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殘酷的事實:「男孩危機」正在爆發
文章來源: 穀雨星球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每年高考季,「男孩危機」的話題都會被熱議一輪。「男生各方麵發育都落後女生」、「大學裏男生越來越少」
等現象,也引發了很多男生家長的擔憂。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高考報名男生占比僅為37%。更讓人驚訝的是,小學裏每100名女生對應116.1名男生,而到本科階段每100名女生僅對應58.7名男生。
「教育賽道上男孩正在逐漸消失」。
■《紐約時報》最近也探討了男孩危機:男孩正在全方位落後於女孩,而女孩正在進步
與此同時,心理健康數據也令人擔憂:2021年中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礙年齡標準化患病率中,男孩(10.3%)顯著高於女孩(7.2%)。而且,性別不平等也在加劇:「女性說男人能做的事,我們也能。但男人從不說,女人能做的事,我們也行。」
那男孩們到底是如何被養育的呢?
80後法國資深記者、女性主義者奧蕾莉亞·勃朗特意在成為一個男孩的母親後,用親身經驗寫了一本書《當我生的是男孩》,來分析全社會對男孩養育的教條和「錯誤」——
「如果我生了一個女孩,我很清楚應該如何教她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女性;但男孩的話,我有一堆問題,卻完全沒有答案。」
■作者與中法文版的書,有意思的是,「田力」也在國內的互聯網上正被作為對男性的指代詞
從小穿上的「性別束縛衣」
在男孩養育過程中,媽媽們會在很早期就遇到沒有答案的難題。比如:
兒子想穿粉紅色的衣服,我應該介入嗎?
兒子想穿裙子,我應該如何教導他?
男孩可以玩洋娃娃媽?
其實這些問題,都反映出整個社會在依從性別的刻板印象和傳統的教養原則來對待男孩。也就是說,我們不是從孩子的需求,而是從性別的規訓出發,養育男孩。
社會需要男孩像男子漢一樣具備男性氣質,要求男孩是「勇敢的、不畏困難的,機靈活潑的、運動發達的」;而女孩像淑女一樣具備女性氣質,應該是「美麗的、安靜的、溫柔的、脆弱的、需要嗬護的」。
■性別刻板偏見下,男孩和女孩的形容詞是分開的(左),但一位瑞典的老師決定不再用「男孩/女孩應該…」來教孩子,而是讓這些描述特質的詞語跳出性別區隔(右)
可以說從出生開始,男孩和女孩就被區別對待了。
成年人挑選玩具,首要考慮是「什麽是適合男孩/女孩的」,而不是源於孩子們的需求,以及「我的孩子要發展什麽能力」。
但事實上,不同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不同的技能。
像是玩洋娃娃、過家家和買東西之類的象征性遊戲,幫助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而戶外遊戲對孩子掌握時空坐標、團隊合作和競爭意識都有幫助,男孩和女孩都可以玩。
隻不過,是我們刻意引導的教養原則造成了他們本應具備的某些能力的缺失。
■數據研究發現,女性的大學入學率已經超過男性
而且,這樣的性別刻板偏見,對每一個孩子都是有傷害的。
一項新的全球研究發現,這些偏見使女孩和男孩在10歲之前就被戴上了「性別束縛衣」,造成了終生的負麵影響,且與身心健康問題風險增加相關——
使女孩麵臨更大的身體暴力和性暴力、童婚和艾滋病毒感染風險。男孩的風險則可能包括藥物濫用和自殺。
在《當我生的是男孩》中,作者奧蕾莉亞引用了2012年法國社會事務總監察局的一項幼兒教育研究結論。
在幼兒園被隱形區別對待的過程中,女孩在集體活動中較少受到激發和鼓勵,她們的外表則更多受到成年人關注。
與之相反,男孩們的身體能力會更多被成年人關注,但男孩們的情緒狀態和感受則經常被成年人忽視。
該調查指出:「在男孩們身上,唯一能被容忍的情緒就是憤怒。」
哭成為脆弱的象征,更進一步指示著男孩「男子氣概」的不足或喪失,成為男孩的一種「失格」。
■在《混沌少年時》中,13歲少年殺人犯的父親就是以「男子氣概」養兒子,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厭女的價值觀
有毒的「男子氣概」
「不知如何養育男孩」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在書中,作者不僅分析了法國的情況,還援引了西方國家,如英國、美國的案例。
早在2016年,一位在美國大學任教的教授,曾在紐約時報上刊登了一篇名為The Fear ofHaving a
Son的文章。他寫道,在兒子剛出生時,他就為孩子未來所要麵臨的社會性別規範而產生壓力和恐懼。
「我們會教兒子如何感受和表達自己的脆弱。但在我們的文化中,脆弱是一種詛咒。」
可見,「脆弱的男性」會遭到社會和文化規範的不齒,家庭也無法完全為其提供庇護。無論中西,傳統的性別偏見都非常強大。
■皮尤中心的新調查中,男孩在學校的行為問題更多,更具破壞性
正如上一章開篇提到的問題,如果父母遵從男孩的意願,允許他們穿粉紅色的衣服,可以玩洋娃娃,甚至可以穿裙子,那麽他們能夠經受外界的眼光和不公對待嗎?
脆弱和暴力就像養育男孩的一對相輔相成的力量,一個缺乏男子氣概的脆弱的男性,暴力(施暴或受暴)會接踵而至。
就像「女孩也可以憤怒」一樣,如何教會男孩正確認識脆弱和暴力,也是畢生的功課。
對男孩更加「粗糲」的養育方式,使得很多家庭在孩子剛剛產生性別意識時,更容易對男孩動粗。
因為家長們也希望男孩子是可以「戰鬥的」、「好鬥的」,期望他們在麵對暴力時可以做出的回應,「做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如果他們用暴力反擊,那麽未來暴力可能成為他們解決問題的工具,他們將成為一個施暴者;如果他們沒有能力反擊,像「弱者」,成年人則會以一個「失敗的男子漢」來標簽化孩子,甚至成為父母語言暴力、行為暴力的受害者。
養育男孩就像吊鋼絲,一邊是脆弱,一邊是暴力,保持不好平衡,就會掉進兩者的危害中。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一個有名的案例——玫瑰少年葉永誌。
葉永誌因為安靜、溫柔的性格,被同學戲稱娘娘腔,遭到同學長期霸淩。他因為被同學叫到廁所強製檢查性別,而對上廁所產生巨大的恐懼。一天,他提前五分鍾下課上廁所,卻摔倒在地,生命終結在15歲。
「娘娘腔」是他生前被稱呼最多的標簽,在他死後,社會開始反思性別刻板印象和性別規範,此後「玫瑰少年」成為他的代稱,或者說是和「男子漢」相對的另一種男性氣質的代稱。
「男孩子也可以穿粉色、紅色,喜歡玫瑰花,成為安靜、溫柔的存在」。
葉永誌遭受了極端的暴力,而《混沌少年時》中男孩吉米成為極端暴力的施行者。吉米曾因瘦弱矮小被同學霸淩,後被認為不夠資格追求同校女生凱蒂,種種關於男子漢失格的羞辱,成為他走向終極暴力的推手。
這些就是作者所說的「有毒的男子氣概」。
不被允許表達的脆弱,強製遭受的暴力,或者付諸暴力手段獲得合格的認可,使得許多男孩為自己鍛造了一層鐵甲,並學會了把自己的深層感受隱藏在鐵甲之下。
■這樣的教育,使得很多男孩寧願被同性揍得鼻青臉腫,也不願意被女孩打,因為幾乎一定會被其他男孩恥笑(來自《混沌少年時》)
而與不能容忍男孩沾染「女性氣質」相反,我們會更容易接受一個男子化的女孩。
比如女孩可以玩男孩子的玩具、遊戲,甚至打扮成騎士、王子。但接受的背後也有被汙名化的可能,「女漢子」、「像什麽樣子」等諸如此類的標簽,反映的還是根深蒂固的性別不平等。
在作者看來,「當一個女孩冒險進入男性化的領域,她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晉級’;當一個男孩進入所謂的女性化的領域,恰恰相反,他自甘墮落了。」
所以在養育男孩和養育女孩的對照中,看上去女孩獲得了更多,但實際處在被貶抑之中。
就像作者總結的,這些教養男孩的現象反映出,「在我們(包括女性)的精神深處,男性氣質繼續支配著‘令人鄙夷’的女性氣質。」
如何避免「養廢」男孩?
「數十年來,世界關注給女孩的教育遠遠還不夠,希望她們自信、獨立、自由。在學校,在大街上,在家裏,我們與陳腐觀念鬥爭,為女孩們爭取與男孩同等的機會,鼓勵她們克服刻板印象,捍衛平等。
同時,男孩們所受的教育也亟需改變」。
如何從性別平等的角度養育男孩,讓他們成長為更自由、平和的人?
在作者的建議中,正確看待和幫助男孩識別情緒是首先要改變的開始。
這裏麵既包括喜悅、平靜、興奮等正麵情緒,也包括失落、受挫、害怕、痛苦等負麵情緒,他們需要知道,識別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完全沒有問題。
就像精神病學家塞爾日·赫菲茲發現的,「我們不會深入探討男生的情緒,生怕會因此讓他們變得太情緒化,其結果卻導致了他們對此缺乏認知。
如果他們的情緒亂作一團,那麽能夠表達出來的就隻有痛苦、憤怒或衝動。」
可以通過討論繪本故事中的角色感受、引導他們觀察周圍人的表情和反應,或者鼓勵他們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來培養同理心,去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緒,表達關心而不是嘲笑。
■生氣和攻擊性下麵,可能還藏著其他複雜的情緒,準確識別情緒是需要專門學習的
與情緒一樣,每個男孩需要從小意識到,力量不等於暴力。
「最會打架的人最強」這樣的觀念早該過時了,男孩先天的身體力量,完全可以體現在智慧、善良、解決問題、堅持不懈和保護弱小上,而不是僅僅通過身體暴力或支配欲來體現。
當孩子與人產生分歧,不如趁機引導他們學習如何通過溝通、協商和妥協來解決爭端,用語言表達不滿,而不是簡單的「打回去」。
「好鬥、霸道並不是男人的天性,有毒的男子氣概是需要被質疑和打破的桎梏」。
如果希望男孩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中順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男孩需要破除性別的刻板印象。
無論是喜歡玩娃娃、過家家、學習舞蹈、穿粉色衣服,還是喜歡烹飪、藝術等,這些都是作為一個「人」都可以去追求的興趣愛好,而不是「隻有女孩才玩」。
我們可以在社交媒體多尋找並展示各種各樣的男性榜樣,他們可以是科學家、藝術家、護士、老師,也可以是細心照顧家庭的父親,不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形象,讓男孩看到男性氣質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隻有從根源破除了性別桎梏思想,才有可能在未來麵對親密關係時,成為一個有責任感、尊重對方的人。
作者鼓勵家長們讓男孩們更多地參與家務,讓他們理解,在家庭結構中某些任務是夫妻或者全家人共同的使命,沒有哪些家庭事務專屬於女人。
「接受平權教育不會讓男孩成為外星人,隻會讓他們更能夠與這些規則保持距離,並大聲反對性別歧視」。
作為一個男孩媽媽,我時常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麽天生難以共情。
而這本書第一次讓我看見,原來全世界還有很多一樣不知道要如何養育男孩,卻又羞於說出口的媽媽們。
正如作者所說,在養育男孩的漫長過程中,親密關係教育、性教育都會是一個長期和複雜的問題,家庭責任更加重大。
「女性被汙名化夠久了,我希望我的兒子能更理解我——他的母親,一個女人。我也希望他能成長為一個更自由的男人,既不歧視異己,也不畏懼平等」。
男孩的教育需要改變,才可能養出一個經由理解母親到尊重女性的男人。
■在《他鄉的童年2》中,周軼君被德國開誠布公的性教育震撼,而恰是這樣的教育,反而更有利於孩子保護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