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關於“工資3w以下的員工無需做情緒管理”的職場心態微博引發熱議。微博內容為一張聊天記錄和“一個人的工資決定這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的對應表,直指當代職場人的普遍焦慮。
對此,大部分網友認為低收入者無需承擔情緒勞動成本,一分價錢一分貨。
另一些網友則強調,不管工資高低,如果壓力太大影響身心健康,該走就走。
還有網友理智地分析,無論月薪3千還是3萬,都需要情緒管理,這是一種素質。
勞動報《勞權周刊》觀點
情緒管理與否與薪資無關
月薪3萬以下不做情緒管理,乍一看,這話似乎是為低薪群體在工作中可以隨便宣泄情緒找到了藉口,仔細想來,卻漏洞不小。事實上,情緒管理的需要與職位高低、薪資多少都無關聯。
先說說“情緒”是什麽。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也就是說,隻要是人,在遇到現實問題時,都會有情緒。月薪5000的人,可能在為房租、生活開銷發愁,工作中還要應對客戶的刁難、上級的批評;月薪3萬的人,或許麵臨著更高的業績指標、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職業發展的瓶頸;外賣小哥風裏來雨裏去,麵對超時罰款和客戶差評,沒有情緒不現實;企業高管為了拿下項目,熬夜加班、四處應酬,壓力同樣如山。生活從不會因為收入低就網開一麵,也不會因收入高就額外開恩,不同的隻是壓力的形式,情緒管理的需求是共通的。
情緒管理是職場的基本素養。不可否認,低薪崗位常麵臨“情緒勞動綁架”的結構性矛盾:顧客情緒轉嫁、績效高壓與薪資不匹配形成三重擠壓。但將情緒管理視為“奢侈品”,實則陷入了“生存困境”的認知陷阱。
心理學研究證實,情緒穩定的員工,工作效率更高,能更好地應對突發狀況。一個在工作中頻繁情緒失控的人,即便薪資微薄,也會影響團隊氛圍和工作進度。就像咖啡店的店員,如果因一點小事就和顧客爭吵,不僅會砸了店鋪的招牌,自己也可能麵臨失業。相反,懂得控製情緒的員工,能在職場中贏得更多機會。在與客戶溝通時保持耐心,在團隊協作中控製負麵情緒,這些看似簡單的情緒管理能力,往往是職場晉升的隱形階梯。
月薪3萬不用做情緒管理,這一觀點也反映出職場中情緒勞動與收入不對等的現實困境,如低薪崗位常麵臨高強度的情緒勞動,卻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和尊重,這值得全社會的重視。體力勞動可通過休息和娛樂緩解,但情緒勞動如沒有有效緩解,長期積累會導致情緒問題或心理疾病。管理者應科學認真考量勞動者的工作強度和對應的薪資,這是對情緒勞動的尊重,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