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自身知識儲備有限,大部分人甚至難以分辨AI培訓授課老師所講內容的對錯。加之當下AI培訓課程質量參差不齊,普通人更加難以判斷優劣。隻有具備一定AI基礎的人,才有可能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去評判授課老師是否有真才實學,所傳授的內容是否具備價值。
“用‘deepSeek’3天賺15萬,普通人也能翻身!”“3天賺了1萬,AI創業新風口適合普通人。”
AI的風刮進千家萬戶後,各類社交媒體平台上都能刷到此類AI培訓課程信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博主連“DeepSeek”都讀不準確,卻不遺餘力地將AI創業渲染成暴富神話。
這些培訓課程的套路相似,先用0元試聽課吸引消費者,宣稱“這是普通人抓住AI紅利的最後機會”,繼而將AI開發、AI繪畫接單、模型微調等包裝成高價培訓課,以幾千元的價格賣給普通人。

連DeepSeek都不會念,卻宣稱可以用來賺錢。(圖/小紅書截圖)
在體驗試聽課的過程中,記者發現了AI培訓課程的兩個疑點:
其一,課程內容的質量與實用性存疑。這些課程往往將學習效果描繪得天花亂墜,但轉行AI或利用AI賺錢真的那麽容易嗎?
其二,授課老師的真實身份和專業資質難以確定。這些老師往往被包裝成AI領域的資深專家、行業領軍人物,實則身份信息模糊,無法求證,他們真的能教真本事嗎?
雖說“學習是一門穩賺不賠的投資”,但可以確定的是,那些懷揣著好奇體驗過AI培訓課的人中,已經有一部分率先在這場“學習投資”中遭受損失。
AI培訓課,一場饑餓營銷
晚上7點2分,距離《新周刊》記者報名參加“知乎AI解決方案”試聽課開課時間還有10分鍾,助教通過微信和電話不停發來信息,催促記者進入直播間,以免錯過課程。
在課程中,講師Eva從AI技術對多個行業的影響講起,講解了大模型的基本原理,並介紹了AI在不同行業的應用案例。兩個半小時後,試聽課結束,Eva“進入正題”,開始推銷正式課程《AI大模型解決方案專家培養計劃》。
助教提供的講師海報顯示,Eva老師是知乎知學堂AI項目負責人、前海外保險管理App Coverhero創始人之一、悉尼科技大學碩士。在這些身份中,描述最為詳細的“前海外保險管理App Coverhero創始人之一”較容易驗證。記者通過郵件等方式聯係上Coverhero的創始人及CEO Naby Mariyam,Naby回複稱:“Eva在2017年曾在我們團隊工作過,但她並不是創始人。我們從未授權她使用我們的品牌(來做宣傳)。”

記者與Naby的聊天記錄。(圖/社交媒體截圖)
講師身份存疑的同時,課程還帶有明顯的饑餓營銷特征。
上課期間,助教於交流群內發起促銷活動,稱“原價7980元,直播間限時早鳥價4980元。隻限前50名才可以登記直播間福利,現在報名支持3/6/12期免息分期。
此外,助教還通過微信私聊持續推送消息,不時強調“剩餘7個名額”“僅剩2個名額”等。
課程群內,學員們不約而同開始曬出付款記錄,並有序拋出問題,讓助教解答如何開發票、怎麽分期支付、課程是否有回放、0經驗能不能學、前50名報名有何優惠等疑問。記者試圖添加學員微信了解付款詳情,卻發現群主設置了“無法通過群聊添加微信”

群聊內,助教一直曬出學員下單的截圖。(圖/微信截圖)
助教還稱,通過直播間下單能獲取額外福利,包括大廠真實未脫敏項目源代碼、全球新技術追新課、內推崗位機會等。另外,報名該課程的學員還能獲得“內部兼職機會”。助教告訴記者,兼職即在平台上供稿,寫下自己對課程的感受,每月撰寫8篇文章,就可以賺取1200元左右。
兩天試聽課結束後,課程群解散。此後助教連續四天私聊記者,表示爭取到了優惠價,催促記者報名,後來見記者沒有答複,就沒再發來信息。
學完就接單,“變現美夢”背後的重重套路
圍繞AI培訓課的核心疑問是,這些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究竟怎樣?學員能否通過課程學習,掌握利用AI實現創收的能力?
從受訪消費者的反映來看,“AI+創業暴富”更像是一個泡泡,一戳就破。
小劉告訴《新周刊》,她在2024年11月12日報名並購買了一門“AI應用成長計劃全能班”,花費3980元,共45節課,主要教授AI繪畫技能。但她上了三節課後,認為教學質量與宣傳承諾不符。“課程實際內容與宣傳中‘技術到位’‘保障接單能力’等描述存在顯著差距。他們既未提供係統性技術指導,也缺乏對接單實戰的支持。”

在社交媒體上搜索“AI培訓課程”,可以搜出五花八門的內容,從成年人的職場實戰到青少年的才藝鍛煉,幾乎“萬物皆可AI”。(圖/小紅書截圖)
小劉是一名工商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平時對AI接觸不多。她報名AI培訓課程的目的是讓自己多掌握一項技能,還能掙點外快。因此,課程所營銷的“接單變現”一下擊中了小劉的需求。
這類培訓課程的套路是類似的。和記者體驗的一樣,小劉先上了兩天0元試聽課。“不可否認,老師講得非常好,十分吸引人。課程設計緊湊,課後設置了實戰環節,讓人無形中覺得團隊既專業又可靠。最吸引我的是老師展示了大量成功學員學完後迅速接到1000~2000元單子的案例,我想大家都是衝著變現來的。”小劉說。
對於授課的老師,小劉並未過多懷疑身份,“老師們的履曆都很吸睛,基本都有海外留學或工作背景,我也沒有特意去考證。”實際上,僅依靠互聯網搜索,難以核實這些講師的真實身份。他們在授課時大多使用昵稱,搜索引擎裏能查到的,隻有課程相關海報,找不到其他信息來相互印證。
小劉告訴《新周刊》,付費課程主要內容是AI工具及繪畫軟件的使用,其中主要介紹了一款名為“智圖AI”的工具。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谘詢了該課程助教,助教表示“智圖AI”是知乎內部研發的工具,無需“翻牆”,在其網頁端就可以直接使用chatGPT和AI繪畫軟件Midjourney。而據公開資料顯示,知乎旗下的大模型是與麵壁科技合作發布的“知海圖AI”,於2023年4月13日開啟內測。

“智圖AI”首頁。(圖/網頁截圖)
小劉付費後,第一周聽的是錄播課。老師曾在課上展示AI繪畫工具Stable Diffusion的使用方法,“他自己調了半天,最後生成一個很難看的圖,我當時就失望了。如果連老師操作都這麽費勁,那我自己上手能順利嗎?”
小劉隻聽了三節課,她希望能退費,但課程助教以“已解鎖課程”為由拒絕。小劉隨後到黑貓投訴平台提交了投訴,目前投訴已完成,退還了部分費用。
當焦慮催生商機,普通人如何避坑?
AI 作為前沿且複雜的領域,對於大多普通人而言,存在較大的認知壁壘。這種認知壁壘導致人們一邊擔心自己被AI取代,一邊又難以準確評估課程質量與價值。
記者將獲取到的AI培訓課程表交給業內人士分析,AI工程師張睿文表示:“這課程每一節課都相當於一篇論文。所以這目錄看起來很唬人,消費者看到後,價值感已經拉滿。不過,真正專業的人不需要這種培訓,而不專業的人培訓了也沒用。”
張睿文進一步解釋,從課表來看,課程內容主要圍繞著大模型的底層能力,“這等於是,你的應用場景隻是做運營,但你居然要去學數學。這不是一招半式能練成的,工程師們也經曆過很長時間的專業訓練”。

記者獲取的“AI大模型解決方案專家培養計劃”課程大綱。(圖/文件截圖)
在張睿文看來,如今AI概念已廣泛普及,普通人害怕落後,跟不上時代,培訓機構正好利用焦慮完成轉化。他談及自身求職經曆時表示,企業不但要求應聘者熟悉應用算法原理,還需要具備紮實的編程能力,麵試時經常現場出題,要求應聘者當場寫出代碼。基於此,他深知轉行進入AI相關行業絕非易事,更不相信僅靠參加一些培訓課程就能實現這一目標。
由於自身知識儲備有限,大部分人甚至難以分辨AI培訓授課老師所講內容的對錯。加之當下AI培訓課程質量參差不齊,普通人更加難以判斷優劣。隻有具備一定AI基礎的人,才有可能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去評判授課老師是否有真才實學,所傳授的內容是否具備價值。

隨著類似的AI培訓課程越來越多,那些花錢買教訓的普通人,開始在網上避雷吐槽。(圖/文件截圖)
至於所謂的AI實操應用課程,普通人想要憑借它們實現運用AI賺錢的目標,更是難上加難。以AI繪畫為例,曾在設計行業工作的洪靜此前接受《新周刊》采訪時表示,用AI輔助繪製設計圖並不簡單。很多時候,為了達到理想效果,設計師可能要進行上百次嚐試。
“設計有的時候靠的是一種‘感覺’,但AI是一個理性的工具。可能需要被投喂上百次關鍵詞,AI才能理解這種‘感覺’。”洪靜說。而這種“感覺”源自設計師長期積澱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獨特的審美水平,絕非僅僅通過簡單輸入指令就能讓AI生成。

AI勢不可擋的今天,人類應該主動擁抱AI。(圖/ IC photo)
在AI蓬勃發展的時代,普通人該如何驅散內心的焦慮?張睿文認為,積極接納AI無疑是明智之舉。當下,有諸多免費的AI平台可供使用,與之配套的教程也十分豐富。普通人可以利用這些資源,親自動手操作,在實踐中逐漸熟悉AI技術。
另外,融入AI相關的論壇和社區也是極為有效的途徑。
在這些社區中,匯聚了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AI愛好者和從業者,既有深入剖析技術原理的專業文檔,也有簡潔明了、便於新手操作的實用指引。借助這些資源,普通人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高效的方式獲取知識,拓寬視野,逐步消除對AI的陌生感和焦慮感。