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幾天有條視頻,默默上了新聞熱榜,又默默消失了。
講的是一對做二手車生意的小夫妻,打拚多年,有了一個孩子,還攢下了40萬的存款。
這樣一個三口之家,在他們的小城市,也算中產,原本可以安穩幸福地過小日子。
但2022年4月,這一家做了一個決定:
要帶5歲的兒子見世麵,沿著國境線自駕一圈,環遊中國。
自駕先得買車。
夫妻倆先是花了34萬買了輛二手房車,又花了1萬塊置辦無人機、運動相機以及車載冰箱等裝備。
就這樣,2022年6月,一家三口帶著剩餘的6萬塊,出發了。
他們原本計劃用1年時間看遍祖國大好河山,但實際上直到2023年9月才走完。
“15個月的時間,實際隻玩了10個月,中途回家休整了5個月。”
“每個月的油費,加吃飯加門票,要花掉1.2萬,光路上就花了12萬。”
“在家那5個月也沒閑著,每月5千的開銷,又搭進去2.5萬。”
最紮心的還是車輛貶值,環遊結束後,34萬買的房車隻賣了22萬,直接折損12萬。
現在可以算賬了:
一趟環遊中國下來,這一家一年多沒收入的情況下,花了27.5萬。原本40萬的存款,隻剩下12.5萬。
至此一切也還在軌道之內,但不出意外的話,意外馬上就來了。
前麵提過,這一家做的是二手車生意。
這兩年車市行情大家應該有體會,新車都在打對折賣,二手車隻能跟著降價。
他們出發前還庫存了十幾輛二手車沒出貨,等旅遊完回來,發現售價還不如以前的進價,賣一輛虧一輛,不賣那就是廢品,這樣庫存盤下來,又虧了15萬。
好了,至此這個小家庭正式進入負資產階段,負債2.5萬。
這還沒完。
當年他們出發時,兒子5歲,如今旅遊歸來,兒子正好7歲,該上小學了。
孩子有沒有如願見世麵不確定,但上市裏的小學就得落戶,落戶就要買房很確定。
沒辦法,夫妻倆隻能開口借錢,最終結果就是欠債70萬,在市區買了房。
那這算結束了嗎?
還沒有。
因為夫妻倆出去旅遊一年多,旅遊嘛,清閑心情又好,於是你懂的,他們在計劃之外,有了二胎。
總結一下:
一年多的時間,一個有40萬存款的中產家庭,變成負債70萬。
而且女主人懷孕了,也就是說,很長一段時間裏,這個四口之家,隻能靠男主人一個人掙錢養活。
盡管女主人在視頻裏表示不後悔,“這種全家24小時黏在一起的經曆,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在雪中漫步、在新疆吃羊肉串、在涼山看雲海、在洱海邊野餐、在敦煌沙漠打滾…這些瞬間早已值回了票價…”
但至少視頻裏,男主人一直沒露麵發聲。
他後不後悔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一定壓力山大。
2
之所以如此篤定,是因為自己就壓力山大。
明顯感覺到這種壓力,就是這兩年的事,再精確點,就是從疫情結束開始的。
老讀者應該早就看出來了,這兩年【脆皮先生】這個公眾號基本沒啥廣告了。
平時發的次條推廣文案,那是電商帶貨,都是一些平價的小物件,也賣不掉幾份,利潤一個月也就幾千塊錢。
當然今天不是來哭窮的,網上不是流行一個說法麽,叫做:
30萬存款定律。
按照央行的數據,國內人均存款僅為9.6萬,存款超過30萬的,隻占總人口的1.5%。
換句話說,30萬就是絕大多數普通人的存款天花板。
那為什麽大多數人存到30萬,就到頂了,積蓄就上不去了呢?
因為存款一旦超過30萬,人們就會被各種各樣的“中產鐮刀”盯上,大多數人幾經折騰,最終一夜回到解放前。
這樣說可能還是太籠統了,我再具體一點。
朋友們回想一下,是不是如今市麵上很多概念,都是以30萬為線劃分的?
30萬以下的車是年輕人的第一輛車,30萬以上的車是升級換代之選,也是中產家庭的標配。
比如一輛奔馳C、一輛寶馬3係,這不就剛好把30萬存款給割了?
還有房子,大多城市買套小戶型,差不多100萬,首付3成,剛好30萬,同樣剛好給割幹淨了?
甚至出國留學,很多國家的留學保證金,也在30萬左右。
前文裏麵提到的那位小夫妻就是典型,從存款40萬到負債70萬,隻用了一年的時間。
還可以再想想身邊的朋友嘛,是不是一窮二白時,都朝九晚五,生活規律又單調。
一旦打拚幾年有了幾十萬的積蓄,應酬就多了起來?
沒事總有人約你唱個K、喝個酒、打個牌啥的,這一來二去,就有人說自己有個路子,有個項目,都是兄弟一起發財,帶你投點,然後錢就搭進去了…
3
所以說,中產的體麵,其實是一種危險的平衡。
多少人都是“住著一百萬的房子,卻舍不得買一杯星巴克”,又或者“買得起幾十萬的豪車,卻加不起幾百塊的汽油”。
生活最讓人焦慮的,不是眼前沒錢,而是看著生活安穩,實際危如累卵。
一次裁員,一段教育投資,甚至一場感冒,就能摧毀一個家庭。
這也是今天最想說的,中年返貧三件套。
第一件:套現的體麵。
現金流快斷了,還在堅持光鮮人設。
失業就不提了,前些年風光的互聯網、金融行業,還有我這樣的自媒體博主,包括很多開店的個體戶,這兩年都在降薪,或者收入斷崖下跌。
日子好的時候,月供過萬的房子咬牙買了,現在降薪了頓時慌了,可老婆的瑜伽課還要上,孩子的培訓班不能停…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
特別是被消費主義洗腦的人,如果不及時抽身,返貧真的一夜之間。
就像那對小夫妻,環遊中國一年爽,回來日子幾年難。
第二件,單引擎家庭。
單引擎家庭很好理解,就是夫妻倆隻有一個工作掙錢,另一個做全職主婦或全職主夫,帶帶娃啥的。
在中國,這種家庭特別多。
隻要掙錢的那個人,失個業、生個病,再說得難聽點,哪怕出個軌離個婚,馬上陷入危機。
另外那個全職主婦或主夫,因為長期不工作脫離社會,哪怕再想回到職場也很難找到工作。
第三件,教育的豪賭。
對於中產家庭來說,買學區房、送娃出國留學,算教育豪賭。
對於工薪家庭來說,夫妻倆一萬多的家庭月收入,給孩子報幾千塊的培訓班,就算是教育豪賭了。
問題在於,這場豪賭,勝算太低。
有統計數據的,2024-2025年,全國平均985錄取率約?1.62%-2.03%,211錄取率約5.51%。
說句難聽的,985、211之外,大學與大學之間,沒什麽本質區別,畢業了可能還沒有學門技術工作好找,也沒技術人才工資更高。
至於留學,給大家講個真事。
2023年12月5日,青島市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小區保安刺死外賣員事件。
這個外賣員小李,是家裏的老大,下麵還有一個正讀大學的弟弟。
他父親在老家的飯店打工,母親在別人家裏當保姆。兩位快60歲的老人工資加起來,不到7000塊。
小李高中畢業後,還是被望子成龍的父母,送到了澳洲留學。
讀的是心理學,前後幾年花費了100多萬,有一半是父母借來的,至今都沒有還完。
小李畢業後,留在澳洲工作過兩年,至於幹了什麽,家人並不清楚。
回國後,性格內向的小李,在家裏做起了木工。曾設計一款賣手工家具的APP,也拍過短視頻,推銷自己的家具,遺憾的是,都沒有成功。
2023年11月,在親戚的牽線下,小李來到青島,幫親戚做旅遊。
但入冬後,旅遊進入淡季,小李就瞞著親戚去送外賣。
看得出來,小李很想掙錢,但外賣送到第6天,命就沒了。
可以去外麵打聽打聽,這些年,留學生回國啃老,一點不比國內大學畢業啃老的少。
今天就聊這些,上麵這中年返貧三件套,朋友們都可以對照自省,三件中兩件,就危險了,建議及時止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