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懷可以消費一時,網友買不買賬,其能否在這個賽道繼續走遠,終究得靠個人的水平、努力與突破
近日,央視前知名兒童節目主持人金龜子劉純燕與女兒王逸宸一起直播,引發關注。
據報道,針對網友質疑王逸宸是在蹭媽媽金龜子流量,王逸宸在直播中回應稱:“我媽這麽努力一輩子,不就是為了讓我蹭嗎?那我努力一輩子,不就是為了讓我兒子蹭嗎?咱們要做強大的父母,為孩子創造美好的未來。而不是看著別人的媽媽對別人好,說你怎麽怎麽著,那您沒有看到我其實也很努力。”這一回應迅速登上熱搜。
有人認為王逸宸沒有說錯,哪個家庭不是想方設法為兒女鋪路?哪個年輕人不希望得到父母的托舉?但也有人反感她的論調,明明就是拚爹拚媽,怎麽還拚出優越感了?
同樣是獲得家庭資源,爭議的雙方使用了不同的詞:一方是托舉,一方則是拚媽。探其根源,這兩個詞的背後其實是不同的社會維度:托舉是對家庭傳承的期待,而拚媽則體現著對資源固化的擔憂。
托舉意味著父母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去支持孩子的成長。事實上,無論古今中外,家庭傳承都是一種必然。不僅普通家庭的父母會對子女傾注一切,即使是一些天才人物,也需要獲得家庭資源的滋養。在傳統觀念裏,父母對子女的支持更是持續性的,並不會隨子女成年而停止,甚至在子女成家立業之後,父母依然會出錢出力盡力照拂。
但要注意的是,托舉這個詞的另一麵卻是拚爹拚媽。人們反感拚爹拚媽,實則是對代際傳遞帶來的資源固化感到不安和焦慮。更惡劣、更極端的是,有些人因為父母的名氣、權力或社會資源,輕鬆獲得了不該得到的機會和待遇。在此背景下,王逸宸的“拚媽”言論自然會讓人產生不好的聯想。
特別是在流量經濟時代,流量常常受名人效應加持,與個人努力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模糊,王逸宸的母親劉純燕是80後、90後集體記憶中的“金龜子”,其借助母親流量起號或吸引關注,難免讓網友質疑。
客觀而言,和眾多“星二代”一樣,名人的子女獲益於父母的光環本來無可厚非。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網友沒有感受到他們的個人價值和個人魅力,沒有看到他們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將之評價為“蹭流量”也實屬正常。
但流量終究是動態的,名人效應為她提供了一個遠高於他人的起點,卻並不意味著她可以躺贏一切。網紅經濟時代,直播帶貨的競爭並非輕而易舉,在任何情懷、人設等特別濾鏡的加持下,能持續吸引用戶喜愛的終究還是帶貨的質量。換言之,情懷可以消費一時,網友買不買賬,其能否在這個賽道繼續走遠,終究得靠其個人的水平、努力與突破。這一點,從娛樂圈到商界,我們都看到過無數類似的案例。
也因此,不必簡單地將托舉與拚媽混為一談。當然有這樣的爭議也並非壞事,期待所有人能理解,當社會流動性變弱,會讓沒有背景的人失去努力拚搏的動力,也會讓整個社會失去活力,所以,真正能托舉孩子的,是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讓個人奮鬥成為成功最亮眼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