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30 歲以後,我和媽媽越來越像了

30 歲以後,我和媽媽越來越像了

文章來源: 新周刊 於 2025-05-11 02:59:1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每一個擁有或失去母親的人,或多或少都繼承了母親的 " 精神遺產 "。

如果你看過現代母親節的起源,就會知道那是 20 世紀初,一位名叫安娜 · 賈維斯(Anna Jarvis)的女士在母親去世以後,舉辦紀念活動時倡導設立的日子。盡管她後來又用了漫長的時間反對這個節日的過度商業化、與利用母親節促銷的商家打官司、進行各類抗議活動,但不變的是她珍視這個節日,那是她與去世的母親保持持續性情感聯結的方式。

並不是每一個失去母親的人都有機會為母親創立一個節日,但每一個失去母親的人或多或少都繼承了母親的 " 精神遺產 ",有時是性格、有時是人生方向、有時隻是 " 愛吃番茄和茄子 " 這樣微小的習慣。

他們也願意和需要保持這樣的聯結,因為痛苦和愛一樣,需要被表達——這是美國心理谘詢師梅根 · 迪瓦恩在《擁抱悲傷:伴你走過喪親的艱難時刻》中的觀點。她認為,表達即便不能改變痛苦本身,也可以加強和失去的人或物之間的聯係,成為愛的延續。正如電影《尋夢環遊記》裏說的那樣,愛的反義詞是遺忘。隻要沒有遺忘,母親就還在。

(圖 /《尋夢環遊記》)

我們采訪了四位有相關經曆的朋友,當母親去世以後,子女的身上會留著哪些母親的印記?母親的精神遺產會以什麽樣的鏈路被繼承?當女兒成為母親以後,她會怎麽看待自己身上的母親殘影?以下是她們的講述:

她去世後,

我寫了一本關於喪親的書

@李昀鋆,33 歲,母親去世 11 年

我媽媽喜歡打麻將、喜歡看書、喜歡吃完晚飯後散步,她數學很好,能打一手很漂亮的算盤,還很會做衣服,家裏的縫紉機總是擦得鋥亮。她還是一個後母,但完全不像童話裏那樣可惡,她對我和我哥哥一樣好,總說 " 砸鍋賣鐵都要讓我和哥哥讀大學 ",也的確一直供養我們讀書,後來我倆成了家族裏最先考上大學的孩子。我申請上博士後還給她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在她的墳前燒給了她,把錄取通知書複印件什麽的也都燒給了她。

(圖 /《180 天重啟計劃》)

很長一段時間其實身邊的人都說我像我爸爸,沒有人說過我像媽媽。直到 2019 年我生日那天,翻到了她 19 歲時的畢業照,拚上我的照片,才發現我們鼻子也像、眼睛也像、嘴巴也像,笑起來也很像,那一刻突然覺得很幸福。

我們脾氣也很像,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有時候撒個謊就過去了的事也不願意(這麽做);我跟她一樣省錢,精打細算,大學的時候我的話費套餐送 300 分鍾通話,我就每天跟她打 10 分鍾;也跟她一樣,喜歡吃番茄和茄子,小時候不喜歡,長大離開家突然就喜歡了;連現在和我先生相處時,我也越來越像她,一點都不能看家裏亂,很想要收拾;我也跟她一樣柔和,但她有時候麵對爭吵還是會強勢起來,我卻不會,可能因為她沒有訓練我這部分。

她離開以後,我依然還很堅強活著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她讓我見過什麽樣子叫無條件的愛,真心把整個人撲上去的那種愛,這讓我無比確認,我的生命很重要,讓我有動力活下去。我記得我小學時被一個小男孩欺負了,她知道以後衝進校園,在秋千旁狠狠地訓斥他,就那樣毫無理性、無條件地站在我這邊。

我跟她就相處到了 22 歲,她一直這樣擋在我前麵:暑假的時候去農村,叔叔家的小孩要做很多農活,像割豬草什麽的,我隻需要做最簡單的家務,比如她會教我切菜但並沒有要求我練習,所以到現在我也不會切菜;她甚至有點希望我不要那麽快長大,有次我們逛街,我試了一件衣服,相對職業,我想著以後找工作穿,我媽想了很久,告訴我不要買這件,看起來太成熟了。

李昀鋆 著

2025-3,廣東人民出版社

她的去世改變了我的人生。原本我可能會按照她期待的那樣生活,讀書、進高校(她一直希望我進高校做老師),做長者相關的研究(這本來也是為了媽媽),我的碩士論文也是這方麵。媽媽的死讓我開始研究喪親、哀傷(報道詳見),讓我覺得要做一些更加有意義的事。做高校老師,死後留下一堆 paper 也許會有一些意義,但我現在更期待結束目前博士後的工作之後,去做社工這類一線的工作,陪伴臨終病人和喪親者、關懷痛苦的人,也可以彌補一點點我媽媽突然中風去世、我沒有陪伴她的遺憾。

這也許並不是我媽想要的,但她應該會覺得是值得的吧。是她讓我看到這個世界上一個正直的人應該是什麽樣子的、一個有原則的人應該是什麽樣子的,讓我相信有善良、正義、道德的存在,讓我願意去愛別人、願意去關心別人。

但因為她是所謂全職家庭主婦,她的死也讓我對於為一個家庭奉獻自己的一生這件事變得很排斥,總覺得如果我媽當年不結婚的話可能還活著、可能更精彩。我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男朋友,沒有任何想要進入親密關係的欲望。後來我跟我先生戀愛結婚,在磨合中我會不斷地提醒自己,是不是做太多了?會有意識地強調家庭事務的公平,甚至會拉著我先生一起拿筆記錄下來,我們兩個人這周各自做了多少家務、花了多少時間,避免再像媽媽那樣承擔家務的全部重擔。

現在我仍然覺得,我和媽媽關係是連在一起的。比起精神遺產,我更覺得是一種共生的關係,即使她去世了,我仍然隨時可以在心裏和她說話,當我有危險的時候還是很確信,她會衝過來保護我。我還很期待有一天,我到了她的年紀,或者我做了媽媽,我看著我的孩子,會感受到她當時看我的感覺,好像她在我的生命裏再次出現一樣。

(圖 /《瀑布》)

媽媽總對我說:女人要自己賺錢

@LEONA,47 歲,母親去世 14 年

我的媽媽是上世紀 50 年代生人,沒有接受什麽教育,但外公外婆很疼她,所以性格非常開朗潑辣,愛說愛笑的;嫁給我爸之後,我爺爺奶奶有些重男輕女,她生的是三個女兒,可想而知她變得有些隱忍,我弟弟出生以後她的家庭處境才好起來。

我爸爸、姑姑他們都是醫生,仍然很認可我媽這個大嫂,親戚間也很尊敬她,人緣特別好。我們家開了一個小藥店,平時都是她去縣城裏麵采購、回來銷售,這種社交的工作都是她來做。她很會縫紉,做包袋、手套、衣服,以前沒有網絡她都是自己照著畫報上畫、研究,出去吃了什麽美食還回來想辦法複刻,是一個很有生命力的人。

她以前總跟我說," 女人要自己賺錢,不要手心向上跟人要錢 ",隻有經濟獨立才能夠自由的選擇權利,可能就是因為她自己賺錢才贏得了尊重吧。所以我後來事業發展還算順利,一直是不斷進取的狀態。

(圖 /《血觀音》)

我原本是學醫的,畢業時國家取消了包分配的政策,找好工作需要有關係,我沒有更好的關係,就去了上海的一家外企,做紡織外貿,從零學起。因為她教育我的是,不要害怕,遇到困難就趕快尋找解決方案。前十年我是普通銷售,跑市場;後十年我自己創業,曾經的老板會幫我介紹客戶,我總覺得這些都是我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反正當我不知道該怎麽做的時候,我就會想,媽媽如果在,她會讓我怎麽做呢?

其實我先生也創業,在我創業初期、發展受阻的時候,我跟我先生抱怨,他說讓我回來幫他管理公司,我拒絕了,因為我還是想要有自己的事業,不能依附別人。

我還繼承了她接濟親友的善良,但又 " 升華 " 了。在我小時候,我家經濟相對鄰裏比較寬裕,農村很多家庭交不起孩子學費,我媽媽會拿自己的零花錢給他們。我也跟她一樣,會把老家的親友介紹到蘇州客戶的公司工作,也幫助過一些親友轉換產業賽道,也有親戚朋友到我的公司裏做事 …… 但後來發生了一些 " 農夫與蛇 " 的故事,我決定保持邊界與距離。我沒有必要背負其他人的命運,這是我在她精神上的一個 " 升華 " 吧(笑)。

Leona 用媽媽留下的一套縫紉工具給女兒做的小包。(圖 / 由受訪者提供)

像她一樣做個支持型母親,

但不要成為她

@小品,35 歲,孩子 6 歲,母親去世半年

我是獨生子女,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標準的 " 媽寶女 "。從我出生開始,我媽的生活隻圍著我轉。我不需要做任何家務,我做的每一件事她幾乎都是無條件支持、托舉;我懷孕期間,因為有過先兆流產的症狀,她每天送我上班、接我下班;她照顧我生孩子、幫我帶小孩,直到去世前兩個月,她還在幫我女兒洗衣服,她不舍得讓我做這些事;後來我在收拾遺物的時候,還翻到她以前記的筆記,連我每個月哪一天來月經都記錄著,07 年、08 年、09 年,那時我都已經上大學了。

她的愛導致我曾經在生活各個方麵都依賴她,好像離開她我可能生存不了一樣。畢業後我也沒有想過去大城市,真的沒有想過,從小他們給我的教育方式就是安排好路、我隻要走就好了。從小我們家的生活狀態也很穩定,甚至後來我找對象,他家人也是穩定的工作和狀態。在親戚的眼裏我是個很乖巧懂事也很膽小的人,用方言說就是很 " 弄 "(軟弱)。

(圖 /《過春天》)

他們都很驚訝我居然能一個人帶著我母親去上海看病,還堅持了三年。2021 年她癌症複發,當時我父親還在上班,隻能我和我愛人帶她去上海求醫。四次手術、兩次化療,那真的是我拚了命地為她續命的三年。她生病以後變得封閉、敏感、弱小,不是 " 好伺候 " 的病人,光是讓她好好吃飯(醫生一直叮囑她需要營養)我就發過無數次脾氣。她會眼巴巴地看著我,問我該怎麽辦。其實我內心也無數次想說我也不知道怎麽辦,但我還是要替她做決定。

最難的一次,她的身體情況已經不能再承受化療了,她自己也很抗拒,但是醫生很明確地告訴我,必須化療 4 至 6 個療程,不然病情會發展很快。是否繼續化療?怎麽選好像都是錯的。最後我還是理智地決定和她協商先嚐試化療,事實證明她的確不能承受了,我們便立刻停止了。

那段時間,我一下就變得獨立又堅韌,我想如果不是父親把我推出去經曆這三年,我永遠也長不大。

不過,我媽也像我的一麵鏡子,我對照她,來反思我要怎麽做母親和妻子。我不想像她這麽強勢,但有時還是會像她一樣,比如我女兒嘴裏含著飯玩的時候,我會脫口而出:" 你今天必須把這口飯給我吞下去!" 其實我心裏清楚,不吃也沒什麽 ……

我也會像我媽一樣,無條件地支持和托舉我女兒,但我希望她比我小時候獨立一點。小時候我媽媽很喜歡給我買衣服,到了初高中我買衣服有了自己的想法,她會讓我試,試過之後卻直接否定,還是買了她喜歡的衣服;現在我會讓孩子自己選擇興趣班,我隻帶她體驗,她說想學我才報。

我媽媽這一輩子基本上就是為了我而活著,但她活得太沒有自我了;我也會托舉孩子,在她沒有成年的時候,但我希望我不要失去我自己。

我會好好長大,媽媽你看著嗎

@貝貝,17 歲,母親去世 2 年

我媽媽在她 39 歲時生下我,我哥哥比我大 11 歲,所以她很疼愛我。我們關係非常親,小學我還經常頂嘴,自從初中我住校以後,我們每周就見一次,回家基本上她就以疼愛為主。她會經常問我,在學校過得怎麽樣,我也會跟她分享學校的瑣事、女生間的小秘密,還有我寫的周記(她還給我寫過回信,後來我才發現,她一封信會反反複複寫三遍)。我初中的班主任有一次家訪,說我跟我媽媽相處得就像親姐妹一樣。

她總是鼓勵我,有時候我想家了,裝病請假回家,她即使知道我是裝病的,也會來接我。她支持我去參加各種比賽,書法、演講,都鼓勵我去爭取一下。因為她的鼓勵,我算是一個比較自信、開朗的人。

(圖 /《血觀音》)

我跟我哥性格都很像她,比較敢闖敢想,我爸就比較老實本分。我記得有一年,我們家老房子(泥土房)被雨水衝塌了,按理我們可以重建,但老家鎮上搞古鎮,不讓我們建,我媽就想了很多辦法,哪怕需要跟人吵架她也會去 fight,最後成功建了房子,還在那開了一個小超市。

還有一次我爸爸在工作的時候被人打傷了,我媽媽沒有退縮,直接去找那個人解決問題,同時不忘照顧我爸爸。

她發生車禍離開時距離我中考隻有 90 多天,按照以往的排名,我年級 60 多名,正常發揮是能上我們市一中的,她也希望我能考上一中。因為一直以來我成績比較好,她會幫我找好的老師補習,一旦我不接受這個老師她不會強迫我上;會打電話給我每門課的老師交流我的學習情況。她出事以後,我的老師們都有關心我,我感覺這些都是我媽媽為我維係的關係。

後來我隻考上了二中,雖然有點遺憾,但我想如果她在的話,也不會否定我現在的成績,還是會說那句," 考得不好沒關係,不要難受,要堅強 "。

她離開以後,我有時候會感覺 …… 背後沒有依靠了。有時候在學校看到同學跟媽媽打電話,讓媽媽給他們送東西,我就會想象如果她還在的話,我肯定也能這樣。

以前每周放學回家,我媽都會帶我去商業街買東西、逛街、吃飯,我什麽要求她都會滿足,很像一個聖誕老人。現在哥哥也會來接我吃飯,然後就回家,但我們不會深入交流。因為哥哥和爸爸也很忙,失去媽媽他們也很難過。

我想盡量獨立一點,比如之前都是我媽媽幫我整理要回學校的衣服、水果什麽的,現在我會自己做,有什麽情緒自己消化,有什麽煩心事也會跟朋友說一說。她以前經常問我長大要幹什麽,我以前想做老師,現在又有了新規劃,我想去學政法類的專業,在平安健康的情況下,盡量讓自己不後悔。像她說的," 不要難受,要堅強 "。

(圖 /《血觀音》)

正如幾位受訪者都提到的那樣,媽媽離去了,子女才好像第二次從子宮裏出來,變得 " 獨立 "" 堅強 ",有的甚至發生了重大的轉向。學者李昀鋆在《與哀傷共處》的書中,就曾采訪過一位鄭小姐,她經曆了喪母後,逐漸從一個 " 沒有人生方向 "" 也許會找一個合適的人在他的庇護下繼續過幸福的生活 " 的 " 傻白甜 "(自稱),成為了一個女權主義者。

他們牢牢抓住母親留下的精神遺產,在每一個關鍵的時候想起—— " 如果媽媽在,她會希望我怎麽做?"" ‘為了他 / 她,我也要 …… ’,是年輕子女在敘說自己決策過程時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句表述 ",學者李昀鋆回顧道。

以這樣的方式,母親一直為子女提供著生命原動力。同時,許多女兒,比如我們的幾位受訪者,也會通過對母親批判性的反思(心疼母親),來修正自己作為女性或者母親,是否可以 " 不要像母親那樣 ",而是更好地這樣 …… 這讓母親的珍貴遺產,再次增加。

查看評論(1)

24小時熱點排行

假婚姻換綠卡 華女人財兩失 還被逼發生性關係
違反“禁裸令” 中國女星坎城影展慘遭驅趕
港星王喜爆在台遭兩次迷奸…瘋狂失禁滿身傷
演員甘薇宣布與賈躍亭離婚,否認拿走40億
山西“恐怖奸殺案”犯人被槍決 案情駭人聽聞

24小時討論排行

又有學者炮轟習近平!北大女教授:隻會畫大餅…
中國暫停管製禁令,恢複向美國28家實體出口稀土
紐約時報:特朗普為何想要一架新的“空軍一號”
川普為何讓步?幕僚警告他“關稅再不降 基本盤要崩”
耗資10億占地57畝 潮汕這座超級豪宅將被強拆
《剛買的飛機被打了》走紅 南開教授:惡搞不能越界
川普中東行 “第一兄弟”馬斯克賺很大!
驚悚視頻!四川男當街連續狠刺女子 刀都捅彎了...
真正的AI醫生已上線!中國科技公司在海外全球首發AI診所
伊斯坦布爾:俄公布名單 普京本人不在列
湖南重病老人被要求到場取錢,結果死在了銀行
川普宣布"全麵解除"敘利亞製裁,美官員:看記者會才知
劉曉慶又曝偷稅漏稅,舉報人:上海市稅務局已受理案件
曾狂言買下台積電 紫光前董事長遭判死緩沒收財產
萬斯再失言:2026世界杯球迷完賽後不離境將遭驅逐
巴基斯坦這個舉動,印度更是五味雜陳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30 歲以後,我和媽媽越來越像了

新周刊 2025-05-11 02:59:12
每一個擁有或失去母親的人,或多或少都繼承了母親的 " 精神遺產 "。

如果你看過現代母親節的起源,就會知道那是 20 世紀初,一位名叫安娜 · 賈維斯(Anna Jarvis)的女士在母親去世以後,舉辦紀念活動時倡導設立的日子。盡管她後來又用了漫長的時間反對這個節日的過度商業化、與利用母親節促銷的商家打官司、進行各類抗議活動,但不變的是她珍視這個節日,那是她與去世的母親保持持續性情感聯結的方式。

並不是每一個失去母親的人都有機會為母親創立一個節日,但每一個失去母親的人或多或少都繼承了母親的 " 精神遺產 ",有時是性格、有時是人生方向、有時隻是 " 愛吃番茄和茄子 " 這樣微小的習慣。

他們也願意和需要保持這樣的聯結,因為痛苦和愛一樣,需要被表達——這是美國心理谘詢師梅根 · 迪瓦恩在《擁抱悲傷:伴你走過喪親的艱難時刻》中的觀點。她認為,表達即便不能改變痛苦本身,也可以加強和失去的人或物之間的聯係,成為愛的延續。正如電影《尋夢環遊記》裏說的那樣,愛的反義詞是遺忘。隻要沒有遺忘,母親就還在。

(圖 /《尋夢環遊記》)

我們采訪了四位有相關經曆的朋友,當母親去世以後,子女的身上會留著哪些母親的印記?母親的精神遺產會以什麽樣的鏈路被繼承?當女兒成為母親以後,她會怎麽看待自己身上的母親殘影?以下是她們的講述:

她去世後,

我寫了一本關於喪親的書

@李昀鋆,33 歲,母親去世 11 年

我媽媽喜歡打麻將、喜歡看書、喜歡吃完晚飯後散步,她數學很好,能打一手很漂亮的算盤,還很會做衣服,家裏的縫紉機總是擦得鋥亮。她還是一個後母,但完全不像童話裏那樣可惡,她對我和我哥哥一樣好,總說 " 砸鍋賣鐵都要讓我和哥哥讀大學 ",也的確一直供養我們讀書,後來我倆成了家族裏最先考上大學的孩子。我申請上博士後還給她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在她的墳前燒給了她,把錄取通知書複印件什麽的也都燒給了她。

(圖 /《180 天重啟計劃》)

很長一段時間其實身邊的人都說我像我爸爸,沒有人說過我像媽媽。直到 2019 年我生日那天,翻到了她 19 歲時的畢業照,拚上我的照片,才發現我們鼻子也像、眼睛也像、嘴巴也像,笑起來也很像,那一刻突然覺得很幸福。

我們脾氣也很像,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有時候撒個謊就過去了的事也不願意(這麽做);我跟她一樣省錢,精打細算,大學的時候我的話費套餐送 300 分鍾通話,我就每天跟她打 10 分鍾;也跟她一樣,喜歡吃番茄和茄子,小時候不喜歡,長大離開家突然就喜歡了;連現在和我先生相處時,我也越來越像她,一點都不能看家裏亂,很想要收拾;我也跟她一樣柔和,但她有時候麵對爭吵還是會強勢起來,我卻不會,可能因為她沒有訓練我這部分。

她離開以後,我依然還很堅強活著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她讓我見過什麽樣子叫無條件的愛,真心把整個人撲上去的那種愛,這讓我無比確認,我的生命很重要,讓我有動力活下去。我記得我小學時被一個小男孩欺負了,她知道以後衝進校園,在秋千旁狠狠地訓斥他,就那樣毫無理性、無條件地站在我這邊。

我跟她就相處到了 22 歲,她一直這樣擋在我前麵:暑假的時候去農村,叔叔家的小孩要做很多農活,像割豬草什麽的,我隻需要做最簡單的家務,比如她會教我切菜但並沒有要求我練習,所以到現在我也不會切菜;她甚至有點希望我不要那麽快長大,有次我們逛街,我試了一件衣服,相對職業,我想著以後找工作穿,我媽想了很久,告訴我不要買這件,看起來太成熟了。

李昀鋆 著

2025-3,廣東人民出版社

她的去世改變了我的人生。原本我可能會按照她期待的那樣生活,讀書、進高校(她一直希望我進高校做老師),做長者相關的研究(這本來也是為了媽媽),我的碩士論文也是這方麵。媽媽的死讓我開始研究喪親、哀傷(報道詳見),讓我覺得要做一些更加有意義的事。做高校老師,死後留下一堆 paper 也許會有一些意義,但我現在更期待結束目前博士後的工作之後,去做社工這類一線的工作,陪伴臨終病人和喪親者、關懷痛苦的人,也可以彌補一點點我媽媽突然中風去世、我沒有陪伴她的遺憾。

這也許並不是我媽想要的,但她應該會覺得是值得的吧。是她讓我看到這個世界上一個正直的人應該是什麽樣子的、一個有原則的人應該是什麽樣子的,讓我相信有善良、正義、道德的存在,讓我願意去愛別人、願意去關心別人。

但因為她是所謂全職家庭主婦,她的死也讓我對於為一個家庭奉獻自己的一生這件事變得很排斥,總覺得如果我媽當年不結婚的話可能還活著、可能更精彩。我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男朋友,沒有任何想要進入親密關係的欲望。後來我跟我先生戀愛結婚,在磨合中我會不斷地提醒自己,是不是做太多了?會有意識地強調家庭事務的公平,甚至會拉著我先生一起拿筆記錄下來,我們兩個人這周各自做了多少家務、花了多少時間,避免再像媽媽那樣承擔家務的全部重擔。

現在我仍然覺得,我和媽媽關係是連在一起的。比起精神遺產,我更覺得是一種共生的關係,即使她去世了,我仍然隨時可以在心裏和她說話,當我有危險的時候還是很確信,她會衝過來保護我。我還很期待有一天,我到了她的年紀,或者我做了媽媽,我看著我的孩子,會感受到她當時看我的感覺,好像她在我的生命裏再次出現一樣。

(圖 /《瀑布》)

媽媽總對我說:女人要自己賺錢

@LEONA,47 歲,母親去世 14 年

我的媽媽是上世紀 50 年代生人,沒有接受什麽教育,但外公外婆很疼她,所以性格非常開朗潑辣,愛說愛笑的;嫁給我爸之後,我爺爺奶奶有些重男輕女,她生的是三個女兒,可想而知她變得有些隱忍,我弟弟出生以後她的家庭處境才好起來。

我爸爸、姑姑他們都是醫生,仍然很認可我媽這個大嫂,親戚間也很尊敬她,人緣特別好。我們家開了一個小藥店,平時都是她去縣城裏麵采購、回來銷售,這種社交的工作都是她來做。她很會縫紉,做包袋、手套、衣服,以前沒有網絡她都是自己照著畫報上畫、研究,出去吃了什麽美食還回來想辦法複刻,是一個很有生命力的人。

她以前總跟我說," 女人要自己賺錢,不要手心向上跟人要錢 ",隻有經濟獨立才能夠自由的選擇權利,可能就是因為她自己賺錢才贏得了尊重吧。所以我後來事業發展還算順利,一直是不斷進取的狀態。

(圖 /《血觀音》)

我原本是學醫的,畢業時國家取消了包分配的政策,找好工作需要有關係,我沒有更好的關係,就去了上海的一家外企,做紡織外貿,從零學起。因為她教育我的是,不要害怕,遇到困難就趕快尋找解決方案。前十年我是普通銷售,跑市場;後十年我自己創業,曾經的老板會幫我介紹客戶,我總覺得這些都是我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反正當我不知道該怎麽做的時候,我就會想,媽媽如果在,她會讓我怎麽做呢?

其實我先生也創業,在我創業初期、發展受阻的時候,我跟我先生抱怨,他說讓我回來幫他管理公司,我拒絕了,因為我還是想要有自己的事業,不能依附別人。

我還繼承了她接濟親友的善良,但又 " 升華 " 了。在我小時候,我家經濟相對鄰裏比較寬裕,農村很多家庭交不起孩子學費,我媽媽會拿自己的零花錢給他們。我也跟她一樣,會把老家的親友介紹到蘇州客戶的公司工作,也幫助過一些親友轉換產業賽道,也有親戚朋友到我的公司裏做事 …… 但後來發生了一些 " 農夫與蛇 " 的故事,我決定保持邊界與距離。我沒有必要背負其他人的命運,這是我在她精神上的一個 " 升華 " 吧(笑)。

Leona 用媽媽留下的一套縫紉工具給女兒做的小包。(圖 / 由受訪者提供)

像她一樣做個支持型母親,

但不要成為她

@小品,35 歲,孩子 6 歲,母親去世半年

我是獨生子女,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標準的 " 媽寶女 "。從我出生開始,我媽的生活隻圍著我轉。我不需要做任何家務,我做的每一件事她幾乎都是無條件支持、托舉;我懷孕期間,因為有過先兆流產的症狀,她每天送我上班、接我下班;她照顧我生孩子、幫我帶小孩,直到去世前兩個月,她還在幫我女兒洗衣服,她不舍得讓我做這些事;後來我在收拾遺物的時候,還翻到她以前記的筆記,連我每個月哪一天來月經都記錄著,07 年、08 年、09 年,那時我都已經上大學了。

她的愛導致我曾經在生活各個方麵都依賴她,好像離開她我可能生存不了一樣。畢業後我也沒有想過去大城市,真的沒有想過,從小他們給我的教育方式就是安排好路、我隻要走就好了。從小我們家的生活狀態也很穩定,甚至後來我找對象,他家人也是穩定的工作和狀態。在親戚的眼裏我是個很乖巧懂事也很膽小的人,用方言說就是很 " 弄 "(軟弱)。

(圖 /《過春天》)

他們都很驚訝我居然能一個人帶著我母親去上海看病,還堅持了三年。2021 年她癌症複發,當時我父親還在上班,隻能我和我愛人帶她去上海求醫。四次手術、兩次化療,那真的是我拚了命地為她續命的三年。她生病以後變得封閉、敏感、弱小,不是 " 好伺候 " 的病人,光是讓她好好吃飯(醫生一直叮囑她需要營養)我就發過無數次脾氣。她會眼巴巴地看著我,問我該怎麽辦。其實我內心也無數次想說我也不知道怎麽辦,但我還是要替她做決定。

最難的一次,她的身體情況已經不能再承受化療了,她自己也很抗拒,但是醫生很明確地告訴我,必須化療 4 至 6 個療程,不然病情會發展很快。是否繼續化療?怎麽選好像都是錯的。最後我還是理智地決定和她協商先嚐試化療,事實證明她的確不能承受了,我們便立刻停止了。

那段時間,我一下就變得獨立又堅韌,我想如果不是父親把我推出去經曆這三年,我永遠也長不大。

不過,我媽也像我的一麵鏡子,我對照她,來反思我要怎麽做母親和妻子。我不想像她這麽強勢,但有時還是會像她一樣,比如我女兒嘴裏含著飯玩的時候,我會脫口而出:" 你今天必須把這口飯給我吞下去!" 其實我心裏清楚,不吃也沒什麽 ……

我也會像我媽一樣,無條件地支持和托舉我女兒,但我希望她比我小時候獨立一點。小時候我媽媽很喜歡給我買衣服,到了初高中我買衣服有了自己的想法,她會讓我試,試過之後卻直接否定,還是買了她喜歡的衣服;現在我會讓孩子自己選擇興趣班,我隻帶她體驗,她說想學我才報。

我媽媽這一輩子基本上就是為了我而活著,但她活得太沒有自我了;我也會托舉孩子,在她沒有成年的時候,但我希望我不要失去我自己。

我會好好長大,媽媽你看著嗎

@貝貝,17 歲,母親去世 2 年

我媽媽在她 39 歲時生下我,我哥哥比我大 11 歲,所以她很疼愛我。我們關係非常親,小學我還經常頂嘴,自從初中我住校以後,我們每周就見一次,回家基本上她就以疼愛為主。她會經常問我,在學校過得怎麽樣,我也會跟她分享學校的瑣事、女生間的小秘密,還有我寫的周記(她還給我寫過回信,後來我才發現,她一封信會反反複複寫三遍)。我初中的班主任有一次家訪,說我跟我媽媽相處得就像親姐妹一樣。

她總是鼓勵我,有時候我想家了,裝病請假回家,她即使知道我是裝病的,也會來接我。她支持我去參加各種比賽,書法、演講,都鼓勵我去爭取一下。因為她的鼓勵,我算是一個比較自信、開朗的人。

(圖 /《血觀音》)

我跟我哥性格都很像她,比較敢闖敢想,我爸就比較老實本分。我記得有一年,我們家老房子(泥土房)被雨水衝塌了,按理我們可以重建,但老家鎮上搞古鎮,不讓我們建,我媽就想了很多辦法,哪怕需要跟人吵架她也會去 fight,最後成功建了房子,還在那開了一個小超市。

還有一次我爸爸在工作的時候被人打傷了,我媽媽沒有退縮,直接去找那個人解決問題,同時不忘照顧我爸爸。

她發生車禍離開時距離我中考隻有 90 多天,按照以往的排名,我年級 60 多名,正常發揮是能上我們市一中的,她也希望我能考上一中。因為一直以來我成績比較好,她會幫我找好的老師補習,一旦我不接受這個老師她不會強迫我上;會打電話給我每門課的老師交流我的學習情況。她出事以後,我的老師們都有關心我,我感覺這些都是我媽媽為我維係的關係。

後來我隻考上了二中,雖然有點遺憾,但我想如果她在的話,也不會否定我現在的成績,還是會說那句," 考得不好沒關係,不要難受,要堅強 "。

她離開以後,我有時候會感覺 …… 背後沒有依靠了。有時候在學校看到同學跟媽媽打電話,讓媽媽給他們送東西,我就會想象如果她還在的話,我肯定也能這樣。

以前每周放學回家,我媽都會帶我去商業街買東西、逛街、吃飯,我什麽要求她都會滿足,很像一個聖誕老人。現在哥哥也會來接我吃飯,然後就回家,但我們不會深入交流。因為哥哥和爸爸也很忙,失去媽媽他們也很難過。

我想盡量獨立一點,比如之前都是我媽媽幫我整理要回學校的衣服、水果什麽的,現在我會自己做,有什麽情緒自己消化,有什麽煩心事也會跟朋友說一說。她以前經常問我長大要幹什麽,我以前想做老師,現在又有了新規劃,我想去學政法類的專業,在平安健康的情況下,盡量讓自己不後悔。像她說的," 不要難受,要堅強 "。

(圖 /《血觀音》)

正如幾位受訪者都提到的那樣,媽媽離去了,子女才好像第二次從子宮裏出來,變得 " 獨立 "" 堅強 ",有的甚至發生了重大的轉向。學者李昀鋆在《與哀傷共處》的書中,就曾采訪過一位鄭小姐,她經曆了喪母後,逐漸從一個 " 沒有人生方向 "" 也許會找一個合適的人在他的庇護下繼續過幸福的生活 " 的 " 傻白甜 "(自稱),成為了一個女權主義者。

他們牢牢抓住母親留下的精神遺產,在每一個關鍵的時候想起—— " 如果媽媽在,她會希望我怎麽做?"" ‘為了他 / 她,我也要 …… ’,是年輕子女在敘說自己決策過程時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句表述 ",學者李昀鋆回顧道。

以這樣的方式,母親一直為子女提供著生命原動力。同時,許多女兒,比如我們的幾位受訪者,也會通過對母親批判性的反思(心疼母親),來修正自己作為女性或者母親,是否可以 " 不要像母親那樣 ",而是更好地這樣 …… 這讓母親的珍貴遺產,再次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