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印度航空(Air India)的悲劇中,至少有270人喪生,事故涉及波音最具創新性和人氣的機型之一。在此之前,它也一直被認為是最安全的機型之一。
我們仍然不知道為什麽171號班機在起飛僅30秒後就墜毀。調查人員目前已經找回飛行記錄儀數據,正努力查明原因。但是,這起事件讓人們的目光集中在涉事機型上:“787夢幻客機”(787 Dreamliner),這是現今一代激進設計、節能高效飛機的首款代表。
在這次事故之前,787已經運行了近15年而未發生任何重大事故,未有過一宗傷亡。根據波音的說法,在這段期間內,它載運了超過十億名乘客。目前全球仍有超過1100架787在服役中。
然而,它也曾遭遇一連串的品質控製問題。
曾參與該機型製造的吹哨人對生產標準提出了諸多質疑。有些人聲稱,可能有存在嚴重缺陷的飛機被允許投入使用——對這些指控,波音公司一貫予以否認。
音速巡航者與 “9/11” 效應
2009年12月的一個寒冷早晨,一架嶄新的飛機緩緩滑出西雅圖附近的佩恩機場(Paine Field)跑道,在歡呼人群的注視下,加速升空,衝入多雲的天空。
這次首航是多年研發與數十億美元投資的成果。

2009年,民眾為波音787夢幻客機的首次試飛歡呼
787的構想始於2000年代初期,當時油價上漲,燃料成本成為航空公司的一大負擔。波音決定為航空公司打造一款遠程航線的飛機,並在效率上樹立新標準。
“1990年代末期,波音正在研發一款名為Sonic Cruiser(音速巡航者)的機型,”航空曆史學家謝伊·奧克利(Shea Oakley)解釋道。
這款飛機最初的構想是使用先進材料與最新技術,搭載多達250名乘客,以接近音速的速度飛行。當時的重點是速度以及縮短旅程時間,而非燃油效率。
“但隨後9/11事件的效應,對全球航空業造成嚴重衝擊,”奧克利先生說。
“航空公司告訴波音,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史上最節能、最經濟的遠程噴射客機。他們希望擁有一架與音速巡航者相同載客量的飛機,但不需要高速。”
波音放棄了原始構想,開始著手研發後來成為787的機型。這也促成了航空業的新商業模式。
航空公司不再需要使用巨型飛機在“樞紐”機場間運送大量乘客,再轉乘其他航班前往目的地。他們現在可以使用較小的飛機,飛小城市間的航線——這在過去並不具經濟效益。
空中巴士的超級巨無霸 vs 波音燃油效率
當時,波音的主要競爭對手——歐洲航空巨頭“空中巴士”(Airbus)——采取了完全相反的策略。後者正在研發龐大的A380超級巨無霸飛機,這是一款專為在全球最繁忙的機場之間運送最多乘客而設計的機器。
事後看來,波音的策略更為明智。耗油量極高的A380在僅生產了251架後,於2021年停產。
“空中巴士認為未來的航空業會以大型樞紐機場為中心,人們總會在法蘭克福、希思羅或成田轉機,”航空分析師、航空業谘詢公司“空氣動力學谘詢”(AeroDynamic Advisory)的董事總經理理查德·阿布拉菲亞(Richard Aboulafia)這樣解釋道。
“但是波音說‘不,人們想要點對點直飛’,而波音的判斷極為正確。”

空中巴士A380於2005年推出,但在16年後停產
787是一款真正激進的飛機。它是第一架主要以碳纖維等複合材料、而非鋁製成的商用飛機,以此減輕重量。它有先進的空氣動力學設計,以減少阻力。
它還采用了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和勞斯萊斯(Rolls Royce)製造的高效能現代引擎,並以更輕的電動係統取代了許多機械與氣壓係統。
對此,波音表示,這些設計讓787比其前身波音767節能20%。此外,它也明顯更安靜,製造商稱其噪音足跡(即地麵上受飛機噪音影響的區域)可減少達60%。
緊急迫降與機上火災
然而,在787投入服務不久後,就出現了嚴重問題。2013年1月,一架787在波士頓洛根國際機場(Logan International Airport)停靠時,鋰離子電池起火。
一周後,另一架787在日本國內航班中因電池過熱被迫緊急降落。
這款機型因此在全球範圍內被停飛數月,波音則在此期間提出了解決方案。

一架787客機在登機門等待期間發生電池起火事件後,相關單位展開了調查
自那之後,日常營運還相對穩定,但生產方麵問題重重。分析人士指出,部分原因可能是波音決定在南卡羅來納州北查爾斯頓設立新的787組裝線——距離西雅圖基地超過2000英裏。
這項決策是為了利用當地工會參與率低的優勢,以及州政府提供的豐厚支持。
“研發過程中確實存在嚴重問題,”阿布拉菲亞說,“其中一些顯著的生產問題,和波音首次在普吉特灣地區以外設立生產線的決定尤其相關。”
吹哨人的嚴重指控
2019年,波音發現了一係列影響飛機各部件組裝方式的製造缺陷。隨著更多問題浮現,公司擴大了調查範圍,並揭露了進一步的缺陷。
交付作業受到嚴重幹擾,而後從2021年5月到2022年7月完全中止,隔年又再次暫停。
然而,對787計劃最具破壞性的指控,可能來自波音的現任和前任員工。
其中最知名的是已故的約翰·巴奈特(John Barnett),他曾是南卡羅來納州787工廠的品質控製經理。他聲稱,為了盡可能加快生產的壓力,嚴重損害了飛機的安全性。

已故的約翰·巴奈特(John Barnett),曾是南卡羅來納州一間787工廠的品質控製經理,他曾對波音提出多項指控
2019年,他向BBC表示,工廠員工未遵循嚴格的零件追蹤程序,導致有缺陷的零件可能被遺漏。他還表示,有些員工甚至故意從廢料箱中取出不合格零件安裝到飛機上,以避免生產線延誤。
他還指出,用來固定飛機甲板的零件存在缺陷。將其鎖入時會產生鋒利的金屬碎屑,這些碎屑有時會堆積在甲板下方的電線密集區域。
他的指控曾提交給監督機構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該機構部分支持了他的說法。經調查後,該機構認定至少有53個“不合標準”零件在工廠中失蹤。
美國聯邦航空總署的審核也證實,多架飛機地板下方確實存在金屬碎屑。
波音表示,其董事會分析後認定這些問題“不構成飛行安全風險”,但相關固定件後來仍被重新設計。公司隨後聲明已“完全解決FAA關於零件可追溯性的調查結果,並實施了防止再次發生的糾正措施”。
“出大事隻是時間問題”
巴奈特始終擔心,那些已經投入使用的飛機可能隱藏著足以導致重大事故的缺陷。“我相信, 787出大事隻是時間問題,”他在2019年告訴我說,“我祈禱我是錯的。”
2024年初,巴奈特自殺身亡。當時他正為一宗長期進行的吹哨人訴訟案提供證詞,他堅稱自己因揭發問題而遭到波音打壓。波音否認這一說法。
他所提出的許多指控,與另一位前品質經理辛西亞·基欽斯(Cynthia Kitchens)的說法不謀而合。
2011年,她曾向監管機構投訴,有人故意將劣質零件從隔離區取出並安裝到飛機上,以維持生產線運作。
2016年離開波音的基欽斯女士還聲稱,員工被指示忽略不合格的工作,並指出含有金屬碎屑的瑕疵電線束被故意安裝到飛機上——這可能導致危險的短路。
對於這些具體指控,波音未作回應,但表示基欽斯女士於2016年“在被告知將被納入績效改善計劃後辭職”。公司補充說,她隨後對波音提起訴訟,指控“與品質問題無關的歧視與報複”,該訴訟已被駁回。

波音公司致力於讓787夢幻客機比其前身767安靜得多,並提升20%的燃油效率
最近,第三位吹哨人在去年於參議院委員會作證時登上新聞頭條。
現任波音員工山姆·薩雷普爾(Sam Salehpour)向美國議員表示,他挺身而出是因為“我在波音觀察到的安全問題若不加以處理,可能導致商用飛機災難性故障,造成數百人喪命”。
這名品質工程師指出,在2020年底參與787項目時,他目睹公司在組裝流程中采取捷徑,以加快生產與交付速度。他表示,這些做法“導致787飛機隊列中可能存在有缺陷的零件和安裝問題”。
他還指出,在他檢查的大多數飛機上,機身各段接合處的微小縫隙未被妥善修複。他表示,這些接合處可能“隨時間推移出現過早疲勞故障”,並造成“極度不安全的飛行條件”,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他推測,超過1000架飛機可能都受到影響——這是787機隊中的大部分。
波音堅稱“關於787結構完整性的指控並不準確”。公司表示:“這些問題已在美國聯邦航空總署的監督下接受嚴格審查。分析結果證實,該機型在未來數十年內仍能維持耐用性與服役壽命,這些問題不構成任何安全疑慮。”
“嚴重問題早就該浮現”
毫無疑問,波音近年來在企業文化與生產標準方麵承受了巨大壓力。在其最暢銷的737 MAX機型上發生兩起致命事故後,加上去年又有一起嚴重事件,公司屢遭批評,指其將追求利潤置於乘客安全之上。
這種觀感讓2024年上任的首席執行官凱利·奧特伯格(Kelly Ortberg)致力於扭轉局麵——他正在全麵改革內部流程,並與監管機構合作,製定一套全麵的安全與品質控製計劃。
但787是否已因過去的失誤而受到影響,進而埋下持續性的安全風險?

目前仍不清楚為何印度航空的航班在起飛僅30秒後就墜毀
理查德·阿布拉菲亞認為並非如此。“你看,這款飛機已經營運了16年,交付了1200架,載運超過十億乘客,直到現在都沒有發生過墜機事故,”他說。“這是一項傑出的安全紀錄。”
他認為,若有重大問題,早就應該浮現。
“我真心認為生產問題比較屬於短期性質,”他說,“過去幾年來,對787生產的監管已大幅加強。”
“對於較早期的飛機來說,如果有嚴重問題,應該早就顯現出來了。”
發生在艾哈邁達巴德的印度航空墜機事件所涉飛機已有超過11年機齡,首次飛行是在2013年。
但由前波音吹哨人艾德·皮爾森(Ed Pierson)成立的美國航空安全基金會(Foundation for Aviation Safety)表示,在這起事故發生前,他們對787機型就已有安全疑慮。
“是的,這確實可能構成安全風險,”皮爾森表示。“我們持續監控事故報告和監管文件。適航指令揭示出各種問題,這確實令人擔憂。”

本月較早前發生的印度航空悲劇,造成至少270人喪生,如今人們仍在等待答案
他指出,其中一項問題是洗手間水龍頭可能漏水至電氣設備艙。去年,FAA指示航空公司定期檢查,因為有報告指出某些787機型的漏水問題未被察覺。
不過,他強調,這起悲劇的原因仍未明——調查必須迅速推進,無論問題出在哪裏,是飛機本身、航空公司,或其他因素,都必須盡快厘清。
目前為止,787的安全紀錄仍然堅實。
“我們目前還不知道印度航空墜機的原因,”航空顧問公司“利罕公司”(Leeham Company)的董事總經理史科特·漢密爾頓(Scott Hamilton)表示。
“但根據我們對這款飛機的了解,我仍然會毫不猶豫地搭乘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