拍攝,她生氣了:我這麽疼你能不能不要拍了?我才意識到,丈夫不理她,我又在拍她,她難受。我關了機,幫她叫醫生、叫護士,照顧一日三餐。



●小新隨著音樂起舞。



●小新的婆婆在山中找菌子。

少女時期的小新,從緬甸帶來跳舞的習慣,跟我拉著手玩一會,就跳起來了。每生一胎,都感覺她一下子變老了一點。一次節日,我給自己做了一套德昂服,她試著穿上,在房間裏跳了兩下,就不跳了,說自己太胖。那是她結婚後,我唯一一次見她自發跳舞。

生二胎時,誌強習慣了把小新丟給我,去陪表妹伊楠找工作了。

誌強從小喜歡伊楠,但是血緣關係太近,親戚強烈反對。有一次當著小新的麵,伊楠問誌強:你到底喜歡我哪裏?誌強說:你從頭到腳我都愛。這件事對小新傷害很大,吵架說離婚,誌強懟她:“你想離婚,想得美啊,現在你回家(緬甸)也是空白的。”



最初,看得出誌強對小新有愛意,聊到小新會害羞。後來他覺得小新像個小孩一樣,不像合格的妻子。小新連德昂筒裙都不會穿,別人笑她,她也笑。收玉米的時候,天快要下雨,她還唱歌,玩手機,誌強嫌她不幹活,吵了起來:“死老緬,我不要你了”。

誌強從小因為眼睛長得往外邊撇,被人看不起,一直自卑。我幫他問到一家醫院,免費做了眼睛外斜矯正手術,後來他憋在心裏的話,會跟我講一些。

誌強養家的擔子重,80歲的父親,60歲的母親,還有智力殘障的舅舅和弟弟。他不停歇地幹活,早上帶著午飯出發,往返於山上的玉米地、堅果地、甘蔗地,打藥施肥。不同的地塊之間隔著好幾裏,到養蠶的季節,又去找桑葉,天黑了帶著一身泥回家。

小新成為媳婦後,全家的目標,就是把這個家維係好,彼此之間不會表露太多情感。

公公幹不了重活,負責打理菜園。婆婆負責“逛山”,找野生菌、筍子、野生石斛等,運氣好時能挖到靈芝,拿到鎮上去賣。

小新要求跟誌強去幹農活,被嫌幹得慢,不帶她。隻有兩種情況她能去——砍甘蔗和收玉米,趕時間,全村都要出動,集中幹活。

小新的婆婆,也是緬甸媳婦,曾在緬甸有一段婚姻。懷著二胎時,前夫要討小老婆,她堅決離婚,改嫁到中國,嫁給比她大20歲的老公。她唯一一次表露喜好,是讓我下載了《你不來我不老》這首土味情歌,逛山一路走一路聽。其他時候,她好像沒有自己的興趣和欲望,覺得作為女人就該做好家務,不能懶散,也用這樣的標準要求小新。下山回家,發現小新串門去了,就會生氣媳婦沒守著家,不得體。

他們家在山上充話費不方便,要去鎮上充值,會讓我幫忙交話費。等我上山,誌強第一件事就是回屋裏拿出現金給我。其他村民也有讓我充話費的,有些人會假裝不記得。

農閑時男男女女常去喝酒跳舞,別人叫誌強去唱歌,但他不敢休息,去了家裏就沒人幹活了。在誌強看來,重體力勞動很累,比較起來,小新隻是做做家務、喂豬喂雞、帶帶娃。生了孩子,大家還是習慣性地叫她“小新”,按德昂族的習俗,生了第一個孩子,就不再叫孩子爸媽本名了。

比如亞楠媽媽,算是冷水溝緬甸媳婦裏最勤勞隱忍的,勤勞的緬甸媳婦,會在家裏多一點話語權。老公和她在芒市打工認識,娶她一分彩禮沒花,也沒辦婚禮。

亞楠媽媽是逛山的一把好手,我跟她逛了幾次,她爬到半山腰,我還在山底下。逛山要穿那種二十塊一雙的電工鞋防滑,拿一把長長的刀劈開雜草,背上筐,帶上幾塊自製的鹹豆豉配米飯,或者帶黃瓜,既能補水又占肚子。



●逛山時,樹葉“發卡”落到了亞楠媽媽頭發上。 右:逛山用的竹簍。



●春季才能采到的白花,亞楠媽媽煮好拿到集市上賣。

逛山的女人知道什麽季節,去哪裏找竹筍、白花、菌子。植物上有刺,一天下來,我腿上手上都會劃出傷,雨季山路濕滑難走,逛山的老手也會摔跤。

山貨要處理成半成品,比如長在樹尖尖上的白花,摘下來很快會爛掉,隻能當天煮幾遍,然後泡在清水裏;菌子摘下來兩三天,也就蔫了。她們要算好保鮮的日子,去趕街子賣掉。最近的集市要走七八公裏,背著山貨走一兩個小時,賣不出去又背回家自己吃。有時候忙一上午掙不到100塊,但亞楠媽媽每次去集市,平均都能掙到200塊。

誌強會感慨,要是小新能像亞楠媽媽那麽勤快就好了。亞楠媽媽懷孕9個月的時候還去逛山,她生三胎的時候我在,出現了一個可以照顧妻子的人,她丈夫就跟平日一樣,找人喝酒去了。

七八歲的緬甸侄女過來幫忙,背嬰兒、喂奶、做家務已經非常熟練。

她平日隻是笑,不愛講什麽。隻有一次她生病了,我帶她去鎮上,逛超市問她喜歡什麽,才看到她身上屬於小女孩的天性,選了口紅形狀的糖,後來她回到緬甸,14歲就結婚了。



●侄女幫亞楠媽媽帶小孩。

德昂族老人一般跟小兒子住,誌強在家好像是一家之主,麵對小新他很強勢,在外麵的社會,他還是一個無措的人。為了多賺錢,他幫人家蓋房子,從二樓摔下來,大腿骨折,做手術花了不少錢。弟弟開摩托逆行出了車禍,又要誌強賠錢。

山腳下的新寨,流行比買車,哪怕是貸款、買二手的,也要買車,過年開回來風風光光。山頂的老寨,買輛三輪,為了避雨加個棚子,再升級成能拉貨、坐人的二手麵包車,買車主要為生產生活。家裏窮的人,要麽天沒亮就開始走七八公裏山路,要麽給有車的五塊十塊,讓人把要賣的山貨拉去集市。

我要上山的話,誌強會騎摩托、開三輪來接我。在路上聊他的感情故事,或者賺錢的新想法,準備買蠶苗了,問我這點子怎麽樣?他總想著多賺點錢,養豬、養蠶、蓋棚子、種鬆茸,這個不行再試試那個。我要離開,他會很精心地為我準備禮物,茶葉、筍子、涼拌菜,把禮盒包裝的紙殼撕成小塊,一筆筆寫下山貨的名字。



●誌強騎摩托。



●小新。

2022年,小新23歲的時候,誌強也買了車,跟我報喜。他說小郭,你不要把我們忘了,有時間一定回來看看我們。那是我跟他的最後一通電話,後來才知道他買車的錢,和毒品有關。進去前,母親問他幹嘛去,他說找錢。

沒人再束縛小新了,但她的日子也沒有變好。

之前有一次小孩發燒,她去鎮上的醫院,不敢跟醫生講話,帶著小孩又回家了。那次她領悟到,漢語很重要。做剖腹產的時候也是,她不會寫自己的名字,醫生問“老公來了沒”。買衣服問價格,也得靠誌強。

出來打過三次工,隻能做餐館打掃的服務生,點菜都聽不懂。結果她不是嫌累,就是晚上吃燒烤喝酒,早上起不來,被老板辭退。第三次找我借錢,還是同樣的理由——打工要錢買被褥,我就沒借給她。小新隻上過幾天學,會唱字母歌,後來老師打她手板,她就不讀了。我教她寫自己的名字,她學兩筆就沒耐心,去年她兒子讀小學,老師讓家長簽字,她的名字還是由我來簽,七八年過去了,毫無長進。

在我接觸的緬甸女孩裏,誌強的表妹伊楠,屬於腦子很靈活的。她受過教育,會說緬語。我收留過她一起住,那時她有一個騎電動車的男朋友,後來又換成了一個開汽車的男朋友。

我是一起教她倆寫字的,表妹伊楠讓我教了五個字——“老公我愛你”。她曾和一個男人生了孩子,後來又離開了那個家。這五個字,無論說給之前的男人,還是未來調情,都能派上用場。但她最終還是被遣返回緬甸。

“緬甸新娘”在中國有事實婚姻,可以辦身份識別卡,合法居留不被遣返。但大多沒有身份證,小孩出生幾天之內,要去做親子鑒定,確認是中國丈夫的小孩才能落戶。想要上環、避孕,同樣需要中國丈夫的許可。



●表妹伊楠與小新。



●得知誌強喜歡表妹,小新很傷心。



●亞楠媽媽做親子鑒定。

誌強出事後,小新離開了婆婆家,又和其他男人在一起了,吃了虧就認,再去認識新的男人。她好像認為,必須找一個新的男人作為依靠。

我曾經試圖作為姐姐把她罵醒,不要男人一說好話就相信,要做自己的依靠,踏實工作。可能我介入太深,後來再遇到困難,她不敢再向我求助。記錄她其實挺難受的,想把她拔出泥潭,又看著她陷進去,會發現這些努力都是徒勞的。

小新對我的稱呼,從一開始的小郭,到姐姐,小孩出生時,小新稀裏糊塗指著我說,這是幹媽。她的小兒子被寵著長大,原本很調皮,我拍他玩石頭,他突然衝我一笑,拿石頭砸鏡頭。

後來寨子裏的人問小孩:你媽媽呢?他就回,“媽媽不要我了”,變得怯生生的。感覺很心疼,寧願他還是之前很“混”的樣子。

現在我留在了芒市生活,在學校當老師,教影視創作。選擇了一個小縣城,想活得真實一點,保持創作的狀態,跟拍攝對象共同度過一段時光。我還在拍攝冷水溝,年輕人離開打工,老人老去,人一年比一年少。8年前拍過寨子裏一對緬甸小姐妹,隨母親改嫁來到中國。那時她們渴望上學,背著新書包,滿寨子亂跑,有次冷不丁地問我:姐姐,你說我將來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嗎?

現在妹妹激烈地厭學,想去打工;姐姐18歲了,她過了一段跟各種男人喝酒的日子,後來好好工作,嫁給了一個外賣員,鏡頭可能會轉向她多一些,關注個體的生命。

我有半年沒再拍小新了,她跟一個男人走了,說不清地址,我不知道她住在哪裏。





●寨子裏的緬甸兩姐妹。



●導演郭玥涵和小新。

(為保護隱私,文中均為昵稱或化名。圖片和視頻均由講述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