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米科技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的名聲,在中國如雷貫耳,但這個名字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卻鮮為人知。雷軍自2025年6月底以來成為中國的首富。他推出的電動休旅車款小米YU7,可挑戰馬斯克的電動車特斯拉Model Y的市場地位。對於這位從低調工程師轉型成為科技行業的顯赫領袖者來說,這是一項非凡的成就,他的迅速崛起建立在與智能手機、物聯網……以及現今的電動汽車的交匯之上。
法國首個專注於移動出行的網站 mobiwisy 關注報道這位自2025年6月底以來成為中國首富的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
雷軍,1969年出生於中國湖北省,並非出身於富裕家族精英,而是低調的知識分子家庭。他畢業於武漢大學計算機專業,1992年加入金山軟件,開啟職業生涯。年僅28歲的他便一路晉升,成為金山軟件的首席執行官,隨後帶領公司上市。作為中國互聯網早期的遠見卓識者,他隨後創建了卓越網,這是中國最早的電子商務網站之一。2004年,他以區區7500萬美元的價格將卓越網出售給了全球最大的互聯網線上零售商之一的美國亞馬遜集團。
雷軍憑借智能手機一炮衝天
但雷軍真正進入我們當代科技史,是在2010年;這一年 雷軍創立了小米公司。他既受到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對產品的嚴謹態度的啟發,也受到特斯拉電動車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對行業具有雄心壯誌的啟發,創立了一種在中國前所未有的產業模式:提供與美國和韓國巨頭產品品質相當的智能手機,但價格卻更加親民。小米憑借著一種罕見的組合迅速崛起:精心的設計、自主研發的軟件(MIUI,後更名為HyperOS)以及忠實的用戶社區。2014年,小米已成為全球智能手機領域的領導者之一,並於2018年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從智能手機到汽車領域?
如果故事就此打住,雷軍當時早已被譽為21世紀亞洲最偉大的工業建設者之一。但他的目標並不滿足停在就此本就可讓他繼續生活在舒適的條件中:雷軍想要的是擴大規模地發展。而正是在此點上,他衝入了汽車領域。
自2021年,雷軍就宣布推出小米汽車,初始投資100億元人民幣(12億歐元)。觀察人士對此持謹慎態度:因科技製造商在汽車行業屢屢失敗,蘋果也曾考慮推出……但最終還是放棄了。然而,2024年3月,小米發布了SU7,這是一款外觀運動、配置豐富、與小米世界緊密相連的電動轎車,售價低於特斯拉Model 3。24小時內,訂單量接近9萬份。不到一年時間,小米SU7的交付量就達到了27.2萬輛,這一數字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因為該行業的挑戰是巨大的:簽訂單是一回事,但要完成訂單又是另一回事。
2025年6月小米電動新車發布會
但真正的震撼發生在2025年6月,小米YU7的發布。這是一款定位與特斯拉Model Y直接對標的電動休旅車SUV。僅僅3分鍾,小米就獲得了20萬份預訂單。18小時後,驗證量更是超過了29萬!如此強勁的表現,使得小米股價當天上漲了8%。正是這款新車的發布,將公司市值推至曆史最高點,這也讓雷軍榮登國民富豪榜的榜首。
雷軍,中國的埃隆·馬斯克
許多人在雷軍的成功中看到了埃隆·馬斯克的影子。雷軍也毫不掩飾他對這位特斯拉老板的欽佩。他和馬斯克一樣,堅信垂直整合、掌握關鍵技術、快速決策以及維護生態係統的重要性。但雷軍與馬斯克的差異也顯而易見。馬斯克喜歡挑釁、難以預測,並且在媒體上極度活躍,而雷軍則保持著有條不紊、謹慎,甚至可以說是內斂。他既不追求聚光燈,也不追求衝突。他的演講精準到位,如同史蒂夫·喬布斯;他的決策經過深思熟慮,他的雄心壯誌與中國政府的宏觀方向巧妙契合。他體現了一種“中國馬斯克”的特質,更加冷靜,更加順應民意,但同時也意誌堅定。
雷軍一路走來並非一切都一帆風順。小米經曆了數次失敗:在頭幾年,由於管理不善的國際擴張、在高端市場要讓自己與眾不同的吃力和困難,在與阿裏巴巴和百度競爭時,在嚐試人工智能或語音助手領域的嚐試也以失敗告終。
該公司甚至因過度商業化和浮誇的宣傳而受到批評。中國色彩太濃厚了嗎?但在每一的次挫折,雷軍都成功地扭轉了局麵,精簡了流程,重新出發。進軍汽車行業,這長期以來被視為任性一時興起的決定,如今已被證明是一步妙招。
在商賈角色的背後,雷軍也是一位具影響力的戰略家。他通過其旗下的順為資本基金 (Shunwei),支持了數百家中國科技初創企業。在慈善領域,他已向教育和科研事業捐贈了相當於數十億美元的資金。2023年,他向其母校捐贈的16億歐元令人印象深刻。
忠於中國政府
如今,55歲的雷軍已沒有什麽好再去證明自己了,但一切仍舊需要建造。小米汽車的未來取決於其能否保持可靠的量產,並在電池、軟件和車載人工智能方麵不斷創新。最重要的是,在特斯拉占據主導地位的國際電動車市場建立品牌。他從最初的一名軟件開發人員,如今夢想著看到自己的汽車行駛在歐洲、美國和印度的道路上。
在中國這個地方,那些科技巨頭一旦曝光率過高,往往就會被邊緣化,而雷軍卻做到了罕見的平衡:他從不挑戰國家,也從不把自己打造成孤膽天才。他替自己塑造了一個應用工程師形象,開發量身訂製的軟件,忠於自己的國家,對產品的執著遠勝於個人形象。矛盾的是,這種低調克製或許正是他能夠長盛不衰的關鍵。
“旅程才剛剛開始!”
就在今年2025年的六月,盡管聚光燈前所未有地聚焦在他身上,他依然保持忠於自己。沒有豪言壯語的聲明,沒有煽情的推文,隻有微博上一句輕描淡寫的話:“旅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