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宣布年底退休,回顧60年來他的幾個經典瞬間
文章來源: 興證全球基金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1965年,當34歲的沃倫·巴菲特接管瀕臨破產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時,沒人能預見這家紡織廠將蛻變為萬億美元市值的全球投資巨頭。在長達60年的掌舵曆程中,巴菲特創造了19.9%的複合年化收益率(1965-2024,數據來源:伯克希爾2024年報),他用看似簡單的“撿煙蒂”理論起步,在經濟周期更迭中不斷進化,留下諸多經典瞬間。當我們拂去K線圖的塵埃,會發現這些操作背後,始終跳動著價值投資的脈搏。
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剛剛落幕,此時也正是重溫巴菲特投資智慧、討論價值投資可為與邊界的時機。
長期投資的定力:可口可樂與美國運通
巴菲特對於資產的持有時間常常長達數十年,尤其是一些重倉股,其長期持有的經典案例體現了對企業內在價值、護城河和管理層的深度理解。
一個典型案例是他對可口可樂的投資。1988年美股股災後,巴菲特投資10億美元大舉建倉可口可樂,他看中的不隻是可口可樂的飲料配方,而是其全球分銷網絡、百億美元品牌價值與消費依賴構築的護城河。當質疑者計較市盈率時,他更關注的是可口可樂的消費者滲透,這正是抵禦經濟周期的終極鎧甲。截至2024年末,可口可樂依然處於伯克希爾前五大持倉,持倉市值249億美元。至此,巴菲特已持有可口可樂36年時間。
更具戲劇性的一個案例是巴菲特對美國運通的投資。1964年,在美國運通因“色拉油醜聞”股價腰斬之際,巴菲特親見消費者依然使用運通卡結賬,商戶端也未出現抵製,他於1964年-1966年分批次買入美國運通,累計投資1300萬美元。這種“在傷口上尋找鑽石”的膽識,源於他對消費習慣變遷的敏銳洞察——信用卡正在重塑支付生態,短期利空難撼長期價值。截至2024年末,伯克希爾仍持有美國運通1.52億股(占比20.3%),持股市值449.97億美元,為其第二大重倉股,持股時間已達60年。
逆向布局的藝術:“白菜價”收購華盛頓郵報
逆向布局是巴菲特經常使用的操作,體現了他對市場情緒、價值規律和長期主義的深刻理解。這種策略的本質是在他人恐慌時買入,在他人貪婪時賣出,通過逆向思維捕捉被市場錯誤定價的機會。
在1973年“漂亮50”泡沫破裂的至暗時刻,巴菲特以“白菜價”收購華盛頓郵報11%股權。當市場將媒體股視為夕陽產業拋售時,他看到的卻是低廉的價格、壟斷性區域市場、持續現金流和品牌公信力,即便買入後華盛頓郵報股價出現進一步下跌,他也堅持越跌越買。巴菲特持續持有華盛頓郵報40年,直至2014年通過股份置換完成退出,這項1062萬美元的投資最終以11億美元價值兌現,也證明了巴菲特逆向投資的成功。
護城河理論的升級:
從“不投科技股”到67億建倉蘋果
巴菲特的“護城河”理論,本質是對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解碼。他將商業世界比作城堡,唯有具備寬闊護城河的企業才能抵禦競爭侵蝕。對蘋果的投資,體現了巴菲特護城河理念在數字經濟時代的進化。
2011年巴菲特稱“不投科技股”,到2016年卻斥資67億美元建倉蘋果,截至2024年末蘋果成為伯克希爾的第一大重倉股,持倉市值超751億美元。巴菲特早期投資的典型“護城河”企業,例如可口可樂、吉列,護城河主要體現在品牌效應、規模效應、分銷網絡等方麵的競爭優勢。在投資蘋果的案例中,他更看重蘋果所創建的服務生態、芯片技術以及由此產生的用戶鎖定效應。這一案例也體現了巴菲特護城河理論的升級與重構,護城河不再依賴單一爆款產品,而是通過生態綁定用戶的全生命周期價值。
價值投資者的進化:
投資比亞迪和日本五大商社
巴菲特對比亞迪和日本五大商社的投資,展現了其價值投資哲學在科技轉型與全球資源格局變遷中的靈活應用。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在傳統車企估值坍塌時,巴菲特看到了電動化浪潮的先機。比亞迪當時已是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產商,擁有磷酸鐵鋰電池核心技術專利。2008年-2019年,盡管比亞迪股價曆經多次腰斬,伯克希爾始終未減持,期間比亞迪逐步完成從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轉型;2020年-2022年,在全球電動化浪潮下,比亞迪進入爆發式增長,市值從200億美元飆升至超1000億美元,伯克希爾持倉浮盈超30倍。2022年起,隨著估值進入曆史高位,伯克希爾連續減持比亞迪,體現出“高估時分批退出”的紀律性。
2020年8月起,伯克希爾累計斥資超120億美元,逐步增持伊藤忠、丸紅、三菱、三井、住友五大日本綜合商社至平均8.5%股權,成為各社最大外部股東。當時五大商社估值處於曆史較低區間,卻控製著日本60%的進口能源、50%的糧食貿易,掌握銅、鋰等戰略資源全球供應鏈,占據資源咽喉地位,同時還具備轉型紅利。這一決策在當時被視為巴菲特對日本“失落三十年”的逆勢押注。截至2024年底,這筆投資的浮盈已接近70%,伯克希爾的持倉成本為138億美元,市值飆升至235億美元。
巴菲特這兩項相隔12年的操作,體現了巴菲特投資體係的升維:既有對比亞迪這類“未來現金流折現”的前瞻定價,也包含對商社“隱蔽資產重估”的傳統智慧。
寫在最後
穿越六十載,巴菲特始終恪守“用合理價格買偉大企業”的原則。從早年專注“雪茄煙蒂”到後期擁抱“現金奶牛”,變的是投資之“術”,不變的是價值之“道”。他對一項資產的持有時間常常長達數十年,這種“與時間同行”的耐心,在市場變化的今天更具啟發意義。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從不受限於時間、地理邊界或行業標簽,他們隻是在永恒變換的商業世界中,持續尋找被誤解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