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國內觀眾吐槽為“無腦狗血”的中國微短劇,正在美國掀起一場追劇狂潮。劇情離譜、設定誇張的每集2分鍾短劇,不僅讓美國50歲左右女性觀眾氪金上頭,還意外為因罷工失業的好萊塢三線演員和影視留學生帶來了新機會。

2024年以來,中國短劇出海成績驚人。短短一年,中國短劇在美市場收入高達1.51億美元,占海外市場近65%,頭部短劇應用下載量甚至一度超越Netflix。數據顯示,美國觀眾的付費率高達50%,是中國國內同類觀眾的5倍,其中50歲以上女性為主力消費群體。

像《花花公子的替嫁嬌妻》這樣的短劇,製作成本僅17萬美元,卻收獲200萬美元的收入;劇情荒誕的《川普愛上在白宮做保潔的我》更在三個月內吸金1.5億美元,講述總統拋棄模特妻子迎娶清潔工的離譜故事,卻精準戳中了觀眾的情緒爽點。

社交媒體上,美國觀眾一邊吐槽“劇情離譜”,一邊停不下手中氪金,甚至用蹩腳的中文喊出“霸總”“替嫁”“贅婿”等詞匯,形成了新的網絡流行語。
2023年美國演員工會和編劇工會罷工長達118天,讓大批影視從業者失業。沒想到,中國短劇的進軍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在短劇需求拉動下,三線演員的日薪從200美元飆升至1500美元,特型演員和武行演員甚至突破4000美元。

大量在美影視專業留學生也湧入短劇製作團隊,擔任攝影、剪輯、化妝及文化翻譯,月薪普遍1.5萬美元起步。有留學生自曝:“一年拍短劇賺夠洛杉磯房子的首付,沒想到留學靠狗血劇情回本。”
目前,洛杉磯已湧現出20至30家中國短劇製作公司,從選角、拍攝到後期、宣發幾乎實現全產業鏈覆蓋。連曾參與《教父》選角的導演也改行幫短劇挑選“霸總臉”,甚至在街頭廣告中出現“急招會演壁咚的男演員”的字樣。
這些短劇以豪門恩怨、替嫁嬌妻、狼人吸血鬼等題材為主,劇情腦洞之大連國內網友都瞠目結舌:
例如《和川普離婚後,我分了半個美國》《總統愛上在白宮做保潔的我》《穿越到南北戰爭成林肯謀士》等作品相繼上線,導演甚至要求演員“演得像奧斯卡影帝”。
其中,《總統愛上在白宮做保潔的我》在三個月內獲得了1.5億美元的收入。
而這種內容背後是中國團隊十餘年網文IP積累和短視頻算法的深度結合,實現了7天拍完100集、平均每集2分鍾的高效流程,讓好萊塢劇組都自歎不如。

不過業內人士也提醒,短劇行業同質化嚴重、80%的項目實際虧損,AI生成劇本與虛擬演員的興起正在衝擊真人演出機會,甚至引發部分留學生擔憂:“海外觀眾隻看到‘霸總虐戀’,會不會形成刻板印象,以為中國文化都是豪門陰謀?”
專家建議,若想延續這波出海熱潮,中國短劇必須在內容上升級、在題材上多元化,避免單純依賴“狗血爽感”。但無論如何,這股席卷美國的“短劇風暴”,已經讓好萊塢演員和中國留學生找到了意想不到的新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