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為找回“暴走”的失憶老人,他們做了5000多把鑰匙

為找回“暴走”的失憶老人,他們做了5000多把鑰匙

文章來源: 在人間 於 2025-06-05 09:06:2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作者|沈木

“你都不知道他們經曆了什麽”

林俊洪的父親走失過很多次。老人的家背後有一個公園,他喜歡去那裏坐著,但有時會忘了怎麽回家。這種失憶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非常常見。

他的父親今年84歲,曾經是一位中學化學老師。林俊洪覺得年輕時的父親“是一個優秀的男人”,樂觀,顧家,不抽煙,不酗酒,會輔導孩子學習。但如今,一旦阿爾茨海默病發作,父親便“誰都不認識了”。住院治療後,老人慢慢認出親人,但對於孫女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多年前她去外地讀大學的時候。每天老人念叨最多的,是老家村子裏的往事——記憶的減退從近事開始,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大特征。

很多次,武漢市公安局東西湖區分局常青花園派出所民警胡誌紅去尋找這些失憶老人。他發現,阿爾茨海默病老人和正常人的行為特征很不一樣。正常人走累了會休息,但迷路的老人不會。“可能他們內心焦急,哪怕很疲勞,也不會停下來。”胡誌紅說。

老人們記憶中的家,通常不是現居住所。找到走失老人後,他們說出的地址往往是很久前搬離的家屬院或單位,那些地名不光有時代感,還承載著他們對過往歲月的感情。

有民警告訴鳳凰網,一位老人一口氣從武漢市區蹬著自行車騎行了60多公裏到孝感市,中間沒有停頓,甚至沒有喝水吃東西,直到第二天才被找到,“太嚇人了”。老人年輕時在孝感住過,他覺得那裏才是他的家。

“他們不會去問路,也不求助。”這名民警說,很多老人被找到時,往往處於一種無意識狀態,身體已經虛脫,什麽都說不出來,或者蜷縮在一個偏僻的角落,渾身是傷,“你都不知道他們經曆了什麽”。

走失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還麵臨其他風險。比如他們隻會埋頭匆匆超前趕路,不會留意往來車輛,“想拐彎就拐彎,想直走就直走,很容易出交通事故”,胡誌紅說。

簡齊恒是青島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長江路派出所的民警,他表示,自己的轄區內有水庫,有小山頭,一些地方是公共場所視頻盲區,如果老人走失,找起來更加困難。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法治在線》欄目報道過很多這樣的案例,有的老人冬季走失衣衫單薄,有的高溫天癱倒在玉米地裏,有的在環山路上轉了一圈又一圈……這樣危險的處境,很容易造成老人的意外去世。

崩潰的家屬:

“真是防不勝防”

“很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行動力很強,健步如飛,一不留意可能就消失在視野中。”胡誌紅說,哪怕24小時看護也很難看住,這對家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比如,老人和家人前後腳下樓的功夫也能走丟。有時,淩晨兩三點,熟睡中的子女被派出所喊醒,將深夜起床獨自出門的老人領回去。就算白天在家有多人看守,打盹的功夫老人也會跑出家門,防不勝防。

對民警來說,尋找易走失老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行跡毫無規律可言。路口可能有公共場所視頻,但下一個路口沒有;老人往一個方向走了,但接下來出現若幹路口;老人到了一個路口又折返……對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增大了工作量和搜尋時間。公共場所視頻還存在滯後性,等在這裏麵找到老人的身影時,他們已經不知又到了哪裏。

有民警說:“找老人十幾個小時、幾十個小時的情況都有,通常值班的一個班組都會上,占用很大精力。” 民警們會分工,有人專走大路,有人專挑偏僻的小路、水溝和牆根,搜平時沒人注意到的死角。除此之外,民警還會發動社區一起尋找。

有次,為了找到一位患阿爾茨海默病老人,簡齊恒所在派出所動用了兩輛警車和八名民輔警,打著手電在方圓4公裏內地毯式搜索了一個半小時。

老人走失後,很多家屬是崩潰的。有的家屬會不停哭泣,不知所措。“這段時間裏,家屬可以說吃不好飯睡不好覺。”胡誌紅說。

外地工作的子女得知老人走失時會更加焦慮。一個患者家屬曾告訴武漢民警,因為擔心父親再次走失,他會不停打電話“查崗”,問父親在做什麽。電話無人接聽他就開始心慌。如果母親也沒接,他恨不得馬上請假回老家。

為了防止意外發生,當老人身邊無人陪伴時,很多家庭會無奈地選擇反鎖家門。相對心理健康,家屬選擇了更重要的生命安全。

仍有老人執意出門,家庭矛盾一觸即發。林俊洪親眼見到,為了能不能出門的問題,父母發生過很多次衝突,“管也管不住”。

從業多年的民警們都發現,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越來越多。據《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中國現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其他癡呆症患者近1700萬,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約占七成。此前有報道稱,中國每年走失老人為50萬人,平均每天有1370個走失老人案例發生,其中,老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和缺乏照料是重要的原因。這背後是上千萬個疲憊不堪的家庭。

這些年來,與走失老人有關的警情明顯上升了。簡齊恒稱,自己做了8年基層民警,工作第一年就尋找走失的患阿爾茨海默病老人,“從那時到現在,這樣的老人是在增加的”。簡齊恒說自己所在轄區有45.3萬人,從去年5月到今年5月,老人走失事件發生了九十多起。

兜裏唯一的鑰匙

成為“回家的鑰匙”

據央視《法治在線》欄目報道,很多走失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被發現時,身上既沒有手機,也沒有任何可以證明自己身份的物品。有的家屬因此會給老人戴兒童電子手表。很多地方推廣過黃手環,上麵有老人的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信息,但大家發現,但在實際使用中,不少老人因病恥感拒絕佩戴或者偷偷扯下。

《法治在線》欄目常年關注走失老人問題。在與北京、湖北武漢等地民警的交流中,該欄目得知了一個現象——很多走失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被發現時,兜裏唯一一件物品就是家裏的鑰匙。他們年輕時使用鑰匙的習慣一直保留了下來,沒有因記憶減退而改變。

“我們當時就想在這個事實基礎上,通過科技的力量幫助走失老人。”《法治在線》欄目多次在線下活動等場合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2023年,他們與拚多多決定一起來做這件事情,“雙方都有共同的價值觀——幫助全社會更好地應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自2023年起,為幫助解決阿爾茨海默病等患病老人走失難題,結合公安民警以及相關專家的建議,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拚多多共同發起“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設計和製作了一款采用北鬥衛星定位等多項技術,帶有芯片功能的智能定位鑰匙扣解決方案。

他們要求這款智能定位鑰匙扣定位要準,充電後的使用時間要夠久,要小型化。這些都是為了讓老人能夠用得慣、用得久。

2023年底,武漢成為“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第一個試點城市,胡誌紅領到了“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聯動武漢警方發放的第一批“鑰匙”。

◎ “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首站落地武漢

“我們已經有三次通過

‘鑰匙’把他找回來了”

“回家的鑰匙”是藍色的,比一塊麻將牌稍微大一點,可以和家裏的鑰匙、門禁卡串在一起,平時充一次電可續航10天。它采用了北鬥衛星等先進定位方式。通過它,人們通過手機端“回家的鑰匙”小程序可以實時查看老人行動的軌跡——一個代表老人的藍點會出現在小程序的地圖上,精度在10米以內。

它首創"家人定位+路人掃碼”雙模守護係統,通過北鬥高精度定位和雙向追蹤模式,將平均找回時間大大縮短,避免老人因走失遭遇低溫、脫水等生命威脅。同時路人掃碼即可聯動社區民警,構建“發現-定位-送返”快速通道,降低意外發生率。

“‘回家的鑰匙’能幫易走失老人點亮回家的路。”胡誌紅表示,“鑰匙”與一位社區民警和家屬的手機綁定。當帶著“鑰匙”的老人走失後,在手機小程序上就可以開啟“鑰匙”的追蹤功能, “鑰匙”便每30秒鍾發送一次老人的定位,間隔遠低於市麵上定位器間隔的好幾分鍾。小程序還有分享功能,能將老人的軌跡分享給3位親友,意味著可以有5個人同時了解老人位置。

◎ “回家的鑰匙”小程序設置了家人模式與路人模式

這種方式也保證了安全性。《法治在線》欄目工作人員稱,設計之初,大家就希望規避因老人信息泄露導致的風險,“如果掃碼就能看到老人家屬手機號,遇到壞人怎麽辦?他說老人在醫院搶救,亟需10萬塊錢,你又找不到老人,給錢,還是不給?”

胡誌紅轄區有一位姓盧的大爺,74歲,有阿爾茨海默病,多次走失。領到“回家的鑰匙”後,“已經有三次通過‘鑰匙’把他找回來了”,他說。

盧大爺老伴腿腳不好,平時家裏取快遞、買東西都是盧大爺來做。去年夏天,他取完快遞忘記了怎麽回家,走到旁邊一棟樓不停上下樓梯尋找。他的老伴通過“鑰匙”的定位找到了他。當時,盧大爺的衣服已經被汗浸透。

今年3月,盧大爺經曆了最驚險的走失。那天晚上6點多,胡誌紅突然接到盧大爺老伴的電話,說盧大爺又不見了。

正值倒春寒,氣溫很低,有些地方還有雨後積水。胡誌紅打開“回家的鑰匙”小程序,發現盧大爺出現在一家幼兒園。等他驅車趕到幼兒園,盧大爺又位移到周邊的小區。他停好車後,發現盧大爺已經走到了一條主路上,速度飛快。胡誌紅一路小跑往前追,一邊追一邊喊,老人根本不理。

在一個拐彎處,老人突然摔倒在一灘泥水裏。“他倒下去不到1分鍾,我追上了,把他攙起來送回了家。”胡誌紅說。當時天已經黑了,如果老人一直躺著無人問津,可能有生命危險。

“現在我們轄區裏老年人走失的事件,找到的時間明顯加快了,危險降低了。”胡誌紅說。

在全國已發放

5000多把“鑰匙”

2025年4月下旬,人在青島的林俊洪,收到了胡誌紅由武漢寄出的定位鑰匙扣。

2023年底“回家的鑰匙”在武漢啟動試點後,一度是定向分發——武漢市公安局通過社區居委會篩選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以及其他多次走失的老人,再把“鑰匙”發給他們和他們的家屬。

消息漸漸傳開,一部分武漢市民開始主動申領。“越是主動申領的,使用率越高。”一位武漢民警表示。再後來,全國其他城市的一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屬也找了過來。

2025年4月,在又經曆了一次父親走失之後,林俊洪上網搜索,想為父親購買一款有用的定位器——此前他為父親買過兩款定位器,但他覺得它們不太靈敏,無法實時定位,“隻大約知道在哪個方向”。

在搜索的過程中,大數據把胡誌紅推薦給了他。“我看了他的視頻,比較真實,確實是公安。” 林俊洪於是私聊胡誌紅,也申領了一把“回家的鑰匙”。

像林俊洪這樣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屬還有很多。在分發“鑰匙”的過程中,胡誌紅得知了更多的故事。一位武漢市民告訴他,自家老人坐地鐵轉公交,從光穀到了漢口。另一位武漢市民告訴他,自己父親騎著三輪代步車出門,經機場高速公路通道,一直騎到了府河大橋上,“發動了兩個派出所的警力去找”。還有一位外地朋友說,自家老人一次走失了兩三天,最後在離家40公裏之外的地方找到的。

發完鑰匙,他聽到家屬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這下放心了”。

◎ 所有“鑰匙”由項目團隊聯動公安部門免費定向發放

他還在轄區組建了一個“回家的鑰匙”服務群。在群裏,他會指導大家如何使用“鑰匙”,大家也會分享照顧阿爾茨海默病老人的經驗。他還會告訴大家如何培養老人與“鑰匙”的感情——在老人頭腦清醒的時候,要把家屬手機小程序裏的那個地圖上的定位藍點給老人看,讓老人發現“我一動,鑰匙就動”,自己和“鑰匙”是一體的,而“鑰匙”的另一頭綁定的是自己最親的家人,這樣一來,老人在潛意識裏就會願意帶著它。

從領“鑰匙”到現在,林俊洪已經兩次找到了父親。一次是飯點,父親沒回家,到公園發現他不在原來坐著的樹下。林俊洪趕緊查定位,10分鍾就找到了老人。另一次,父親走了和平時不一樣的方向,又迷路了,公園的路人發現異常,根據林俊洪在“鑰匙”上寫下的手機號打來了電話,讓兒子把父親帶回了家。

“‘鑰匙’解決的最大痛點,就是不用那麽擔心老人走失,家屬可以騰出部分精力做其他事,精神上不那麽累了,”胡誌紅說,“‘回家的鑰匙’確實能幫到這些易走失老人的家庭,幫助他們克服很多困境。”

武漢市公安局新聞宣傳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鑰匙”還會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家屬領取了“回家的鑰匙”之後,看到它會不由自主地提升對老人的關注度,因此老人的走失概率會降低。“這段時間裏,我們關注的很多老人都沒再發生走丟的情況。”他說。

目前,“回家的鑰匙”項目已經在武漢、鄭州、青島三地落地,累計已經發放5000多個。數據顯示,在它的後台,每天都有5%的用戶發起實時定位。

但胡誌紅等一線民警明白,普及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他們希望未來,更多受困的家庭可以獲益於這把“回家的鑰匙”。

拚多多“回家的鑰匙”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感謝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法治在線》團隊和武漢、鄭州、青島公安對項目的大力支持,這把‘鑰匙’是對易走失家庭團圓心願的守護,是拚多多用科技為阿爾茨海默病老人找到的防走失答案。拚多多希望以企業的力量搭建起社會關愛的數字橋梁,照亮走失老人回家的路。”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李承鵬:塔西佗,服不服及杭州糞水的《時間撿屎》
華女18歲懷孕偷渡美國 21年後“功成名就”卻遭驅逐
司法部5月告知川普 他反複出現在愛潑斯坦文件中…
華人地下夜總會被突襲 涉毒品性交易 多名無證移民被捕!
誰也沒想到,特朗普竟會栽在一個死去6年的人手上




24小時討論排行

東北大學6名大學生“溺亡”,讓人後背發涼
糞水+鉛中毒發酵 央視急播:美國近半自來水有毒
紐約時報:從邊境小城滿洲裏看中國如何支撐俄羅斯經濟
特朗普誇耀施壓使日本讓步,追加采購美國數十億軍火
自來水臭了一天,居民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觀察:特朗普強硬的關稅策略正在取得成效
半年不到,DeepSeek已跌落神壇?用戶都去哪了?
德媒:特朗普成功挑撥離間了歐中的關係
為了逃避高額學貸 美國年輕人紛紛開始跑路海外了
奧巴馬抨擊特朗普關於2016年大選"叛國"的説法"荒謬"
內蒙古6大學生參觀礦場 全部溺亡 掀網絡熱議
東北大學6學生溺斃:3負責人被捕 現場直擊組圖
學者開投票 中國網友竟一麵倒挺民進黨 原因毛骨悚然
愛潑斯坦案令特朗普很憤怒 “第一次看到白宮癱瘓了”
杜建英被曝另有丈夫且從未離婚 私生子身份恐成疑
奧巴馬還有道“免罪金牌”,是特朗普給他留下的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為找回“暴走”的失憶老人,他們做了5000多把鑰匙

在人間 2025-06-05 09:06:25


作者|沈木

“你都不知道他們經曆了什麽”

林俊洪的父親走失過很多次。老人的家背後有一個公園,他喜歡去那裏坐著,但有時會忘了怎麽回家。這種失憶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非常常見。

他的父親今年84歲,曾經是一位中學化學老師。林俊洪覺得年輕時的父親“是一個優秀的男人”,樂觀,顧家,不抽煙,不酗酒,會輔導孩子學習。但如今,一旦阿爾茨海默病發作,父親便“誰都不認識了”。住院治療後,老人慢慢認出親人,但對於孫女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多年前她去外地讀大學的時候。每天老人念叨最多的,是老家村子裏的往事——記憶的減退從近事開始,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大特征。

很多次,武漢市公安局東西湖區分局常青花園派出所民警胡誌紅去尋找這些失憶老人。他發現,阿爾茨海默病老人和正常人的行為特征很不一樣。正常人走累了會休息,但迷路的老人不會。“可能他們內心焦急,哪怕很疲勞,也不會停下來。”胡誌紅說。

老人們記憶中的家,通常不是現居住所。找到走失老人後,他們說出的地址往往是很久前搬離的家屬院或單位,那些地名不光有時代感,還承載著他們對過往歲月的感情。

有民警告訴鳳凰網,一位老人一口氣從武漢市區蹬著自行車騎行了60多公裏到孝感市,中間沒有停頓,甚至沒有喝水吃東西,直到第二天才被找到,“太嚇人了”。老人年輕時在孝感住過,他覺得那裏才是他的家。

“他們不會去問路,也不求助。”這名民警說,很多老人被找到時,往往處於一種無意識狀態,身體已經虛脫,什麽都說不出來,或者蜷縮在一個偏僻的角落,渾身是傷,“你都不知道他們經曆了什麽”。

走失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還麵臨其他風險。比如他們隻會埋頭匆匆超前趕路,不會留意往來車輛,“想拐彎就拐彎,想直走就直走,很容易出交通事故”,胡誌紅說。

簡齊恒是青島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長江路派出所的民警,他表示,自己的轄區內有水庫,有小山頭,一些地方是公共場所視頻盲區,如果老人走失,找起來更加困難。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法治在線》欄目報道過很多這樣的案例,有的老人冬季走失衣衫單薄,有的高溫天癱倒在玉米地裏,有的在環山路上轉了一圈又一圈……這樣危險的處境,很容易造成老人的意外去世。

崩潰的家屬:

“真是防不勝防”

“很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行動力很強,健步如飛,一不留意可能就消失在視野中。”胡誌紅說,哪怕24小時看護也很難看住,這對家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比如,老人和家人前後腳下樓的功夫也能走丟。有時,淩晨兩三點,熟睡中的子女被派出所喊醒,將深夜起床獨自出門的老人領回去。就算白天在家有多人看守,打盹的功夫老人也會跑出家門,防不勝防。

對民警來說,尋找易走失老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行跡毫無規律可言。路口可能有公共場所視頻,但下一個路口沒有;老人往一個方向走了,但接下來出現若幹路口;老人到了一個路口又折返……對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增大了工作量和搜尋時間。公共場所視頻還存在滯後性,等在這裏麵找到老人的身影時,他們已經不知又到了哪裏。

有民警說:“找老人十幾個小時、幾十個小時的情況都有,通常值班的一個班組都會上,占用很大精力。” 民警們會分工,有人專走大路,有人專挑偏僻的小路、水溝和牆根,搜平時沒人注意到的死角。除此之外,民警還會發動社區一起尋找。

有次,為了找到一位患阿爾茨海默病老人,簡齊恒所在派出所動用了兩輛警車和八名民輔警,打著手電在方圓4公裏內地毯式搜索了一個半小時。

老人走失後,很多家屬是崩潰的。有的家屬會不停哭泣,不知所措。“這段時間裏,家屬可以說吃不好飯睡不好覺。”胡誌紅說。

外地工作的子女得知老人走失時會更加焦慮。一個患者家屬曾告訴武漢民警,因為擔心父親再次走失,他會不停打電話“查崗”,問父親在做什麽。電話無人接聽他就開始心慌。如果母親也沒接,他恨不得馬上請假回老家。

為了防止意外發生,當老人身邊無人陪伴時,很多家庭會無奈地選擇反鎖家門。相對心理健康,家屬選擇了更重要的生命安全。

仍有老人執意出門,家庭矛盾一觸即發。林俊洪親眼見到,為了能不能出門的問題,父母發生過很多次衝突,“管也管不住”。

從業多年的民警們都發現,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越來越多。據《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中國現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其他癡呆症患者近1700萬,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約占七成。此前有報道稱,中國每年走失老人為50萬人,平均每天有1370個走失老人案例發生,其中,老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和缺乏照料是重要的原因。這背後是上千萬個疲憊不堪的家庭。

這些年來,與走失老人有關的警情明顯上升了。簡齊恒稱,自己做了8年基層民警,工作第一年就尋找走失的患阿爾茨海默病老人,“從那時到現在,這樣的老人是在增加的”。簡齊恒說自己所在轄區有45.3萬人,從去年5月到今年5月,老人走失事件發生了九十多起。

兜裏唯一的鑰匙

成為“回家的鑰匙”

據央視《法治在線》欄目報道,很多走失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被發現時,身上既沒有手機,也沒有任何可以證明自己身份的物品。有的家屬因此會給老人戴兒童電子手表。很多地方推廣過黃手環,上麵有老人的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信息,但大家發現,但在實際使用中,不少老人因病恥感拒絕佩戴或者偷偷扯下。

《法治在線》欄目常年關注走失老人問題。在與北京、湖北武漢等地民警的交流中,該欄目得知了一個現象——很多走失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被發現時,兜裏唯一一件物品就是家裏的鑰匙。他們年輕時使用鑰匙的習慣一直保留了下來,沒有因記憶減退而改變。

“我們當時就想在這個事實基礎上,通過科技的力量幫助走失老人。”《法治在線》欄目多次在線下活動等場合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2023年,他們與拚多多決定一起來做這件事情,“雙方都有共同的價值觀——幫助全社會更好地應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自2023年起,為幫助解決阿爾茨海默病等患病老人走失難題,結合公安民警以及相關專家的建議,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拚多多共同發起“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設計和製作了一款采用北鬥衛星定位等多項技術,帶有芯片功能的智能定位鑰匙扣解決方案。

他們要求這款智能定位鑰匙扣定位要準,充電後的使用時間要夠久,要小型化。這些都是為了讓老人能夠用得慣、用得久。

2023年底,武漢成為“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第一個試點城市,胡誌紅領到了“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聯動武漢警方發放的第一批“鑰匙”。

◎ “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首站落地武漢

“我們已經有三次通過

‘鑰匙’把他找回來了”

“回家的鑰匙”是藍色的,比一塊麻將牌稍微大一點,可以和家裏的鑰匙、門禁卡串在一起,平時充一次電可續航10天。它采用了北鬥衛星等先進定位方式。通過它,人們通過手機端“回家的鑰匙”小程序可以實時查看老人行動的軌跡——一個代表老人的藍點會出現在小程序的地圖上,精度在10米以內。

它首創"家人定位+路人掃碼”雙模守護係統,通過北鬥高精度定位和雙向追蹤模式,將平均找回時間大大縮短,避免老人因走失遭遇低溫、脫水等生命威脅。同時路人掃碼即可聯動社區民警,構建“發現-定位-送返”快速通道,降低意外發生率。

“‘回家的鑰匙’能幫易走失老人點亮回家的路。”胡誌紅表示,“鑰匙”與一位社區民警和家屬的手機綁定。當帶著“鑰匙”的老人走失後,在手機小程序上就可以開啟“鑰匙”的追蹤功能, “鑰匙”便每30秒鍾發送一次老人的定位,間隔遠低於市麵上定位器間隔的好幾分鍾。小程序還有分享功能,能將老人的軌跡分享給3位親友,意味著可以有5個人同時了解老人位置。

◎ “回家的鑰匙”小程序設置了家人模式與路人模式

這種方式也保證了安全性。《法治在線》欄目工作人員稱,設計之初,大家就希望規避因老人信息泄露導致的風險,“如果掃碼就能看到老人家屬手機號,遇到壞人怎麽辦?他說老人在醫院搶救,亟需10萬塊錢,你又找不到老人,給錢,還是不給?”

胡誌紅轄區有一位姓盧的大爺,74歲,有阿爾茨海默病,多次走失。領到“回家的鑰匙”後,“已經有三次通過‘鑰匙’把他找回來了”,他說。

盧大爺老伴腿腳不好,平時家裏取快遞、買東西都是盧大爺來做。去年夏天,他取完快遞忘記了怎麽回家,走到旁邊一棟樓不停上下樓梯尋找。他的老伴通過“鑰匙”的定位找到了他。當時,盧大爺的衣服已經被汗浸透。

今年3月,盧大爺經曆了最驚險的走失。那天晚上6點多,胡誌紅突然接到盧大爺老伴的電話,說盧大爺又不見了。

正值倒春寒,氣溫很低,有些地方還有雨後積水。胡誌紅打開“回家的鑰匙”小程序,發現盧大爺出現在一家幼兒園。等他驅車趕到幼兒園,盧大爺又位移到周邊的小區。他停好車後,發現盧大爺已經走到了一條主路上,速度飛快。胡誌紅一路小跑往前追,一邊追一邊喊,老人根本不理。

在一個拐彎處,老人突然摔倒在一灘泥水裏。“他倒下去不到1分鍾,我追上了,把他攙起來送回了家。”胡誌紅說。當時天已經黑了,如果老人一直躺著無人問津,可能有生命危險。

“現在我們轄區裏老年人走失的事件,找到的時間明顯加快了,危險降低了。”胡誌紅說。

在全國已發放

5000多把“鑰匙”

2025年4月下旬,人在青島的林俊洪,收到了胡誌紅由武漢寄出的定位鑰匙扣。

2023年底“回家的鑰匙”在武漢啟動試點後,一度是定向分發——武漢市公安局通過社區居委會篩選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以及其他多次走失的老人,再把“鑰匙”發給他們和他們的家屬。

消息漸漸傳開,一部分武漢市民開始主動申領。“越是主動申領的,使用率越高。”一位武漢民警表示。再後來,全國其他城市的一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屬也找了過來。

2025年4月,在又經曆了一次父親走失之後,林俊洪上網搜索,想為父親購買一款有用的定位器——此前他為父親買過兩款定位器,但他覺得它們不太靈敏,無法實時定位,“隻大約知道在哪個方向”。

在搜索的過程中,大數據把胡誌紅推薦給了他。“我看了他的視頻,比較真實,確實是公安。” 林俊洪於是私聊胡誌紅,也申領了一把“回家的鑰匙”。

像林俊洪這樣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屬還有很多。在分發“鑰匙”的過程中,胡誌紅得知了更多的故事。一位武漢市民告訴他,自家老人坐地鐵轉公交,從光穀到了漢口。另一位武漢市民告訴他,自己父親騎著三輪代步車出門,經機場高速公路通道,一直騎到了府河大橋上,“發動了兩個派出所的警力去找”。還有一位外地朋友說,自家老人一次走失了兩三天,最後在離家40公裏之外的地方找到的。

發完鑰匙,他聽到家屬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這下放心了”。

◎ 所有“鑰匙”由項目團隊聯動公安部門免費定向發放

他還在轄區組建了一個“回家的鑰匙”服務群。在群裏,他會指導大家如何使用“鑰匙”,大家也會分享照顧阿爾茨海默病老人的經驗。他還會告訴大家如何培養老人與“鑰匙”的感情——在老人頭腦清醒的時候,要把家屬手機小程序裏的那個地圖上的定位藍點給老人看,讓老人發現“我一動,鑰匙就動”,自己和“鑰匙”是一體的,而“鑰匙”的另一頭綁定的是自己最親的家人,這樣一來,老人在潛意識裏就會願意帶著它。

從領“鑰匙”到現在,林俊洪已經兩次找到了父親。一次是飯點,父親沒回家,到公園發現他不在原來坐著的樹下。林俊洪趕緊查定位,10分鍾就找到了老人。另一次,父親走了和平時不一樣的方向,又迷路了,公園的路人發現異常,根據林俊洪在“鑰匙”上寫下的手機號打來了電話,讓兒子把父親帶回了家。

“‘鑰匙’解決的最大痛點,就是不用那麽擔心老人走失,家屬可以騰出部分精力做其他事,精神上不那麽累了,”胡誌紅說,“‘回家的鑰匙’確實能幫到這些易走失老人的家庭,幫助他們克服很多困境。”

武漢市公安局新聞宣傳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鑰匙”還會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家屬領取了“回家的鑰匙”之後,看到它會不由自主地提升對老人的關注度,因此老人的走失概率會降低。“這段時間裏,我們關注的很多老人都沒再發生走丟的情況。”他說。

目前,“回家的鑰匙”項目已經在武漢、鄭州、青島三地落地,累計已經發放5000多個。數據顯示,在它的後台,每天都有5%的用戶發起實時定位。

但胡誌紅等一線民警明白,普及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他們希望未來,更多受困的家庭可以獲益於這把“回家的鑰匙”。

拚多多“回家的鑰匙”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感謝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法治在線》團隊和武漢、鄭州、青島公安對項目的大力支持,這把‘鑰匙’是對易走失家庭團圓心願的守護,是拚多多用科技為阿爾茨海默病老人找到的防走失答案。拚多多希望以企業的力量搭建起社會關愛的數字橋梁,照亮走失老人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