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茶葉貿易是一部真正的經濟驚悚片。賣家和轉售商抬高巨額傭金,實施欺騙,一夜之間就可成百萬富翁。
從 1727
年開始,每年俄羅斯和中國商人都會乘坐雪橇、戰車、三駕馬車和轎子來到恰克圖(今布裏亞特)。他們長途跋涉來做茶葉交易。恰克圖當時被稱為“西伯利亞漢堡”和“沙漠威尼斯”。這裏牽涉到很多金錢。
來自專門委員會的俄羅斯商人致力於製定交易條款,與中國同行協調當季價格,同時也參觀其他人的商品並展示自己的商品。在線人幫助下,他們可以改變產品交付時間來牟利。
(恰克圖,1783 年,路易斯·尼古拉斯·德·萊斯皮納斯)
出售的貨物,也就是用來交換茶葉的貨物,都是通過西伯利亞公路從各個省份運輸過來的,這條公路也被稱為茶葉之路。它從莫斯科延伸至恰克圖。從那裏,茶葉商人穿越內蒙古大草原,抵達當時被認為是通往中國的門戶——張家口。
根據沙皇保羅一世1800年3月頒布的《關於恰克圖關稅的法令》,所有結算均通過易貨貿易進行。俄羅斯商人一直用本土商品來交換中國茶葉:紡織品和皮革、麵包、山羊皮、賽加羚羊角和馬鹿角,狐狸、水獺、貂、白鼬、北極狐、猞猁甚至貓等毛皮動物的毛皮特別受中國人的喜愛。直到1855年政府才最終允許貨幣支付。
(1851 年地圖,從伊爾庫茨克到北京的路線,在兩國邊境有姐妹城市——恰克圖和買賣城)
買賣城,字麵意思是“貿易城鎮”,蒙古語:Naimaa hot、Maimaa hot、Maimaachin)是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中國在外蒙古的幾個貿易定居點的名稱。靠近俄蒙邊境,即所謂的“蒙古恰克圖”(今阿爾坦布拉克)
恰克圖各類商品的運輸方式、保質期均有差異,運輸所需的時間也不同。因此,雅庫特博覽會的毛皮於 11
月抵達,而莫斯科的皮革和織物則在次年頭幾個月抵達。
恰克圖的交易有點讓人想起現代交易所的股票市場。恰克圖“多頭”押注價格上漲,提前購買茶葉或毛皮,然後在需求高峰時賣出。空頭伺機而動,故意不產生需求,等待更有利的條件。
在一次熊市中,舍斯托夫兄弟倆賺了一大筆錢。
1841年,由於山路崎嶇,中國商人比往常晚運送了大批茶葉到恰克圖。因此,隻被允許銷售上等茶葉,以免浪費時間檢查廉價茶葉(畢竟,假冒商品確實存在)。當中級交易員還在猶豫是否要買入昂貴的商品時,掌握了情況的舍斯托夫兄弟已經成功購買了相當數量的商品,並成為了壟斷者。
(恰克圖的俄羅斯和中國商隊)
當國內茶葉過剩的威脅籠罩著貿易商時,俄羅斯商人卻相反,暫停了采購,因為他們擔心展會和莫斯科的茶葉價格會下跌。因此推遲了貨物交付,否則交易就不可能完成。
但這事不可能拖得太久。這些毛皮必須在秋季或初冬出售,而且隨著溫暖季節的到來,中國對毛皮的需求也會下降。由於道路泥濘、河水泛濫、貨物損壞風險高、雇用馬車夫的費用高昂以及牲畜飼料缺乏等多種原因,到了春季,俄羅斯境內的物流變得更加昂貴,畢竟冬季將貨物運送到國內展會的費用要便宜一半。
中國茶商也先期抵達恰克圖。但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想盡早達成交易。而是根據一項秘密指示。根據秘密指示,商賈抵達恰克圖後,必須刺探俄國商人的貨品需求與銷售價格,通過人為哄抬物價刺激俄國商品大量運入,再突然壓低價格。章程明文建議以宴請饋贈方式籠絡俄商,在觥籌交錯間套取商業機密,違者將受嚴懲——這等於是將工業間諜與內幕交易寫進了官方文件!
茶企的盈利能力更多地依賴於俄帝國內部的高定價,而不是利潤豐厚的國際貿易。平均而言,買家以3至10倍的價格購買茶葉。
(十七世紀的商人家庭,1896 年,安德烈·裏亞布什金)
據20世紀末伊爾庫茨克出版的《西伯利亞曆史大事年表》記載,早在1638年,貴族之子瓦西裏·斯塔爾科夫作為使節出訪蒙古,返程時首次將茶葉作為汗王贈禮帶入莫斯科。
盡管俄羅斯人最初將茶稱為"空洞的飲品",甚至難以想象它會比傳統克瓦斯更受歡迎,但俄帝國茶葉銷量始終堅挺。謝德林在《外省散記》中寫道:"看起來不過是杯清茶!可要是中國人斷了這玩意,咱們這兒準得亂套"。
(中國茶葉商隊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前進,摘自《倫敦新聞畫報》,第 2731 期,1891 年 8 月 22 日)
19世紀中葉,茶葉成為俄羅斯的主要進口商品。馬克思在1857年《紐約每日論壇報》頭版上驚訝地指出:“以前恰克圖的茶葉年平均銷量不超過10萬箱,而到1852年已達175萬箱,商品總價超過1500萬美元。”
茶商本人極少親自采購茶葉。他們將交易委托給常駐恰克圖的傭金代理人。這些代理人通過信貸或東家的資金,在俄羅斯采購工業品,將其運至恰克圖換取中國茶葉,再通過陸路將茶葉運往俄羅斯集市或經西伯利亞轉運歐洲。售出茶葉後,代理人需償還債務並向茶商匯報。
(喝茶,1914 年,康斯坦丁·馬科夫斯基,烏裏揚諾夫斯克地區藝術博物館)
代理人或許損害了東家的信譽,或許勉強保本,但雇主既不要賬簿也不要憑證,全憑口頭信任。代理人收取茶商的賄賂、以跳樓價拋售俄國商品,或完全放棄議價的情況屢見不鮮。但茶葉大亨對代理人造成的財務損失漠不關心。因為,茶葉需求持續增長,利潤不僅能支付中間商傭金、抵消不利的兌換條件和物流成本,甚至足以支撐奢靡宴會。往返恰克圖的商道危機四伏,對商人而言,承受些微損失遠比喪命劃算。途中可能遭遇劫匪…甚至同伴背叛。
(阿列克謝伊奇,1884 康斯坦丁·馬科夫斯基,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隨著1862年中國開放海港與蘇伊士運河通航,俄國開始通過海路進口茶葉。經敖德薩繞開亞洲的運輸路線更具成本優勢,導致恰克圖茶葉交易量腰斬。海關遷至伊爾庫茨克後,恰克圖的官員與商人陸續撤離。
茶商們從恰克圖轉戰新興城市開拓事業,同時將飲茶習俗傳遍俄羅斯。自此,俄國人對茶的熱愛從未消退,至今仍在每個家庭的茶炊中延續著這份跨越三個世紀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