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老年人相親局:有錢,喪偶,高欲望

老年人相親局:有錢,喪偶,高欲望

文章來源: 最人物 於 2025-06-05 09:48:1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就是沒看上我唄,嫌我老”“我找老伴兒,就是必須得伺候我”……

和年輕人比起來,老年人相起親來,那叫一個簡單直接,沒有那些虛頭巴腦的套路,也憋整那沒用的試探,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你以為的老年生活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實際上的老年生活是七八十歲還想找老伴兒,一生都在追愛。無論是相親角、還是線上直播間,亦或者相親節目,到處擠滿了求愛的中老年人。

不光城市老人有婚戀需求,農村老年人也渴望愛情:有研究者前幾年調研發現,近十年來當地農村老年人黃昏戀呈朝陽之勢,僅北方某個村莊,就有22對左右中老年戀人,且大部分都沒有領取結婚證。

《農村老年人再婚問題研究》中也講到很多農村老年人渴求黃昏戀的故事。一位獨居老人向調研者傾訴:他雖然年事已高,但身體還算硬朗,眼不花、手不笨,還能在村東邊的廠裏做些簡單的活兒,比如裝裝彈力絲,一個月能掙些錢補貼家用。

他並不指望別人來養他,但一個人孤獨地守著寡,日子過得實在沒滋沒味,還經常擔驚受怕。

另一位老人則表示:人上了歲數,身體肯定一年不如一年,以後生病在所難免。如果能再婚找個老伴互相照顧,就不用再拖累孩子們了。

數據顯示,我國農村60歲以上老人超 1.2 億,其中近半喪偶。

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渴望溫暖與陪伴的孤獨靈魂。他們曾為家庭、為子女奉獻了一生,在人生的暮年,理應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老年人對找老伴兒的需求有多強烈?

在吉林衛視一檔相親節目上,一位70多歲的大爺在共同生活50多年的老伴兒去世23天後就想重新找一個,“既然她已經故去了,哭喊也沒用,就抓緊給她忘掉,我找一個新的感情,互相說說話、嘮嘮嗑。”

這位大爺找老伴的故事,就是當前獨居老年群體的真實寫照。

電視劇《我的後半生》

提到相親,大多數年輕人對此表示抗拒:“頭大”“討厭”。但是對獨居老人來說,要想尋找老伴還是要通過相親。為此,無論是線下相親角、熟人介紹,還是相親節目、線上相親直播間,可謂是人潮洶湧、熱鬧非凡。

比達谘詢2022年1月6日發布《2021年度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規模達到72.0億元,其中銀發人群是互聯網流量增長的重點群體,據統計,銀發網民規模已達3.25億。

隨著銀發族的觸網程度加深,需求催生出一批中老年線上相親平台、婚戀交友APP,中老年“線上相親角”日趨火熱。

與此同時,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大城市,老年人相親角也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現象。北京的菖蒲河相親角、上海的宜家相親角,西安的革命公園相親角等,都是知名的老年人相親場所。

上海徐匯的宜家相親角

上海徐匯的宜家相親角,在過去十多年裏逐漸成為了滬上知名老年相親聖地。每到周二、周四,老人們不約而同聚集於此,多的時候有好幾百人。前往宜家餐廳的單身老人,大多是想找個伴。

中老年男人們穿polo衫會解開兩顆扣子,並把下擺整齊地紮進褲子裏。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中,他們總能敏銳地發現新麵孔,然後主動上前打招呼,熱情地和對方攀談,並在不同的桌子間穿梭,和每一位女士聊上幾句。

“不是我的菜,我就這麽坦率!”“不靠譜的大爺不比不靠譜小夥少”“還要找好看的,好看的找你啊?”和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相親那叫一個直接。

《緣來不晚》節目截圖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發布的《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現狀藍皮書》顯示,婚姻是影響老年人社會支持的重要因素,能夠直接影響到老人生活質量。無論是否是再婚,處於婚姻狀態的老年人在社會支持方麵的狀況都要顯著好於單身或喪偶的老人。

還有很多的研究說明穩定安全的親密關係,對老年人的精神和身體健康水平有正向的預測作用。

發表在《精神神經內分泌學》的一項囊括1419名57-85歲老人的研究顯示,來自愛人的撫摸頻率和老年人的內分泌係統健康水平顯著相關。

多數老年人仍具有性能力和性需求,甚至有些老人到80歲以上仍然具有對性活動的渴望。

2015年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調研了5434名不同年齡段約會網站用戶,結果顯示,老年人和年輕人差不多,都認為性吸引力是非常重要的,隻有80歲以上的女性對性吸引力重要性的評分才會明顯下降。積極適度的性活動可以有效維持雙方身體和精神的健康,能鍛煉心髒、美容養顏、促進睡眠、增強記憶力等。

訪談節目《和陌生人說話》有一期主題聚焦於“菖蒲河老情人”,探討了老年人的愛情與性。菖蒲河公園位於北京,這裏並非傳統意義上父母為子女相親的場所,而是老年人為自己尋找伴侶的地方。

節目中,一位60多歲的北京退休工人胡大爺分享了自己的經曆。他的老伴幾年前去世後,他便開始在菖蒲河公園尋找新的伴侶。在采訪中,胡大爺毫不避諱地表達了自己的需求。當被問及“談戀愛時最瘋狂的事是什麽”時,他直言“一天四次”(指現在);而談及最浪漫的事,他的回答是“洗鴛鴦浴”。

訪談節目《和陌生人說話》

在這個公園裏,另一位李大爺也提到,那些談得來的男女老人們,都會很自然地聊到這方麵的話題,彼此之間並不遮遮掩掩。據他觀察,“至少有七成人都對這個有要求”。

有媒體也曾報道過上海宜家相親角裏的故事:蘇老伯曾經也是宜家相親角的常客,他身體硬朗,沒有“三高”,心肺功能也很好。午餐後,他從褲兜裏掏出一小瓶白酒,咕咚咕咚喝了兩口。“我找的另一半必須得會喝白酒,主要是要談得來。”僅憑這個條件,就讓很多阿姨望而卻步。

更難開口的是,蘇老伯還希望對方能滿足他的性需求。他覺得性是關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希望能找到一個固定的老伴兒,不結婚、不住在一起,隻在有需求時見麵。

此外研究表明,有配偶的老年人在心理上更有依靠,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和挫折。而單身老人則常常感到孤獨無助,容易陷入抑鬱情緒。

例如,美國芝加哥大學琳達·維特教授對100餘名65歲以上的喪偶老年人進行的為期10年的追蹤調查發現,重新結婚者心情舒暢、疾病減少,延緩了衰老;而一直孤身生活的老人,卻心情抑鬱,發病率與死亡率都遠遠高於同齡的再婚老人。

這一研究結論在中國農村情境下同樣適用,相比城裏的老人,農村老人文娛和社會交往活動更少,大部分老人平常隻能在路邊、戲台等公共場合與熟人聊聊天,且受天氣、地點影響較大。在此情況下,要是身邊能有人陪伴,哪怕是說說話、散散步,心情都會好很多。

《緣來不晚》節目截圖

調查數據顯示,鄉村60—64歲低齡老人喪偶率為12.07%,比城市高3.33%;而隨著年齡增長,喪偶比例不斷上升,鄉村65歲以上老人喪偶率高達36.3%,高出城市5.79個百分點。

對於農村老人來說,一旦喪偶獨居,還麵臨生活上的適應困境。

在長期“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性別分工秩序下,很多男性老人不會做飯和洗衣服,老伴兒去世後,不僅衛生狀況逐漸變差,而且食宿生活質量降低,對於仍要從事農業生產的男性老人來說,一個人勞動也比較辛苦,需要他人協助。而女性老人也需要男性幫忙做農活。

盡管農村老年人再婚有很多好處,但現實生活中,老年人追求晚年幸福的道路上布滿荊棘,麵臨“子女關、錢關、麵子關”等多方麵的障礙。

這些障礙交織在一起,成了農村老人追愛的負擔,導致農村老年人再婚率長期低迷,僅有6.15%的單身老人選擇再婚。

今年《檢查日報》就發了一則相關新聞,祖籍山東的楊大爺,幼年隨父親來到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家中有9個兄弟,因家庭貧困一直單身。2024年春,年近80歲的楊大爺與鄰村70歲的郝阿姨相識並產生好感,希望在晚年找個伴共度餘生。為表誠意,楊大爺將積攢多年的5萬元交給郝阿姨,並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

然而,僅20多天後,雙方因生活習慣差異產生矛盾。楊大爺不適應郝阿姨家嘈雜的環境,且對其清淡的飲食不滿,於是提出解除關係並要求返還5萬元。分開後,郝阿姨退還2萬元,但剩餘3萬元因已還債,承諾日後償還。楊大爺多次催促未果,報警稱被“騙婚”,但公安機關認為不屬於婚姻詐騙,建議通過民事訴訟解決。

北京菖蒲河公園

在農村地區,許多子女和親友認為老年人談情說愛是“為老不尊”的表現,不支持父母再婚。更為複雜的是,許多老年人自身也內化了這種觀念,覺得再婚“不光彩”,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即使他們內心渴望伴侶也不敢說出來。

“好女不嫁二夫”等傳統觀念,也讓農村老年女性的再婚意願更低,但她們的壽命更長,更容易孤獨。數據顯示,農村老年女性喪偶比例明顯高於男性,鄉村65歲以上老人喪偶率高達46.7%,而男性僅為21.1%。

一位研究者記錄下的農村老人話語極具代表性:“都這把年紀了還找什麽對象,不怕別人笑話嗎?”這種根深蒂固的羞恥感,讓很多農村老人想愛但不敢愛。

等到老人好不容易克服了心理這一關,還有等在後麵的無數關卡。

與城市老年人相比,農村老人往往缺乏養老金等穩定收入來源,家產主要是宅基地、住房和少量存款,再婚後生活來源成為現實難題。

電視劇《我的後半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4707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4930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9605元,二者差異較大,這意味著農村老人的收入更低。

這也讓農村老人在婚戀市場上“不吃香”。

一位農村老年男性的話令人心酸:“我一個人過,吃糠咽菜都沒人看見;要是再找個老伴,連累人家跟我一起受苦,我心裏過意不去。”

即便有一些養老金,子女們也普遍擔心父母再婚會讓家產“外流”,這種擔憂在有多名子女的家庭中更突出。

事實上,確實存在少數人借婚姻之名行詐騙之實的案例,這些極端案例經口耳相傳後被放大,進一步加劇了子女對父母再婚的戒備心理。

5月12日,襄陽高新區檢察院發布一則消息,57歲的聶女士和大她十歲的陳某談戀愛,以為遇到了真愛。殊不知,陳某其實就是個騙子,不僅欺騙了她的感情,還卷走了她的27萬元。承辦檢察官以案說法,提醒老人遠離“甜蜜陷阱”。

訪談節目《和陌生人說話》

此前紅娘徐姐觀察就觀察到,中老年人再婚,往往要先看對方的家庭條件,隻有物質條件能保障,才會再去看能不能處得好。

她提到,城鎮戶口,體製內退休人士,是最吃香的。這類人群一般有房有車,退休金和醫保也足夠保障晚年生活。兒女已婚已育的最讓人省心,如果孩子還小,那帶著女兒比帶著兒子要好。找喪偶的比離異的省事。

而六七十歲的農村男人,是最不好找對象的。即使蓋在農村的自建房再大,也沒人願意去。若是沒有退休金、醫保,就更難了。這意味著沒有保障,如果和這樣的人結婚,將來他生病,或者遇到其他的意外,就得替他承擔一半的風險。

即便以上問題都解決了,那到哪裏去找另一半也是一大問題。

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為老年人提供的婚戀服務幾乎空白。專業的老年婚介機構在農村幾乎不存在,老年人缺乏認識合適對象的渠道。

有人坦言:“我們這裏從沒組織過老年人的聯誼活動,覺得這是年輕人的事,老年人湊什麽熱鬧。”

“沒有物質的愛情,就像一盤散沙,都不用風吹,走幾步就散了。”

曾幾何時,這句火爆全網的影視劇台詞,治好了無數年輕人的戀愛腦。而現在大爺大媽們的愛情,那才是深刻體現了“什麽是人間清醒”。

在中老年人相親節目上,當年輕人還在為談戀愛羞於開口問對方經濟狀況而苦惱時,大爺大媽們上來就直奔主題,從經濟狀況到生理需求,那叫一個狂野。

“還沒有夫妻生活”“還要找好看的,好看的找你啊?”“有房嗎?有退休金嗎?醫保報多少?”

紀錄片《前浪》

很多紅娘或相親機構也關注到了這個現象。有從業人士表示,一些老年人找對象的要求並不低,有時甚至比年輕人還挑,比如男的希望找小10歲甚至15歲的,女的希望找大自己3至5歲、每月退休金四五千元以上、最好是退休的編製人員。

也有研究表示,男性同居老人多掌握經濟資源,並且認為自己的經濟條件可以換取其所需的性的滿足和女方的照料服務。有的甚至將此作為雙方間的買賣關係,他們認為用錢可以買到生活照料。

和寡居老人比起來,孀居老人對老伴的需求更單純,想找個人好好過日子。

研究顯示,較多農村老年女性再婚擇偶則期望對象不在本村,希望自己能夠“外嫁”異地,比如臨近的鄉村、富裕的鄉村和縣城等地。

而在農村社會學中也能找到社會交換理論的支撐:“婚姻製度一般都包含了夫妻之間性接近的權利,彼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工以及利益和服務的交換。”

老年人找老伴兒,也是一個“利益交換”的過程。你有你的長處,我有我的優勢,大家搭夥過日子才能平衡。

要是什麽“本錢”都沒有——退休金、沒房子、身體還不好,那找對象可就難了。就算勉強成了,在這段關係裏也容易低人一等,處處得看對方臉色。

然而,當一切都向利益看齊,最後的結果可能會事與願違。

有研究認為,注重功利性的老年夫妻之間沒有太多情感積累,相處起來感覺很生分,感情也冷淡得很。

黃昏戀的目的是幸福,錢是一部分,但並不是全部。

日本作家村上龍在《永遠不要說你老了》中寫到一個年長女人相親遇到的種種困惑。主人公誌津子54歲時離婚了,她多年沒有性愛體驗,渴望重獲真愛,但遇到了一個個隻是覬覦自己肉體和財富的男人。最終,她索性放棄相親。

紀錄片《前浪》

說到老年愛情,還有一部經典電影作品不得不提——《廊橋遺夢》。它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艾奧瓦鄉間。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羅伯特·金凱德和弗朗西絲卡,都在經曆了各自婚姻的“失敗”後,偶然相遇並墜入愛河。羅伯特當時已經60歲,而弗朗西絲卡也已年近五十。

羅伯特是一名自由攝影師,他來到艾奧瓦是為了完成一組新的拍攝任務——拍下那裏行將消失的七座古老廊橋。在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後,弗朗西絲卡在自家門口攔下了羅伯特的車,為他指路。這是他們第一次相見。

弗朗西絲卡,雖然被日複一日的鄉村市井生活所包圍,但她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甘於平庸的農莊婦女。她依然敏感,喜歡觀察生活,對路上車子經過時卷起的塵土感興趣,也會如少女般地坐在秋千上喝著冰茶,發呆放空。但她的丈夫和孩子關心家裏的小牛,甚至比關心她還要多。這也許是世上千千萬萬婚姻的縮影。

羅伯特被弗朗西絲卡的溫柔和敏感所吸引,而弗朗西絲卡則被羅伯特的自由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所打動。他們相愛了。

電影《廊橋遺夢》

雖然故事的結局並不圓滿,弗朗西絲卡最終選擇放棄愛情,留在原本的家庭中。但它讓我們看到了理想黃昏戀的樣本:兩個獨立的個體,因為純粹的喜愛而試圖走到一起,並因此身心愉悅。

當我們在討論年輕人的“脫單焦慮”時,別忘了農村還有一群白發老人,正隔著籬笆牆,望著夕陽發愁。他們的愛,不該被年齡、觀念和貧窮困住。或許我們能做的,是給他們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支持。

畢竟,誰都有變老的一天,誰都渴望被愛照亮晚年。

部分參考資料:

1、“相約黃昏”_農村老年人搭...究——基於代際關係變遷視角_尹秋玲

2、老年再婚可以改善心理健康嗎...—基於CLHLS的實證分析_李安琪

3、老年再婚困難,現實遠比“子女幹涉”複雜_賀海波

4、農村老年人再婚問題研究_侯倩茹

5、喪偶老人的“搭夥過日子”與家庭倫理危機_毛一敬

6、再婚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_李安琪

7、中國當代老年人再婚態度及影響因素_馬豔傑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李承鵬:塔西佗,服不服及杭州糞水的《時間撿屎》
華女18歲懷孕偷渡美國 21年後“功成名就”卻遭驅逐
司法部5月告知川普 他反複出現在愛潑斯坦文件中…
華人地下夜總會被突襲 涉毒品性交易 多名無證移民被捕!
誰也沒想到,特朗普竟會栽在一個死去6年的人手上




24小時討論排行

東北大學6名大學生“溺亡”,讓人後背發涼
糞水+鉛中毒發酵 央視急播:美國近半自來水有毒
紐約時報:從邊境小城滿洲裏看中國如何支撐俄羅斯經濟
特朗普誇耀施壓使日本讓步,追加采購美國數十億軍火
自來水臭了一天,居民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觀察:特朗普強硬的關稅策略正在取得成效
半年不到,DeepSeek已跌落神壇?用戶都去哪了?
為了逃避高額學貸 美國年輕人紛紛開始跑路海外了
東北大學6學生溺斃:3負責人被捕 現場直擊組圖
奧巴馬抨擊特朗普關於2016年大選"叛國"的説法"荒謬"
內蒙古6大學生參觀礦場 全部溺亡 掀網絡熱議
德媒:特朗普成功挑撥離間了歐中的關係
學者開投票 中國網友竟一麵倒挺民進黨 原因毛骨悚然
愛潑斯坦案令特朗普很憤怒 “第一次看到白宮癱瘓了”
杜建英被曝另有丈夫且從未離婚 私生子身份恐成疑
奧巴馬還有道“免罪金牌”,是特朗普給他留下的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老年人相親局:有錢,喪偶,高欲望

最人物 2025-06-05 09:48:15

“就是沒看上我唄,嫌我老”“我找老伴兒,就是必須得伺候我”……

和年輕人比起來,老年人相起親來,那叫一個簡單直接,沒有那些虛頭巴腦的套路,也憋整那沒用的試探,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你以為的老年生活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實際上的老年生活是七八十歲還想找老伴兒,一生都在追愛。無論是相親角、還是線上直播間,亦或者相親節目,到處擠滿了求愛的中老年人。

不光城市老人有婚戀需求,農村老年人也渴望愛情:有研究者前幾年調研發現,近十年來當地農村老年人黃昏戀呈朝陽之勢,僅北方某個村莊,就有22對左右中老年戀人,且大部分都沒有領取結婚證。

《農村老年人再婚問題研究》中也講到很多農村老年人渴求黃昏戀的故事。一位獨居老人向調研者傾訴:他雖然年事已高,但身體還算硬朗,眼不花、手不笨,還能在村東邊的廠裏做些簡單的活兒,比如裝裝彈力絲,一個月能掙些錢補貼家用。

他並不指望別人來養他,但一個人孤獨地守著寡,日子過得實在沒滋沒味,還經常擔驚受怕。

另一位老人則表示:人上了歲數,身體肯定一年不如一年,以後生病在所難免。如果能再婚找個老伴互相照顧,就不用再拖累孩子們了。

數據顯示,我國農村60歲以上老人超 1.2 億,其中近半喪偶。

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渴望溫暖與陪伴的孤獨靈魂。他們曾為家庭、為子女奉獻了一生,在人生的暮年,理應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老年人對找老伴兒的需求有多強烈?

在吉林衛視一檔相親節目上,一位70多歲的大爺在共同生活50多年的老伴兒去世23天後就想重新找一個,“既然她已經故去了,哭喊也沒用,就抓緊給她忘掉,我找一個新的感情,互相說說話、嘮嘮嗑。”

這位大爺找老伴的故事,就是當前獨居老年群體的真實寫照。

電視劇《我的後半生》

提到相親,大多數年輕人對此表示抗拒:“頭大”“討厭”。但是對獨居老人來說,要想尋找老伴還是要通過相親。為此,無論是線下相親角、熟人介紹,還是相親節目、線上相親直播間,可謂是人潮洶湧、熱鬧非凡。

比達谘詢2022年1月6日發布《2021年度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規模達到72.0億元,其中銀發人群是互聯網流量增長的重點群體,據統計,銀發網民規模已達3.25億。

隨著銀發族的觸網程度加深,需求催生出一批中老年線上相親平台、婚戀交友APP,中老年“線上相親角”日趨火熱。

與此同時,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大城市,老年人相親角也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現象。北京的菖蒲河相親角、上海的宜家相親角,西安的革命公園相親角等,都是知名的老年人相親場所。

上海徐匯的宜家相親角

上海徐匯的宜家相親角,在過去十多年裏逐漸成為了滬上知名老年相親聖地。每到周二、周四,老人們不約而同聚集於此,多的時候有好幾百人。前往宜家餐廳的單身老人,大多是想找個伴。

中老年男人們穿polo衫會解開兩顆扣子,並把下擺整齊地紮進褲子裏。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中,他們總能敏銳地發現新麵孔,然後主動上前打招呼,熱情地和對方攀談,並在不同的桌子間穿梭,和每一位女士聊上幾句。

“不是我的菜,我就這麽坦率!”“不靠譜的大爺不比不靠譜小夥少”“還要找好看的,好看的找你啊?”和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相親那叫一個直接。

《緣來不晚》節目截圖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發布的《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現狀藍皮書》顯示,婚姻是影響老年人社會支持的重要因素,能夠直接影響到老人生活質量。無論是否是再婚,處於婚姻狀態的老年人在社會支持方麵的狀況都要顯著好於單身或喪偶的老人。

還有很多的研究說明穩定安全的親密關係,對老年人的精神和身體健康水平有正向的預測作用。

發表在《精神神經內分泌學》的一項囊括1419名57-85歲老人的研究顯示,來自愛人的撫摸頻率和老年人的內分泌係統健康水平顯著相關。

多數老年人仍具有性能力和性需求,甚至有些老人到80歲以上仍然具有對性活動的渴望。

2015年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調研了5434名不同年齡段約會網站用戶,結果顯示,老年人和年輕人差不多,都認為性吸引力是非常重要的,隻有80歲以上的女性對性吸引力重要性的評分才會明顯下降。積極適度的性活動可以有效維持雙方身體和精神的健康,能鍛煉心髒、美容養顏、促進睡眠、增強記憶力等。

訪談節目《和陌生人說話》有一期主題聚焦於“菖蒲河老情人”,探討了老年人的愛情與性。菖蒲河公園位於北京,這裏並非傳統意義上父母為子女相親的場所,而是老年人為自己尋找伴侶的地方。

節目中,一位60多歲的北京退休工人胡大爺分享了自己的經曆。他的老伴幾年前去世後,他便開始在菖蒲河公園尋找新的伴侶。在采訪中,胡大爺毫不避諱地表達了自己的需求。當被問及“談戀愛時最瘋狂的事是什麽”時,他直言“一天四次”(指現在);而談及最浪漫的事,他的回答是“洗鴛鴦浴”。

訪談節目《和陌生人說話》

在這個公園裏,另一位李大爺也提到,那些談得來的男女老人們,都會很自然地聊到這方麵的話題,彼此之間並不遮遮掩掩。據他觀察,“至少有七成人都對這個有要求”。

有媒體也曾報道過上海宜家相親角裏的故事:蘇老伯曾經也是宜家相親角的常客,他身體硬朗,沒有“三高”,心肺功能也很好。午餐後,他從褲兜裏掏出一小瓶白酒,咕咚咕咚喝了兩口。“我找的另一半必須得會喝白酒,主要是要談得來。”僅憑這個條件,就讓很多阿姨望而卻步。

更難開口的是,蘇老伯還希望對方能滿足他的性需求。他覺得性是關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希望能找到一個固定的老伴兒,不結婚、不住在一起,隻在有需求時見麵。

此外研究表明,有配偶的老年人在心理上更有依靠,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和挫折。而單身老人則常常感到孤獨無助,容易陷入抑鬱情緒。

例如,美國芝加哥大學琳達·維特教授對100餘名65歲以上的喪偶老年人進行的為期10年的追蹤調查發現,重新結婚者心情舒暢、疾病減少,延緩了衰老;而一直孤身生活的老人,卻心情抑鬱,發病率與死亡率都遠遠高於同齡的再婚老人。

這一研究結論在中國農村情境下同樣適用,相比城裏的老人,農村老人文娛和社會交往活動更少,大部分老人平常隻能在路邊、戲台等公共場合與熟人聊聊天,且受天氣、地點影響較大。在此情況下,要是身邊能有人陪伴,哪怕是說說話、散散步,心情都會好很多。

《緣來不晚》節目截圖

調查數據顯示,鄉村60—64歲低齡老人喪偶率為12.07%,比城市高3.33%;而隨著年齡增長,喪偶比例不斷上升,鄉村65歲以上老人喪偶率高達36.3%,高出城市5.79個百分點。

對於農村老人來說,一旦喪偶獨居,還麵臨生活上的適應困境。

在長期“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性別分工秩序下,很多男性老人不會做飯和洗衣服,老伴兒去世後,不僅衛生狀況逐漸變差,而且食宿生活質量降低,對於仍要從事農業生產的男性老人來說,一個人勞動也比較辛苦,需要他人協助。而女性老人也需要男性幫忙做農活。

盡管農村老年人再婚有很多好處,但現實生活中,老年人追求晚年幸福的道路上布滿荊棘,麵臨“子女關、錢關、麵子關”等多方麵的障礙。

這些障礙交織在一起,成了農村老人追愛的負擔,導致農村老年人再婚率長期低迷,僅有6.15%的單身老人選擇再婚。

今年《檢查日報》就發了一則相關新聞,祖籍山東的楊大爺,幼年隨父親來到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家中有9個兄弟,因家庭貧困一直單身。2024年春,年近80歲的楊大爺與鄰村70歲的郝阿姨相識並產生好感,希望在晚年找個伴共度餘生。為表誠意,楊大爺將積攢多年的5萬元交給郝阿姨,並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

然而,僅20多天後,雙方因生活習慣差異產生矛盾。楊大爺不適應郝阿姨家嘈雜的環境,且對其清淡的飲食不滿,於是提出解除關係並要求返還5萬元。分開後,郝阿姨退還2萬元,但剩餘3萬元因已還債,承諾日後償還。楊大爺多次催促未果,報警稱被“騙婚”,但公安機關認為不屬於婚姻詐騙,建議通過民事訴訟解決。

北京菖蒲河公園

在農村地區,許多子女和親友認為老年人談情說愛是“為老不尊”的表現,不支持父母再婚。更為複雜的是,許多老年人自身也內化了這種觀念,覺得再婚“不光彩”,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即使他們內心渴望伴侶也不敢說出來。

“好女不嫁二夫”等傳統觀念,也讓農村老年女性的再婚意願更低,但她們的壽命更長,更容易孤獨。數據顯示,農村老年女性喪偶比例明顯高於男性,鄉村65歲以上老人喪偶率高達46.7%,而男性僅為21.1%。

一位研究者記錄下的農村老人話語極具代表性:“都這把年紀了還找什麽對象,不怕別人笑話嗎?”這種根深蒂固的羞恥感,讓很多農村老人想愛但不敢愛。

等到老人好不容易克服了心理這一關,還有等在後麵的無數關卡。

與城市老年人相比,農村老人往往缺乏養老金等穩定收入來源,家產主要是宅基地、住房和少量存款,再婚後生活來源成為現實難題。

電視劇《我的後半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4707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4930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9605元,二者差異較大,這意味著農村老人的收入更低。

這也讓農村老人在婚戀市場上“不吃香”。

一位農村老年男性的話令人心酸:“我一個人過,吃糠咽菜都沒人看見;要是再找個老伴,連累人家跟我一起受苦,我心裏過意不去。”

即便有一些養老金,子女們也普遍擔心父母再婚會讓家產“外流”,這種擔憂在有多名子女的家庭中更突出。

事實上,確實存在少數人借婚姻之名行詐騙之實的案例,這些極端案例經口耳相傳後被放大,進一步加劇了子女對父母再婚的戒備心理。

5月12日,襄陽高新區檢察院發布一則消息,57歲的聶女士和大她十歲的陳某談戀愛,以為遇到了真愛。殊不知,陳某其實就是個騙子,不僅欺騙了她的感情,還卷走了她的27萬元。承辦檢察官以案說法,提醒老人遠離“甜蜜陷阱”。

訪談節目《和陌生人說話》

此前紅娘徐姐觀察就觀察到,中老年人再婚,往往要先看對方的家庭條件,隻有物質條件能保障,才會再去看能不能處得好。

她提到,城鎮戶口,體製內退休人士,是最吃香的。這類人群一般有房有車,退休金和醫保也足夠保障晚年生活。兒女已婚已育的最讓人省心,如果孩子還小,那帶著女兒比帶著兒子要好。找喪偶的比離異的省事。

而六七十歲的農村男人,是最不好找對象的。即使蓋在農村的自建房再大,也沒人願意去。若是沒有退休金、醫保,就更難了。這意味著沒有保障,如果和這樣的人結婚,將來他生病,或者遇到其他的意外,就得替他承擔一半的風險。

即便以上問題都解決了,那到哪裏去找另一半也是一大問題。

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為老年人提供的婚戀服務幾乎空白。專業的老年婚介機構在農村幾乎不存在,老年人缺乏認識合適對象的渠道。

有人坦言:“我們這裏從沒組織過老年人的聯誼活動,覺得這是年輕人的事,老年人湊什麽熱鬧。”

“沒有物質的愛情,就像一盤散沙,都不用風吹,走幾步就散了。”

曾幾何時,這句火爆全網的影視劇台詞,治好了無數年輕人的戀愛腦。而現在大爺大媽們的愛情,那才是深刻體現了“什麽是人間清醒”。

在中老年人相親節目上,當年輕人還在為談戀愛羞於開口問對方經濟狀況而苦惱時,大爺大媽們上來就直奔主題,從經濟狀況到生理需求,那叫一個狂野。

“還沒有夫妻生活”“還要找好看的,好看的找你啊?”“有房嗎?有退休金嗎?醫保報多少?”

紀錄片《前浪》

很多紅娘或相親機構也關注到了這個現象。有從業人士表示,一些老年人找對象的要求並不低,有時甚至比年輕人還挑,比如男的希望找小10歲甚至15歲的,女的希望找大自己3至5歲、每月退休金四五千元以上、最好是退休的編製人員。

也有研究表示,男性同居老人多掌握經濟資源,並且認為自己的經濟條件可以換取其所需的性的滿足和女方的照料服務。有的甚至將此作為雙方間的買賣關係,他們認為用錢可以買到生活照料。

和寡居老人比起來,孀居老人對老伴的需求更單純,想找個人好好過日子。

研究顯示,較多農村老年女性再婚擇偶則期望對象不在本村,希望自己能夠“外嫁”異地,比如臨近的鄉村、富裕的鄉村和縣城等地。

而在農村社會學中也能找到社會交換理論的支撐:“婚姻製度一般都包含了夫妻之間性接近的權利,彼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工以及利益和服務的交換。”

老年人找老伴兒,也是一個“利益交換”的過程。你有你的長處,我有我的優勢,大家搭夥過日子才能平衡。

要是什麽“本錢”都沒有——退休金、沒房子、身體還不好,那找對象可就難了。就算勉強成了,在這段關係裏也容易低人一等,處處得看對方臉色。

然而,當一切都向利益看齊,最後的結果可能會事與願違。

有研究認為,注重功利性的老年夫妻之間沒有太多情感積累,相處起來感覺很生分,感情也冷淡得很。

黃昏戀的目的是幸福,錢是一部分,但並不是全部。

日本作家村上龍在《永遠不要說你老了》中寫到一個年長女人相親遇到的種種困惑。主人公誌津子54歲時離婚了,她多年沒有性愛體驗,渴望重獲真愛,但遇到了一個個隻是覬覦自己肉體和財富的男人。最終,她索性放棄相親。

紀錄片《前浪》

說到老年愛情,還有一部經典電影作品不得不提——《廊橋遺夢》。它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艾奧瓦鄉間。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羅伯特·金凱德和弗朗西絲卡,都在經曆了各自婚姻的“失敗”後,偶然相遇並墜入愛河。羅伯特當時已經60歲,而弗朗西絲卡也已年近五十。

羅伯特是一名自由攝影師,他來到艾奧瓦是為了完成一組新的拍攝任務——拍下那裏行將消失的七座古老廊橋。在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後,弗朗西絲卡在自家門口攔下了羅伯特的車,為他指路。這是他們第一次相見。

弗朗西絲卡,雖然被日複一日的鄉村市井生活所包圍,但她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甘於平庸的農莊婦女。她依然敏感,喜歡觀察生活,對路上車子經過時卷起的塵土感興趣,也會如少女般地坐在秋千上喝著冰茶,發呆放空。但她的丈夫和孩子關心家裏的小牛,甚至比關心她還要多。這也許是世上千千萬萬婚姻的縮影。

羅伯特被弗朗西絲卡的溫柔和敏感所吸引,而弗朗西絲卡則被羅伯特的自由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所打動。他們相愛了。

電影《廊橋遺夢》

雖然故事的結局並不圓滿,弗朗西絲卡最終選擇放棄愛情,留在原本的家庭中。但它讓我們看到了理想黃昏戀的樣本:兩個獨立的個體,因為純粹的喜愛而試圖走到一起,並因此身心愉悅。

當我們在討論年輕人的“脫單焦慮”時,別忘了農村還有一群白發老人,正隔著籬笆牆,望著夕陽發愁。他們的愛,不該被年齡、觀念和貧窮困住。或許我們能做的,是給他們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支持。

畢竟,誰都有變老的一天,誰都渴望被愛照亮晚年。

部分參考資料:

1、“相約黃昏”_農村老年人搭...究——基於代際關係變遷視角_尹秋玲

2、老年再婚可以改善心理健康嗎...—基於CLHLS的實證分析_李安琪

3、老年再婚困難,現實遠比“子女幹涉”複雜_賀海波

4、農村老年人再婚問題研究_侯倩茹

5、喪偶老人的“搭夥過日子”與家庭倫理危機_毛一敬

6、再婚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_李安琪

7、中國當代老年人再婚態度及影響因素_馬豔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