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沒閑別做醫美。”主播李佳琦在直播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引發了一場關於醫美價值、消費動機與行業真相的激烈討論。幾乎在同一時間,聚焦整形亂象的熱播劇《以美之名》也將鏡頭對準手術刀下的“變美焦慮”,戲劇與現實交織之下,醫美行業針尖上的暴利再次被推到聚光燈下。
在爭議聲中,有人選擇站在李佳琦一邊,認為醫美是高風險、非必要的消費;但也有人7年時間花了31萬元,建立起一套自我判斷與反套路機製;還有消費者清醒地看透機構的銷售話術與產品邏輯,依然按部就班地維護“情緒價值”。
而在行業鏈條的另一端,醫美機構麵臨的卻是“越做越難賺”的現實。渠道亂象頻出,“殺熟返利”橫行,高返點產品主打低價引流,高端項目反而利潤微薄。有醫美機構負責人坦言,“我們都是在給上遊打工。”
但即便如此,上遊廠商的日子也並不好過。2024年,愛美客、昊海生科的業績增速均跌至個位數,華熙生物甚至出現自上市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產業鏈各方看似“卷”出了天花板,實則都在利潤擠壓中步履維艱。
一麵是消費者趨於理性、機構利潤不斷壓縮;另一麵卻是非正規美容館頻發的肉毒素中毒事件,和“水光針當護膚品賣”的市場錯位認知。行業內外的認知錯位、價格博弈與信任危機,正倒逼監管出手,加速補位。
化妝品行業經營管理專家白雲虎指出,當前醫美市場打著“用戶至上”旗號的營銷策略,實則隱藏著不少消費陷阱,“唯有依靠完善的法規體係,才能從根本上淨化市場環境。”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虛假宣傳與非法行醫仍是行業兩大頑疾,“建議從產品合規性入手,提高準入門檻、加強審批監管,以壓縮黑醫美的生存空間。
從2023年開始,國家啟動了多部門聯動的醫美監管升級行動,聚焦於資質審核、導購規範、藥械管理、廣告監管等關鍵環節,旨在厘清生活美容與醫療美容的界限,促使醫美行業回歸“醫療本質”。當正版熱瑪吉與黑診所的消毒器械同時擺在監管顯微鏡下,這場關於“醫療本質”的回歸戰役,或許才是醫美產業最深刻的重構手術。
7年花了31萬,醫美女孩“不隻看價格”
2018年3月,張嘉歆走進了人生第一家醫美機構。那時她剛生完二胎,皮膚狀態下滑,34歲的她第一次感受到“初老”的逼近。
社交媒體上,一位醫美博主的推薦讓她種草了光子嫩膚和舒敏套餐。第一次做光子時,那閃如電焊的強光讓她心慌,“那光太嚇人了”,花了3240元買的三次療程,她沒敢做完。
但這隻是她醫美之路的開始。2018年至2024年,張嘉歆累計在醫美上投入316303元,年均約4.5到5萬元。水光針是她的“固定消費”,平均每月一次,年支出約3萬元;眼周保養投入最高,約2~3萬元;麵部基礎保養則在1萬多元。
張嘉歆是那類“做功課型”消費者。第一次嚐試醫美之後,她並沒有衝動上頭,而是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反套路係統”。
她不盲目聽信機構推薦的熱瑪吉、高端抗衰項目,明確表示“我自己知道要什麽”;她會定期拍照、做皮膚檢測對比,複盤每一個項目的真實效果;甚至在麵對醫護人員推銷時,也會直接拒絕,“這個能力是我花錢買來的”。
她體驗過116家醫美機構,其中不超過10家是她“不驗資也敢試”的。三甲醫院、二甲醫院是她信賴的名單。對絕大多數機構,她還會堅持要對醫生、護士、藥品進行資質審核。
2019年,某次機構偷偷調換她已驗過的藥械,讓她徹底激活了“戰鬥模式”。她學會了當麵驗藥、拍照、術前術後自查;一旦發現問題,立即拉黑、索賠;她說:“這是對自己負責。”
而選擇機構時,她更關注醫生的醫術是否靠譜,而非價格是否便宜。“2020年前後,蘇明山診所推出0.1元導流體驗活動,我無意間體驗了三次光子項目,被博士醫生的技術打動,立刻充值3萬元繼續在這家做項目。”
“所以我不覺得醫美便宜就是陷阱。”張嘉歆說,“它的平民化,是合理的趨勢,隻要選對機構,選對醫生,便宜也能有好貨。”
“醫美不是一錘子買賣,它是長期投入。”張嘉歆始補充,建議初次嚐試者一定要有合理預期,不要期望“一次搞定”;同時也不要隻看價格,而要注重醫生專業度和機構的規範性,在做好心理建設和知識儲備的前提下再開始嚐試。
“別急著變美,也別跟風。”在她看來,醫美更像是一種調節情緒、增強自信的方式,而不應成為與焦慮共舞的工具。
現實中,越來越多年輕女性正加速踏入抗衰賽道。
數據顯示,25-30歲群體醫美消費占比達38.7%,連續三年位居各年齡段首位,“年紀輕輕就開始抗衰”背後,是對美的執念,還是焦慮營銷的勝利?
化妝品行業專家白雲虎對此表示:“從25歲就開始‘抗衰’,某種程度上是販賣焦慮的結果。過早、過度保養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他建議消費者應根據實際需求理性選擇,而非盲目跟風,“真正適合自己的方案,才是長期、可持續的變美路徑。”
為情緒價值買單,李佳琦“冒犯”消費者?
如果張嘉歆代表的是“理性投入、長期規劃”的醫美用戶,那白茶則是另一種路徑——她更早識別推銷套路,也更直麵行業結構下的情緒價值交易。
白茶的第一次醫美始於2024年11月。經過精挑細選,她選擇了LDM聯合光子嫩膚項目。光子嫩膚作用於皮膚表層,不破皮,效果明顯且相對安全,價格也符合初次嚐試者的心理預期。
在隨後的體驗中,白茶很快見識到了醫美機構的“銷售套路”。補水和光電類項目是機構最常推銷的品類,他們常通過“單模式”和“全模式”的概念引導消費者。所謂單模式,往往隻有一種功效,比如美白或緊致。於是銷售人員以“功能不足”為理由,誘導她升級消費。
這背後是完整的利潤鏈條:銷售提成高達50%,而產品本身的暴利更是驚人——200元的進價產品可以賣到數千元,高端產品動輒售價2萬元,實際成本不過5000元。之所以消費者願意為高價產品買單,很大程度上是在消費過程中獲得變美的“情緒價值”。
“醫美是會上癮的,見識到美後,就很難接受不美的狀態。”白茶說道,即便了解醫美背後的利益,她仍堅持自己對醫美的選擇。通過積極參與社群活動、多方比價、善用平台優惠,她建立起一套固定的醫美方案:每月一次光子嫩膚(200-400元)和水光針(起價1000元),每年兩次輪廓固定肉毒注射(近5000元)以及針對局部皺紋的肉毒治療(約2700元/半年),將年度消費精準控製在3-5萬元之間。
白茶對醫美項目的有效期也有著清晰的認識,水光、膠原類產品大多一個月左右就會失效,肉毒雖然持續時間相對長一些,但如果頻繁注射,可能會產生耐藥性,影響後續效果。
每一次醫美前,白茶都會核驗機構資質,確認醫生有執業資格,並特別關注藥械真偽。通過掃碼查驗藥械二維碼,防止假藥問題。她說,部分非正規機構常在打針時“偷藥”——標稱4ml藥劑,實則2ml是藥+2ml是鹽水,且常在敷麻時閉眼操作。為了防止這類情況,她選擇與閨蜜同行,相互監督。
她的醫美哲學是:“先在臉上做減法,把輪廓壓緊壓實,解決皮膚支撐力的問題,再考慮皮膚細膩度,謹慎填充,適度適量即止。”
對於李佳琦"沒錢沒閑別做醫美"的言論,白茶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反對:"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種冒犯。”
她犀利地指出其中的矛盾——作為美妝行業的既得利益者,李佳琦自己接受醫美卻勸退普通消費者,這種雙標態度令人質疑其動機。在她看來,這番言論既可能是博取眼球的營銷手段,也不排除是在維護售賣美妝產品的商業利益。"醫美和護膚品根本是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白茶解釋道,"醫美見效快、效果顯著,而護膚品往往見效慢,甚至可能完全無效。"
所以,她認為李佳琦的觀點片麵,忽略了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和實際選擇。“真正要討論的不是‘做不做醫美’,而是怎麽做、做什麽、和誰一起做。”
從業者稱“不賺錢”,醫美企業集體失速
而在求美者之外,從業者看得更清:行業的熱鬧背後,是日益激烈的競爭與不可忽視的亂象。
“這個行業既卷,又亂。”醫美機構從業者嘉嘉直言。
她所說的“卷”,源於激烈的市場競爭;“亂”則體現在渠道醫美中層出不窮的傳銷式營銷與價格體係紊亂。許多機構依賴“熟人殺熟”“返點返利”等手段獲客,返點空間高達20%至70%,低價玻尿酸就是典型例子。“高返點項目利潤大,資金周轉快,但背後的問題也最多。真正高端的醫美設備和項目,由於本身利潤較薄,反而沒那麽多水分。”
醫美行業表麵毛利率驚人,不少上遊企業賬麵毛利超90%,但營銷成本高、渠道返利複雜、庫存積壓等問題正侵蝕真實利潤。醫療門店“辛苦錢”難賺,頭部企業也麵臨增速放緩與利潤承壓。
2024年,醫美上遊三大企業業績整體呈現放緩態勢。華熙生物全年營收53.71億元,同比下降11.61%;淨利潤1.74億元,下降70.59%,第四季度虧損近2億元,這是2019年上市以來首次單季虧損。
愛美客營收30.26億元,淨利潤19.58億元,同比增長5.45%與5.33%,增速創上市以來新低,2024年Q4營收、利潤分別同比下滑7.14%、15.45%,首次出現單季“雙降”。
昊海生科營收26.98億元,同比增長1.64%;淨利潤4.2億元,僅增長1.04%,與2023年兩項增速分別為24.59%和130.58%相比,差異顯著。
亂象往往伴隨著利益而出現,嘉嘉透露,一些小作坊通過貼牌生產、低價促銷等手段吸引顧客,甚至出現進價高於售價的“賠本賺吆喝”情況。還有些機構推出“900元12次水光年卡”超低價項目,采用“一瓶十人用”的方式壓縮成本。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還透支了門店的生存空間。“刨除房租、人工和產品成本,門店真正能留下的利潤可能不到10%。”
目前,醫美行業最突出的問題在於,在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陷入了“內卷化生存”。線上流量成本飆升,線下低價競爭白熱化,行業充斥著“隻講話術、不講專業”的浮躁氛圍。部分專業人才也受環境影響,忽略了用戶的真實需求。“醫美本應是為求美者解決問題,而不是在流量和噱頭裏兜售焦慮。”
嘉嘉最後強調,麵對市麵上良莠不齊的機構,女性消費者應把“醫在前、美在後”牢記心中。“聽專業醫生的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不要被價格和噱頭帶著走,也不要花未來的錢去買當下的安心。”
輕醫美亂象頻發,醫美行業正在重構
如果說,行業從業者在利潤與規範之間尋求平衡,那麽現實中的案例與政策也在不斷提醒:醫美行業的邊界意識與風險認知,亟需重申與加強。
熱播劇《以美之名》將醫美行業的爭議與亂象搬上了熒幕,而現實中的風險也在持續上演。近期,多地頻發肉毒素中毒事件,涉事場所多為生活美容館、私人工作室等無正規醫療資質的機構。不少消費者在未核實藥品真偽的情況下接受注射,最終導致麵部僵硬、肌肉異常,甚至出現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當前,以注射類、激光類、皮膚護理等非手術類“輕醫美”項目,因操作簡便、價格相對親民、見效速度快,正成為醫美消費的主流。但在熱度攀升的背後,部分機構為追求利潤,將水光針、激光祛斑等項目包裝為“無創”“日常護理”,模糊其醫療本質,淡化潛在風險。部分消費者因此誤以為隻有
實際上,醫美並非簡單的消費行為,而是一個涉及監管、醫療、信任等多方麵的係統工程。醫美行業作為美容化妝品產業的一部分,與傳統化妝品有著本質區別,在醫學美容、微整等領域有著嚴格的專業性要求。
化妝品行業經營管理專家白雲虎指出,當下醫美市場“魚龍混雜”,黑機構泛濫、虛假宣傳、產品合規性等問題突出。醫美機構常用“低價引流→升單加價”、誘導貸款消費等套路,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阻礙醫美合理需求的發展。盡管相關法律法規已出台,但由於違法成本低,違規事件仍屢見不鮮。白雲虎強調,創建合法合規的商業競爭環境,對推動醫美產業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指出,虛假宣傳與非法行醫是醫美行業兩大痼疾,既損害消費者權益,也製約行業健康發展。其根源在於醫美機構對違法違規缺乏敬畏,且違法成本低、獲利空間大。對此,需通過加大處罰力度、提高罰款威懾力、完善法規、加強執法協作等舉措,提升機構違法成本,以根治醫美亂象。
隨著行業擴張帶來的隱憂不斷顯現,監管也在持續加碼。2023年5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安部等十一部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將醫療美容服務納入醫療行為範疇,強調合規經營、持證上崗。
在政策落地與消費者認知同步提升的背景下,醫美行業正在逐步回歸醫療本質。“安全合規”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詞,消費者在選擇機構和項目時,越來越注重醫生資質、項目規範與效果持續性。
從監管視角到行業實踐,一場關於醫美“去娛樂化、回歸醫療本質”的變革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