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5月10日起,辦理結婚登記不再需要回到夫妻一方戶籍所在地,可以全國通辦了。與此同時,領結婚證也不需要再提供戶口簿了,憑身份證就能辦理。
中國人這些年早已習慣“網上辦事”。感受最深的是疫情期間做核酸檢測、賦健康碼,不管你戶籍在哪,無論你人在天涯海角,統統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從來沒有說你必須回到戶籍所在地做核酸的。
同樣是和身份掛鉤的事務,結婚登記為什麽這麽多年都沒能實現全國通辦呢?
回答這個問題特別有意思,也能借此觀察到中國這個龐大的國家在治理社會和服務公民時存在的很多特色難題。
第一個原因:中國進入現代化社會的時間很晚
一說到中國大家都能想到曆史悠久,這沒錯,中國處於“前現代”社會的時間確實很悠久。但要說到“現代化”社會,中國的曆史就……
不到三十年而已。
是,改革開放都四十多年了,可你仔細回想一下,中國人開始過上脫離組織和單位的“現代生活”,政府真正走出意識形態窠臼,開始專注建立社會文明秩序,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才開始的。
作為現代文明生活的一個縮影,人口開始大規模跨省自主流動,青年男女開始在更大範圍內自由戀愛結婚,也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的。
從那時起,婚姻登記信息的跨省打通才具備了現實的意義,即夫妻雙方均不在戶籍所在地且脫離“組織”而存在的情況。
於是問題就來了:
在此之前的很多年裏,婚姻登記的方式經曆了多次更迭,各地受理婚姻登記的部門也有很大差別。有的是在鄉鎮政府登記,有的是在縣市民政局登記,大型廠礦農場等國企也能發結婚證,特殊年代還有在革委會、軍管會辦理結婚的,國際交流變多後駐外使領館也可以登記結婚……
前三十年的婚姻登記信息不能說是一盤散沙,起碼也算是幾十團亂麻。
其實也不止是結婚信息,包括出生人口登記也是亂七八糟。作為85後,我本人的實際出生日期就跟戶口本上的出生日期差了一年多。八零後戶口上名字錯誤、生日錯誤的一抓一大把。
但是不管怎麽說,在現代化的社會治理體係建立之前結的婚,國家和社會也得承認不是?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婚姻登記信息數據庫,也得把這些亂麻一樣的數據理順了放進去才算完整。
實際上,中國是2004年才開始逐步推行婚姻登記檔案的數字化管理,直在2012年才啟動全國婚姻登記係統聯網工程。但直到2025年,31個省份才基本完成曆史檔案電子化,累計補錄1.2億條數據。
之所以說基本完成,是因為曆史上那些紙質檔案還有15%左右沒有完成電子化,還在持續歸檔中。隻是對於那些八九十歲的人來說,婚姻登記信息查重的需求就不那麽緊迫了。
第二個原因:中國有300多個決策單元
前麵寫了,中國是從2004年開始婚姻登記檔案電子化管理的,到今年也超過20年了。按理說,即便是十億級的數據量,也不至於要20年之久才能完成吧?這怎麽都不像是中國速度啊。
其實,紙質檔案的數字化隻是工作難度的一小部分,把全國的婚姻登記信息聯網起來,最難的其實是各個地區不同係統、不同存儲格式的兼容打通。
有同學可能想到了:隻要讓每個省市采用同一套係統,按同一個標準的格式來存儲信息,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想法很好,但是也很天真。
中國迄今以來,真正做到了全國統一的政務信息係統少之又少,絕大部分政務信息,比如工商、稅務、房地產、環保、統計等領域,都是每個省或者每個市有一套單獨開發運營的係統,這些彼此獨立的係統再通過複雜的接口匯總到國家層麵。
例如房地產信息登記係統,中國幾乎每一個地級市都是獨立招標找軟件外包公司開發的。中國有300多個地級行政單位,相應的也就有300多個決策單元,至少300多個不同的房地產信息登記係統。
想要精確查詢一個人在全國範圍內有多少套房,需要注冊登錄300多個房地產信息登記係統才能得出結論。
房產尚且如此,婚姻登記信息更是艱難。
2019年,河南省駐馬店市女子尚某和男友到當地民政局辦理結婚登記,震驚地發現自己早已經在係統裏登記為已婚狀態。還有更誇張的,報案之後在其他省查詢發現,她在2004年至2005年在山東、河北、安徽、江蘇先後和5名不同的男子辦理了結婚登記。原來是有人冒用尚某的身份證、戶口本信息結婚,並且利用不同省份信息不聯通辦理了重複結婚。
在結婚登記信息係統互為孤島的時候,理論上一個男人最多可以在中國擁有30多位妻子,還都有結婚證。
每個省市的人都需要辦結婚登記,遵循的也是同一部《婚姻法》,為什麽不一開始就做好頂層規劃,讓每個省市都采用同一套係統呢?類似的問題,在無數個其他政務領域也都存在。
這個事情,歸根結底是不想要,而不是做不到。
一方麵,中國其實更多是靠文件治國而不是靠法律治國。每一個社會管理領域的調整都是由中央下發一個原則性導向性的文件,各地再根據自身的情況和地方領導的意誌落實一套本地的方案,開發和運營一套本地的係統。
例如此前各個城市的房地產限購政策就需要本地的房地產信息登記係統配合,如果隻有一套全國通用的係統,管理權限上收,每個城市就無法單獨出台限購規則。
以上還是明麵上的需求,實際上還有暗地裏留給地方權貴人士違法修改係統信息的需求,讓一個地級市管著一套獨立的係統,實質上就是賦予了當地領導在一定程度上幹預這套係統的權限,也確保了他們無法越權插手幹預其他城市的係統。
把分散的係統全部打通,把修改係統的權限收到國家層級,也就意味著把地方上單獨出政策和暗箱操作的權力給剝奪了,阻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麵,在建設係統的時候,如果是全國層麵統一招標建設一套係統再分給各省市使用,事實上也就剝奪了各地分別招標建設的尋租空間,地方層麵是肯定不樂意的。
現實中,那幾家超大型的專做政務係統開發的軟件外包公司,都是拿同一套代碼換不同皮膚,重複賣給數十個省份,甚至數百個城市。
你想讓30多個省300多個市把係統全部打通,要麽就是讓一部分城市重建係統,最終大家都用同一套,要麽就在不同係統之間鋪設結構複雜的“信息立交橋”,勉強讓大家彼此能連接得上。
現實中,絕大部分情況都是選擇了更複雜更費錢更難用更脆弱的後一種解決方案。
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要難得多。
第三個原因:中國所有事情都需要考量輿情
婚姻登記信息打通之前,有一部分人利用各省信息不連通的漏洞,在不同省份重複結婚,以及任意修改婚姻登記信息。你可以想想,能這麽做,敢這麽做的都是些什麽人呢?
想要把婚姻登記信息全國打通並開放公眾查詢,就不得不考慮這些情況曝光出來產生的社會影響。可以想象,任何一次曝光都會掀起洶湧輿情。
所以在現實中,即便是技術上已經能夠把婚姻登記係統全國打通,在麵向公眾開放之前,也還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逐個清理解決上述曆史遺留問題。我估計這部分花的時間隻怕比技術操作還要多得多。
原本是一部分人違法犯罪的問題,信息打通之後該罰的罰,該判的判就是了。但在這裏,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會把它當作一個輿情問題,靜悄悄地解決掉再上線新係統。
綜上,把婚姻登記信息全國打通花了這麽多年時間,一方麵是因為整理紙質檔案等的確工作量巨大,另一方麵更是因為我們麵臨一些特色的困難。
這些困難,還存在於很多很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