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4000元的冥想班,白領花錢買自我安慰

4000元的冥想班,白領花錢買自我安慰

文章來源: 新周刊 於 2025-05-14 20:24:1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清晨7點,位於廣州CBD甲級寫字樓樓下的一家瑜伽館已亮起了燈。十幾位白領身著露露樂蒙的瑜伽服,手握一杯冰美式,在等待一場“療愈之旅”。她們跟隨導師的指引閉目盤坐,耳邊是缽音的交響,鼻腔裏縈繞著香薰蠟燭的檀香氣味。

但當一小時的課程結束,走出冥想館的白領們立刻不約而同地低頭刷起手機——客戶群的未讀消息提醒、同事溝通工作的郵件、銀行發來的房貸還款提醒、體檢報告上的異常指標等,如潮水般湧入屏幕。她們花費3999元購買的“心靈SPA”,仿佛隻是給焦慮蒙上了一層濾鏡。

近兩年,國內療愈產業出現了爆發性增長。根據《療愈經濟用戶報告(2024)》,中國療愈經濟規模達到10萬億元人民幣,約60%的城市青年人有焦慮情緒,其中18%為中度或重度焦慮。各類打著療愈之名的頌缽冥想班異常火爆。

4000元的冥想班,白領花錢買自我安慰

一家網紅瑜伽療愈中心的標配往往是“洞穴式空間設計+有機素食套餐+心理學碩士導師”的一站式服務,甚至在冥想課程中,專門有攝影師為學員們拍照,以便她們在課後獲得朋友圈打卡素材。這些坐落在城市裏形形色色的頌缽冥想班,究竟是都市人的精神避難所,還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消費陷阱?

冥想打卡,另一種儀式感陷阱:

在冥想墊上複刻“996”

在喬布斯年代的美國矽穀,冥想是一門顯學。

1982年,27歲的喬布斯讓著名攝影師安娜·沃克爾拍攝了一張照片,照片中喬布斯端坐在空蕩的房間中,手握茶盞,已然進入冥想狀態。那張照片至今仍廣為流傳。紮克伯格每天早上花30分鍾進行冥想,這個簡單的儀式能幫助他放鬆身心、調整狀態,迎接新的一天。冥想能夠讓他在喧囂的商業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同時也能幫助他擁有清晰的思考能力。

矽穀幾乎所有叫得出名字的CEO和投資人,都在通過冥想來緩解高壓工作帶來的焦慮,甚至到了“你不冥想,你就不算矽穀圈精英”的地步。他們相信通過讓大腦進行短暫的休息,可以改善大腦的狀態,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圖/《我的阿勒泰》)

如今,中國北上廣深的職場也開始流行冥想和禪修的療愈風潮,有的人甚至把冥想納入KPI考核,例如“本周必須完成2次深度冥想”。

36歲的廣告總監林悅在每周三晚上7點會準時出現在北京國貿某高端冥想館。她熟練地鋪上699元購買的抗菌瑜伽墊,在香氛氤氳的“星空冥想房”裏查看了一眼手機日程表:19:10—20:00是冥想課,20:30是視頻會議,21:00是改方案。

當頌缽聲響起時,她的斜方肌仍保持著工作時的緊繃弧度,睫毛膏暈染的眼皮下,眼球每隔2分鍾就會顫動。此時,她設定的智能手表震動提醒她收到了新的微信消息,這讓她剛開始放空的思緒一下子又回到工作上,忍不住思索:是誰發來的信息?她的眼球又顫動了一下,腦子裏快速閃過手頭上幾個項目的deadline,最終克製住去看一眼智能手表的衝動。

冥想師注意到林悅麵部表情的緊繃,走到身邊輕聲提醒她放鬆身體,要讓意識專注於當下。她的肩膀輕微晃動了一下,背部依然保持直立。



(圖/《去有風的地方》)

林悅說:“老師說觀察呼吸就能清空大腦,可我滿腦子都是客戶提案的PPT還有哪些遺漏的內容。”就在最近,林悅去了某三甲醫院心理門診,當她拿到那張確診中重度焦慮症的報告單時,她的心頭反而鬆了一口氣——這個結果早已在她意料之中。辭職的想法林悅已經反複思考了一年半,每當她看到房貸賬單時,她都告訴自己再忍一忍,多存一點錢,明年一定要辭職。

拋開一小時冥想時間的效果不談,對林悅來說,這是她的休息時間。“廣告行業是長期跟人打交道的工作,經常隨時隨地開大小會,還有一堆瑣事。腦子閑不下來,被各種讓人心煩意亂的東西充斥著,一年365天除了幾個大型節假日可以喘口氣,其餘時間都是被這些事情包裹著。再怎麽忙,我都要逼著自己每周必須抽出一個小時去練習冥想,這是我給自己忙碌生活中的一點休息時間。隻有這樣,我才能感覺到我的身體是由自己掌握的。”



(圖/《要久久愛》)

在不得不工作和想強迫自己休息的割裂中,林悅不知道焦慮的狀態何時會達到巔峰。冥想課結束後,她把在瑜伽館購買的能量水晶塞進她的古馳包裏時,水晶的邊緣恰好壓住了那盒隨身攜帶的抗焦慮藥。

消費主義裹挾下的“偽休息”產業鏈

在杭州一家遠離市區喧囂的瑜伽工作室內,28歲的網紅時尚博主桃子盤坐在瑜伽墊上,第8次舉起手機拍攝腿部交疊的“雙盤蓮花坐”。她將濾鏡調到“清冷禪意”模式,配文“周末gap的第一天,和焦慮徹底斷聯(雙手合十emoji)”,隨即點擊發布小紅書。當導師引導她“感受呼吸的流動”時,她腦海裏正在飛快地思考著下一個拍攝的內容。

桃子說:“我的工作就是向粉絲展示我的生活狀態,其中包括我是如何休息的。”桃子的手機相冊裏存著32317張未發布的廢片,備忘錄裏寫滿了選題靈感:“淩晨5點打坐冥想堅持了一個月之後”“焦慮症最應該做的五件事清單”,等等。為了展現這趟為期三天的冥想靜修之旅,桃子的行李箱裏並列放著名牌亞麻禪修服、環形補光燈、兩台拍攝用的相機、三個充電寶,這些都讓這場以休息療愈為主的活動變得虛偽。



冥想結束,她拿起手機進行自拍,身體已經形成了“爆款姿勢”的肌肉記憶——脊柱前傾15度,便於用鏡頭捕捉下頜線;雙手刻意懸在膝上並且十指關節放鬆,以便在不經意間展示新做的裸色美甲。當她試圖向粉絲描述冥想可以帶來“內在平靜”時,其實心裏默算著亞麻禪修服銷量是否能達到客戶的要求。

除了亞麻禪修服,桃子的店鋪裏正在售賣的還有瑜伽墊、沉香、蠟燭、香氛、能量水晶、水晶手串等療愈賽道的衍生品。每個商品下麵“100+”的數字,是在用銷量表達人們對於療愈以及這個動作能帶來的儀式感的渴望。“低能量的人更要冥想與休息,這樣才能保護你的能量不流失,減少能量的損耗。”桃子在直播間裏向粉絲如此建議。

在這個以流量為主的時代,桃子認為冥想這類活動不過是流量戰場上的一個道具。當她向粉絲們表演如何休息時,她其實處於工作的狀態。桃子說:“其實都是市場需求,大數據顯示療愈賽道是如今不可忽視的大熱門。網紅的日常看起來光鮮亮麗,實際上也有被流量支配的無奈。”



正因為看見了市場對於休息的需求,打著療愈幌子的機構才得以野蠻生長,不斷壯大。許多機構通過精心包裝的商業手段,套用心理學、哲學、宗教等體係裏的概念,編造一套自洽的療愈理論,然後包裝導師人設、虛構導師頭銜,通過自媒體做矩陣傳播,再設計階梯定價的產品一步步吸引消費者買單,最後等待消費者走進圈套。

當消費者購買這類療愈服務時,有多少人會停下來問問自己:“這錢花得值嗎?”

當休息成為奢侈品,人們如何完成自洽?

《自然-精神衛生》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表明,正念冥想課程能夠為成年人所麵對的心理困擾帶來輕微到中等程度的緩解,並且這種效果可以持續長達6個月。前提是,當事人需要專注投入冥想練習中,而非假模假式地做流於表麵的功夫。

上海一位擁有10多年教學經驗的瑜伽老師Lisa說:“其實不少客人剛接觸冥想課時都會問我‘冥想時總是靜不下心來,怎麽辦?’‘為什麽冥想後的平靜總是轉瞬即逝?’,我會告訴他們,這是初學者常見的問題。在瑜伽裏,我們會說頭腦裏的思緒就像猴子,跳來跳去不得消停。如果你去觀察你的念頭,會發現它們常常是無厘頭的,自動冒出來,這個念頭還沒結束,其他念頭就冒出來了。而都市生活的環境本身就充滿了各種外部刺激,每天有很多的(事情)發生,讓我們的感官接收器忙個不停。

冥想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在逐步練習中慢慢形成隻‘觀看’自己的念頭和感受,而不是立刻讓自己栽進去。冥想是一種練習,需要持之以恒,讓我們的念頭和感受與自己保持一定的距離,靜靜地觀察。你會發現原來你不隻是你以前知道的自己,你還有超出以前的自己的部分,就是這個觀察。”



(圖/《去有風的地方》)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曾祥龍主要研究積極心理學、正念冥想和慈悲冥想?。他發現,現在市場上的一些冥想課程存在過度簡化和盲目應用的問題,忽略了冥想背後的原理。盡管冥想給大腦帶來了改變,但更重要的是冥想過程中每一個心理操作的目的。

中國的療愈產業正處於井噴式發展時期,從寺廟禪修到商業冥想館的異化背後,是人們想要知道應該如何讓自己停下來的迫切需求。但人們如果傾向於用金錢購買“被規劃好的放空”,反而擠壓了真正的休息時間。要知道,免費的“20分鍾公園效應”和在商業空間裏付費冥想,最終的效果也許並無不同。

療愈產業的本質是為人們提供情緒價值、心理疏導,更高層次是幫助他們改變人生,最終目的是教人如何在變化無常的社會裏“心安”。當療愈產業在不斷兜售“更好的自己”的幻象時,如果人們在自我優化的迷局中越陷越深而不自知,那麽恭喜你,你買的不是療愈,而是給自己續費“我在努力變好”的幻覺。

查看評論(0)

24小時熱點排行

多名中國人失蹤!使館緊急提醒:與家人約定暗號求救
假婚姻換綠卡 華女人財兩失 還被逼發生性關係
又有學者炮轟習近平!北大女教授:隻會畫大餅…
違反“禁裸令” 中國女星坎城影展慘遭驅趕
特朗普拒喝咖啡引發爭議 沙特為他準備了麥當勞餐車

24小時討論排行

攔不住?全球頂尖科學家湧入中國
美國禁止全球使用華為昇騰AI芯片,強化出口管製
南非總統痛斥59名赴美白人難民是逃避問題的“懦夫”
大動作!中俄就共建月球核電站簽署合作備忘錄
印度學者:中國能讓美國達成協議 我們強硬起來也能
川普鬆口!不排除"親上火線"和習近平談貿易協議
烏克蘭"夠清醒",自知"無法收複全部失地",也"不會加入北約"
驚悚視頻!四川男當街連續狠刺女子 刀都捅彎了...
川普為何讓步?幕僚警告他“關稅再不降 基本盤要崩”
川普中東行 “第一兄弟”馬斯克賺很大!
耗資10億占地57畝 潮汕這座超級豪宅將被強拆
萬斯再失言:2026世界杯球迷完賽後不離境將遭驅逐
格力不用海歸:從精英到"間諜",中國留學生成時代犧牲品?
伊斯坦布爾:俄公布名單 普京本人不在列
港星王喜爆在台遭兩次迷奸…瘋狂失禁滿身傷
紐約時報:特朗普的談判“套路”不再奏效?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4000元的冥想班,白領花錢買自我安慰

新周刊 2025-05-14 20:24:12

清晨7點,位於廣州CBD甲級寫字樓樓下的一家瑜伽館已亮起了燈。十幾位白領身著露露樂蒙的瑜伽服,手握一杯冰美式,在等待一場“療愈之旅”。她們跟隨導師的指引閉目盤坐,耳邊是缽音的交響,鼻腔裏縈繞著香薰蠟燭的檀香氣味。

但當一小時的課程結束,走出冥想館的白領們立刻不約而同地低頭刷起手機——客戶群的未讀消息提醒、同事溝通工作的郵件、銀行發來的房貸還款提醒、體檢報告上的異常指標等,如潮水般湧入屏幕。她們花費3999元購買的“心靈SPA”,仿佛隻是給焦慮蒙上了一層濾鏡。

近兩年,國內療愈產業出現了爆發性增長。根據《療愈經濟用戶報告(2024)》,中國療愈經濟規模達到10萬億元人民幣,約60%的城市青年人有焦慮情緒,其中18%為中度或重度焦慮。各類打著療愈之名的頌缽冥想班異常火爆。

4000元的冥想班,白領花錢買自我安慰

一家網紅瑜伽療愈中心的標配往往是“洞穴式空間設計+有機素食套餐+心理學碩士導師”的一站式服務,甚至在冥想課程中,專門有攝影師為學員們拍照,以便她們在課後獲得朋友圈打卡素材。這些坐落在城市裏形形色色的頌缽冥想班,究竟是都市人的精神避難所,還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消費陷阱?

冥想打卡,另一種儀式感陷阱:

在冥想墊上複刻“996”

在喬布斯年代的美國矽穀,冥想是一門顯學。

1982年,27歲的喬布斯讓著名攝影師安娜·沃克爾拍攝了一張照片,照片中喬布斯端坐在空蕩的房間中,手握茶盞,已然進入冥想狀態。那張照片至今仍廣為流傳。紮克伯格每天早上花30分鍾進行冥想,這個簡單的儀式能幫助他放鬆身心、調整狀態,迎接新的一天。冥想能夠讓他在喧囂的商業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同時也能幫助他擁有清晰的思考能力。

矽穀幾乎所有叫得出名字的CEO和投資人,都在通過冥想來緩解高壓工作帶來的焦慮,甚至到了“你不冥想,你就不算矽穀圈精英”的地步。他們相信通過讓大腦進行短暫的休息,可以改善大腦的狀態,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圖/《我的阿勒泰》)

如今,中國北上廣深的職場也開始流行冥想和禪修的療愈風潮,有的人甚至把冥想納入KPI考核,例如“本周必須完成2次深度冥想”。

36歲的廣告總監林悅在每周三晚上7點會準時出現在北京國貿某高端冥想館。她熟練地鋪上699元購買的抗菌瑜伽墊,在香氛氤氳的“星空冥想房”裏查看了一眼手機日程表:19:10—20:00是冥想課,20:30是視頻會議,21:00是改方案。

當頌缽聲響起時,她的斜方肌仍保持著工作時的緊繃弧度,睫毛膏暈染的眼皮下,眼球每隔2分鍾就會顫動。此時,她設定的智能手表震動提醒她收到了新的微信消息,這讓她剛開始放空的思緒一下子又回到工作上,忍不住思索:是誰發來的信息?她的眼球又顫動了一下,腦子裏快速閃過手頭上幾個項目的deadline,最終克製住去看一眼智能手表的衝動。

冥想師注意到林悅麵部表情的緊繃,走到身邊輕聲提醒她放鬆身體,要讓意識專注於當下。她的肩膀輕微晃動了一下,背部依然保持直立。



(圖/《去有風的地方》)

林悅說:“老師說觀察呼吸就能清空大腦,可我滿腦子都是客戶提案的PPT還有哪些遺漏的內容。”就在最近,林悅去了某三甲醫院心理門診,當她拿到那張確診中重度焦慮症的報告單時,她的心頭反而鬆了一口氣——這個結果早已在她意料之中。辭職的想法林悅已經反複思考了一年半,每當她看到房貸賬單時,她都告訴自己再忍一忍,多存一點錢,明年一定要辭職。

拋開一小時冥想時間的效果不談,對林悅來說,這是她的休息時間。“廣告行業是長期跟人打交道的工作,經常隨時隨地開大小會,還有一堆瑣事。腦子閑不下來,被各種讓人心煩意亂的東西充斥著,一年365天除了幾個大型節假日可以喘口氣,其餘時間都是被這些事情包裹著。再怎麽忙,我都要逼著自己每周必須抽出一個小時去練習冥想,這是我給自己忙碌生活中的一點休息時間。隻有這樣,我才能感覺到我的身體是由自己掌握的。”



(圖/《要久久愛》)

在不得不工作和想強迫自己休息的割裂中,林悅不知道焦慮的狀態何時會達到巔峰。冥想課結束後,她把在瑜伽館購買的能量水晶塞進她的古馳包裏時,水晶的邊緣恰好壓住了那盒隨身攜帶的抗焦慮藥。

消費主義裹挾下的“偽休息”產業鏈

在杭州一家遠離市區喧囂的瑜伽工作室內,28歲的網紅時尚博主桃子盤坐在瑜伽墊上,第8次舉起手機拍攝腿部交疊的“雙盤蓮花坐”。她將濾鏡調到“清冷禪意”模式,配文“周末gap的第一天,和焦慮徹底斷聯(雙手合十emoji)”,隨即點擊發布小紅書。當導師引導她“感受呼吸的流動”時,她腦海裏正在飛快地思考著下一個拍攝的內容。

桃子說:“我的工作就是向粉絲展示我的生活狀態,其中包括我是如何休息的。”桃子的手機相冊裏存著32317張未發布的廢片,備忘錄裏寫滿了選題靈感:“淩晨5點打坐冥想堅持了一個月之後”“焦慮症最應該做的五件事清單”,等等。為了展現這趟為期三天的冥想靜修之旅,桃子的行李箱裏並列放著名牌亞麻禪修服、環形補光燈、兩台拍攝用的相機、三個充電寶,這些都讓這場以休息療愈為主的活動變得虛偽。



冥想結束,她拿起手機進行自拍,身體已經形成了“爆款姿勢”的肌肉記憶——脊柱前傾15度,便於用鏡頭捕捉下頜線;雙手刻意懸在膝上並且十指關節放鬆,以便在不經意間展示新做的裸色美甲。當她試圖向粉絲描述冥想可以帶來“內在平靜”時,其實心裏默算著亞麻禪修服銷量是否能達到客戶的要求。

除了亞麻禪修服,桃子的店鋪裏正在售賣的還有瑜伽墊、沉香、蠟燭、香氛、能量水晶、水晶手串等療愈賽道的衍生品。每個商品下麵“100+”的數字,是在用銷量表達人們對於療愈以及這個動作能帶來的儀式感的渴望。“低能量的人更要冥想與休息,這樣才能保護你的能量不流失,減少能量的損耗。”桃子在直播間裏向粉絲如此建議。

在這個以流量為主的時代,桃子認為冥想這類活動不過是流量戰場上的一個道具。當她向粉絲們表演如何休息時,她其實處於工作的狀態。桃子說:“其實都是市場需求,大數據顯示療愈賽道是如今不可忽視的大熱門。網紅的日常看起來光鮮亮麗,實際上也有被流量支配的無奈。”



正因為看見了市場對於休息的需求,打著療愈幌子的機構才得以野蠻生長,不斷壯大。許多機構通過精心包裝的商業手段,套用心理學、哲學、宗教等體係裏的概念,編造一套自洽的療愈理論,然後包裝導師人設、虛構導師頭銜,通過自媒體做矩陣傳播,再設計階梯定價的產品一步步吸引消費者買單,最後等待消費者走進圈套。

當消費者購買這類療愈服務時,有多少人會停下來問問自己:“這錢花得值嗎?”

當休息成為奢侈品,人們如何完成自洽?

《自然-精神衛生》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表明,正念冥想課程能夠為成年人所麵對的心理困擾帶來輕微到中等程度的緩解,並且這種效果可以持續長達6個月。前提是,當事人需要專注投入冥想練習中,而非假模假式地做流於表麵的功夫。

上海一位擁有10多年教學經驗的瑜伽老師Lisa說:“其實不少客人剛接觸冥想課時都會問我‘冥想時總是靜不下心來,怎麽辦?’‘為什麽冥想後的平靜總是轉瞬即逝?’,我會告訴他們,這是初學者常見的問題。在瑜伽裏,我們會說頭腦裏的思緒就像猴子,跳來跳去不得消停。如果你去觀察你的念頭,會發現它們常常是無厘頭的,自動冒出來,這個念頭還沒結束,其他念頭就冒出來了。而都市生活的環境本身就充滿了各種外部刺激,每天有很多的(事情)發生,讓我們的感官接收器忙個不停。

冥想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在逐步練習中慢慢形成隻‘觀看’自己的念頭和感受,而不是立刻讓自己栽進去。冥想是一種練習,需要持之以恒,讓我們的念頭和感受與自己保持一定的距離,靜靜地觀察。你會發現原來你不隻是你以前知道的自己,你還有超出以前的自己的部分,就是這個觀察。”



(圖/《去有風的地方》)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曾祥龍主要研究積極心理學、正念冥想和慈悲冥想?。他發現,現在市場上的一些冥想課程存在過度簡化和盲目應用的問題,忽略了冥想背後的原理。盡管冥想給大腦帶來了改變,但更重要的是冥想過程中每一個心理操作的目的。

中國的療愈產業正處於井噴式發展時期,從寺廟禪修到商業冥想館的異化背後,是人們想要知道應該如何讓自己停下來的迫切需求。但人們如果傾向於用金錢購買“被規劃好的放空”,反而擠壓了真正的休息時間。要知道,免費的“20分鍾公園效應”和在商業空間裏付費冥想,最終的效果也許並無不同。

療愈產業的本質是為人們提供情緒價值、心理疏導,更高層次是幫助他們改變人生,最終目的是教人如何在變化無常的社會裏“心安”。當療愈產業在不斷兜售“更好的自己”的幻象時,如果人們在自我優化的迷局中越陷越深而不自知,那麽恭喜你,你買的不是療愈,而是給自己續費“我在努力變好”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