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德意誌報》認為,習近平和普京高調展示中俄友誼,也是向白宮發出的明確信號。《商報》分析稱,共同應對“西方霸權”的需要讓中俄兩國越走越近,但雙方的分歧和猜忌卻並未因此而消失。【德語媒體:來自莫斯科的問候】
— DW 中文- 德國之聲 (@dw_chinese) May 9, 2025
《南德意誌報》認為,習近平和普京高調展示中俄友誼,也是向白宮發出的明確信號。《商報》分析稱,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推動世界格局的變化,北京和莫斯科“可能成為美國全球地位下降的主要受益者”。https://t.co/sOmuHvSmum pic.twitter.com/pV3141Nn51
《南德意誌報》發自莫斯科和北京的綜合報道寫道,盡管對其他26位前來參加普京勝利閱兵的國家元首實在有失公允,但俄羅斯官媒仍在不厭其煩地強調,習近平是莫斯科最尊貴的賓客。這篇題為《從莫斯科向美國問好》的報道寫道:
“普京對龐大的中國代表團表示,俄中關係是平等的、互利的,並且不受經濟周期的影響。估計這至少也是普京所期望的中俄關係。
因為這位克裏姆林宮主人向全世界釋放這類畫麵時,他首先希望華盛頓方麵能夠看到。自從去年11月特朗普勝選以來,俄羅斯宣傳機器一直在描繪一個美中俄‘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莫斯科的時評人士宣稱,特朗普正試圖挑撥莫斯科和北京之間的關係。而普京想傳達的信息則是:美國總統若想離間俄中關係,還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此次習近平訪俄期間,普京和習近平都再強調,中俄牢不可破的友誼以及“無上限的夥伴合作關係”。《南德意誌報》援引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長帕特魯舍夫(Nikolaj Patruschew)的話寫道,俄中關係“不受時局變化影響”,“無論誰入主白宮,這種關係都將持續存在”。這也正是普京所謂的“不依賴經濟周期”的解讀:
“習近平上一次同普京會晤,是在喀山金磚國家峰會期間,此後,中俄領導人又通過多次電話。而本次習近平對莫斯科的訪問,則是俄羅斯侵烏戰爭爆發後的第三次,也是習近平總計第11次訪俄,沒有哪個國家習近平去的更為頻繁。對習近平來說,普京是一個有用的盟友,可以協助他實現拋開華盛頓、重新分配國際話語權的目標。中俄兩國都希望構建替代性的全球框架,例如進一步擴大金磚成員國數量,以其成為一個非西方的聯合體。
中俄夥伴關係中,普京顯然更依賴習近平,而不是相反:盡管中國在烏克蘭戰爭中宣稱中立,但卻一直被視為莫斯科最重要的支持者。沒有了中國,普京的戰爭資金想必將很難維持很久。正如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魯德尼克(Filip Rudnik) 所描繪的那樣,中國是‘俄羅斯經濟的生命線’,中國不僅是俄羅斯能源產品的重要出口市場,同時也是俄羅斯戰爭機器所需工業產品的重要來源。自2021年以來,雙邊貿易額增長了66%,其中以中國汽車對俄出口增長的最為迅猛。”
《南德意誌報》報道指出,俄羅斯經濟高度依賴中國,而中國對此也心知肚明,並在毫不留情地充分利用這種依賴關係。中國不斷壓低俄羅斯天然氣價格的嚐試,就足以說明這一點。文章最後寫道,不過此次習近平訪俄期間,雙邊分歧並不會成為討論的重點,重點是要向世界展示中俄之間的團結:
“習近平此次莫斯科之行也表明,中國領導人對歐洲因其公開支持俄羅斯而產生的不滿並不怎麽在意。顯然,在習近平看來,與莫斯科的夥伴關係仍然利大於弊。不過,中國也在努力改善與歐盟的關係。前不久,中國解除了對五位現任和前任歐盟議員的製裁。今年7月,中歐峰會將在北京舉行。在與美國的貿易戰中,歐洲不僅扮演著重要的夥伴角色,更是中國商品失去美國市場後的重要銷售市場。”
《商報》發自莫斯科的報道寫道,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都在推動世界格局的變化,而北京和莫斯科“可能成為美國全球地位下降的主要受益者”。
“早在2011年,中俄就已將雙邊關係提升為‘全麵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在此之後,習近平和普京在每次會麵中都在強調這種同盟關係的重要意義。兩位領導人強調中俄友誼符合雙方利益,按中國的說法就是‘互利雙贏’以及在‘內政’方麵的互不幹涉,這一立場也在俄烏戰爭中得到了體現。盡管在涉及本國事務時,北京喜歡強調,國家主權不容幹涉。但2014年俄羅斯非法吞並烏克蘭克裏米亞時,中國政府並未表示譴責。2022年2月俄羅斯軍隊侵入烏克蘭時,中國的反應也是如此。就在俄烏戰爭爆發前不久,習近平和普京還重申了‘沒有止境的中俄友誼’。作為爭奪地區霸主地位的競爭對手,中俄關係從未像現在這樣緊密。
不過,美國軍事戰略家科夫曼(Michael Kofman)認為,中俄夥伴關係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正式盟友,而是一種‘戰略默契’,雙方無需履行正式的義務,但各自戰略目標有交集時,則允許雙方聯手,尤其是在抗衡美國主導地位方麵。
有鑒於此,雙方的曆史恩怨和猜忌並未煙消雲散。對於俄羅斯一意孤行不計後果的做派,中國一向有所忌憚,例如中國擔心俄羅斯可能在烏克蘭戰爭中不動用核武器,而俄羅斯也擔心自己在中俄關係中長期扮演小弟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