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車圈的“比亞迪病”,60天治不好

車圈的“比亞迪病”,60天治不好

文章來源: 字母榜 於 2025-06-14 20:11:2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以打“欠條”等手段拉長付款賬期、擠占供應商貨款,將新車變為“零公裏二手車”、變相虛增銷量等手段,是車圈盛行已久的潛規則。但5月底至今,麵對多方壓力,車企不得不改弦更張,潛規則出現了被撼動的跡象。

捅破這層窗戶紙的是長城創始人魏建軍。5月23日的一次采訪中,魏建軍稱汽車行業的“恒大”已經出現,“隻不過沒爆而已”,直指一些車企高負債、高應付賬款的狀況;又批評零公裏二手車的怪現狀,並點名懂車帝、瓜子二手車、閑魚等平台。

四天後,監管部門舉辦座談會,比亞迪、東風、元通國貿、山東華通、抖音、瓜子二手車等多家車企和平台出席,主題是規範整治零公裏二手車亂象,同時引導二手車出口。

到了6月上旬,車企供應鏈賬期問題成為新的動刀對象。短短48小時內,一汽、上汽、東風、廣汽、比亞迪、長安、吉利、小米、奇瑞、蔚小理等17家主要車企發表聲明,宣布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縮短至不超過60天。

對於牽涉多方利益的零公裏二手車,座談會之後,車圈尚無大動作,車企並未公開表態,觀望態度明顯;但對於負麵影響更惡劣、更容易清查的拖欠供應商款項問題,車企動作整齊劃一,為近年來所罕見。

車企集體縮短賬期,是為了滿足6月1日正式施行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要求。根據《條例》,大型企業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60日內支付款項。

在車圈部分放棄潛規則、向合作夥伴讓步的過程中,比亞迪不出意料地成為焦點。

輿論場上,魏建軍的“車圈恒大論”,被廣泛視為直指比亞迪;隨後,吉利高管楊學良公開力挺魏建軍,並譏諷比亞迪的“拉踩論”“又蠢又壞論”是賊喊捉賊;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第一時間點讚,稱魏氏乃“行業嘴替”。

行業大佬和高管的接力炮轟,迫使比亞迪公開回應,曬出一係列數據反駁。客觀來說,魏建軍的論據和論點存在不少缺陷,但比亞迪截至2024年底應付賬款高達2440億元,高於上汽的2411億元、吉利的1824億元,同樣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半個車圈“集火”比亞迪,隻是車圈激烈競爭的延續和縮影。真正的問題是,供給側拉長賬期、“白嫖”資金,需求側虛假銷售、粉飾銷量業績,這類潛規則廣泛存在於幾乎所有車企。這些“比亞迪病”,其實是整個車圈廣泛存在的通病。

例如,比亞迪推出金融平台迪鏈,以迪鏈憑證向供應商結算,被視為拉長付款周期的重要手段。但其他車企也有自己的“X鏈”,比如上汽的賽克、融e融,吉利的吉通保、長城的長城鏈、奇瑞的寶象、東風的東信等。

又比如,近期備受關注的零公裏二手車,實際上早已有之,車企、經銷商、二手車商、出口商對此均心知肚明,絕非一時一地或某一品牌的“獨創”。

在國內汽車行業狂飆突進的十餘年間,快速膨脹的利益蛋糕,足夠上下遊參與者切分,掩蓋了車圈潛規則的種種危害。但當市場整體減速、競爭空前激烈時,一些車企承受不住價格戰的“內卷”壓力,主動“揭蓋子”,於是種種亂象被公之於眾。

無論是將資金壓力向上遊傳導,還是以零公裏二手車實現“虛胖”,均非長久之道,這已經是車圈共識,並被監管部門重點關注。但在巨大慣性和殘酷競爭中,車企既無意願、亦無能力瞬間轉向。將湧動多年的潛規則擺在明麵上、付諸公議,隻是車圈化解一係列沉屙、向新的增長範式躍進的第一步。

A

“這次是行業有良心了。”在談起車企承諾縮短賬期至60天時,一位前造車新勢力的管理人員感慨道。

以往,車企向上遊供應商付款的周期常常長達半年以上。根據Wind平台的數據,2024年上市車企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的平均值為182天,大多數車企介於60.4~232.8天之間。

其中,特斯拉付款速度最快,僅為60.4天。低於100天的還包括小米、長城、江淮、北汽、賽力斯和廣汽;低於200天的包括蔚來、零跑、理想、奇瑞、吉利、比亞迪、上汽、長安;小鵬(232.8天)和東風(219.7天)是唯二超過200天的主要車企。

需要指出的是,應付賬款周轉天數並不完全等同於結賬時間。例如,Wind數據顯示,蔚來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為194.9天;但蔚來此前表示,其支付賬期一直是60天以內。不過,這一指標仍是觀察車企付款速度的參數之一。

僅僅靠“良心”,或者說商業道德,並不足以徹底化解車企拖欠供應商款項的痼疾。

在十餘家車企宣布縮短賬期後,有財務專業人士指出,這一承諾包含諸多模糊地帶,比如賬期起始時間,是否付全款,是否付現金等。被車企長期使用的商業承兌匯票,是最大的潛在爭議點。

使用商業承兌匯票(可簡單理解為車企開具的“欠條”)結算供應商款項,是車圈的常見財務操作。通常情況下,供應商需要等待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拿著“欠條”找車企結賬,大幅拉長了原有賬期;如果供應商著急用錢、需要提前收款,那麽就需要自行貼現5%~10%,才能拿到“打折”後的結算款,相當於替車企承擔了一部分資金成本。

耐人尋味的是,6月初落地的《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大型企業不得強製中小企業接受商業匯票、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業匯票、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等非現金支付方式變相延長付款期限。但時至今日,隻有北汽、上汽做出了承諾,大多數車企對此無動於衷。

在結款問題上,合資和外資車企明顯做得更好。

根據多位行業人士的說法,合資車企的賬期通常不會超過3個月。車企的說法也印證了這一點。去年11月,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表示,特斯拉對供應商的付款周期為90天左右;今年1月,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表示,上汽通用對供應商的付款周期平均在40~60天。

一般而言,企業付款速度與發展狀況直接掛鉤。但過去二十餘年,中國汽車市場躍居全球第一,本土品牌“逆襲”合資、外資品牌,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並將差距越來越大,供應商的“待遇”卻長時間無法向國際一流水平看齊。

如今,隨著《條例》的施行,車企終於開始改弦更張。但改變的力度有多大、速度有多快,恐怕不能過於樂觀。

首先,從車企主觀意願來說,以漫長賬期換取低成本的資金,本身就是一種融資潛規則。相比銀行貸款、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等方式,從“X鏈”汲取低成本乃至零成本資金,顯然是對車企更有利的選擇。

根據中汽碳(北京)數字技術中心有限公司的一項研究,2024年國內主流車企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相比2020年平均增長22天,企業將成本壓力向外釋放,通過供應鏈傳遞給供應商,進而增加拖欠供應商貨款的風險。

供應鏈企業也在“吐槽”這類行為。在車企集體宣布縮短賬期的6月10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文稱,部分汽車企業依托自身供應鏈金融平台,在鋼鐵等上遊企業供貨後遲遲不給貨款,延遲幾個月才通過企業匯票支付,把本該自己承擔的融資壓力和融資成本,通過這種合同“賬期”轉嫁給上遊供應商,並不斷拉長供應商賬期,導致鋼廠資金壓力倍增。

其次,大多數車企本身也並不具備馬上付掉所有欠款的能力。

以比亞迪為例,2024年其歸母淨利潤超400億元,年末現金儲備高達1549億元。現金流強如“迪王”,它也無力一次性支付2440億元的應付款項,遑論蔚來、小鵬等仍在虧損的造車新勢力。

最後,車企就算承諾了60天賬期,也有大量手段來延宕付款,比如在驗收環節放慢節奏,卡審批、卡發票、卡驗收,設置多重門檻;又比如繼續沿用商業承兌匯票;甚至在招標環節就偏向那些願意接受長賬期的供應商。

車企賬期過長問題的實質是,車企與供應商地位嚴重不對等。車企作為甲方,有大把供應商可以挑選和更換,作為乙方的供應商卻困於所處行業的“內卷”,不敢輕易得罪、失去大客戶。行業新規的出台,讓賬期問題有了解決的可能,但供應商們遠未到開香檳的時候。

B

對於有關部門乃至整個行業縮短供應商賬期的呼聲,車企尚且算得上認真應對。但對於風口浪尖上的另一個問題——零公裏二手車,截至目前,絕大多數車企都選擇了沉默觀望。

原因並不難理解:與拖欠款項相比,車企、經銷商等合謀銷售零公裏二手車,一時間看不到醒目的受害者。

零公裏二手車並不是真正的二手車,通常由經銷商低價采購,未經上路行駛,就轉手賣給了消費者,本質上是新車當二手車賣。這一銷售“技巧”給供需雙方帶來了一係列好處。

趙博濤(化名)是北京一家汽修廠的老板,兼做二手車業務。他告訴字母榜,通過將新車轉化為二手車,車企可以在某些關鍵節點,相對高效地批量處置庫存。

“比如,國家要執行國六排放標準,屆時國五車輛將無法上牌。這時候一些廠商就會把車賣給4S店,讓後者批量上牌,再當作二手車賣掉。”他說。

而經銷商之所以願意配合,除了以較大折扣收車外,一個重要目的是衝銷量、完成廠家製定的銷量目標,從而拿到廠家的銷售額返點。

此外,一些海外市場對於新車進口限製嚴格,對於二手車進口反而較為寬鬆,也催生了零公裏二手車“狸貓換太子”的奇特生態。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2023~2024年間,中國二手車銷量爆發式增長,年出口量從2019年的3000多輛飆升至超40萬輛,其中就有零公裏二手車的“功勞”。一些二手車出口企業一邊賺取國內的出口退稅,一邊繞開海外新車銷售限製、批量發貨,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零公裏二手車產業鏈。

在需求側,消費者對於零公裏二手車也有較高的接受度。

趙博濤表示,零公裏二手車的過戶手續與新車完全不同,不存在二手車冒充新車、欺詐消費者的可能。此外,這類車的售價比新車便宜,且無需繳納購置稅,對於預算緊張的消費者頗具吸引力。

不過,看似皆大歡喜的零公裏二手車,很容易成為各類灰色操作的溫床。

新車搖身一變成了二手車,車企可以粉飾銷量,在輿論場上占得先機,並將銷售收入納入財報中。但按照美國資本市場的規則,這一行為扭曲了收入確認時間,涉嫌誤導投資者,屬於嚴重的財務違規行為。

經銷商批量購入零公裏二手車,除了完成銷售任務、換取主機廠的返點,還存在套取國家和地方汽車消費補貼的嫌疑。

比如,經銷商事先低價購入舊車,再購入零公裏二手車進行置換,從而獲得1.5萬~2萬元不等的以舊換新或報廢補貼。這些補貼麵向車主,原本是為了刺激需求側的新車需求;經銷商一頓暗箱操作後拿走補貼,新車卻依然留存在供給側,顯然有違補貼之宗旨。

消費者同樣不是真正的贏家。

趙博濤透露,一些4S店會將運輸過程中輕微損壞的車輛買下,修複後當成零公裏二手車賣掉。“車企不允許銷售修複的車輛,但4S店把車修好了當二手車賣,就可以規避車企的要求。”而消費者一般很難分辨這裏麵的貓膩。

對於整個汽車行業而言,零公裏二手車的招搖過市,是對新車價格體係的又一次衝擊。

車圈陷入價格戰並非新鮮事,但至少都是真金白銀讓利、明刀明槍降價;零公裏二手車的出現,卻讓同樣的產品具備了一套“野生”價格體係,形成了新車價格的雙軌製,進而拖累消費者購車的信心。

此外,許多車企都在開拓海外市場,而這免不了在當地設立辦公室、建設經銷體係,甚至本地建廠。大批出口的零公裏二手車,讓車企出海的本地化投入麵臨貶值,品牌形象和定價權也受到損害。

整體來看,零公裏二手車是鑽空子的產物。它一方麵鑽了汽車銷售鏈條的空子,讓車企和經銷商虛增銷量,讓消費者承受潛在損失;另一方麵也鑽了車企財務報告製度的空子,讓財務數據與實際銷售脫鉤,在資本市場上營造銷售旺盛的假象。

然而,經銷商銷售零公裏二手車並不違反現行法規,有關部門很難“一刀切”。同時,車企普遍牽涉其中,也沒有動力舍棄這一灰色手段。盡管魏建軍等人公開質疑,但車企依然保持觀望。與大刀闊斧地縮短供應商賬期相比,零公裏二手車的治理和規範顯然需要更多耐心和智慧。

C

汽車行業已經意識到,對於上遊供應商的極限壓榨,最終會傷害整個行業的發展潛力。而通過零公裏二手車製造“虛胖”,不僅擾亂新車價格,也會讓中國車企麵臨信任危機和財務造假風險。再加上監管部門的引導,車企縮短賬期、遠離零公裏二手車,可謂大勢所趨。

然而,國內汽車市場的增長速度逐年放緩,價格戰愈演愈烈。車企困於“內卷”,未免態度猶疑、力不從心。無論是賬期還是零公裏二手車,車企出於種種原因,很難迅速調整到位。

畢竟,擠占供應商資金、通過灰色手段清庫存,是不少車企的“零成本”獲利方式。尤其是前者,主要車企常年發展所謂供應鏈金融,將供應商納入自己製定的遊戲規則中,長時間的占款已經成為企業財務模型的一部分。

車企之所以依靠這類手段求生存、求利潤,根源還是價格戰從未止息。

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切換至新能源車唱主角的時代。過去兩年間,隨著“國補”退坡,車企價格戰打響,幾乎所有玩家都卷入其中,虧錢賣車甚至成為某些新勢力的常態。

對於價格戰的長期危害,行業並非毫無認知。早在2023年7月,汽車價格戰剛剛打響,國內16家主要車企就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牽頭下,簽署了一份承諾書,宣稱“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拒絕價格戰的承諾書最終淪為一紙空文。

根據乘聯會的統計,2024年前三個季度,全國車市共有195款車型降價,超過2023年全年的150 款和2022年的95款。倘若算上各種隱性優惠政策,價格戰的真實烈度隻會更高。

進入2025年,價格戰仍未止息。今年5月,比亞迪以促銷名義對旗下22款車型全麵降價,吉利、奇瑞等玩家迅速跟進。

對於供應商而言,車企打價格戰,勢必將降價壓力傳導至供應鏈,這是遠比賬期、零公裏二手車等嚴峻的問題。

去年11月,比亞迪致信供應商,宣稱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將進入大決戰、淘汰賽,因而需要供應鏈降價10%。這一做法引發廣泛爭議,有供應商回信稱,對此表達“強烈不滿和嚴正抗議”。

比亞迪並非唯一強行降本的公司。車企每年與供應商重新議定價格,早已是行業慣例;隻不過,2023年之後的價格戰壓縮了車企的利潤空間,進而導致車企麵對供應商提出更大幅度的降價要求。

麵對強勢的車企,絕大多數供應商不敢正麵回懟,隻能委婉“求饒”。

今年6月1日,空氣懸架供應商孔輝科技董事長郭川撰文《我有一個夢想》:“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在中國汽車產業,龍頭車企和大型供應鏈企業均有社會良知,他們價值觀端正、社會責任感鮮明,不齒以損害他人利益換得自身發展。”

郭川的“夢想”還包括:甲乙雙方彼此尊重,相互信任,有見解可闡明,有異議可探討,有“冤情”可申訴;雙方每年遵守適度的供貨價格降幅,年降後雙方總體利潤仍然高於去年同期水平。

不難看出,身為供應商的郭川實際上是在借助“夢想”向車企喊話,並提出非常具體的要求。

價格戰已經傷害了整個汽車產業的活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4年汽車製造業利潤4623億元,同比下滑8%,利潤率4.3%,低於整體工業企業利潤率5.4%。今年一季度,又進一步下降至3.9%。而在2014年,這一數字為9%。

價格戰既是供應商最頭疼的難題,也是供應鏈賬期漫長、新車變身二手車的根源。要想解決相對表層的賬期、零公裏二手車問題,首先要從價格戰破局。

5月底、6月初,工信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等先後發聲,倡導企業通過正常的方式參與市場競爭,堅決反對無底線的價格戰,堅決抵製“內卷式”競爭行為。

隻有價格戰得到有效遏製,汽車行業的底層生長邏輯才能理順。由價格戰衍生的賬期、零公裏二手車等灰色動作,才會失去生存空間,得到徹底治理。被車企利用、又將車企“綁架”的車圈“潛規則”,才會真正被突破和揚棄。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共政治局公告引關注 習近平正為繼任做準備?
開始了!特朗普審查馬斯克
中產信仰崩塌,山姆的這顆雷,早在半年前已埋下
富國銀行駐美高管被中國限製離境,引發商界擔憂
公務員“歸巢”暫停,“人才回引”轉向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撤銷對加州高鐵40億撥款 17年花130億建了個啥?
美眾院通過法案 禁國防部展示台灣納入中國地圖
中國啟動最大水壩建設 市場歡呼 下遊數百萬人受影響
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艾倫:我因特朗普搬到了英國
LA網紅醬香餅攤主被捕 疑被“女徒弟”舉報 綠卡無望
解密“雅魯藏布江水電站”為何是人類曆史最大工程
川普為何解禁英偉達對中芯片?美媒揭:鷹派失利
奧巴馬被指密謀推翻2016大選 川普發AI視頻抓其歸案
以軍射殺加薩援助站平民!增至73死
川普迎來“重大時刻”,全世界哭笑不得
韓國申遺全麵潰敗:泡菜 端午 大木匠技藝被聯合國撤銷
31歲男星殺害16歲女友遭槍決 成中國首位被判死藝人
普京特朗普將在北京會晤?克裏姆林宮回應
川普半年 美國版“一黨專政”和“定於一尊”都實現了
娃哈哈的“隱形女主人” 杜建英的美國往事
告“叛國罪”!美情報總監鎖定奧巴馬時代三大情報首長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車圈的“比亞迪病”,60天治不好

字母榜 2025-06-14 20:11:27


以打“欠條”等手段拉長付款賬期、擠占供應商貨款,將新車變為“零公裏二手車”、變相虛增銷量等手段,是車圈盛行已久的潛規則。但5月底至今,麵對多方壓力,車企不得不改弦更張,潛規則出現了被撼動的跡象。

捅破這層窗戶紙的是長城創始人魏建軍。5月23日的一次采訪中,魏建軍稱汽車行業的“恒大”已經出現,“隻不過沒爆而已”,直指一些車企高負債、高應付賬款的狀況;又批評零公裏二手車的怪現狀,並點名懂車帝、瓜子二手車、閑魚等平台。

四天後,監管部門舉辦座談會,比亞迪、東風、元通國貿、山東華通、抖音、瓜子二手車等多家車企和平台出席,主題是規範整治零公裏二手車亂象,同時引導二手車出口。

到了6月上旬,車企供應鏈賬期問題成為新的動刀對象。短短48小時內,一汽、上汽、東風、廣汽、比亞迪、長安、吉利、小米、奇瑞、蔚小理等17家主要車企發表聲明,宣布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縮短至不超過60天。

對於牽涉多方利益的零公裏二手車,座談會之後,車圈尚無大動作,車企並未公開表態,觀望態度明顯;但對於負麵影響更惡劣、更容易清查的拖欠供應商款項問題,車企動作整齊劃一,為近年來所罕見。

車企集體縮短賬期,是為了滿足6月1日正式施行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要求。根據《條例》,大型企業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60日內支付款項。

在車圈部分放棄潛規則、向合作夥伴讓步的過程中,比亞迪不出意料地成為焦點。

輿論場上,魏建軍的“車圈恒大論”,被廣泛視為直指比亞迪;隨後,吉利高管楊學良公開力挺魏建軍,並譏諷比亞迪的“拉踩論”“又蠢又壞論”是賊喊捉賊;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第一時間點讚,稱魏氏乃“行業嘴替”。

行業大佬和高管的接力炮轟,迫使比亞迪公開回應,曬出一係列數據反駁。客觀來說,魏建軍的論據和論點存在不少缺陷,但比亞迪截至2024年底應付賬款高達2440億元,高於上汽的2411億元、吉利的1824億元,同樣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半個車圈“集火”比亞迪,隻是車圈激烈競爭的延續和縮影。真正的問題是,供給側拉長賬期、“白嫖”資金,需求側虛假銷售、粉飾銷量業績,這類潛規則廣泛存在於幾乎所有車企。這些“比亞迪病”,其實是整個車圈廣泛存在的通病。

例如,比亞迪推出金融平台迪鏈,以迪鏈憑證向供應商結算,被視為拉長付款周期的重要手段。但其他車企也有自己的“X鏈”,比如上汽的賽克、融e融,吉利的吉通保、長城的長城鏈、奇瑞的寶象、東風的東信等。

又比如,近期備受關注的零公裏二手車,實際上早已有之,車企、經銷商、二手車商、出口商對此均心知肚明,絕非一時一地或某一品牌的“獨創”。

在國內汽車行業狂飆突進的十餘年間,快速膨脹的利益蛋糕,足夠上下遊參與者切分,掩蓋了車圈潛規則的種種危害。但當市場整體減速、競爭空前激烈時,一些車企承受不住價格戰的“內卷”壓力,主動“揭蓋子”,於是種種亂象被公之於眾。

無論是將資金壓力向上遊傳導,還是以零公裏二手車實現“虛胖”,均非長久之道,這已經是車圈共識,並被監管部門重點關注。但在巨大慣性和殘酷競爭中,車企既無意願、亦無能力瞬間轉向。將湧動多年的潛規則擺在明麵上、付諸公議,隻是車圈化解一係列沉屙、向新的增長範式躍進的第一步。

A

“這次是行業有良心了。”在談起車企承諾縮短賬期至60天時,一位前造車新勢力的管理人員感慨道。

以往,車企向上遊供應商付款的周期常常長達半年以上。根據Wind平台的數據,2024年上市車企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的平均值為182天,大多數車企介於60.4~232.8天之間。

其中,特斯拉付款速度最快,僅為60.4天。低於100天的還包括小米、長城、江淮、北汽、賽力斯和廣汽;低於200天的包括蔚來、零跑、理想、奇瑞、吉利、比亞迪、上汽、長安;小鵬(232.8天)和東風(219.7天)是唯二超過200天的主要車企。

需要指出的是,應付賬款周轉天數並不完全等同於結賬時間。例如,Wind數據顯示,蔚來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為194.9天;但蔚來此前表示,其支付賬期一直是60天以內。不過,這一指標仍是觀察車企付款速度的參數之一。

僅僅靠“良心”,或者說商業道德,並不足以徹底化解車企拖欠供應商款項的痼疾。

在十餘家車企宣布縮短賬期後,有財務專業人士指出,這一承諾包含諸多模糊地帶,比如賬期起始時間,是否付全款,是否付現金等。被車企長期使用的商業承兌匯票,是最大的潛在爭議點。

使用商業承兌匯票(可簡單理解為車企開具的“欠條”)結算供應商款項,是車圈的常見財務操作。通常情況下,供應商需要等待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拿著“欠條”找車企結賬,大幅拉長了原有賬期;如果供應商著急用錢、需要提前收款,那麽就需要自行貼現5%~10%,才能拿到“打折”後的結算款,相當於替車企承擔了一部分資金成本。

耐人尋味的是,6月初落地的《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大型企業不得強製中小企業接受商業匯票、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業匯票、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等非現金支付方式變相延長付款期限。但時至今日,隻有北汽、上汽做出了承諾,大多數車企對此無動於衷。

在結款問題上,合資和外資車企明顯做得更好。

根據多位行業人士的說法,合資車企的賬期通常不會超過3個月。車企的說法也印證了這一點。去年11月,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表示,特斯拉對供應商的付款周期為90天左右;今年1月,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表示,上汽通用對供應商的付款周期平均在40~60天。

一般而言,企業付款速度與發展狀況直接掛鉤。但過去二十餘年,中國汽車市場躍居全球第一,本土品牌“逆襲”合資、外資品牌,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並將差距越來越大,供應商的“待遇”卻長時間無法向國際一流水平看齊。

如今,隨著《條例》的施行,車企終於開始改弦更張。但改變的力度有多大、速度有多快,恐怕不能過於樂觀。

首先,從車企主觀意願來說,以漫長賬期換取低成本的資金,本身就是一種融資潛規則。相比銀行貸款、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等方式,從“X鏈”汲取低成本乃至零成本資金,顯然是對車企更有利的選擇。

根據中汽碳(北京)數字技術中心有限公司的一項研究,2024年國內主流車企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相比2020年平均增長22天,企業將成本壓力向外釋放,通過供應鏈傳遞給供應商,進而增加拖欠供應商貨款的風險。

供應鏈企業也在“吐槽”這類行為。在車企集體宣布縮短賬期的6月10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文稱,部分汽車企業依托自身供應鏈金融平台,在鋼鐵等上遊企業供貨後遲遲不給貨款,延遲幾個月才通過企業匯票支付,把本該自己承擔的融資壓力和融資成本,通過這種合同“賬期”轉嫁給上遊供應商,並不斷拉長供應商賬期,導致鋼廠資金壓力倍增。

其次,大多數車企本身也並不具備馬上付掉所有欠款的能力。

以比亞迪為例,2024年其歸母淨利潤超400億元,年末現金儲備高達1549億元。現金流強如“迪王”,它也無力一次性支付2440億元的應付款項,遑論蔚來、小鵬等仍在虧損的造車新勢力。

最後,車企就算承諾了60天賬期,也有大量手段來延宕付款,比如在驗收環節放慢節奏,卡審批、卡發票、卡驗收,設置多重門檻;又比如繼續沿用商業承兌匯票;甚至在招標環節就偏向那些願意接受長賬期的供應商。

車企賬期過長問題的實質是,車企與供應商地位嚴重不對等。車企作為甲方,有大把供應商可以挑選和更換,作為乙方的供應商卻困於所處行業的“內卷”,不敢輕易得罪、失去大客戶。行業新規的出台,讓賬期問題有了解決的可能,但供應商們遠未到開香檳的時候。

B

對於有關部門乃至整個行業縮短供應商賬期的呼聲,車企尚且算得上認真應對。但對於風口浪尖上的另一個問題——零公裏二手車,截至目前,絕大多數車企都選擇了沉默觀望。

原因並不難理解:與拖欠款項相比,車企、經銷商等合謀銷售零公裏二手車,一時間看不到醒目的受害者。

零公裏二手車並不是真正的二手車,通常由經銷商低價采購,未經上路行駛,就轉手賣給了消費者,本質上是新車當二手車賣。這一銷售“技巧”給供需雙方帶來了一係列好處。

趙博濤(化名)是北京一家汽修廠的老板,兼做二手車業務。他告訴字母榜,通過將新車轉化為二手車,車企可以在某些關鍵節點,相對高效地批量處置庫存。

“比如,國家要執行國六排放標準,屆時國五車輛將無法上牌。這時候一些廠商就會把車賣給4S店,讓後者批量上牌,再當作二手車賣掉。”他說。

而經銷商之所以願意配合,除了以較大折扣收車外,一個重要目的是衝銷量、完成廠家製定的銷量目標,從而拿到廠家的銷售額返點。

此外,一些海外市場對於新車進口限製嚴格,對於二手車進口反而較為寬鬆,也催生了零公裏二手車“狸貓換太子”的奇特生態。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2023~2024年間,中國二手車銷量爆發式增長,年出口量從2019年的3000多輛飆升至超40萬輛,其中就有零公裏二手車的“功勞”。一些二手車出口企業一邊賺取國內的出口退稅,一邊繞開海外新車銷售限製、批量發貨,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零公裏二手車產業鏈。

在需求側,消費者對於零公裏二手車也有較高的接受度。

趙博濤表示,零公裏二手車的過戶手續與新車完全不同,不存在二手車冒充新車、欺詐消費者的可能。此外,這類車的售價比新車便宜,且無需繳納購置稅,對於預算緊張的消費者頗具吸引力。

不過,看似皆大歡喜的零公裏二手車,很容易成為各類灰色操作的溫床。

新車搖身一變成了二手車,車企可以粉飾銷量,在輿論場上占得先機,並將銷售收入納入財報中。但按照美國資本市場的規則,這一行為扭曲了收入確認時間,涉嫌誤導投資者,屬於嚴重的財務違規行為。

經銷商批量購入零公裏二手車,除了完成銷售任務、換取主機廠的返點,還存在套取國家和地方汽車消費補貼的嫌疑。

比如,經銷商事先低價購入舊車,再購入零公裏二手車進行置換,從而獲得1.5萬~2萬元不等的以舊換新或報廢補貼。這些補貼麵向車主,原本是為了刺激需求側的新車需求;經銷商一頓暗箱操作後拿走補貼,新車卻依然留存在供給側,顯然有違補貼之宗旨。

消費者同樣不是真正的贏家。

趙博濤透露,一些4S店會將運輸過程中輕微損壞的車輛買下,修複後當成零公裏二手車賣掉。“車企不允許銷售修複的車輛,但4S店把車修好了當二手車賣,就可以規避車企的要求。”而消費者一般很難分辨這裏麵的貓膩。

對於整個汽車行業而言,零公裏二手車的招搖過市,是對新車價格體係的又一次衝擊。

車圈陷入價格戰並非新鮮事,但至少都是真金白銀讓利、明刀明槍降價;零公裏二手車的出現,卻讓同樣的產品具備了一套“野生”價格體係,形成了新車價格的雙軌製,進而拖累消費者購車的信心。

此外,許多車企都在開拓海外市場,而這免不了在當地設立辦公室、建設經銷體係,甚至本地建廠。大批出口的零公裏二手車,讓車企出海的本地化投入麵臨貶值,品牌形象和定價權也受到損害。

整體來看,零公裏二手車是鑽空子的產物。它一方麵鑽了汽車銷售鏈條的空子,讓車企和經銷商虛增銷量,讓消費者承受潛在損失;另一方麵也鑽了車企財務報告製度的空子,讓財務數據與實際銷售脫鉤,在資本市場上營造銷售旺盛的假象。

然而,經銷商銷售零公裏二手車並不違反現行法規,有關部門很難“一刀切”。同時,車企普遍牽涉其中,也沒有動力舍棄這一灰色手段。盡管魏建軍等人公開質疑,但車企依然保持觀望。與大刀闊斧地縮短供應商賬期相比,零公裏二手車的治理和規範顯然需要更多耐心和智慧。

C

汽車行業已經意識到,對於上遊供應商的極限壓榨,最終會傷害整個行業的發展潛力。而通過零公裏二手車製造“虛胖”,不僅擾亂新車價格,也會讓中國車企麵臨信任危機和財務造假風險。再加上監管部門的引導,車企縮短賬期、遠離零公裏二手車,可謂大勢所趨。

然而,國內汽車市場的增長速度逐年放緩,價格戰愈演愈烈。車企困於“內卷”,未免態度猶疑、力不從心。無論是賬期還是零公裏二手車,車企出於種種原因,很難迅速調整到位。

畢竟,擠占供應商資金、通過灰色手段清庫存,是不少車企的“零成本”獲利方式。尤其是前者,主要車企常年發展所謂供應鏈金融,將供應商納入自己製定的遊戲規則中,長時間的占款已經成為企業財務模型的一部分。

車企之所以依靠這類手段求生存、求利潤,根源還是價格戰從未止息。

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切換至新能源車唱主角的時代。過去兩年間,隨著“國補”退坡,車企價格戰打響,幾乎所有玩家都卷入其中,虧錢賣車甚至成為某些新勢力的常態。

對於價格戰的長期危害,行業並非毫無認知。早在2023年7月,汽車價格戰剛剛打響,國內16家主要車企就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牽頭下,簽署了一份承諾書,宣稱“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拒絕價格戰的承諾書最終淪為一紙空文。

根據乘聯會的統計,2024年前三個季度,全國車市共有195款車型降價,超過2023年全年的150 款和2022年的95款。倘若算上各種隱性優惠政策,價格戰的真實烈度隻會更高。

進入2025年,價格戰仍未止息。今年5月,比亞迪以促銷名義對旗下22款車型全麵降價,吉利、奇瑞等玩家迅速跟進。

對於供應商而言,車企打價格戰,勢必將降價壓力傳導至供應鏈,這是遠比賬期、零公裏二手車等嚴峻的問題。

去年11月,比亞迪致信供應商,宣稱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將進入大決戰、淘汰賽,因而需要供應鏈降價10%。這一做法引發廣泛爭議,有供應商回信稱,對此表達“強烈不滿和嚴正抗議”。

比亞迪並非唯一強行降本的公司。車企每年與供應商重新議定價格,早已是行業慣例;隻不過,2023年之後的價格戰壓縮了車企的利潤空間,進而導致車企麵對供應商提出更大幅度的降價要求。

麵對強勢的車企,絕大多數供應商不敢正麵回懟,隻能委婉“求饒”。

今年6月1日,空氣懸架供應商孔輝科技董事長郭川撰文《我有一個夢想》:“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在中國汽車產業,龍頭車企和大型供應鏈企業均有社會良知,他們價值觀端正、社會責任感鮮明,不齒以損害他人利益換得自身發展。”

郭川的“夢想”還包括:甲乙雙方彼此尊重,相互信任,有見解可闡明,有異議可探討,有“冤情”可申訴;雙方每年遵守適度的供貨價格降幅,年降後雙方總體利潤仍然高於去年同期水平。

不難看出,身為供應商的郭川實際上是在借助“夢想”向車企喊話,並提出非常具體的要求。

價格戰已經傷害了整個汽車產業的活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4年汽車製造業利潤4623億元,同比下滑8%,利潤率4.3%,低於整體工業企業利潤率5.4%。今年一季度,又進一步下降至3.9%。而在2014年,這一數字為9%。

價格戰既是供應商最頭疼的難題,也是供應鏈賬期漫長、新車變身二手車的根源。要想解決相對表層的賬期、零公裏二手車問題,首先要從價格戰破局。

5月底、6月初,工信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等先後發聲,倡導企業通過正常的方式參與市場競爭,堅決反對無底線的價格戰,堅決抵製“內卷式”競爭行為。

隻有價格戰得到有效遏製,汽車行業的底層生長邏輯才能理順。由價格戰衍生的賬期、零公裏二手車等灰色動作,才會失去生存空間,得到徹底治理。被車企利用、又將車企“綁架”的車圈“潛規則”,才會真正被突破和揚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