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左)2025年3月5日抵達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 (JADE GAO/AFP)
中國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日前一席“絕不用一個海歸派,裏麵有間諜”的言論,在美中關稅貿易戰升溫之時,引發輿論熱議。中國媒體甚至點名批評她的言論“背離常識”。
董明珠22日在格力電器召開臨時股東大會中,針對人才選拔問題,明確表示,“格力電器絕不用‘海歸派‘,因為裏麵有間諜,不知道誰是誰不是。在無法辨別的情況下,隻能保守的選擇,在國內的高校裏培養自己的人才。”
直屬央媒《光明日報》主管的《新京報》發表快評,指“董明珠脫口而出的‘間諜言論‘,無疑暴露出了其用人觀念的落後。很大程度上,這其實源於觀念深處根深蒂固的偏見。”
王國臣:習近平對海歸派不信任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近年來,中國政治高層官員體係明顯偏重“本地派”,例如掌管中央辦公廳的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皆是中國本地學位背景。在經貿領域方麵,目前掌舵的是廈門大學出身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而前任的劉鶴,曾赴美國的哈佛大學學習。相形之下,現任經貿官員多缺乏國際背景。
他也觀察到中國所謂的“海歸派”官員,特別是留美背景的官員幾乎很難有發言權。他舉例,中國人行前行長易綱在2023年被撤換,留美的易綱在去年美國總統特朗普當選時曾表示,“麵對關稅或小院高牆,從經濟角度看不報複是最好的,但從政治學來說,不報複可能沒辦法應付國內民意。”易綱的談話馬上被封殺。從近期的美中關稅貿易戰決策可以看出,並不是按照易綱的提議做。此外,留日背景也長期不被重用,因中共對日本的曆史性猜疑,使得相關背景的學者與官員難以獲得信任與重用。
“易綱是從國際角度看問題,可是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民族主義主張衝突,怎麽可能不報複,要如何對小粉紅交代。在觀點衝突下,習會認為提出這樣建議,是不是受到留學美國的影響,觀點偏向美國。所以習近平會更重用本土派,而非海歸派的。因為海歸的意見與他不一致,”王國臣說。
賴榮偉:中國愛國主義淩駕專業
台灣勵誌協會(TIA)執行長賴榮偉對本台表示,在民族主義當道的情況下,政治與愛國主義淩駕於專業知識之上,導致“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普遍。尤其是政府在做經濟決策時,強調本地出身血統勝過專業與技術能力。在這樣政治氛圍下,經濟政策往往不是依據市場數據與趨勢製定,而是出於政治忠誠與對上討好的考量。
他說,中國既非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人民幣也還未成為全球通用貨幣,其產業鏈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從原料供應到產品銷售都無法脫離全球體係。對中國而言,若忽視出口市場反映的趨勢,勢必麵臨與全球經濟接軌時的重大挑戰。賴榮偉表示,“除非中國自認經濟實力雄厚,可以倒退回到1980代鄧小平改革開放前的鎖國狀態,但這顯然不可能也不切實際,所以這樣的主張是開倒車的做法。”
中媒捧海歸競爭力 批董明珠間諜論
上海的《新民晚報》點名董明珠的言論展示了她認知和知識方麵的局限性。網民很輕易地指出其中的荒謬之處:“兩彈一星”的功臣裏就有很多海歸,包括錢學森;革命先輩中很多人都有留學的經曆;中國國內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公司,比如阿裏、騰訊、華為,海歸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海歸派頂多在技術領域受重視
王國臣分析,這應從兩個層次來解讀,在技術層次,中國政府當然會希望繼續很多的留美或是其他先進國家的海歸派回國,投入所謂的“新三樣”產業。但是,在政治決策上是不用這些海歸的,他們也很難當上領導。
他認為董明珠的言論絕對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反映出在中國的本地派對於海歸派的不信任感,而這兩派在觀點上麵本身就分歧。“所以本地派會覺得,海歸派站在美國立場打壓中國。”
評論區不乏挺董派聲音
在《新京報》快評的評論區討論相當熱烈,“挺董”“反董”言論各有擁護者。支持董明珠留言,“海歸確實存在危險”“董小姐說的很對,人家不是國安係統,無法分辨海歸政治身份,為了避免那種萬一,幹脆就不用海歸,很正常”。反對者表示,“格力那點核心科技,人家間諜看得上是一回事,海歸派看得上你格力是另一回事。”“董總這話太片麵,海歸派也有實幹家,像張一鳴、王小川,都是留學歸來創的業。”
賴榮偉:中國以愛國主義為名 要求海外華人搜集情報
賴榮偉指出,中國極權與獨裁體製下,隻要是中國人都有義務協助中國政府做情報搜集。中共透過愛國主義與道德訴求,喊話“黨跟國家需要你,必須有實際作為。”也因此,海外的留學生或居住者,即使已取得他國國籍,隻要是中國出生者,都有可能被要求協助搜集情報。
“這些協助可分為不同程度,輕則提供當地學校、社區的就近觀察,給予口頭資料,重則接受指令行動。留學生與在海外的中國人都可能被中共利用為情報協助者,”他補充說。
據中國人力資源平台、智聯招聘發布《2024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回國求職的應屆留學生人數同比增長19%,整體回國求職人數已達2018年的兩倍。報告指,“這一趨勢受到國內政策支持和就業市場擴張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