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離開家鄉10年,東北老鐵都去哪了?

離開家鄉10年,東北老鐵都去哪了?

文章來源: 新周刊 於 2025-05-13 02:31:4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離開家鄉10年,東北老鐵都去哪了?

東北雖然流動性很大,但無論東北人走到哪裏,心裏都揣著一個永不褪色的冬天——那裏有暖氣、有雪、有坐在炕頭上嘮嗑的記憶,還有無論離開多久都會為你留燈的老房子。

或許對於所有遷徙者而言,離開時都帶著陣痛,回望時又帶著眷戀。但無論如何,人們在異鄉的土地上也都續寫著各自的篇章。

東北,這片中國版圖的北方黑土地,正在悄悄發生一種變化。

出於求學、務工、更換生活環境等多種原因,不少東北人離開了家鄉。操著“大碴子味兒”口音的他們,如今已分布於全國各處。

那些背著行囊離開的東北人,各自書寫了什麽樣的人生故事?我們與三位不同代際的遷徙者聊了聊,聽他們講述故土與遠方之間的情感拉扯:

有人是因為林業衰退,不得不南下討生活;有人從小就離開東北,一路長大像是在重新拚起自己的身份;也有人是主動走出去,想換一種人生。

產業衰退後,南下“遷徙”

1994年,24歲的劉建軍從林業學校畢業,被分配到黑龍江北部的林業局工作。作為科班出身的林業技術員,他每天的工作是深入林場,與山打交道。

豐富的林業資源是這片土地的驕傲。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連綿的山脈孕育著多個樹種,這些樹木不僅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大量優質木材,更是黑龍江林業經濟的支柱。大小興安嶺腳下的林業局,輻射著周邊的村落和小鎮,支撐著許多家庭的生計。

時代的浪潮悄然改變著一切。2002年,劉建軍察覺到,林場那些年的采伐麵積逐步減小。他的工資有一部分與工作量掛鉤,這意味著他的工資水平也隨之下滑。

?

一方麵,政策一端逐步完善針對森林采伐的製度,可持續發展成為關鍵;另一方麵,由於進口木材的成本低於本土采伐,我國的木材進口貿易量自2000年開始快速增長。

劉建軍心裏清楚,依靠林業的鐵飯碗已經搖搖欲墜。此時,他從煙台的親戚口中得知,那裏有大量日韓企業入駐,經濟活躍,機會眾多。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離開東北,去煙台尋找新的生路。

2003年,劉建軍舉家搬遷到煙台。他先是和弟弟合夥開了餐館,但由於缺乏經驗,成本控製不當,餐館經營困難,一年多後以倒閉告終。

餐館倒閉後,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為了維持生計,劉建軍和妻子淩晨三點就去水果批發市場進貨,再到菜市場擺攤售賣。然而,水果生意也不好做,不僅辛苦,還時常遭遇虧損。在最窘迫的時候,他們賣掉了東北的房子,用這筆錢投資蔬菜大棚。

東北人對土地的熟悉感讓劉建軍重拾信心,他跟著舅舅認真學習大棚種植技術,生活終於慢慢有了起色。

?

劉建軍從壯年開始就不在東北度過,對家鄉的美好回憶隻停留在童年時期。他常和兒子回憶起,小時候和夥伴們在水泡子裏抓小魚小蝦,過年時在村裏放鞭炮的趣事。但他對東北的情感是複雜的。他認為,家鄉的商業氛圍不夠活躍,這讓想要闖蕩一番事業的人有些舉步維艱,複雜的人情往來也時常讓他感到無奈。

東北已是“回不去的故鄉”,但故鄉的四季流轉、風土人情,如同一場舊夢,在劉建軍心中反複放映。

一場短暫歸鄉帶來的鄉愁

和父親劉建軍不同,劉鑫屬於“被動”離開東北。在黑龍江上了兩年小學後,劉鑫跟隨父母南下煙台。讀到初二時,由於學籍還在東北,他又回到東北,直到高考完。

不過,由於離開幾年時間,曾經親密無間的朋友卻生出一些陌生感。“可能我的東北話裏夾雜著一些山東方言的表達,小夥伴們覺得有些奇怪。”劉鑫說,盡管如此,好在東北大地那寬廣的包容性,他很快就重新熟悉起來。

重返東北的四年裏,是他感到最快樂的時光。他記得最深的是每年冬天掃雪,如果某天清晨推開窗發現飄雪了,他便知道下午的課程定會取消——因為同學們要集體出動掃雪清冰。

男生女生扛著鐵鍬掃帚湧到操場,名義上是勞動,實則是遊戲。路麵的冰層凍得發亮,需要揮舞鐵鍬用力敲擊。冬日裏出了汗,劉鑫每次都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暢快。

?

掃完雪,人還帶著寒氣就走進暖和的課室。凍僵的臉頰發燙,汗濕的衣服貼著皮膚又涼津津的,冷熱交疊間,眼皮也跟著打架。

這些劉鑫現在想來平凡的瞬間,層層疊疊的,成為他美好純粹的青春記憶,也讓他短暫地找回歸屬感。

說“短暫”,是因為劉鑫很清楚自己要考出東北。這和班上大部分同學的誌願都是一致的,大家都對“外麵”非常期待。劉鑫也認為沒有別的路了。他傷感地想,父母把老家的房子賣掉後,他在東北就沒有家了。

2014年,劉鑫考上北京的大學,畢業後繼續留京工作。業餘時間,他開始寫小說,主角總是東北的遷徙者。他坦言,他心底對那片土地還有很深的感情。

事實上,每當心情不好時,他都會短暫“逃回”東北。那片林區像被時光施了靜止咒,十幾年過去,許多地方還與童年記憶分毫不差。隻要一踏上熟悉的土地,劉鑫內心就踏實下來。他不必刻意與人寒暄,甚至開口說話時都會驚覺自己像個闖入者——他隻是靜靜地走著,就得到治愈。

?

雖然劉鑫認為自己和東北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但他內心與家鄉深深連接著。“隻要列車駛過山海關,聽著周圍的東北話,我就會興奮起來。”就像他的筆尖,每次都會先於思緒,觸碰到記憶裏那片黑土地。

“在外麵時間太久了,

其實我已經被塑造成另一個人”

家住哈爾濱南崗區的答答今年已經32歲,她自從大學畢業後就離家工作,在外漂泊已近10年。

但家鄉沒有發生太大改變,老建築依舊矗立,街邊店鋪也未曾更換招牌,家樓下的“溫家燒餅店”飄出熟悉的麵香。這次回家,她盯著1.5元的標價愣得出神——這是她7歲時的同款味道,25年過去,燒餅價隻從5毛錢漲到1塊5,漲幅仿佛跑不過時光。

和劉鑫不同,答答是主動離開東北的。2016年夏天,答答大學畢業,她第一次認真思考“離開”,“我想到互聯網行業工作,但哈爾濱並沒有太多工作機會,所以離開是順其自然的選擇。”答答說道。

她的父母曾是典型的東北產業工人,直到2000年前後國企改製,鐵飯碗變成“停薪留職”,父母開始到外地做生意。父母的經曆,某種程度上也讓答答對“安穩”缺乏執念。她第一份工作在北京,5年後又遷往廣州,但直至現在,她仍未決定最終定居何處。

?

作為東北千萬外流人口中的一員,答答正經曆著一場微妙的身份認同危機。

初到南方城市時,巨大的生活差異曾讓她很不適應。她回憶起第一年到廣州時,恰逢聖誕節,她走在街上,滿眼都是綠色。“我感覺不到一點冬天的景象,回到家我就哭了,我覺得好傷感,這裏離我的家太遠了。”

答答說,哈爾濱是一個冰雪城市,到12月時,屋外早已銀裝素裹,清雪工人淩晨5點就開始鏟雪,“咵咵”的鏟雪聲像ASMR。廣州的冬天卻隻有雨,像東北晚秋的雨,帶著落寞感。

?

懷念東北的同時,答答也明白,自己是回不去了。“在外麵時間太久了,其實我已經被塑造成另外一個人。雖然本質上還是那個從哈爾濱走出來的自己,但許多細微之處已悄然改變。我身體裏的某個部分,仿佛已經永遠地改變了。”答答說。

比如,她常想念小時候覺得無比美味的食物,可自己吃慣了南方的清淡飲食,如今再品嚐時,卻覺得家鄉的食物太鹹了。又比如,每到三四月份,哈爾濱周邊的農田為了準備下一年的耕種,會焚燒秸稈。答答曾經習以為常的場景,如今卻讓她眼睛刺痛。她這才驚覺,自己的身體對家鄉的環境有些陌生了。

她這次回家,發現留在家鄉工作的年輕人,大多投身於直播和網約車,這對當地來說已經算是比較新興的行業。

“哈藥六廠像是我們那裏發展的縮影。”答答介紹,始建於1912年的哈藥六廠是哈爾濱最早的製藥廠之一,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被稱為“東北盧浮宮”。可現在,大多數人隻將哈藥六廠當作網紅打卡點,鮮少有人了解它的輝煌過往。

?

答答認為,東北雖然流動性很大,但無論東北人走到哪裏,心裏都揣著一個永不褪色的冬天——那裏有暖氣、有雪、有坐在炕頭上嘮嗑的記憶,還有無論離開多久都會為你留燈的老房子。

或許對於所有遷徙者而言,離開時都帶著陣痛,回望時又帶著眷戀。但無論如何,人們在異鄉的土地上也都續寫著各自的篇章。

查看評論(0)

24小時熱點排行

回族新娘天仙顏值 全網熱議 攝影師認證:家族出美女
喜大普奔!美國汽車終於要廢除“自動啟停”功能了
馬斯克 黃仁勳 奧特曼等同川普和沙特王儲共進午餐
42歲“兔女郎”交不起房租睡帳篷 曾日入過萬元住莊園
聊天記錄曝光!河海大學女博士生實名舉報導師

24小時討論排行

抓錯人!清純女生沒闖紅燈 但仍將被驅逐 全美熱議
胡錫進:不能讓一些散布“美國贏了”的聲音帶了節奏
李承鵬:寫在5.12的愛國帖(未刪節版)
美國貿易代表:中國同意取消對美國出口稀土管製
為拉回支持率 川普正采取他曾猛烈反對的左翼政策
降稅消息一出 美企CEO淩晨跳下床催中國工廠出貨
後續談判:若芬太尼能談好,會下調20%關稅
攔不住?全球頂尖科學家湧入中國
特朗普口出惡言:“歐盟比中國更惡劣”
沙國王儲承諾投資美6000億 川普:湊成整數1兆吧
太囂張了!紐約青少年移民組幫派 圍毆紐約警察
澤倫斯基:普京若不到土耳其會談 川普你一定要嚴懲他
美國前財長:顯然特朗普先退一步 雖然尷尬但有用
拉美國家齊聚北京開大會 這國確認加入一帶一路
特朗普簽署行政令!要求藥企降價59%至90%
90天後呢?對中關稅回到145%?川普:恐大幅增加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離開家鄉10年,東北老鐵都去哪了?

新周刊 2025-05-13 02:31:40
離開家鄉10年,東北老鐵都去哪了?

東北雖然流動性很大,但無論東北人走到哪裏,心裏都揣著一個永不褪色的冬天——那裏有暖氣、有雪、有坐在炕頭上嘮嗑的記憶,還有無論離開多久都會為你留燈的老房子。

或許對於所有遷徙者而言,離開時都帶著陣痛,回望時又帶著眷戀。但無論如何,人們在異鄉的土地上也都續寫著各自的篇章。

東北,這片中國版圖的北方黑土地,正在悄悄發生一種變化。

出於求學、務工、更換生活環境等多種原因,不少東北人離開了家鄉。操著“大碴子味兒”口音的他們,如今已分布於全國各處。

那些背著行囊離開的東北人,各自書寫了什麽樣的人生故事?我們與三位不同代際的遷徙者聊了聊,聽他們講述故土與遠方之間的情感拉扯:

有人是因為林業衰退,不得不南下討生活;有人從小就離開東北,一路長大像是在重新拚起自己的身份;也有人是主動走出去,想換一種人生。

產業衰退後,南下“遷徙”

1994年,24歲的劉建軍從林業學校畢業,被分配到黑龍江北部的林業局工作。作為科班出身的林業技術員,他每天的工作是深入林場,與山打交道。

豐富的林業資源是這片土地的驕傲。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連綿的山脈孕育著多個樹種,這些樹木不僅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大量優質木材,更是黑龍江林業經濟的支柱。大小興安嶺腳下的林業局,輻射著周邊的村落和小鎮,支撐著許多家庭的生計。

時代的浪潮悄然改變著一切。2002年,劉建軍察覺到,林場那些年的采伐麵積逐步減小。他的工資有一部分與工作量掛鉤,這意味著他的工資水平也隨之下滑。

?

一方麵,政策一端逐步完善針對森林采伐的製度,可持續發展成為關鍵;另一方麵,由於進口木材的成本低於本土采伐,我國的木材進口貿易量自2000年開始快速增長。

劉建軍心裏清楚,依靠林業的鐵飯碗已經搖搖欲墜。此時,他從煙台的親戚口中得知,那裏有大量日韓企業入駐,經濟活躍,機會眾多。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離開東北,去煙台尋找新的生路。

2003年,劉建軍舉家搬遷到煙台。他先是和弟弟合夥開了餐館,但由於缺乏經驗,成本控製不當,餐館經營困難,一年多後以倒閉告終。

餐館倒閉後,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為了維持生計,劉建軍和妻子淩晨三點就去水果批發市場進貨,再到菜市場擺攤售賣。然而,水果生意也不好做,不僅辛苦,還時常遭遇虧損。在最窘迫的時候,他們賣掉了東北的房子,用這筆錢投資蔬菜大棚。

東北人對土地的熟悉感讓劉建軍重拾信心,他跟著舅舅認真學習大棚種植技術,生活終於慢慢有了起色。

?

劉建軍從壯年開始就不在東北度過,對家鄉的美好回憶隻停留在童年時期。他常和兒子回憶起,小時候和夥伴們在水泡子裏抓小魚小蝦,過年時在村裏放鞭炮的趣事。但他對東北的情感是複雜的。他認為,家鄉的商業氛圍不夠活躍,這讓想要闖蕩一番事業的人有些舉步維艱,複雜的人情往來也時常讓他感到無奈。

東北已是“回不去的故鄉”,但故鄉的四季流轉、風土人情,如同一場舊夢,在劉建軍心中反複放映。

一場短暫歸鄉帶來的鄉愁

和父親劉建軍不同,劉鑫屬於“被動”離開東北。在黑龍江上了兩年小學後,劉鑫跟隨父母南下煙台。讀到初二時,由於學籍還在東北,他又回到東北,直到高考完。

不過,由於離開幾年時間,曾經親密無間的朋友卻生出一些陌生感。“可能我的東北話裏夾雜著一些山東方言的表達,小夥伴們覺得有些奇怪。”劉鑫說,盡管如此,好在東北大地那寬廣的包容性,他很快就重新熟悉起來。

重返東北的四年裏,是他感到最快樂的時光。他記得最深的是每年冬天掃雪,如果某天清晨推開窗發現飄雪了,他便知道下午的課程定會取消——因為同學們要集體出動掃雪清冰。

男生女生扛著鐵鍬掃帚湧到操場,名義上是勞動,實則是遊戲。路麵的冰層凍得發亮,需要揮舞鐵鍬用力敲擊。冬日裏出了汗,劉鑫每次都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暢快。

?

掃完雪,人還帶著寒氣就走進暖和的課室。凍僵的臉頰發燙,汗濕的衣服貼著皮膚又涼津津的,冷熱交疊間,眼皮也跟著打架。

這些劉鑫現在想來平凡的瞬間,層層疊疊的,成為他美好純粹的青春記憶,也讓他短暫地找回歸屬感。

說“短暫”,是因為劉鑫很清楚自己要考出東北。這和班上大部分同學的誌願都是一致的,大家都對“外麵”非常期待。劉鑫也認為沒有別的路了。他傷感地想,父母把老家的房子賣掉後,他在東北就沒有家了。

2014年,劉鑫考上北京的大學,畢業後繼續留京工作。業餘時間,他開始寫小說,主角總是東北的遷徙者。他坦言,他心底對那片土地還有很深的感情。

事實上,每當心情不好時,他都會短暫“逃回”東北。那片林區像被時光施了靜止咒,十幾年過去,許多地方還與童年記憶分毫不差。隻要一踏上熟悉的土地,劉鑫內心就踏實下來。他不必刻意與人寒暄,甚至開口說話時都會驚覺自己像個闖入者——他隻是靜靜地走著,就得到治愈。

?

雖然劉鑫認為自己和東北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但他內心與家鄉深深連接著。“隻要列車駛過山海關,聽著周圍的東北話,我就會興奮起來。”就像他的筆尖,每次都會先於思緒,觸碰到記憶裏那片黑土地。

“在外麵時間太久了,

其實我已經被塑造成另一個人”

家住哈爾濱南崗區的答答今年已經32歲,她自從大學畢業後就離家工作,在外漂泊已近10年。

但家鄉沒有發生太大改變,老建築依舊矗立,街邊店鋪也未曾更換招牌,家樓下的“溫家燒餅店”飄出熟悉的麵香。這次回家,她盯著1.5元的標價愣得出神——這是她7歲時的同款味道,25年過去,燒餅價隻從5毛錢漲到1塊5,漲幅仿佛跑不過時光。

和劉鑫不同,答答是主動離開東北的。2016年夏天,答答大學畢業,她第一次認真思考“離開”,“我想到互聯網行業工作,但哈爾濱並沒有太多工作機會,所以離開是順其自然的選擇。”答答說道。

她的父母曾是典型的東北產業工人,直到2000年前後國企改製,鐵飯碗變成“停薪留職”,父母開始到外地做生意。父母的經曆,某種程度上也讓答答對“安穩”缺乏執念。她第一份工作在北京,5年後又遷往廣州,但直至現在,她仍未決定最終定居何處。

?

作為東北千萬外流人口中的一員,答答正經曆著一場微妙的身份認同危機。

初到南方城市時,巨大的生活差異曾讓她很不適應。她回憶起第一年到廣州時,恰逢聖誕節,她走在街上,滿眼都是綠色。“我感覺不到一點冬天的景象,回到家我就哭了,我覺得好傷感,這裏離我的家太遠了。”

答答說,哈爾濱是一個冰雪城市,到12月時,屋外早已銀裝素裹,清雪工人淩晨5點就開始鏟雪,“咵咵”的鏟雪聲像ASMR。廣州的冬天卻隻有雨,像東北晚秋的雨,帶著落寞感。

?

懷念東北的同時,答答也明白,自己是回不去了。“在外麵時間太久了,其實我已經被塑造成另外一個人。雖然本質上還是那個從哈爾濱走出來的自己,但許多細微之處已悄然改變。我身體裏的某個部分,仿佛已經永遠地改變了。”答答說。

比如,她常想念小時候覺得無比美味的食物,可自己吃慣了南方的清淡飲食,如今再品嚐時,卻覺得家鄉的食物太鹹了。又比如,每到三四月份,哈爾濱周邊的農田為了準備下一年的耕種,會焚燒秸稈。答答曾經習以為常的場景,如今卻讓她眼睛刺痛。她這才驚覺,自己的身體對家鄉的環境有些陌生了。

她這次回家,發現留在家鄉工作的年輕人,大多投身於直播和網約車,這對當地來說已經算是比較新興的行業。

“哈藥六廠像是我們那裏發展的縮影。”答答介紹,始建於1912年的哈藥六廠是哈爾濱最早的製藥廠之一,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被稱為“東北盧浮宮”。可現在,大多數人隻將哈藥六廠當作網紅打卡點,鮮少有人了解它的輝煌過往。

?

答答認為,東北雖然流動性很大,但無論東北人走到哪裏,心裏都揣著一個永不褪色的冬天——那裏有暖氣、有雪、有坐在炕頭上嘮嗑的記憶,還有無論離開多久都會為你留燈的老房子。

或許對於所有遷徙者而言,離開時都帶著陣痛,回望時又帶著眷戀。但無論如何,人們在異鄉的土地上也都續寫著各自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