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關稅已對美中帶來壓力,不隻中國出口商找不到替代市場,美國經濟也因關稅不確定性下滑。圖為美國藥房。(新華社)
僵持逾1個月後,美中終於展開首輪談判,至於為何在此時機會談,《BBC》分析,此時會談能使雙方都保住麵子,不會看起來像屈服於對方,同時高關稅已對美中帶來壓力,不隻中國出口商找不到替代市場,美國經濟也因關稅不確定性下滑,展開會談恰好能安撫各自市場與民眾。
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關稅來到145%,中國也對美國商品課徵125%反製,《BBC》指出,即便雙方在關稅上針鋒相對,口頭上互不相讓,但其實彼此都釋出想打破僵局的訊號,選在此時對話原因之一是保住麵子。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訪問學者歐爾森認為,雙方都不願看起來像在退縮,選擇此刻對談可以向前推進且又不會顯得是屈服於對方。
此外,由於正值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訪問俄羅斯,對北京而言也是關鍵的時間點,觀察習近平觀禮時的站位,可以看到他站在全球南方各國領導人的中間,提醒川普政府中國不隻有其他貿易選項,也代表中國是另類的全球領導者,使北京更有底氣走上談判桌。
《BBC》報導,關稅戰正在傷害美中雙方,根據中國官方數據,國內工廠產出已受到衝擊,生產活動在4月來到2023年12月以來低點。《BBC》指出,儘管中國他們對美國關稅嗤之以鼻,但事實是出口商的倉庫早已堆滿貨物。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教授郝福滿認為,中國明白有協議總比沒協議好,因此採取務實的做法,同意展開會談。
同時,美國經濟也因為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麵臨3年來的首次萎縮,尤其那些長期依賴中國製產品的工業也深感擔憂。川普也曾坦言,美國消費者會感到一陣刺痛,且其支持度也因為民眾擔心通膨與經濟衰退而下滑。
歐爾森指出,美中兩國都感受到壓力,需要向日益緊張的市場、企業以及國內選民提供一些保證,恰好在日內瓦幾天的會麵能達成這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