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黃曉明女友葉珂「黑紅」。
也讓「名媛培訓班」徹底出圈,成了熱梗。

如今,每次出現同質化的妝容、造型、拍照姿勢。
都少不了被調侃,「上過名媛培訓班」。
可能至今很多人還是不理解,怎麽會有這樣的存在呢?
那麽多人自願成為流水線上的假名媛,堅信花錢短期培訓就能躋身上流社會,嫁給明星、富商。
僅僅因為他們虛榮、拜金、傻嗎?
恐怕也沒有這麽簡單。
最近,一部新出的大尺度驚悚片就瞄準這一現象,拍出了「名媛培訓班」荒誕之外的殘酷麵——
《醜陋的繼姐》
Den stygge stes?steren

此片改編自經典童話故事《灰姑娘》。
但,不同於迪士尼低幼化的改編路數。
電影拍得相當暗黑、重口。
視覺尺度和故事深度,都遠超出了我們對原版故事的認知。
頗有新意之處是,電影不以灰姑娘為主角。
轉而將焦點,放在邪惡的繼姐身上。
這一經典的惡女,被「洗白」成了最讓人共情的角色。
作為女主的繼姐,確實長相平平。
臉龐不夠精致,身材也又矮又胖。
和白皙漂亮的繼妹比起來,更是遜色不少。


不過,她原本並不邪惡,反而像個「傻白甜」。
成天癡迷閱讀王子的情詩集。
除了幻想當公主,沒有其他壞心眼。

奈何,她生活在一個「假貴族」家庭。
生父死後,母親假裝有錢人,嫁給年長的貴族。
原本希望以此獲得財富和地位,順便讓兩個女兒也過上好日子。

沒想到,婚禮當晚,年長的貴族就去世了。
母親這才知道,他早已破產。
留下的隻有作為空殼的貴族頭銜,和被銀行查封的財產。

一夜之間,一家子被踢出了體麵生活。
母親意識到自己年老色衰,無法再吸引有錢人。
家中三個女兒,最小的女兒終究不是自己的骨肉,自己的小女兒又還沒來月事。
她隻能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女主的身上。
幻想她能嫁給王子,挽救家庭的經濟狀況。

正巧這時,信使送來了邀請函——
王子邀請所有貴族少女參加宮廷舞會。
而這,其實是眾所周知的選妃大會。


母親知道女兒沒有外貌優勢。
便散盡僅有的家財,給她來了個醜女大改造。
整牙;

整鼻子;

還有縫合假睫毛、豐胸等。
最恐怖的是,為了減肥,她生吞絛蟲卵。
絛蟲是一種寄生蟲,會在人體內吸收所有食物養分。
吞下它,就可以使女主在無需節食的情況下,仍能快速消瘦。


值得一提的是,這不僅是虛構的聳動情節。
也如實呈現了19世紀歐洲上層真實存在過的古老整容術。
在醫學技術有限的情況下,這些整容手術、減肥手段完全是超出人體負荷的酷刑,以生命為代價的賭注。
女主幾乎每次手術,都在尖叫中昏厥。
也因為體內的絛蟲,整日惡心嘔吐,造成嚴重營養不良,頭發狂掉。

導演用長鏡頭和固定機位,像拍紀錄片一樣,讓觀眾直視了緩慢而痛苦的整形過程。
比如,片中接假睫毛這場戲。
不像今天人們種睫毛,隻需將假睫毛粘在真睫毛上。
電影中,睫毛是直接用針線縫入皮膚的,而且是在女主意識清醒的情況下,且沒有任何麻醉劑。
我們可以看到眼皮被針線貫穿的全過程,配上細小的走針聲、皮膚摩擦聲、女主的喘息聲,沒有任何配樂渲染,卻足以讓人寒毛直豎。

如果說整形是為了重塑皮囊。
那下一步,就是改造「靈魂」——參加淑女班。
女主和其他貴族小姐一起,穿上精致、統一的裙裝。
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保持完美的微笑,高貴的儀態。
苦練優雅的走姿、宮廷舞步。
隻為在舞會上展現出最淑女的一麵,吸引王子的注意。


而淑女班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教學,而是提供人脈。
在一群貴族小姐中,女主的外貌、身材和舞姿都毫無優勢。
但,因為女主的母親繳了更多的「學費」。
女主直接被任命為領舞,站在了舞會最受矚目的位置。
正好這時,整容也初見成效,女主已經蛻變成精致的大美女。

舞會當晚,她果真吸引了王子的目光。
如願和王子一起在舞池中跳舞。

眼看公主夢即將成真。
卻沒料,最後一刻,還是走向了童話中的結局。
漂亮的繼妹突然出現,取代她成為全場最亮麗的風景線。

博取了王子的歡心後,繼妹又在午夜的鍾聲響起時逃離。
掉落一隻鞋。
王子表示,「能穿得上這隻鞋的姑娘,就是我要娶的人。」
仿佛在嘲笑女主所有的努力。


而全片另一個高潮是——
心態徹底崩了的女主,還不甘心。
為了能穿上鞋子,她一咬牙,砍掉腳趾。

居然,還砍錯了腳。
在劇痛難忍的情況下,又被母親生生砍了另一隻腳。
之後徹底昏厥了。

隻可惜,一切都是徒勞。
再醒來時,繼妹和王子宿命般地走向了童話結局。

這下,女主徹底成為麵容畸形,身體殘疾的醜陋繼姐。

和去年熱門的電影《某種物質》一樣,這部《醜陋的繼姐》也以奇觀化的身體恐怖,直指當代女性普遍的容貌焦慮問題。
令人不安的大尺度、重口味場麵背後,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現實悲劇。
時不時就有新聞報道,很多人因整容過度,深受困擾。
電影中吃寄生蟲減肥的情節,居然直到今天還在發生。

而除了批判服美役和容貌焦慮的社會現象外。
這部電影讓我們更清楚看到,容貌焦慮不僅僅是內心的虛榮,或是環境影響下對單一審美標準的執念。
更多時候,它和權力緊密相連。

就像現實中,麵試、社交等很多場合下,美貌會成為一種特權。

這甚至體現在《灰姑娘》童話的傳統敘事中:
美貌永遠與善良掛鉤。
長相醜陋的人,永遠是內心同等醜陋的反派。


這部電影中也更赤裸地呈現了,隱藏在美麗童話中的有毒價值觀。
王子在舞會上尋找真命天女時,完全將美貌視為唯一標準。
隻看臉,就能確定自己的婚姻對象。
女主隻有變美,才有希望幫助母親,拯救家族。

所以電影別出心裁地以繼姐為主角。
大概也是因為,相比完美無瑕、無辜可憐的妹妹,繼姐才更像我們大多數普通人。
她不是生來的惡女,而是被這種以美為最高價值的評判體係逐漸擠壓下,一步步走向「黑化」的。
實際上,她最初對貌美的繼妹並沒有太多恨意,更多是羨慕和自卑。

隻因為背負了家族期待,對這唯一上位名額產生了極度的追求。
加上母親付出的錢和心力,後又在淑女班上受到容貌羞辱。
她才漸漸生出更多變美的決心,妄想將其作為一種複仇手段。

淑女班很像今天的名媛進修班。
女主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今天很多人所說的「撈女」。
想靠外形、金錢飛上高枝,改變命運。
為此不惜受盡苦頭成為完美的商品,壓抑真實、不堪的自我。

童話中標誌女性命運轉折的王子選美機製,被還原為審美霸權的冷酷投影。
玻璃鞋也成了階層符號的隱喻,無數人削足適履的整容模板,一個現代「標準美」的極端寫照。
影片也因此打碎了原本雌競的故事結構。
片中,妹妹原本無意嫁給王子,她愛的是貧窮馬夫。
因為和馬夫偷情被發現,她被母親剝奪了參加舞會的資格,被迫成為女仆。

片中還有一幕,是舞會前,王子在森林打獵的場景。
他與跟班說著黃段子,盡顯其下流和淺薄,使人對這一經典童話形象徹底祛魅。
而當他舉著獵槍,無意間看到頭頂羽毛發飾的女主時,也隱喻了女主不過是她的獵物之一。

所以結尾,即使繼姐和童話中一樣輸得慘痛,但嫁給王子的妹妹也沒有贏。
她隻是在無處可走的情況下,選擇了相對有安全感的一條路。
美貌這一特權帶來的好處,和她真正想要的生活,終究是錯位的。

到頭來真正獲益的,其實是卷走大量財富的整容醫生。
女主一次次在醫生的建議下,在沒有終點的變美道路上自我消磨,自我毀滅。

讓人想到國產劇《以美之名》中整形成癮的女性。
同樣呼應了當下資本社會對容貌焦慮的利用和放大。

因而,與其說是電影反寫了《灰姑娘》,不如說是攤開、轉譯了原有的童話故事。
童話中的殘酷、不合理處一直存在,隻是今天看更加觸目驚心。
那麽,到底該如何打破容貌焦慮的困局呢?
電影最後,也道出更深一層的事實——容貌焦慮的根本,在於對權力結構的誤解。
誤以為足夠美麗,就能被看見、被選中、被愛,就能實現階級躍升,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殊不知,每一步都在背離自我和自由,最後反而會陷入更深的悲劇。

女主不是失敗於不夠美,而是失敗於將美作為人生全部的賭注。
就像現實中很多人,以為靠整容就能改變命運,最後發現自以為的入場券,不過是僅一次生效的試用體驗。
真正打破這一惡性循環,要做的是放棄這樣的價值標準。
電影將童話中的工具人二姐,改編為一個看似無足輕重,實則真正指向希望的角色。

她因為年齡太小,無法參與舞會,也就避免了爭寵的命運。
她目睹了姐姐的苦難後,隱瞞了自己的初潮,最後拋棄了一輩子仰仗男性的母親,幫助姐姐掏出肚子裏的蟲。

最後,她選擇帶著傷痕累累的姐姐遠走他鄉。
不要美麗也不要王子,而是徹底拋棄了既定的規則。
離開「美麗才能生存」的世界。
也讓這個暗黑版《灰姑娘》不止於獵奇,而是成為當下真正值得被講述的故事。

?但,不同於迪士尼低幼化的改編路數。
電影拍得相當暗黑、重口。
視覺尺度和故事深度,都遠超出了我們對原版故事的認知。
頗有新意之處是,電影不以灰姑娘為主角。
轉而將焦點,放在邪惡的繼姐身上。
這一經典的惡女,被「洗白」成了最讓人共情的角色。
作為女主的繼姐,確實長相平平。
臉龐不夠精致,身材也又矮又胖。
和白皙漂亮的繼妹比起來,更是遜色不少。


不過,她原本並不邪惡,反而像個「傻白甜」。
成天癡迷閱讀王子的情詩集。
除了幻想當公主,沒有其他壞心眼。

奈何,她生活在一個「假貴族」家庭。
生父死後,母親假裝有錢人,嫁給年長的貴族。
原本希望以此獲得財富和地位,順便讓兩個女兒也過上好日子。

沒想到,婚禮當晚,年長的貴族就去世了。
母親這才知道,他早已破產。
留下的隻有作為空殼的貴族頭銜,和被銀行查封的財產。

一夜之間,一家子被踢出了體麵生活。
母親意識到自己年老色衰,無法再吸引有錢人。
家中三個女兒,最小的女兒終究不是自己的骨肉,自己的小女兒又還沒來月事。
她隻能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女主的身上。
幻想她能嫁給王子,挽救家庭的經濟狀況。

正巧這時,信使送來了邀請函——
王子邀請所有貴族少女參加宮廷舞會。
而這,其實是眾所周知的選妃大會。


母親知道女兒沒有外貌優勢。
便散盡僅有的家財,給她來了個醜女大改造。
整牙;

整鼻子;

還有縫合假睫毛、豐胸等。
最恐怖的是,為了減肥,她生吞絛蟲卵。
絛蟲是一種寄生蟲,會在人體內吸收所有食物養分。
吞下它,就可以使女主在無需節食的情況下,仍能快速消瘦。


值得一提的是,這不僅是虛構的聳動情節。
也如實呈現了19世紀歐洲上層真實存在過的古老整容術。
在醫學技術有限的情況下,這些整容手術、減肥手段完全是超出人體負荷的酷刑,以生命為代價的賭注。
女主幾乎每次手術,都在尖叫中昏厥。
也因為體內的絛蟲,整日惡心嘔吐,造成嚴重營養不良,頭發狂掉。

導演用長鏡頭和固定機位,像拍紀錄片一樣,讓觀眾直視了緩慢而痛苦的整形過程。
比如,片中接假睫毛這場戲。
不像今天人們種睫毛,隻需將假睫毛粘在真睫毛上。
電影中,睫毛是直接用針線縫入皮膚的,而且是在女主意識清醒的情況下,且沒有任何麻醉劑。
我們可以看到眼皮被針線貫穿的全過程,配上細小的走針聲、皮膚摩擦聲、女主的喘息聲,沒有任何配樂渲染,卻足以讓人寒毛直豎。

如果說整形是為了重塑皮囊。
那下一步,就是改造「靈魂」——參加淑女班。
女主和其他貴族小姐一起,穿上精致、統一的裙裝。
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保持完美的微笑,高貴的儀態。
苦練優雅的走姿、宮廷舞步。
隻為在舞會上展現出最淑女的一麵,吸引王子的注意。


而淑女班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教學,而是提供人脈。
在一群貴族小姐中,女主的外貌、身材和舞姿都毫無優勢。
但,因為女主的母親繳了更多的「學費」。
女主直接被任命為領舞,站在了舞會最受矚目的位置。
正好這時,整容也初見成效,女主已經蛻變成精致的大美女。

舞會當晚,她果真吸引了王子的目光。
如願和王子一起在舞池中跳舞。

眼看公主夢即將成真。
卻沒料,最後一刻,還是走向了童話中的結局。
漂亮的繼妹突然出現,取代她成為全場最亮麗的風景線。

博取了王子的歡心後,繼妹又在午夜的鍾聲響起時逃離。
掉落一隻鞋。
王子表示,「能穿得上這隻鞋的姑娘,就是我要娶的人。」
仿佛在嘲笑女主所有的努力。


而全片另一個高潮是——
心態徹底崩了的女主,還不甘心。
為了能穿上鞋子,她一咬牙,砍掉腳趾。

居然,還砍錯了腳。
在劇痛難忍的情況下,又被母親生生砍了另一隻腳。
之後徹底昏厥了。

隻可惜,一切都是徒勞。
再醒來時,繼妹和王子宿命般地走向了童話結局。

這下,女主徹底成為麵容畸形,身體殘疾的醜陋繼姐。

和去年熱門的電影《某種物質》一樣,這部《醜陋的繼姐》也以奇觀化的身體恐怖,直指當代女性普遍的容貌焦慮問題。
令人不安的大尺度、重口味場麵背後,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現實悲劇。
時不時就有新聞報道,很多人因整容過度,深受困擾。
電影中吃寄生蟲減肥的情節,居然直到今天還在發生。

而除了批判服美役和容貌焦慮的社會現象外。
這部電影讓我們更清楚看到,容貌焦慮不僅僅是內心的虛榮,或是環境影響下對單一審美標準的執念。
更多時候,它和權力緊密相連。

就像現實中,麵試、社交等很多場合下,美貌會成為一種特權。

這甚至體現在《灰姑娘》童話的傳統敘事中:
美貌永遠與善良掛鉤。
長相醜陋的人,永遠是內心同等醜陋的反派。


這部電影中也更赤裸地呈現了,隱藏在美麗童話中的有毒價值觀。
王子在舞會上尋找真命天女時,完全將美貌視為唯一標準。
隻看臉,就能確定自己的婚姻對象。
女主隻有變美,才有希望幫助母親,拯救家族。

所以電影別出心裁地以繼姐為主角。
大概也是因為,相比完美無瑕、無辜可憐的妹妹,繼姐才更像我們大多數普通人。
她不是生來的惡女,而是被這種以美為最高價值的評判體係逐漸擠壓下,一步步走向「黑化」的。
實際上,她最初對貌美的繼妹並沒有太多恨意,更多是羨慕和自卑。

隻因為背負了家族期待,對這唯一上位名額產生了極度的追求。
加上母親付出的錢和心力,後又在淑女班上受到容貌羞辱。
她才漸漸生出更多變美的決心,妄想將其作為一種複仇手段。

淑女班很像今天的名媛進修班。
女主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今天很多人所說的「撈女」。
想靠外形、金錢飛上高枝,改變命運。
為此不惜受盡苦頭成為完美的商品,壓抑真實、不堪的自我。

童話中標誌女性命運轉折的王子選美機製,被還原為審美霸權的冷酷投影。
玻璃鞋也成了階層符號的隱喻,無數人削足適履的整容模板,一個現代「標準美」的極端寫照。
影片也因此打碎了原本雌競的故事結構。
片中,妹妹原本無意嫁給王子,她愛的是貧窮馬夫。
因為和馬夫偷情被發現,她被母親剝奪了參加舞會的資格,被迫成為女仆。

片中還有一幕,是舞會前,王子在森林打獵的場景。
他與跟班說著黃段子,盡顯其下流和淺薄,使人對這一經典童話形象徹底祛魅。
而當他舉著獵槍,無意間看到頭頂羽毛發飾的女主時,也隱喻了女主不過是她的獵物之一。

所以結尾,即使繼姐和童話中一樣輸得慘痛,但嫁給王子的妹妹也沒有贏。
她隻是在無處可走的情況下,選擇了相對有安全感的一條路。
美貌這一特權帶來的好處,和她真正想要的生活,終究是錯位的。

到頭來真正獲益的,其實是卷走大量財富的整容醫生。
女主一次次在醫生的建議下,在沒有終點的變美道路上自我消磨,自我毀滅。

讓人想到國產劇《以美之名》中整形成癮的女性。
同樣呼應了當下資本社會對容貌焦慮的利用和放大。

因而,與其說是電影反寫了《灰姑娘》,不如說是攤開、轉譯了原有的童話故事。
童話中的殘酷、不合理處一直存在,隻是今天看更加觸目驚心。
那麽,到底該如何打破容貌焦慮的困局呢?
電影最後,也道出更深一層的事實——容貌焦慮的根本,在於對權力結構的誤解。
誤以為足夠美麗,就能被看見、被選中、被愛,就能實現階級躍升,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殊不知,每一步都在背離自我和自由,最後反而會陷入更深的悲劇。

女主不是失敗於不夠美,而是失敗於將美作為人生全部的賭注。
就像現實中很多人,以為靠整容就能改變命運,最後發現自以為的入場券,不過是僅一次生效的試用體驗。
真正打破這一惡性循環,要做的是放棄這樣的價值標準。
電影將童話中的工具人二姐,改編為一個看似無足輕重,實則真正指向希望的角色。

她因為年齡太小,無法參與舞會,也就避免了爭寵的命運。
她目睹了姐姐的苦難後,隱瞞了自己的初潮,最後拋棄了一輩子仰仗男性的母親,幫助姐姐掏出肚子裏的蟲。

最後,她選擇帶著傷痕累累的姐姐遠走他鄉。
不要美麗也不要王子,而是徹底拋棄了既定的規則。
離開「美麗才能生存」的世界。
也讓這個暗黑版《灰姑娘》不止於獵奇,而是成為當下真正值得被講述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