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參加科考旅行的中產,已經返貧了

第一批參加科考旅行的中產,已經返貧了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五一前就請年假出國旅遊的小k,昨天淩晨回京了。

今天一早,她就在群裏高調宣布:複工後她將不再參與同事間的拚單活動,咖啡不點、奶茶不喝、任何超過5塊錢的自費娛樂活動她都無緣參加。

這讓天天一起點咖啡的同事們十分擔心,暗自揣測她誤入了“跨國騙局”,所以隻能消費降級。但小k的回答卻出乎所有人意料,她說:

“我參加了「科考旅行團」,花光了兩年的積蓄。”

1

天價科考團

加入「破產三件套」?

在小k參加科考旅行團之前,我們對破產三件套的想象還隻局限於月子中心、國際學校和高端養老。

直到剛剛花光積蓄的小k,給我們發來科考團的報價,我們才知道什麽叫貧窮限製了想象力。

厄瓜多爾的加拉帕格斯群島生態考察團,報價11萬/人,3秒售罄。

社交媒體哀鴻遍野,但嚎的不是標價太貴,而是:

“我怎麽又沒搶到!”

南極深度遊的科考團開團,單人價格逼近11萬。

口袋鼓鼓的網友點進報名按鈕之後,喜提一場空。

〓圖源:小紅書用戶@醉吟

除了一個神秘的“陽台房B”之外,該團已經全被訂光。

這個“陽台房B”甚至成了一個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需要客戶在手機上排隊取號,而且過時不候。

〓圖源:小紅書用戶@一顆牛又丸

科考團一票難求,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

不管是4萬一人的肯尼亞,還是6萬一人的新西蘭,官網上的購買按鈕永遠是灰色的。

在你看到價格,低頭把掉在地上的下巴撿起來的時候,別人已經出手搶空了所有名額。

要不是看社交媒體真有人在新西蘭參加科考團,訂不到票的網友真的以為那個“預訂”按鈕本來就是灰色的。

十幾萬售價和上架秒空的設定一出,驚呆了全網的圍觀群眾。

向來愛旅行的編輯部同事們也十分納悶:“咱們也算踏足過全球各地,還沒有哪次旅行這麽燒錢?”

20多人的旅行團,加上“科考”兩個字,為啥就能多賣這麽多錢?

和小K探討了半天,我們好像抓到了科考團值錢的秘訣:

機票有價,知識無價。

同事凱斯之前也曾自由行去過非洲,但因為導遊不專業,他們和草原上的動物們完美“錯峰出行”。

一趟大草原走下來,隻遠遠看到過一些猛獸的身影。

〓圖源:小紅書用戶@遊遠方

但互聯網上流傳出的科考旅行團導遊路線,卻讓凱斯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非洲。

報名科考團的網友不僅把動物種類看全了,動物的數量還多到像連續誤觸了ctrl+c。

〓圖源:小紅書用戶@iyfkk

還有人報了火山科考團的旅行,出發前展開全網高強度搜索並陷入焦慮:

聽說火山不爆發的時候就是灰禿禿一片,要是拍不出好照片怎麽辦?

到了地方之後,該網友發現這裏確實是光禿禿一片,但架不住:

科考團可以空降到火山裏麵去。

〓圖源:-yukyingxxxx

別人在火山腳下拍照留念,科考團在火山裏麵比了個耶。毫無疑問,這一波科考團贏麻了。

把目光從海外拉回國內科考團,更低的價格科考裝備卻可以再次升級。

普通旅行團人人都是衝鋒衣加登山包,領隊最多給每人發一件熒光團服。再看看專業科考團:

去趟貴州溶洞,人裹得像消防員,安全係數拉滿。翻山進洞的時候,所有人用一根繩子拴在一起,想掉隊都難。

〓圖源:小紅書用戶@小柯Kkk

進洞穴之後,更是離譜。

科考團高空降索,手搓鍾乳石就算了,居然還在進洞的時候拿出一台聲呐測試儀,用來探測和顯示分布在科考團周圍的魚群。

網友們去天坑裏拍照:

摔了一屁股灰,全程兩眼一抹黑,跟進了蝙蝠俠的城堡似的。

〓圖源:小紅書用戶@馬老師不姓馬

再看看科考旅行團隨隊攝影師拍的天坑,讓人真心想問一句:

媽媽,我是在什麽天堂裏嗎?

〓圖源:小紅書用戶@小王子啊-17

隻能說攝影是一個人比人氣死人的行業,旅行團也是。

霧大看不到天池水,雲多望不見天山頂......計劃旅行需要運氣,地接跑不跑路要看運氣。旅行中,“運氣”其實是一種總被人們低估的東西。

細看市麵上高端的科考旅行團,其實都有個共同點:盡量讓把運氣對旅行的影響,縮減到最少。

不少網友跟著科考團走完整趟行程,都驚訝地發現:

團裏最硬的硬件,居然是隨團專家。

這些人或是高校或者保護區的資深專家,或是大型自然雜誌/自然期刊的老練編輯,理論知識充沛,實戰經驗豐富。一個常見的細節是:

科考團出發之前,專家會在動員會翻出PTT交代注意事項。

到了地方之後,專家拿起高精尖儀器熟練一折遞給團員:好了拿去玩去吧。

坐慣了辦公室的團員們,在科考過程中很難不被專家們的實力折服。

科考團去森林觀鳥,但運氣不好,鳥都不出來。怎麽辦?沒事,專家會把鳥們叫出來。

而且專家不是把林子所有鳥全叫出來,而是可以精準呼喚大家想看的珍禽。

參加完科考團的旅友們回到工位之後,紛紛表示“後勁太大”:

麵對乳白色的辦公桌和成堆的文書工作,有種深度返祖後再也進化不回來了的無力感。

原本還在對小k身邊噓寒問暖的同事們,得知她剛參加完肯尼亞2期團回來後,全部陷入了沉默:

原來,隻懂在工位喝咖啡的小醜竟是我自己。

科考團的水,到底有多深?

科考團的定價有多高,這個行業的水就有多深。

南極、雨林、熱帶海域或者非洲冰島這種人跡罕至的地點,是科考旅行的熱門目的地。

也因為人跡罕至,“認知差”和“溢價”總是同時存在

在看了大多數“科考旅行團”的行程後,一些經驗豐富、已經習慣自己料理行程的“荒野老炮”表示:

自己敲定旅行流程,要比參加“科考旅行團”便宜兩到三倍。

有旅行博主自定14天非洲行程,團隊又看動物、又看人文景觀,全程入住五星級酒店,甚至還在當地租了車和導遊,全套算下來:

團隊總成本,幾乎等於主流科考團的一人價。

〓圖源:小陽耶

熟悉當地旅行團的旅遊博主,更是在每個項目都玩過的前提下,把9天8晚的價格打到了人均一萬。

更有一些渾身是膽的旅遊小白,想著跟科考團旅遊一次的錢,夠自己去兩三次,本著經驗不夠、次數來湊的態度,把生態遊去成了生態郊遊:

隻用1000塊完成亞馬遜探險三日遊(編輯友情提示:貿然進入雨林有風險,遊玩需謹慎)。

〓圖源:阿鑫(拉美版)

科考團的高額票價和旅途實際花銷的巨大差價,讓打著科考名號的旅行團嗅到了商機。

各種價位的科考團在社交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爆火2年後,科考團負評如潮。

打著“科考”和“生態營”等幌子的騙局,在陰暗處靜候著那些四處尋找“平替”的旅友。

出發前說好的越野車,到了肯尼亞就變成了大巴;

行程裏介紹的長頸鹿公園,十分鍾喂鹿時間裏見到的鹿還沒公路偶遇的多。

〓圖源:小紅書用戶@小紅薯5D4EB4C2

說好住宿安排四星級酒店,結果下榻處是個小茅屋,門簾上畫著4顆星星。

詳情頁介紹入住生態酒店,一開門就能看動物世界,結果每天看到的第一個生物就是來叫團友起床的導遊。

其實酒店根本不在保護區裏,而是需要坐兩個小時車進入國家公園。

素有中國雞娃王者之稱的海澱家長,更是直接把3萬扔到南極打水漂。

孩子在船上吐到昏天黑地,整趟旅行的目的居然是去南極撿拾人工汙染的垃圾。

而且因為南極實在人跡罕至,孩子全程隻撿到3個塑料瓶。

〓網友吐槽避雷南極科考的文案層出不窮

出門在外,要踩的坑比要吃的飯還多。

剛開始,旅客還想反抗一下,拚命跟地接和旅行團摳細節。

但後來,他鄉的陌生感已經把人的精力都消磨殆盡,已經花過團費的旅客隻想趕緊把“贖金”交夠,保證自己人能安全回家就謝天謝地。

經曆無良過科考團的毒打後,對於進入荒野的人們來說:

虧本,就成了旅行中最不值一提的痛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曠野

每種曠野都有自己的標價

“科考旅行團”,特指一種由生物或者地質專家帶隊的,以探索自然和原生動物植物為主要活動的旅遊團。

這些年流行過的“生態營”或者“生態式研學”,嚴格來說都屬於這個範疇之內。參加這種旅行團的消費者,通常不是那種喜歡“休閑度假”或者“精致奢華”的“高質量青年”。

而是喜歡進入最“本質的荒野”,直接觸摸大自然的原生環境的“野人”。

但眾所周知,沒有價簽的東西最是昂貴。

湯臣一品再奢華,你也能在各大看房的App上,找到那個天文數字房價。曠野就擺在那裏,沒人能給它明碼標價,隻知道:

人們離曠野越近,它的門檻就越高。

麵向曠野的裝備,也有一整條尊卑嚴謹的鄙視鏈。好像一切對荒野的探索,都離不開錢。

為了感受曠野,有人京郊登山,有人小興安嶺徒步,還有人坐飛機去“江浙滬後花園”,同樣也有人用兩年時間,把4萬每人的非洲動物遷徙團,賣出6萬份。

但其實,曠野之所以是曠野,是因為它對所有人開放。

每年中國的各種學術機構或者自然研究單位,都會放出很多麵向公眾的科普項目,甚至“考察營”。盡管大多數名額都麵向有相關學術背景和經驗的人們,但是也會招募很多小白“誌願者”免費跟團。

有些誌願者工作比較辛苦,所以有一定的薪資補償。

很多傾心科考旅行但經費有限的朋友,把這些真科研當做進入荒野旅行的第一站。

苦是真吃了,罪也是真受了。

但摸爬滾打回來的他們,也是真的變強了。

〓圖源:小紅書用戶@小陸很藍

生活的滾滾壓力中,我們對曠野的渴望和開銷一起遞增著。

但拋下日常生活中紛擾的一切,感受自己和自然的權利,不會被金錢限製住。

近距離看過兩頭巨大獅子血肉橫飛的肉搏戰之後的小k,回頭看隔壁總愛嘰嘰歪歪的同事時,突然感覺他罵人像是在撒嬌。

自然教會我們的就是,什麽事都是會發生的。

但無論發生什麽,我都會熬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