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多地不再提倡!乘坐扶梯“左行右立”的習慣該改了

多地不再提倡!乘坐扶梯“左行右立”的習慣該改了

文章來源: 健康時報 於 2025-06-15 09:01:5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近期,細心的市民發現,北京的部分地鐵扶梯上增加了“黃色腳印”標識,提醒乘客在搭乘電梯時不必“左行右立”。乘坐扶梯的習慣要改了嗎?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發現,早在2019年,上海地鐵就已叫停乘梯時“左行右立”,並明確規定,禁止在扶梯上行走或奔跑;此外,廣州、成都、南京等多地也表示不提倡“左行右立”。

6月14日,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左行右立”的乘梯方式存在多重安全隱患,建議乘客在扶梯上“雙側站立”。

北京地鐵14號線永定門外站,扶梯上增加了“黃色腳印”標識,旨在提醒不必“左行右立”。新京報記者王貴彬 攝

單側行走時,人易踏空、電梯易強停

根據我國《民用建築設計統一標準》(GB 50352-2019)以及《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的製造與安裝安全規範》(GB 16899-2011),民用建築樓梯設計高度要求最高0.2米,而自動扶梯設計則要求不大於0.24米,也就是說,電動扶梯的高度通常高於建築樓梯。

“扶梯在進行的載重製停實驗時,都是模擬左右載客均衡為條件進行的,而當乘客集中站在電梯一側時,雙側受力不均,就可能觸發安全保護裝置而發生強製停梯,導致乘客因慣性跌倒、並發生擠撞。”6月14日,上海市電梯行業協會首席技術專家、高級工程師何新民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介紹。

“不僅如此,自動扶梯的梯級一般高於普通樓梯,再加上梯級踏麵處於運行狀態,無論在左側還是右側行走,都容易踏空或被絆倒。”四川省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協會注冊專家龐獻良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補充。

“左行右立”曾是國際慣例,多國也已陸續叫停

既然不安全,又為什麽曾經會有“左行右立”的慣例呢?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研究員周城雄曾在《中國科學報》上撰文表示,“左行右立”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紀末的英國,並作為“黃金法則”傳遍世界,包括美國、德國等。2006年起,中國為迎接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也曾推廣“左行右立”,試圖與國際接軌。

“如果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左行右立’往往都被大城市推廣。以日本為例,生活節奏快,人口密度大,因此‘左行右立’一度因‘高效’而被推廣。”何新民指出,“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逐漸意識到這一做法的安全風險,並且此前已有實驗顯示,‘左行右立’會造成底部人群擁堵加劇,效率反而更低。”

據了解,目前包括日本、英國以及國內的許多城市都已不再倡導“左行右立”。我國早在2014年就發布了《電梯、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乘用圖形標誌及其使用導則》(GB/T 31200-2014),在“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的乘用安全標誌”中,已有“禁止在自動扶梯上行走或奔跑”的禁止標誌。

《電梯、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乘用圖形標誌及其使用導則》(GB/T 31200-2014)中的標誌。官網截圖

“雙側站立”替代“左行右立”更加科學

大家在乘坐同部扶梯時,是否觀察到電梯的運行方向在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生變化?龐獻良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這也是為了預防乘客單側站立對扶梯造成的影響,而有意調整的。

“長期靠右站立,會導致扶梯右側的梯級鏈輪、梯級輪及梯級導軌等磨損更嚴重,因此需要定期調整電梯運行方向來維持兩側平衡。但若場地條件受限,扶梯運行方向無法改變,就會縮短設備壽命,隨之帶來安全隱患。”龐獻良介紹。

此外,前述受訪專家均表示,不再提倡“左行右立”絕非文明的倒退,反而是隨著認知水平的進步,用更加科學的方式來取代所謂的“國際慣例”。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博士後家中去世:係清華畢業生
全球頂級肺癌專家宣布:我患晚期肺癌三年了
19歲西班牙神顏公主久違亮相,舉手投足很自信
月漲1萬億,阿裏講了一個新故事
離職大廠創業的年輕人,如今怎樣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清華出發,劍橋歸來,他28歲回國全職擔任教授!
罕見!芬蘭總統要求取消五常一票否決權
川普硬杠125年憲法慣例,上訴最高法院"取消出生公民權"
特朗普下令在波特蘭部署軍隊,必要時可全麵使用武力
白宮官員:預計政府將關門,民主黨將付出沉重代價
恨意難平!特朗普連發四帖 猛批FBI前局長科米
美巴長談 特朗普微笑合影氣壞印媒:50年最大轉向
殘酷的紀實:加沙饑餓家庭的一天
H-1B簽證衝擊“不再執著美國夢” 台籍工程師:看淡
華裔金融才女在美被丈夫勒死,骨灰將被帶回國
最新報告:中國去年新安裝近30萬台機器人
華裔金融才女在美被丈夫勒死,骨灰將被帶回國
揭穿阿膠企業謊言:中國不缺驢,但特別缺牛馬
“不會屈膝而活!” 特朗普與前FBI局長8年恩怨迎爆點
出生公民權 特朗普政府再向美最高法院提起上訴
美巴談了80分鍾,特朗普微笑合影氣壞印媒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多地不再提倡!乘坐扶梯“左行右立”的習慣該改了

健康時報 2025-06-15 09:01:50

近期,細心的市民發現,北京的部分地鐵扶梯上增加了“黃色腳印”標識,提醒乘客在搭乘電梯時不必“左行右立”。乘坐扶梯的習慣要改了嗎?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發現,早在2019年,上海地鐵就已叫停乘梯時“左行右立”,並明確規定,禁止在扶梯上行走或奔跑;此外,廣州、成都、南京等多地也表示不提倡“左行右立”。

6月14日,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左行右立”的乘梯方式存在多重安全隱患,建議乘客在扶梯上“雙側站立”。

北京地鐵14號線永定門外站,扶梯上增加了“黃色腳印”標識,旨在提醒不必“左行右立”。新京報記者王貴彬 攝

單側行走時,人易踏空、電梯易強停

根據我國《民用建築設計統一標準》(GB 50352-2019)以及《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的製造與安裝安全規範》(GB 16899-2011),民用建築樓梯設計高度要求最高0.2米,而自動扶梯設計則要求不大於0.24米,也就是說,電動扶梯的高度通常高於建築樓梯。

“扶梯在進行的載重製停實驗時,都是模擬左右載客均衡為條件進行的,而當乘客集中站在電梯一側時,雙側受力不均,就可能觸發安全保護裝置而發生強製停梯,導致乘客因慣性跌倒、並發生擠撞。”6月14日,上海市電梯行業協會首席技術專家、高級工程師何新民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介紹。

“不僅如此,自動扶梯的梯級一般高於普通樓梯,再加上梯級踏麵處於運行狀態,無論在左側還是右側行走,都容易踏空或被絆倒。”四川省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協會注冊專家龐獻良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補充。

“左行右立”曾是國際慣例,多國也已陸續叫停

既然不安全,又為什麽曾經會有“左行右立”的慣例呢?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研究員周城雄曾在《中國科學報》上撰文表示,“左行右立”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紀末的英國,並作為“黃金法則”傳遍世界,包括美國、德國等。2006年起,中國為迎接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也曾推廣“左行右立”,試圖與國際接軌。

“如果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左行右立’往往都被大城市推廣。以日本為例,生活節奏快,人口密度大,因此‘左行右立’一度因‘高效’而被推廣。”何新民指出,“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逐漸意識到這一做法的安全風險,並且此前已有實驗顯示,‘左行右立’會造成底部人群擁堵加劇,效率反而更低。”

據了解,目前包括日本、英國以及國內的許多城市都已不再倡導“左行右立”。我國早在2014年就發布了《電梯、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乘用圖形標誌及其使用導則》(GB/T 31200-2014),在“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的乘用安全標誌”中,已有“禁止在自動扶梯上行走或奔跑”的禁止標誌。

《電梯、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乘用圖形標誌及其使用導則》(GB/T 31200-2014)中的標誌。官網截圖

“雙側站立”替代“左行右立”更加科學

大家在乘坐同部扶梯時,是否觀察到電梯的運行方向在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生變化?龐獻良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這也是為了預防乘客單側站立對扶梯造成的影響,而有意調整的。

“長期靠右站立,會導致扶梯右側的梯級鏈輪、梯級輪及梯級導軌等磨損更嚴重,因此需要定期調整電梯運行方向來維持兩側平衡。但若場地條件受限,扶梯運行方向無法改變,就會縮短設備壽命,隨之帶來安全隱患。”龐獻良介紹。

此外,前述受訪專家均表示,不再提倡“左行右立”絕非文明的倒退,反而是隨著認知水平的進步,用更加科學的方式來取代所謂的“國際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