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ty Images自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事件和以色列隨後的軍事行動以來,美以聯盟再度成為全球焦點。
Article informationAuthor,湯姆·貝特曼(Tom Bateman)、路克·明茲(Luke
Mintz)、賈爾斯·愛德華茲(Giles Edwards)Role,BBC記者 2025年5月6日淩晨3點19分
那天我從白宮簡報室一路奔跑,穿過西廂門廊,趕到我們在草坪上的攝影機位置,戴上連接演播室的耳機。
不久後,主播問我對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剛才現場發表的言論的看法。
我說,美國處理以巴衝突的政策立場經曆了數十年來的根本性轉變。
那是今年2月,特朗普剛剛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會談——特朗普就任以來,內塔尼亞胡是首位獲邀訪問白宮的外國領袖。特朗普誓言美國將接管加沙地帶,早些時候他還承諾要將該地區“清空”,將巴勒斯坦人全部驅逐。
特朗普的提案加強了他的政府對以色列的支持,同時顛覆了國際常規,違背國際法,引起全球矚目。這象征著共和黨當前與以色列關係的高峰——這種關係有時被形容為“不惜一切代價”的支持。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攻擊,以色列隨後對加沙發動軍事行動以來,此後美以聯盟再次成為全球焦點。
戰爭期間,喬·拜登(Joe
Biden)政府向以色列提供約180億美元(約135億英鎊)的武器援助,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然而,這段時間美國國內的抗議活動也不斷升級,許多示威者是傳統的民主黨支持者。這場爭議演變為一場關於美國人如何看待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激烈文化戰爭。我采訪的示威活動中,抗議者頻頻將拜登稱為“種族滅絕·喬”(Genocide
Joe)——這個指控被他始終否認。
當時,特朗普稱抗議者為“激進左翼瘋子”,而他的政府如今打算驅逐數百名被指控支持哈馬斯或反猶主義的外國學生,這一舉措在法庭上麵臨激烈挑戰。
但對拜登而言,作為民主黨人,他原本可以讓那些對他支持以色列而不滿的選民投給自己。這份支持最終在政治上讓他付出了以往總統——甚至包括特朗普——都未曾承受過的代價。
拜登政府中一位主導對以政策的重要決策者,至今仍對當時的決定感到掙紮。
“我最初的反應是,我理解這件事激起了阿拉伯裔美國人、非阿拉伯裔美國人和猶太裔美國人極為強烈的情感,”拜登的前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說(Jake
Sullivan)。
“當時有兩個相互競爭的考量:一方麵我們想在平民傷亡和人道援助流通的考量上限製以色列;另一方麵,我們又不希望剝奪以色列對抗多線敵人的必要能力。”
他補充說:“在10月7日事件後的那段時間,美國在物質上、道義上和各方麵都堅定地支持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